论地方资源在历史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_历史与社会论文

例说乡土资源在历史与社会课程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土论文,课程论文,社会论文,历史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一定意义上说,深圳丰富的历史地理资源和浓厚的移民文化,为历史与社会课程提供了大量生动直观的教学资源。充分开发深圳乡土资源,并与历史与社会课程整合应用,不但是实现历史与社会综合、开放、探究、实践等课程目标的需要,也是增强深圳移民城市的新一代的归宿感、激发他们爱国爱乡情感的有效途径。

一、乡土资源是历史与社会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

深圳是一座新兴城市,但并非“一夜城”,自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就绵延不断,形成了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从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咸头岭文化遗址(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到唐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从明代开始直到1949年,深圳人用自己的方式谱写了反对荷兰殖民主义、英殖民主义、日本帝国主义等外来侵略的历史。这些发生、遗存在学生身边的地方史资源是学生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许多人物和事件是他们听过的,有许多文物、遗址是他们探访过的。这些生动的乡土气息浓烈的地方史资源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只是有所接触而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但却是他们有兴趣去探究的知识。

在《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中,对人类的史前文明只是简要介绍了北京人、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情况。由于初中学生知识积累和思维能力有限,学生们对这些远古时代的史迹感觉很陌生,为克服学生对历史的遥远感和陌生感。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可以适时引入相应的地方史资料:

随着深圳特区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在深圳的大鹏、大小梅沙、南头、蛇口、铁岗等50多处发掘出以“咸头岭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些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等生产、生活用具,证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深圳地区就已经是有人类生息的地方。先民们主要以渔猎为生,用石锤敲食贝类,用石斧砍伐林木,用掺沙泥土烧制陶器。在漫长而艰苦的岁月中,他们不屈不挠地开创着深圳的历史。

这样,既拓展了教材,也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由于有直观生动而且可亲近的历史遗迹,大大消除了学生对历史的神秘感、遥远感。而且,通过实地参观和展开“咸头岭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和年代对比”的探究活动,纠正了许多学生对深圳历史“一夜城”的片面认识,使同学们感受到深圳的童年和祖国的童年是同步的。

身边的历史、地理,直观性和亲切感强,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借助地方史地资源增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从地方史地的了解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学习《历史与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和充满乐趣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增强深圳移民新一代的本土认同感、自豪感和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完善教育自身的社会功能。当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并不是提倡狭隘的乡土观念,而是让学生从对家乡的热爱升华到对祖国的热爱,从了解家乡升华到具有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二、用乡土资源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拓展空间

探究活动是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其实践性强的特征,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中语言、教具等虚拟情境的缺欠,发挥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教育教学作用,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实践和创新的场所,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社会功能。深圳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和改革开放带来的沧桑巨变,为乡土资源和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整合与应用拓展了空间。

深圳的母亲河——深圳河,自1898年中英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起就成了深港之间的界河,这条举世闻名的河流,是近代中国屈辱的象征,也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实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最直接的见证。深圳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为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社会探究活动和学生的实践创新拓展了空间。

地处深圳河畔的罗湖中学充分利用深圳河的地理人文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和历史与社会课程结合在一起,建立了“我们的深圳河”专题探究学习网站。借助这个学习网站,同学们开展了收集素材、社会调查、综合实践、整理素材、学科整合、分析研究、总结提炼、汇集成果等系列探究学习活动。在这探究学习过程中,各小组精心策划实践活动方案,以参观、专访、实地考察的形式分阶段进行有关深圳河的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走访了罗湖村、渔民村、火车站、沙头角中英街、东湖水厂和滨河污水处理厂,拜访了罗湖海关、深圳环保局、深圳航道局的领导和专家,足迹遍及梧桐山、深圳水库、罗湖桥头、上步码头、红树林和深圳河沿岸的六个耕作口。在取得了大量第一手数据和资料基础上,各小组认真研究、综合分析、重点呈现,提交了如下综合实践活动成果:

同学们通过考察与走访、研究与分析,将生活的体验融入课程内容,既延伸了课堂,又开阔了视野,激活了潜智潜能,提高了创新能力。实践表明,把发现、探究及认识活动凸显出来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探究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不在于提交的成果是否实用,而在于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献身家乡建设的责任感。这些正是历史与社会教学追求的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运用乡土资源要科学掌握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让学生初步掌握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运用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是历史与社会课程的重要目标。多年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证明,用具体的乡土史地资源丰富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唯物主义的观点,运用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很好途径。

乡土资源的直观性以及地域的优势,为学生实践能力与科学精神的养成提供了空间。为了使学生从对地方文化的学习中逐渐形成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利用地缘优势举办了一个开放式教学活动——深港澳三地学生“鸦片战争”讨论沙龙,让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不同历史诠释在讨论中碰撞。

从一定意义上说,鸦片战争期间,深圳(广东)、香港、澳门三地都是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深圳所处的珠江口是当时鸦片贸易的中心,香港是当时被英国人占据的地方,澳门是英商东印度公司的海外总部。因此,深圳(广东)、香港、澳门三地都有极其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献资料。举办深港澳三地学生“鸦片战争”讨论沙龙,让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体制下的深圳(广东)、香港、澳门三地学生,对同一个话题——鸦片战争,进行历史解读和诠释,难免会因为依据的资料、分析的方法和看问题角度的差异而形成思想碰撞。这样的思想碰撞正是我们需要的效果,因为讨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求同存异、辩证思维的过程。我们利用地缘优势举办深港澳三地学生“鸦片战争”讨论沙龙并不追求三方的共识,港澳学生在讨论中显现出的国际视野,让深圳的学生深受启发;深圳学生在讨论中表露出的强烈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也深深地感染了港澳学生。讨论收获的不仅是唯物主义观点的强化和辩证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次完善和提升。

这次富有乡土地缘气息的讨论沙龙,给我们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启示是:历史教育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立足现实、了解过去、展望未来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历史教育不仅对学生知识的增长和智力的发展起着特殊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性格、气质、思想品德等基本素质的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将史事概念和史论概念先入为主,以免禁锢、局限学生的思维与认识;尽可能通过材料还原历史真实,借助对具体历史现象的理解和描述来归纳出历史概念的内涵,让学生掌握历史概念的本质属性。这个过程就是对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素质的培养。

四、乡土教育有利于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深圳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和象征。但是,在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当今,深圳许多有价值的乡土史地资源在快速消失或者正在消失,因此对深圳的历史地理乡土资源进行调查、挖掘、保护及开发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结合历史与社会教学,我们发动学生进行“文物保护”、“环境治理”、“资源开发”等宣传,全面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唤起人们的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意识,增强大家的社会责任感、民族使命感。

在纪念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活动中,我们组织了“深圳市中学生乡土史地知识大赛”;在深圳市第三届客家文化节活动中,我们在罗湖外语学校举办了主题为“多元文化时代,让我们守望民族的精神家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这是全国首个由中学生自主开展的同类主题大型论坛。在论坛中,同学们的话题纵横捭阉,从深圳的客家风习,谈到中原文化;从中华文明谈到与世界文明沟通……反映了同学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多元文化有全面的理解,而且视野广阔、认识深刻。论坛在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走继承与创新、开放与包容之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更着眼于未来”共识的基础上,向全市各中小学生们发出如下倡议:

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我做起,让我们以敬畏和虔诚之心关注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珍惜我们祖辈创造的文化遗产。积极参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一个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的文化人。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身边做起,特别需要积极关注深圳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深圳作为典型的移民城市,市民从各地带来的习俗在深圳这个城市的融合和发展。

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小事做起。我们建议开展“六个一”活动:开展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调查,与家人参加一次民俗活动,参观一次民俗风情展,联合本班同学到社区做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写一篇民俗主题作文,自己动手制作一件民俗工艺品。

让青春承担责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血脉在我们手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不仅起到了让青少年了解民俗、认知传统、陶冶情操的作用,而且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百姓生活中,在新时代不断发扬光大。罗湖外语学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生论坛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通过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整合与应用,形成一套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富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达到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无疑能为深圳的特色教育增添活力。

标签:;  ;  ;  ;  ;  

论地方资源在历史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_历史与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