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叶优丹[1]2006年在《新办本科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引起了世界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教育观、质量观、功能观、组织观的显著变化,同时也催生出了一大批精英系统外的新型院校。 本文选取新型院校中的本科院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这些院校(新办本科高等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本科教育的生力军,它们既承受着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其他院校剧烈的“顶”、“压”、“挤”,又遭受着来自传统院校发展路径的各种诱惑。因此审视其发展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其基本特征与发展规律,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同类院校的成功办学经验以及对国内院校进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新办本科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的系统和谐、环境合理、特色明确以及弹性适应等四条原则,分析了五个关键的控制影响因素,即科学定位、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校园文化,进而探讨了因素之间及其与四个原则之间的关系。本文对新办本科高等院校的研究,可望对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李萌[2]2007年在《来华留学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可持续性发展观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重要突破,被认为是人类目前最有远见、最合理的发展观。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认识的不断加深,人们把这一理念也扩展到了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也正基于这种思想,人们也就提出了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来华留学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面向世界”的战略举措,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条捷径。因此,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我国的来华留学生教育面临许多难题和挑战,如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迫切需要探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在对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日本、德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留学生教育特点的研究,深入分析了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对如何实现来华留学生教育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对策思考。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数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以下的五个章节来展开论述: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对来华留学生教育进行界定并分析了来华留学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第二章回顾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其现状特点;第三章分别介绍日本、德国、美国留学生教育的特色;第四章详细分析了来华留学生教育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第五章在回顾前文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留学教育的经验,提出实现来华留学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王伟[3]2014年在《我国医学信息教育现状与发展策略之力作——《医学信息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滨州医学院曹高芳教授的专著《医学信息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2013年9月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这是曹高芳教授多年来潜心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结果,可喜可贺。通读该书,获益良多。1立足于国家推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和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背景和要求,选题意义重大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内最早开办医学信息教育的原白求恩医科大学以及原同济医科大学、原湖南医科大学等分别与其他高校合并。这些院校合并后的医学信息教育

单新梅[4]2007年在《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教育理论、终身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形成了关于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要说明了本研究的缘起、理论基础、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并对已有的相关研究做了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和核心部分。首先,在分析、批判、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区域、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和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包括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确定,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及影响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其次,笔者联系实际,以甘肃高等教育发展为例证,分析了甘肃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指出甘肃高等教育过去的发展是典型的刺激式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并系统分析了不可持续的原因。通过对区域教育发展的两种模式——刺激式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对比考察,进一步阐释了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特点。最后,在以上内容所提供的理论支撑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构想,第一,转变传统教育发展思想,树立科学的区域教育发展观;第二,通过制定法规、政策等方式,建立区域教育发展的保障体系;第三,制定相应的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第四,构建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第五,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施区域教育资源共享;第六,调整和优化区域教育结构,建构合理的教育结构系统;第七,创建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第八,建设学习化社区,形成区域内居民终身学习体系。第三部分对本研究的理论体系做了简单总结和分析,指出成功之处和研究的不足,并对后续研究提出了期望。

盛振文[5]2015年在《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视角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在于拥有可持续竞争优势,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核心和根本是研究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问题。鉴于民办高校的类企业性,论文探索将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引入民办高校,以新的视角研究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问题,构建了民办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动态系统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民办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指标体系,提出了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策略。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对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与综述。首先,从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现状、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概况和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深入归纳与总结,为进一步研究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和理论支撑;其次,对民办高校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2.在借鉴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以及在对民办高校进行类企业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民办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动态系统模型。探讨了民办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深入解析了模型中各要素的内涵、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以及相互间的耦合关系。3.以民办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动态系统模型为基础,运用德尔菲法建立了民办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指标体系,选取山东省内12所民办高校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其中4所高校开展个案研究,以验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适用性。4.将理论模型应用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问题中,从模型中的基础平台、跃迁动力、跃迁路径三大模块出发,针对11个要素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立体化的,促进民办高校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华娜[6]2011年在《我国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在此期间,民办高校数量迅猛发展,办学规模逐步扩大。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普及,民办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办学模式,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格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就在民办高校的数量和规模以惊人速度增长的同时,隐藏了不少隐患,如资金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试问,我国民办高校如何可持续发展?众所周知,数量的提升不代表质量的提升。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所在,对于民办高等教育而言,其核心仍旧是教育质量。民办高校若想在激烈竞争中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抓好自身内部发展,教学质量是关键。同时,外部环境是民办高校的生存基础,创造一个良好的民办高校外部环境也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民办高校内部可持续发展和外部可持续发展共同构成了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关键还是内部自身的教学质量,因此本研究侧重于研究内部发展。学校需要获得发展过程中的内部与外部影响因素的相关信息,衡量这些信息反映的情况,从而做出调整,进而形成反馈改进机制。对于民办高校内部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基于顾客满意度理论、服务品质理论,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对辽宁省部分民办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了满意度调查,通过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获得了辽宁省民办高校内部发展问题所在。使用SPSS17.0对本次调查的教师和学生的人口学特征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并分析了这些因素对学校满意度的影响程度,验证研究假设。同时还进行了教师和学生满意度构成因素分析,进行了归因分析。最后得到了民办高校内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先行动矩阵。其中,“高重要性——高满意度”为学校发展优势项,应继续发扬;“高重要性——低满意度”为学校发展劣势项,应予以高度重视。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服务质量、创造后勤服务效益、丰富校园文化等建议。对于我国民办高校外部环境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比较研究法。从立法、资助政策、政府管理等三个层面借鉴了美国和日本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民办高校外部环境的逐步优化的对策及建议。

马燕[7]2015年在《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满足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战略任务。目前,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当前这个阶段,明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尤为重要。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调查研究、系统研究等方法,以终身教育理论、需求决定论、CAS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围绕当前我国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在明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功能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探索现状,借鉴国际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尝试制定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明确它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并搭建外部保障体系,以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一种建立在中等、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基础上的本科教育,以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学校职业教育,它与本科层次普通教育有着质的区别,与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有着等级上的区分,它的发展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和功能的实现,能够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第二,基于我国国情,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坚持“纵向单轨,横向双元”的发展方式。“纵向单轨”是指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普通教育在同一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对应的层次结构,主要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的高校与主要实施高等普通教育类型的高校享有同样的权利,法律地位、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二者只有类型区分,没有等级之分;“横向双元”是指立足高等教育资源,在同一办学层次中高校要有适度、合理的分工,有趋向于举办职业教育的高等院校,也有趋向于举办普通教育的高等院校,引导高等院校的合理定位,促进高校的特色化发展。这种发展方式既弱化了职业院校的标签,又强化了职业教育特色。第三,提出三种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依托本科教育资源作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路径;整合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优势资源,逐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利用新兴产业优势资源,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大学,实施本科层次职业资格教育,弥补学历职业教育的不足。第四,从法律法规建设、教育经费投入、政府管理效率、社会舆论引导四个方面搭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保障体系,优化它的外部发展环境。

王秦辉[8]2007年在《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5%,提前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但同时也带来了比较严重的教育质量、经费、平衡、公平、结构、就业等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我国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适应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有效对策。本文以高等教育管理、可持续发展、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进行的深入分析,认为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才是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要求的必然趋势。本文从树立高等教育的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探索高等教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构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完善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监督机制、创设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系统等五个方面,对实现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做以分析。认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事关整个教育的健康发展,事关民族振兴和社会稳定,事关我国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借鉴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教训,进一步转变高等教育发展观,完善高等教育宏观调控体系,引导高校真正走上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之路,这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做了重新界定,客观分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在宏观层面提出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赵宏, 关刘君[9]2016年在《基于IFE和EFE矩阵的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其所处的内外环境密不可分。通过IFE和EFE矩阵模型分析与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外部关键影响因素,进而采用熵权法确定各关键因素权重,依据权重排序发现: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外部关键因素分别是高校发展轻内涵、重外延扩张和教育产业化、功利化等教育理念扭曲。因此,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高校应该从保持内部优势,积极弥补劣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构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完善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监督机制等四个方面作出努力。

赵庆年[10]2009年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99年以来是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也是各个地区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主要机遇期。目前,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与普及化教育共存时期;各个地区扩招的任务主要是由原有的高等学校承担;本科教育承担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任务,专科在校生比例偏低,难以适应目前产业结构的需要;全国扩招幅度较大的类型学校是综合性大学和艺术院校,扩招幅度较小的类型学校是医药院校、语文院校和体育院校,与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不尽相符;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且地区差异较大;成人高等教育的发达程度相对普通高等教育而言减弱的幅度甚大,说明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存在着重视普通高等教育而忽视成人高等教育的现象;各个区域都在追求建立完善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而导致雷同现象凸显,特色淡化。这些均不利于我们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区域高等教育的形成是政治、经济、行政区划、区位、制度、历史、人口、信息和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因素的作用是不同的,从而造成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存在差异。1999年扩招以来,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加大,200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最高的上海在59%左右,而最低的贵州只有11%;与社会发展比较而言,高等教育发达、极发达和发展不足地区共有20个,是持平地区的2倍,目前是发达和极发达地区略多,而发展不足地区过多;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高度协调的地区有7个,基本协调发展的地区有8个,基本不协调的地区有5个,不协调发展的地区有9个,2个地区处于高度不协调状态。由此表明,高等教育区域发展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长期的,差异发展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形态。因区域高等教育存在增益与损益现象,故区域经济发达未必是发达的区域高等教育作用的结果,区域经济不发达也未必是区域高等教育落后所致。反过来,发达的高等教育也未必是发达的区域经济使然,区域高等教育不发达未必是落后的区域经济所为。由此决定了区域高等教育应加强分工与合作,不应完全本着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的思想建设区域高等教育;区域高等教育因存在差异而具备分工的基础。高等教育区域分工是规避区域高等教育之间不合理竞争而产生内耗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区域高等教育效益的得力措施,是消除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的一条捷径,是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潜在趋势;差异发展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差异发展有利于提高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效率,较大限度地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有利于形成高等教育发展特色;区域发展的过渡差异将导致高等教育的不公平,必然带来不良的社会后果,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对高等教育的差异发展应实施必要的控制,在差异不足的情况下实施扩大差异的发展战略,促进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差异过大的情况下,实施平衡发展战略,尽量减小差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新办本科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研究[D]. 叶优丹. 浙江大学. 2006

[2]. 来华留学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李萌. 大连理工大学. 2007

[3]. 我国医学信息教育现状与发展策略之力作——《医学信息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述评[J]. 王伟.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4

[4]. 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 单新梅.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5].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视角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研究[D]. 盛振文. 天津大学. 2015

[6]. 我国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研究[D]. 华娜. 沈阳师范大学. 2011

[7]. 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 马燕. 天津大学. 2015

[8]. 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 王秦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9]. 基于IFE和EFE矩阵的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J]. 赵宏, 关刘君. 现代教育管理. 2016

[10].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问题研究[D]. 赵庆年. 厦门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