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研究论文

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研究论文

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研究

徐 俊

(扬州大学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江苏 扬州 225009)

摘 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内外综合因素的作用以及个人客观冷静思索下,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应运而生并日趋成熟。这套集真理与价值于一身的理论体系,涵盖了优秀传统文化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观以及文化自信观等诸多领域。既有以往党在文化建设思想上的共同特征,又体现了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特征。当前,我们要在学习和宣传好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深刻把握其精神实质的同时,还要积极将其贯彻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深刻内涵;基本特征;实践路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注]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6页。 是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形势下国内外综合实力竞争的发展态势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就文化建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论断,逐步形成了一套逻辑严密、内涵深刻、特色鲜明、意蕴深远的文化建设思想体系。当前及今后,深入学习领会和实践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是党和国家政治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筑新时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及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要求。鉴于此,本文拟从深刻内涵、基本特征和实践路径三个主要方面尝试探讨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以便助益于学界的深入研究。

一、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的深刻内涵

究其本质而言,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涵盖优秀传统文化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观以及文化自信观等诸多领域。其中,每一个领域的观点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构成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无论是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还是对于世界文明的整体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1.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4页。 作为中华文化主要精华部分之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千百年来对于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延续与民族之魂的铸就和维系始终发挥着重要的精神支撑与价值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53页。 在此原则的指导下,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以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时代任务,以守护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历史使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审视和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不断从中汲取具有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的精神养料,全面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实现了新的飞跃。可以说,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2.推陈出新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当今时代,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历史如何变迁,中国共产党都是中华民族最坚实的基座,掌舵好中国这艘十几亿人口航行的大船一直是党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一直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始终坚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置于党的执政实践、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人类社会发展实践的历史洪流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使其永远立足于时代发展的潮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挑战,在深刻分析和揭示现阶段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各种问题产生根源的基础上,围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所存在的短板和瓶颈,结合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战略重点,提出了一系列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永续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它所体现的是党在新时代历史变革的潮流中始终保持与世界优秀文化的交流、借鉴、吸收和内化,发展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见,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所展现的是不断将新时代人类先进文化及其优秀成果吸纳进自身理论体系而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陈出新的智慧结晶。

1.协调两种文明,促进共同发展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它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最深层次的要素。”[注]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第1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重塑民众的价值判断体系、提升社会的道德认知水平、构筑国民的政治认同等神圣职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和升华,涵盖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主要层面,囊括了个人、社会和国家在处理生产和生活中所应遵循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从根本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发挥党和人民集体智慧与力量的前提下,基于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百年来由兴而衰、又由衰而兴的正反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当今世界各国文化软实力竞争的实质及其决定性影响的决断与预判的结果。它是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在价值层面的集中体现,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发展性和世界性等鲜明特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在价值层面落地生根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环节。

4.构筑以中国梦支撑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0页。 虽然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针对党员的讲话,但同样是对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及其规律的正确揭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不统一,那么同样精神上会“缺钙”、会得“软骨病”,最终将很难在精神信仰上形成一股绳甚至还可能一盘散沙。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正是在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驱动下才逐渐接受并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0页。 。可见,中国梦既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共同理想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孕育并永葆其共同理想信念的精神之源。基于上述的考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他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7页。 “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0页。 总之,构筑以中国梦为支撑的理想信念成为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的基本原则。

3.坚守本土文化,有选择性地吸收外来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集体精神与身份的标识,文化在则民族在,文化强则国家强。然而,无论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是国家软实力的增强与提升,都与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是否对自己的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自信有很大关系。可以说,文化自信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科学审视当代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前提和基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还将文化自信上升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同一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并深刻阐释了“四个自信”的战略决策以及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他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注]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社北京2016年5月18日电。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注]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新华社北京2016年11月30日电。 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表明,必须始终坚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51页。 “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349页。

总之,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关涉文化建设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关涉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与微观布局,还关涉文化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前行的举旗定向问题。

二、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的基本特征

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内涵丰富,它是新时代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百余年来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而探究的理论成果。既有以往党在文化建设思想上的共同特征,又体现了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特征。

1.坚持党的领导,永葆引领先进文化的活力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注]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 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世界文明未来走向的深切忧思与期待。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发展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的特征必然是多元的,同时也必然会伴随着人类文化整体实践的发展而呈现出更多新的特征。

Thereare certaindifficultiesinengineeringpracticetoimplementtheaboveimprovementmeasurements,soonlythesimulation results of those method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and an improved motor and hydraulic pump are in the design.Further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is the next main work.

查尔森合并症指数是一种简单、快捷评价患者基础疾病严重程度的评分系统,由查尔森于1987年提出,包含19种常见基础疾病,每种疾病的危险程度以分数的形式进行量化,使用方便,可在患者入院询问病史后快速得出,也可直接从病历资料中计算得出[11]。目前许多研究已表明,合并症对癌症患者生存率及预后有明显影响,尽管国外已有多篇文献报道应用CCI对前列腺癌手术预后进行预测[14-15],但国内应用CCI预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研究还较少。

2.扎根现实生活,建设凸显制度优势的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表征,它反映并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属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扎根中国现实,彰显制度本身的优势。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6页。 社会主义文化是由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凝练而成的人类瑰宝,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贯通古今等极为鲜明的民族特色,有着深厚的内涵、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反观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多次强调中国的文化建设必须依据中国国情来办。他指出:“要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注]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85页。 事实表明,只有扎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才能使我们所建设的文化源源不断地汲取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养料,也才能使我们所建设的文化始终秉承并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2)不利于工作人员排架,而且倒架也困难。例如:《朝华夕拾》(鲁迅原著),其索取号为:I210.4/L871-4(2),排架时先要看分类号I210.4架位,然后看著者号L871-4,最后看修订版(2)。这样图书排架很繁琐,排架速度也很慢,而且容易出错。

5.坚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作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存续者,中华文化尤其优秀传统文化必定蕴含着全人类共同认可的价值追求,这些共通性精华也必然是当下及今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基。因此,坚守好本土文化历来成为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任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构筑文化强国战略的实践中始终把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置于重要的地位。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75页。 如果我们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丢掉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那么就会隔断中华民族存续与发展的精神血脉,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313页。 然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重要性的同时,又非常重视对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他指出:“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75-76页。

4.秉持客观理性,坚持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

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要立足实际、摆正心态,又要放眼未来、勇于开创。对待现有文化,既不能妄自菲薄,又不能夜郎自大;既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随心所欲。要秉持客观理性的心态,坚持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相结合。只有保持客观理性,才能正确认识既有文化的长处与不足,才能把握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奠定文化创新的基础,只有坚持文化创新才能更持久地保持文化自信。当前,我们所要坚持的文化自信既“不是盲目的自信,更不是夜郎自大,而是以自觉发展为特征的自信”[注] 王永贵、孟宪平:《文化自信的鲜明特征》,《光明日报》2017年4月24日,第15版。 ;所坚持的文化创新主要是指在传承和发展好现有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在处理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问题上的方法特征,它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念及其实践的各个方面。在党的十九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注]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

5.立足时代前沿,打造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

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之一,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党和国家处理二者关系的一贯方针。如果“一手硬、一手软”或者“一枝独秀”,那么都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得到充分显现。因此,在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注]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126-127页。 究其产生的实质来说,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产物,也是贯彻落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方针的积极成果。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如果要确保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得到真正贯彻落实,就必须用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指导物质文明建设,通过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与此同时,还要积极用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指导和引领精神文明建设,并不断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他们运用这种新的思想武器创造美好生活。在此过程中,不仅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将得到协调发展,而且还能使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的真理性和价值性得到充分彰显。

全金属有效力矩紧固件通过有意设计的紧固件扭曲或变形来形成螺纹接合面。例如,图5(b)中自锁螺母顶部有一个弹簧板,该弹簧板压在螺纹上,使螺母很难松开,拆卸后,这种螺母仍可再次使用。图 4中的7有螺纹剖面变形式有效力矩型螺栓,顾名思义是螺纹拧紧时变形而产生防松阻力。尼龙接合面有效力矩紧固件在紧固件螺纹上采用了尼龙材料来形成螺纹接合面。

“文化结构论认为,物质、制度、精神文化都会有其核心要素,而这些核心要素必须依附在核心力量上才能发展。”[注] 田旭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41页。 人类思想史表明,只有那些能真正代表绝大多数人根本利益、能引领人类文化发展方向的集团或阶层才能担当起“核心力量”这一神圣职责。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下义无反顾地担起了“文化结构论”所说的“核心力量”这个伟大角色,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文化大旗,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中心任务的要求,适时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一系列先进文化建设方针,为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提供了思想保证。近代革命史证明,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无论是封建地主阶级中的开明绅士,还是资产阶级中的改良主义者,抑或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派,他们都无法承担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历史使命,主要原因是他们任何一个阶层或集团都不能始终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者和引领者。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通过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抓手,通过强力反腐与正风肃纪,进一步增强了党在新时代领导一切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将党建的积极成果及时转化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施政方针,不断推动中华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的实践路径

梳理和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建设思想并非目的本身,其根本目的是在深刻把握其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寻求科学方法将其贯彻落实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总体而言,当前我们应该以协调两种文明促进共同发展、兼备软硬实力凸显文化力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融合世界文明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改革深化注重落细落小等为切入点,全方位推进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落地生根和开花结果。

3.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和发展,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交锋交融更加频繁,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在这种命运共同体中,每一种文化不分优劣,都是人类生存智慧与实践经验的结晶。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13页。 因而,保护本民族自身的文化就是保护人类整体的文化,也就是为人类整体的发展做贡献。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文化建设规律及其整体发展趋势的研判,针对当前世界各国文化建设和交流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在世界文化建设中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论断。比如,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12-114页。 这些论述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打造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上的远见卓识。

2.兼备软硬实力,凸显文化力量

(147)直瓣扁萼苔Radula perrottetii Gottsche ex Steph.杨志平(2006)

倡导民生水利的发展理念,就要求人们不能就水利看水利,就工程论工程,而要跳出水利看水利,始终站在民生的角度审视和发展水利,把惠泽民生作为水利工作的价值追求,贯穿于水利工作的各个领域,自始至终,矢志不渝。

除了以日常生活作为实现公共性的载体以外,通过对建筑遗迹包括古堡、修道院以及旧工业建筑的利用也是拉近艺术与公众的关系进而实现其公共性的有效方式。香港大学叶珉教授和陈竹博士将公共空间的判定归纳为4个维度:“所有权、可达性——对所有人、可达性——对所有活动以及空间的氛围[15]”。尽管古堡、修道院以及工业建筑本身带有一种封闭性的特质,但是其所散发出来的时间张力本身就可以为空间带来一种生命力,所承载的时间性成为空间叙事的主体,引发观众关于曾经发生于此地此景的故事的想象。而在美术馆等展览类建筑中,这种时间性表现得更为突出,建筑遗迹本身就成为一种永不落幕的展览。

(1)在气候态分布上,1979—2016年全球陆地总降雨量与对流型降雨量和大尺度降雨量气候分布特征具有空间相似性,空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62和0.54,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三种类型降雨量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全球20°S~20°N之间的地区,以及全球有名的季风区、沿山脉走向的狭长地区.大尺度降雨量在地形狭长陡峭地区较其它两种类型降雨分布较多.区域气候条件和地形因素对三种类型降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家,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等硬实力作为坚强后盾,也要有吸引力、渗透力、凝聚力都十分强大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软实力作为支撑。冷战结束以来,随着政治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信息化、文化的多样化等深入发展,以文化影响力为核心的软实力的竞争与较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最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加强硬实力建设重要性的同时,对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尤其是文化软实力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他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注] 《习近平谈治理国政》,第71页。 从某种意义上说,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正是在世界以文化软实力为代表的软力量的竞争与较量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诞生的理论体系。显然,如果我们要将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真正化为实际行动,那么既要将其作为加强我国硬实力和软实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战略举措,也要将其作为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内容与重要抓手。

稀疏解混方法假设高光谱图像中所有的端元已包含在端元光谱库中,作为一种半监督形式的混合像元分解方法[8],目的在于从这个已知的端元光谱库中寻找高光谱遥感图像像元最稀疏的线性端元光谱组合,即在端元光谱库中寻找最优的端元子集来表示每个混合像元。对应于传统的线性解混模型,稀疏解混的基本模型表示所示:

3.传承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本质上而言,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自信与传承发展的产物。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就丧失了形成与发展的思想前提;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就成为无本之木。可见,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必须从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和传承发展着手。首先,要采取多方举措不断培育和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华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让老百姓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价值;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让老百姓在切身体悟中提升中华文化的认知力和自信度。其次,要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力度。“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注] 《习近平谈治理国政》,第71页。 ;要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加大保护经费投入,设立专项基金;要积极鼓励公民个人和民间组织或团体参与对传统文化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工作,鼓励他们设立民间博物馆、展览馆等公益性场所,等等。

4.融合世界文明,讲好中国故事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注] 《习近平谈治理国政》第二卷,第522页。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孤立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历史与现实皆表明,只有在坚持自己文化传统、延续祖宗精神血脉的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其他文明的精华为我所用,才能确保自身的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中华文化数千年来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不绝,除了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品质外,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延续华夏文明精神血脉的条件下始终坚持从其他文明中源源不断汲取营养。此外,中华文明还在不断推动自身变革以保持对周边文化圈产生强大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同时,还善于用其他国家或民族容易理解和接收的方式进行广泛传播。在此过程中,不仅通过借鉴和吸收的方式融合了“世界文明”的精华,还借助“他者文明”可以认可的方式使自己的“故事”“家喻户晓”。作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融合而生的精神结晶,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无论在何种历史条件下都不可能割断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的联系,更不可能在封闭、僵化的文化环境中有所作为。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果要真正践行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必须大胆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同时“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注] 《习近平谈治理国政》第二卷,第333页。 。

5.推动改革深化,注重落细落小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而要推动建设迈向更高阶段就必须不断破除前进道路上的体制机制障碍。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文化体制总体上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的,但也同时暴露出日益严重的深层次问题,比如文化建设缺乏活力,文化事业长期停留于低层次发展水平,文化产业创新性不足、整体实力不强,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束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延缓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在此境遇下,为了彻底破除各种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以充分释放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活力,同时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应运而生,其主要特点则是以全面深化改革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新跨越。毫不夸张地说,全面深化改革既是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的基本立足点,也是其实现落地生根的重要抓手。当前,我们要真正实践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推动我国文化建设领域全方位变革、实现全面繁荣,也必须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关键环节,大胆破除各种体制机制以及思想观念上的桎梏,以正在做的事情为着力点,“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注]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110页。 。

有效的预算审批制度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全面预算管理。企业所有的项目在开发之前必须做好预算工作,再据此确定收入和支出,这样可以使企业的效益成本规范化。②预算分离。企业应该做到预算层层分离。例如母子公司分离,各个子公司之间分离,同一个公司的日常项目与专项项目分离。这样可以合理控制经费支出,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③规范审批制度。完整严格的审批制度是财务预算的前提,企业必须坚持“先请示,再审批”,严禁“先斩后奏”、“斩而不奏”的现象。④预算考核。企业应该加大预算考核力度,并且将其列入年度各部门考核的指标中,这样可以达到优化成本的目地[4]。

综上所述,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引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旗帜。它不仅要求我们要将其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要将其作为真理与价值的完美结合积极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建功立业。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Path of Xi Jinping ’s Thought 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XU Jun

(Yangzhou University Base, Jiangsu Province Research Center for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Abstract :Culture is the soul of a country and a nation, and a powerful spiritual driving force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Xi Jinping’s thought 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has emerged at the historic moment and become increasingly mature with the comprehensive facto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working together and his personal objective and calm thinking. This theoretical system, which integrates truth and value, covers many fields such 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view,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view, core socialist values, ideal belief view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view. It not only has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ty’s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ought in the past, but also reflects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constructing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in the new era. At present, we must learn and publicize Xi Jinping’s thought 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so as to grasp its spiritual essence. In addition, we must actively implement it into the great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Xi Jinping’s thought 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profound connotation, basic charac-teristics, practical path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030(2019)02-0057-08

DOI: 10.19411/j.cnki.1007-7030.2019.02.007

收稿日期 :2018-09-13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系列重要讲话的理论贡献和实践要求研究”(15ZDA002);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江苏实践及经验研究”(17MLB00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风险防控研究”(2014M561685);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马克思主义信仰日常生活化研究”(AHSKQ2016D60)

作者简介 :徐俊,博士,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特聘研究员,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博士后,蚌埠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意识形态理论问题研究。

(责任编辑 陈 曦)

标签:;  ;  ;  ;  ;  

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