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创新:模式与路径——以河南省延津县金粒小麦合作社为实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延津县论文,河南省论文,实证论文,小麦论文,合作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社会正在从初步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无论是发展还是改革,都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反映了我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于,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而统筹城乡发展,在发挥政府提供农村公共服务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探索一条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的新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各项改革推进过程中,受到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在需求表达机制、决策机制、筹资机制以及生产和管理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公共产品在供给效率与供给公平上都有很大的缺陷,鉴于此,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探索与完善,并最终构建一个既重效率又重公平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新模式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金粒模式
河南金粒麦业有限公司是整合延津县粮食购销企业改制而成的股份制公司,下属20个分公司、一个粮油批发市场、一个金粒小麦合作社、一个质量监测检验中心,注册成立了河南金粒农资连锁有限公司、河南金粒食品有限公司、河南金粒鑫大地种业有限公司、现有员工1200人。河南金粒麦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粒公司)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自主创新,已经形成了金粒麦业、种业、肥业、面业“四业”并举的集团化发展格局。金粒公司在国内同行业中实现了“五个第一”:第一家注册原粮商标;第一船出口食用小麦;第一家由企业发起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第一家在大宗农产品方面对农民进行二次分配;第一家制定优质专用小麦无公害生产标准并组织实施。金粒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基本组织形式和“订单+现货+期货”的现代经营模式,运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实施订单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产业化发展,有效解决了农民组织化低、农业科技棚架、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制约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问题,最终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的目的。金粒公司这种以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为依托、以金粒小麦合作社为纽带、以订单为载体的产业化经营做法,被社会誉为“金粒模式”。
二、金粒小麦合作社:组织变迁
(一)金粒小麦协会。金粒小麦协会(隶属于河南金粒麦业公司)是金粒小麦合作社的前身,于2002年9月成立。
延津县经过区划调整后总面积883平方公里,人口41万,有73万亩耕地,地处黄淮海优质小麦带中部,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1998年试种8000亩优质小麦开始,到2001年秋播,优质专用小麦的订单种植面积已经达到46万亩。随着订单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譬如,一个中等规模的乡镇就会有5000户左右的农民和30000亩左右的麦播面积,需要把25万公斤的种子分发下去,然后再从农户手里回收30万公斤左右的换种粮或60万元左右的买种款,发放五六千份明白纸,签订近万份订单,组织几百台播种机播种。更重要的是,小麦收获后要从农户家里回收两亿公斤左右的订单粮。如此大的工作量,单靠政府、企业去运作难度相当大,甚至可以说根本无法完成。同时,农民也感到供种不及时、技术指导不到位、组织收购不得力。另外,政府粮食、农技、种子等部门职责和业务条块分割,责权利不统一,也制约了订单农业的长远发展。政府、企业和农民都希望有一个专门组织来服务于优质小麦的生产,特别是不少种粮大户、广大村组干部及订单户的要求更为强烈。在这种情况下,2002年,金粒麦业公司按照“民办、民管、民利”的原则发起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小麦专业协会——河南金粒小麦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协会在延津县各乡镇设立分会,各粮管所所长为分会会长。根据人口及耕地面积等情况,每个村选择1~2名诚实守信、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信的农民为中心会员,订单农户为一般会员。协会共设分会17个,中心会员538名,辐射全县375个行政村和邻县的一部分村。中心会员协助与9万余户粮农签订优质小麦订单,负责从种植到收购的全程服务。种粮农民在协会的统一组织下,从以下四个方面增加了收益:一是优质低价的供种和生产环节的科学播种、施肥和用药,农民每亩减少支出15~30元,实现了节本增效;二是优质优价出售粮食,每斤比市场价高0.05元~0.06元;三是订单履约奖励,持订单粮农可以得到每斤0.02元的额外奖励;四是二次分配返利,凡达到期货交割标准的粮食,公司在期货交割完成后,每市斤再为农民返利0.01元~0.03元。同时中心会员组织订单农户售粮有三种形式:一是由中心会员到购销企业(金粒麦业公司下属)预约统一收购时间,购销企业根据各村情况分村排日,分品种、分级别单仓收购。收购日期一旦确定,中心会员就对本村的订单农户逐户上门,组织统一收购,督促订单履约。二是中心会员根据统一的定价先在村内设点收购,然后再到企业集中缴售。三是对于家中有困难的订单户,中心会员上门服务,帮助搬运,使他们足不出户就能解决卖粮的问题。几年来,协会共为农户提供优质小麦种子1500万斤,优质化肥20000余吨,农药500吨,共培训农民和订单农户500多批(次),接受培训的农民达到了15万人(次),发放生产技术光碟600张,文字资料10万套,开展了2000多次田间地头的实地技术指导。
通过创新机制,协会把龙头企业、中心会员和种粮农户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公司+协会+农户”的“延津小麦经济模式”[1],小麦协会的成立,彻底改变了农民盲目、分散、无序地进行农业生产的状况,改变了农民同粮食企业一买一卖的简单关系,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架起了农民进入大市场的桥梁,在密切农户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加强产销衔接、实施订单生产、为农户提供公共服务等诸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金粒小麦合作社。为了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农民的民主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金粒小麦协会作为一个不能进行独立经营活动的非营利组织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是,由金粒小麦协会多名中心会员发起,几万名会员自愿参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整合金粒小麦协会的资源,于2006年12月联合成立了河南金粒小麦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或小麦合作社)。首批自愿联合入社的60000户诚实、守信、热心、正直的协会会员成为合作社的基本社员,他们从中选出300名优秀代表作为合作社的中心社员,每个乡镇又从中心社员中选出三名社员代表和一名理事,组成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和理事会。社员代表大会是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长和监事会成员。闭会期间由理事会负责本社的领导工作,理事长对理事会和社员代表大会负责。根据合作社章程,明晰了产权和收益分配的原则和方法,要求从理事长到基本社员都必须入股,每股1元,最高可入40000股,最低必须入10股。在利润分配上规定:可分配盈余按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额返还,返还总额为可分配盈余的65%,剩余部分按入股金额分配。同时,章程还明确了合作社、社员、监事会、理事会和社员代表大会的权力和义务。合作社设置了“四部、一行、三超市”,即:技术培训部(整合原金粒麦业公司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资源而成立)、综合部、财审部和综合服务部,粮食银行,百货超市、农资超市和粮油超市。
三、金粒小麦合作社:运作机制
金粒小麦合作社依托“四部、一行、三超市”,同时充分发挥中心社员的作用,为社员(农户)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公共服务。
(一)中心社员:架起合作社与基本社员(农户)之间的桥梁。
金粒小麦合作社的成立,为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增加了一支活跃在农村、熟悉农情、参与生产一线、普及农业科技、服务农民农业的生力军。这支生力军就是分布在全县各村合作社的中心社员,他们并不是单纯从事粮食一买一卖工作,而是负责粮食从种到收到卖的全过程服务,有的是村组干部,有的是种粮大户,有的是村庄能人,有的是退休返乡人员。小村一人,大村二到三人,虽然身份不同,但都能热心为农民服务,合作社工作大都是以他们为桥梁展开的,因此就称他们为中心社员。
中心社员履行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服务的机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中心社员是农户与合作社之间的中介人。中心社员接受合作社管理,负责组织农户与企业签订订单,协助搞好统一供种,负责联系合作社技术培训部对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农业生产,组织订单农户(基本社员)统一向合作社交售粮食,协助合作社对农户进行二次分配。中心社员参与了优质小麦从种到收获的全过程。(2)中心社员是农用生产资料的“直销站”。中心社员依托合作社的农资超市为农户直接服务,协助合作社和农户,对区域内农户土壤取样化验,然后,由合作社联合化肥生产厂家,根据化验结果生产出优质小麦所需的专用肥,通过规模效益,达到优质优价。(3)中心社员是农业技术的“二传手”。合作社定期召集中心社员进行农业科技专题培训,对新品种、新技术进行推广,让中心社员达到“会搜集、会分析、会传播”的三会要求。中心社员协助技术员再通过举办农民夜校、技术讲座等形式,对农户实施“富脑袋”工程,以此来为广大农户“富口袋”破题。几年来,中心社员先后为农户发放生产技术光盘600张,技术资料10万套。
(二)技术培训部:农民科学种田的助手
(1)技术培训部协同公司所属的农技服务中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实施小麦标准化生产,制定了《优质专用小麦无公害品质标准》、《优质专用小麦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并作为河南省地方标准推行。(2)实施全新模式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编制了《质量管理手册》、《优质专用小麦无公害生产技术明白纸》,科学合理的制定农业生产过程中关键点的控制,采用印发明白纸、举办电视讲座、开办农民夜校、分发农技光盘、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等措施,达到了“三个直接”,即中心社员和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实现了“三个面对面”,即中心社员、农技人员和农户面对面把脉支招,面对面教学要领,面对面验证时效,解决了现行体制下农业科技推广技术棚架问题。创新了服务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农技推广路径。(3)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协同合作社下属新成立的金粒农业技术学校对社员进行分批培训。
(三)粮食银行:农民存粮理财的帮手
所谓粮食银行,就是粮食企业把粮食这一特殊商品与现代银行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结合起来,以千家万户的农民储备粮为基础,以粮食企业为载体,把农民利益与企业利益、生产者与经营者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实体。它主要是运用银行理念来经营粮食,调节粮食供需关系,稳定粮价。具体言之,粮食银行是专门从事粮食存贷业务,并从存贷利差中获利的粮食流通组织。它是指储粮户(农民、粮食经营者、粮食加工企业、消费者、粮食储备商等)将暂时闲置的粮食存放于粮食银行,自己拥有粮食的所有权,而将其使用权以定期、活期等形式交付粮食银行,让后者经营(借贷或直接投资),如加工、贸易等,从而盘活粮食资源,在粮食的流通和周转中获得粮食的增值效益,这部分效益可称为粮食银行的利润和储粮户的利息。
金粒小麦合作社所属的粮食银行目前为广大社员和储户开展以下业务:活期存粮、定期存粮、投资式存粮、异地存取、贷款业务等。(1)活期存粮:农户可以在粮食银行的各网点就近存粮,随时存取,灵活方便,每市斤收取一分钱的保管费。(2)定期存粮:分为半年、一年存期,存粮到期后,粮食银行按当时金粒各分公司标牌价格为农户办理手续,用户可以取粮,也可以续存;如果卖粮,可以提取现金,也可以将售粮款存入粮食银行。定期存粮一律免收保管费,如果农户提前支取,粮食银行将按照活期存粮处理。(3)投资式存粮:农户将粮食存入粮食银行网点,结算后作为股金存入粮食银行,一年后分红利。满一年后可以续存,也可以支取现金。(4)购买、兑换农资和日用生活品:储户凭粮食银行的存粮、存款凭证及身份证可以到金粒合作社的百货超市、农资超市和粮油超市,以优惠的价格兑换、购买农资、粮油和日常生活用品。(5)办理贷款业务,解决农户发展农业生产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
四、尾论
金粒小麦合作社是“企业+合作社+社员(农户)”模式中的纽带和核心。通过对金粒小麦合作社模式与机制的考察和探析,不难发现,其在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创新中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1)合作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金粒小麦合作社章程》的框架下进行运作,充分培养中心社员和基本社员的民主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把微观层次的乡村居民的个体行为与宏观层次的集体选择结合在一起,以合作互利为前提,使个人理性与社会理性、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能够达成统一。因而既是农民合作的基础,也是乡村治理强有力的社会资源。[2] 切实整合、建立较为合理的利益机制,达到公司、合作社和社员的三方共赢。(2)它克服了农地规模过小,农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的难题,组织起了千家万户小生产,共闯千变万化大市场,实现了聚合的规模效益和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3)鉴于合作社和社员利益的高度一致性,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了从种到管理到收获到出售的全程服务,有效解决了社员“种什么、怎么种、怎么管、卖给谁”等问题,拓展了企业服务“三农”的全新路径。(4)构筑了企业服务农民的“金粒模式”,弥补了政府供给农村公共服务的不足。建立起了政府、市场、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基于法定性规则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合作,共同治理社会公共事务。[3] 构筑“政府主导——官民协同”的多中心社会公共事务治理范式,是我国可预见未来政府治理范式革新的目标取向。[4] 鉴于此,金粒小麦合作社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载体,其创新之路任重道远。
标签:农民论文; 小麦论文; 粮食银行论文; 农业合作社论文; 农村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组织发展论文; 农民合作社论文; 时政论文; 种植业论文; 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