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医学院中医学院 湖南长沙 410219
摘要: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五脏机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失眠是当今社会常见的一种疾病,笔者在潜阳宁神汤的课题试验中发现,患者对此方有着不同的疗效反应,据此推测,失眠不仅仅只是阴虚阳亢,遂查阅经典,在前人的经验总结上得出失眠普遍存在的诱发因,包括情志损伤,阴阳不交,阳虚心悸,饮食伤脾论,风邪乘心,胸膈郁热多种可能诱发因,而在辩证论治上也有不同,用药更是千差万别。于是总结概括失眠的病因病机及部分治疗方法,为临床的辨证施治提供参考作用。
关键词:失眠成因;中医;治疗失眠
经笔者研究查找,认为失眠的普遍成因有5种,分诉如下:
1.情志损伤类
七情内伤,是由于情绪变化引起脏腑精气功能紊乱而致疾病发生或诱发的一类病因。七情内伤致病,因其直接损伤内脏精气,故可导致或诱发多种情志疾病和身心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即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外在环境的过于强烈的变化,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可导致脏腑气阴阳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如大惊大喜伤心,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主,主宰和调控机体的一切生理和心理活动,故能导致失眠。《素问·举痛论》也说:“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说明不仅仅喜乐过度可伤心,而且思虑,盛怒,恐惧,大惊等情志太过都能伤及心神,从而导致失眠。而治疗方法因人而异,但总归是平复心神,使心发挥其藏神的作用,从而解决失眠问题。
2.阴阳不交类
《内经》[2]谓:“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心阴不得心阳养护,则变为心阴虚,心阳不得心阴制约,则心阳亢盛,阴阳失调,故失眠。《内经·生气通天论》里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精神的正常离不开阳气的维护。里面又提到更严重的可能:“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急,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以上条文都反应了阴阳失调对心神的影响,心主神志,因而必导致失眠。而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此类失眠患者运用潜阳宁神汤有着非常良好的效果。本方用黄连以清心火,生地黄、玄参滋阴潜阳,更用龙牡赭石以潜镇阳气,使阳入于阴。然此病日久,思虑过度,暗耗心阴,故再用远志、柏子仁、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不寐(失眠)常见初睡之时忽然跳跃,似惊而醒,有似心虚胆怯而实非,乃阳亢阴亏,初入之时交合浅而脱离快,自然阴阳不能相济而复醒。因此,除滋阴潜阳外,必须用黄连以直折心火,从而达到泻南补北、心肾相交、阴平阳秘之目的。若阴亏甚,舌红少苔或无苔者,可加麦冬15克、百合20克、五味子10克,滋阴养神,以达到临床治疗失眠的目的。
3.心阳虚类
《伤寒论》[3]原文第64条写到:“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本义是病人发汗过多,损伤心阳,汗为心之液,由阳气蒸化而成,过汗则心阳随汗外泄,心阳受损,心阳一虚,心脏失去阳气的鼓动,则空虚无主,见于心中悸动不按,也易导致失眠。且不论病人是否失治误治,但都可以辩症用药,临床上有很多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经常性的因为心悸而失眠,或者梦中突醒,心阳虚导致心中悸动不安,出现失眠,就可用温通心阳之方来治疗。而仲景也给出了答案,桂枝甘草汤,由桂枝和炙甘草二味药组成,方中桂枝辛甘性温,入心助阳,炙甘草甘温,甘缓而补中益气,桂甘相伍,辛甘合化,温通心阳,心阳得复,则心悸自平,失眠自解。本类患者重在心阳不足,心失所养,因此治疗过程中遵循温通心阳得基本治法往往能达到很好的疗效。
4脾伤及心类
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何也?心属火,脾属土,心为母,脾为子,子病及母也。脾为后天之主,主运化水谷,脾胃功能失调,常常累及到心。笔者认为,此条临床最为多见。从生活角度看,晚上睡觉之前进食,容易引起腹胀而难以入睡,从经典原文来看,《伤寒论》第169记载到:“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条文中出现了心烦,为何阳明脾胃会出现心烦呢?那是由于阳明燥热内结,热结在里,不能外达而上扰于心,故而心烦。方后用白虎加人参汤,取知母,石膏清其里热,甘草粳米调和脾胃,人参合知母则滋阴降火,火得去,则心平能寐。除此之外,伤寒论第67条还记载到:“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茯苓桂枝甘草白术汤主之。”此种病机乃脾虚水逆,水气冲逆所致。脾胃损伤,中阳不足,运化无力,水饮内停,逆而上冲,故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同样,水寒逆心,心中逆满,自然导致不得眠。故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方中茯苓健脾养心,利水渗湿,桂枝温阳化水,降逆平冲。而《脾胃论》[4]也提出了饮食伤脾论、饮酒伤脾论等等因脾伤而导致的心神不宁而失眠。由上可见,脾胃伤,或因于火,或因于水,皆可上逆于心,心失和,则不眠,即所谓的胃不和则卧不安。
5胸膈虚热类
《伤寒论》第76条记载到:“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鼓汤主之。此种类型病人自感心胸热闷无奈,莫可名状,因此烦躁不宁,甚至辗转反侧。仲景称之为虚热。本证热扰胸膈,心神不宁,故而烦躁不得寐,治之当用栀子鼓汤清宣郁热,栀子苦寒,清透郁热,豆鼓气味轻薄,既能解表宣热,又能和降胃气于中,两方相合,轻中有宣,郁热得解,则失眠自除。如病情重者,可适量加潜镇安神的药物,如龙骨,牡蛎等。
小结:失眠极为普遍,笔者认为在它的发病原因方面多种多样是密切联系的,西医的普遍治法是运用苯二氮类,抑制通过改变睡眠结构延长总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潜伏期;但与此同时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较明确,包括日间困倦、认知和精神运动损害、失眠反弹及戒断综合征,而中医则有各种针对性的治疗,失眠不仅仅局限于神经,而是延伸到情志、五脏等各个方面,而在治疗方法上我们可以选用心理疏导,温通心阳,健脾利水,清热泻火等。我们将失眠放于人的整体之中,通过整体的治疗来使局部痊愈,且经方用药,只要辩证准确,疗效显著。通过失眠病例的研究和查找,也拓宽了中医人的思路,方证机括,对其证变化其妙无穷,不可拘泥于一个点去治疗疾病,从整体出发,才能更好的认识疾病的病因病程,及时做出治疗。当然,笔者所学有限,对失眠的认识局限于此,望各位前辈多多指导。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4:12
[2]东汉·张仲景.伤寒论[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4:118
[3]金·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5
[4]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
注:项目基金:长沙医学院大学生创新性课题,长医教[2017]18号-216
论文作者:许乐,李月,董佳玉,谢雨高,郭鹏,李芳(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3
标签:桂枝论文; 阳气论文; 脾胃论文; 甘草论文; 伤寒论论文; 郁热论文; 阴阳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