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学校管理模式研究”研究报告_主体性论文

“主体性学校管理模式研究”研究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性论文,研究报告论文,管理模式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一)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和改革的逐渐深化,高中教育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学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靠计划经济沿袭下来的旧管理模式是不行的。必须对制约学校发展的管理活动、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观念等关键因素进行新的研究和探讨。

(二)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是国家赋予学校的历史责任,学校必须对课程结构、教学评价体系等具体环节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改革,从管理的角度使素质教育得到根本保证。

(三)我校是一所有四十余年办学历史的学校,但由于地域偏远,生源匮乏,加上经验型的管理,学校发展一直不快。“八五”期间,我们尝试着在局部领域作些改革,但始终未解决根本问题。

带着以上困惑,我们试图借鉴其它兄弟学校成功的经验,发现他们也处于困扰之中;到武汉市科学情报研究所“查新”咨询,结论是“未见类似文献报道”。

其实,社会影响学校管理的因素是多元、复杂的。不同的学校,人的因素不可能完全相同,“个性化”将是学校管理模式的鲜明特点。因此,我们只能走自己的路,研究适合本校的管理模式。

二、研究的目的

(一)直接目的:构建一种主体性学校管理模式。

(二)延展目的: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学校的整体发展。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伴之以文献法和调查法。

(二)研究过程

课题从1996年年底立项,1997年2月论证开题,1998、1999年两次专家中期指导,到2000年4月结题历时三年半。研究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1996年年底~1997年元月):成立课题组,学习有关理论,市内考查,初拟研究方案。

2.子课题研究阶段(1997年2月~1999年7月):本课题含四个子课题:“分层级目标管理体系之研究”、“课程结构改革之研究”、“教学评价体系之研究”、“学生管理自主之研究”。

3.综合研究阶段(1999年8月~1999年12月):汇总子课题,研究主课题。

4.结题准备阶段(2000年元月~2000年4月):整理研究资料,汇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四、研究结果及讨论

(一)研究结果

1.创建了主体性学校管理模式的雏形

“主体性学校管理模式”可界定为:“以培养具有主体性特征的学生为根本目标,由有利于调动人的主体性的学校管理活动、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管理机制、学校教育管理观四大要素而构成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组合方式”。

由于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研究未涵盖学校所有的管理活动。因此,我们目前建立的仅为这种管理模式的雏形。如图(一)所示:

以下就这一管理模式的几个主要方面作一些具体说明:

(1)建立分层级目标管理体系。

①释义:此乃本课题所属的一项子课题的研究结果。包含以下五个内容:

A.建立了分层级目标发展体系。

B.建立了分层级管理评价制度,研制出了《四十九中目标管理评价册》。

C.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

三年来,经多次修改,反复实践,先后制定出台了:《教职工全员合同聘用制》、《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结构工资制》、《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奖励条例》、《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高级教师职级制》、《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学科带头人聘任制》

D.建立了专家咨询机构

从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用不同方式聘请专家成立以下四个专家小组:

学校管理咨询小组;教育科研咨询小组;学科教学咨询小组;艺术教育咨询小组

E.建立了监督反馈体制

学校的监督体制主要通过党委和教代会来体现,此外,家长委员会和学生代表大会在监督反馈中也起了极大的作用。

②简析:

“目标管理”在各单位使用已屡见不鲜,我校过去也曾采用。本管理体系的创意在于:

A.突出了人的主体意识。

旧的目标管理是单位或上级领导用“升学率”等指标强加于教师,教师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固然“压力能变成动力”,但师生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潜能和创造力不可能充分发挥。

本体系的“目标”是师生根据国家的需要和学校的发展目标自己制定的,以完善自己的素养,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努力方向。学校和个人共同发展的需要内化为每个人的意志,实现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质”的飞跃便有了基础。

B.有利于“主动发展势态”的形成。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共同发展的相互依托。上级目标能否实现,要取决于下级目标,下级目标在主管领导的帮助和指导下才能实现得更好。过去的上下级靠人际关系来维系,而现在,共同的发展目标成了纽带。

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大家在公平、公开的氛围中客观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学校各级领导也不例外。过去上级“监工”似的管理被融洽、理解、帮助所取代,大家都知道自己今天该做什么,明天怎么做得更好。学校和整个教师队伍呈主动发展态势。

C.灵活的管理机制,使“崇尚一流”成为学校的主旋律。

“激励、制约并存,以激励为主”的管理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全体教职工的潜能和创新精神。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师范热”使得“全员聘用合同制”有了实际意义,“危机感”鞭策人奋发向上;《结构工资制》使我们告别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落后的昨天;《高级教师职级制》使“船到码头车到站”的中老年教师焕发青春,为有才华的青年教师提供了“破格”的机会;《校学科带头人聘任制》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落到实处;《奖励条例》使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教师得到实惠。

实践证明,灵活的管理机制盘活了学校,“崇尚一流”终于成了我校的主旋律。

D.学校管理者的主体意识化为了创造性劳动,使学校赢得了发展。

“学校要主动适应社会”,首先是学校管理者的办学思路、发展策略要主动适应社会。这是“主体教育管理观”对管理者的要求。

学校领导抓住“创建示范性高中”这一难得的机遇,主动“出击”,四处奔走,争取舆论支持和政府的经济投入;与人教社联姻,建立实验基地,得到了物质和技术的援助;充分利用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倾斜,发展和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

学校管理者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校抓住了机遇,赢得了发展。

(2)构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初建了“学生综合素质学分制”。

①构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

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对原来单一的“部颁课程”进行了改革,构建了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组成的“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课程结构”。

本“课程结构”具有完善性、科学性、自主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②进行了另一种形式“学分制”的尝试。

我们研制的“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学生综合素质学分制”除涵盖选修课和活动课以外,还反映学生的心理品质、劳动习惯、劳动能力等。至于学生学习必修课的情况,我们觉得仍沿用原记分方式为好。期末我们发给学生和家长的一份“成绩通知单”和一份“综合素质学分记载表”能够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3)建立了科学、民主的教学评价体系。

①制定了《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本表与其它量表相比较有如下优点:

A.科学性强。本表借鉴“3+X”的高考模式,克服了其它量表“众俊遮一丑”的突出缺点。

B.导向性鲜明。量表中一级指标所包含的三项内容,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每一项都具有“一票否决”的神圣地位。在二级指标中,将“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放在首位。这意味着现代教育思想与现代教学技术的完美结合才能构建现代教育工程它将“继续学习”的新内容展示在每位教师面前。同时,也明确地指明:现代教学技术是新教学模式的切入口。

C.操作简便。一级指标只需判出等级,二级指标的评分大家驾轻就熟,综合评价按“就低不就高”的原则处理,操作十分简单。

②研制了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师教学情况评价量表》

本表从10个方面用量化计分的办法对教师备、教、改、导、考、析各教学环节进行了综合评价。突出了学生在教学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③初步建立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该体系可用下图表示:

图(二)本体系的特点:

第一,本评价体系的建立,改变了过去重结果轻过程单一用考试成绩“一锤定音”的片面评价方法;第二,能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第三,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形成了“学生管理自主”新格局。

通过这项子课题的研究,我们解决了以下两个问题:

①什么是“学生管理自主”新格局?我们对“学生管理自主”新格局是这样界定的:“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步形成学生在思想行为上自律、生活上自理、管理上自治。”

学生“自治”的管理机机构:

校学生会—校团委—(指导员:政教主任)

||

年级学生会—团总支—(指导员:年级长)

班级—团支部—(指导员:班主任)

②怎样形成“学生管理自主”新格局?

第一,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舆论导向;第二,要建立一支新型的管理队伍;第三,要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第四,要有形式多样的管理活动;第五,要建立激励机制。

2.丰富了“主体教育观念”

将“主体”与“管理”融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是一个十分大胆的设想,以至从事理论研究的部分学者也一时感到“主体性管理模式”在理论上立足的艰难

我们通过研究创建的“主体性管理模式”,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校的精神、物质文明建设发展了。这至少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主体”与“管理”是能有机地融合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本研究丰富了“主体教育观念”。

(1)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

“学生管理自主”更新了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使德育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得到了加强,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的变化。

①“奋发、奋争、奋进”成为全校学生的主流。

学生“活”起来了,起到了拉动全局的效果,德育工作也上了新台阶。1999年,学校先后被评为“武汉市德育六有示范学校”、“武汉市示范中学生党校”、“武汉市‘五四’红旗团委”、“青山区中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先进学校。”

②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大大增强。

全校班委以上的学生干部约200余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责任感强、有工作能力、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团结组织同学的本领,受到学生的拥护、老师的称赞。

4月3日,完全由学生会干部自己策划、组织、制作的以保护母亲河为主题的“线上长江”网站正式开通(长江日报头版作了报道,武汉电视台、武汉有线台专题播发,新华社作了专题采访),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中学生的聪明才智和热爱生活、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怀。

③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了发展,心理素质和行为能力有了提高。

课程结构的改革,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和特长有了发展的时空。心理素质和行为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④学生的体质增强。

校医务室对学生常规体检情况表明,最近三年,学生健康状况呈好转趋势。如下数据可以说明:

完全健康(无任何疾病)人数:1997年112人,占12.7%;1998年174人,占16.3%,1999年263人,占22.4%。

学生体质状况的进步可以用三届高二学生同时期的比较说明

平均身高(cm)平均体重(kg)平均肺活量(ml)

男女男 女男 女

97届高二 170.4 159.1 60.2 51.5 3798 2681

98届高二 170.6 159.6 60.6 51.2 3856 2775

99届高二 171.4 160.0 62.3 51.4 3937 2861

(2)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

①会考合格率居高不下。

全省统一组织的会考是教育行政部门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之一。近几年来,我校各学科会考一次性合格率均在99%以上,多数学科达100%。优秀率稳定在全省百余所重点中学的中等位置。

②高考升学率稳步上升。

最近几年,高考升学率稳步上升,1999年高考上省线103人,首次突破三位数,保优率居全市重点中学之首。且有1人考入清华大学(武汉市只有5所中学有学生考入该校)。

③学科竞赛成绩喜人。

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还表现于学科竞赛。我校学生通过区、市级预赛后参加省级、国家级复寒、决赛最后获得省级(含国家级)三等奖以上名次的人数最近三年分别是:1997年19人,1998年24人,1999年67人。从这一侧面也可反映教学质量的逐年提高。

1998年,学校被市政府评为“办学水平先进学校”。

(3)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①学校建设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1996年以前,我校的教学楼还沿用40年前的建筑,总面积不过6000m[2],实验室破旧落后,仪器设备短缺。短短的三年,四十九中焕然一新,原来的建筑全部推倒,从校门到所有的教学用房按先进的设计重新建设。教学楼、综合艺术楼、图书科技楼宽敞明亮,自成体系,总建筑面积逾16000m[2]。

四间计算机房,225台“486”、“586”计算机和一整套先进的电教网络系统,使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走在了全市的前列;理、化、生、劳技实验室达到了国家级示范高中的标准;由八间琴房、一间作画室,一间音乐欣赏室,一间歌曲创作室,一间形体房构成的艺术教育中心,为我校成为艺术特色学校奠定了物质基础。

“托起明天的太阳”的门饰,“火红的青春”主雕塑,雷锋的半身塑象,花廊,“得趣园”与主建筑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宽广的草坪,常青的树木,四季不断的鲜花和得体的人文景观相映成趣,营造了一个优美的育人环境。

1999年,学校被评为“湖北省园林式学校”、“武汉市校园文化十佳学校”、“武汉市文明单位”、“武汉市示范性学校。”

②一支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逐渐形成。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而课堂教学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就全市而言,我校的教师队伍不算强,主要表现在高层次教师少,青年教师多(35岁以下的教师占75%)。但由于有科学的管理,近几年广大教师无论是思想素质还是业务素质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1999年年底市政府的督导评估中,65位教师的课接受了检查,优良率超过80%,且无一节差课,达到了示范性高中的标准。

在教师素质大面积提高的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最近三年,我校教师在优质课评比中共23人次获市级以上奖;在市级以上刊物、学会发表或获奖的研究文章共62篇。

③学校的整体形象优化了。

我校80年代就列入市重点中学行列。虽偶然有火花闪烁,但由于整体形象平平,多年来实际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的境地。

短短三年,人的精神面貌变了,学校整体形象也变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使我们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全市闻名,省内知名”。

“科研兴校”的突出业绩使我们实现了“后来居上,全市领先”的目标,连续两年在“武汉市教育科研工作大会”上作交流发言: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办学特色,迎来了全国、省、市三级现场会;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引发了省内外十余所兄弟学校来校参观学习;办学思想、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使我校成为全市第六位跨入“示范性学校”的重点中学;我们有特色的教师队伍建设、艺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省、市三家报纸(其中两家党报)、四家电视台先后作过近十次报道……

过去,省级领导从未涉足我校。1999年,王少阶副省长来校视察后,动情地说:“想不到青山区有一所这么好的学校”。

(二)讨论

1.“主体性学校管理模式”与学生素质发展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面貌发生变化之间的关系。

学校近年来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素质有了明显的增强,教育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除了上级的支持,社会环境的变化给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有利的条件外,主要得益于“主体性学校管理模式”的研究。

(1)“主体教育管理观”的确立,使学校发生了根本转变: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从主客体关系变为平等关系;优靠制度约束的管理变为以人为本的管理。由于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是必然的。

(2)管理体制的科学化、民主化使校训“崇尚科学、崇尚民主”落在了实处,从而,使各方面建设朝着“一流”的方向发展有了根本保证。

(3)灵活的管理机制加速了教师主动发展势态的形成,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了可靠的保证。

(4)以管理活动中的两个关键问题为切入口,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关于“主休性学校管理模式”的理论研究,我们尚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将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认识规律,在进一步完善“主体性管理模式”的同时,使理论研究走向深层次。

(2)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如人事、工资受社会制约较大,如何使学校真正成为管理的主体,还取决于上级的政策和自身的经济实力。在教育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怎样主动适应社会,怎样充分利用政策和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来壮大自己的实力,也是需要继续研究的课题。

(3)由于精力和能力的原因。本课题仅就“课程结构”、“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管理”等学校的主要管理活动作了研究,而学校的管理活动远不止这些。要形成完整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的触角还要涉及其它管理活动。

(4)本课题所含的四个子课题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操作都还显得粗糙,尚需作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研究过程得到孙绵涛、翟天山、杨晓微、吕渭源、俞良驹、徐学俊、李汉元、李正洪等专家、教授的指导与帮助,借此机会,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标签:;  ;  ;  ;  ;  ;  

“主体性学校管理模式研究”研究报告_主体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