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与时俱进——兼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与时俱进论文,品质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24(2002)01-0001-04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认为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又从当代实际出发,立足于新的实 践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论断。这一论断对于科学地理 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和实践意义。
一、从世界与人角度看“与时俱进”
深入分析“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内涵,必然涉及到人与世界、精神与物质、主体与 客体、以及自觉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相互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所谓世界或宇宙 是具有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的一切存在事物的总和,同时由于人类的产生和活动,世 界不仅分化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而且这个人类世界或人化世界越来越具有不断膨胀 并显示其自身特殊性的发展趋势。因此,不仅要从“存在”、“实体”的角度理解世界 ,更要从运动、发展以及人与世界的相互联系中认识世界。“发展”是客观世界的主题 ,也是人的生存和人类社会的主题。发展或进化已被大量自然科学成就证明为自然界的 基本趋势,但自然界演变的速率对于短暂的人生以至人类社会来说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而人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却以令人目不暇接、一日千里并以加速度的方式展开,任 何人都不能不面对人类社会加速发展的事实。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机械论的发展观 的本质区别在于:形而上学只看到世界的“存在”或“实有”,把物质世界理解为相互 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是“最完整深刻而无 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1]它要求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更为重要的 是,形而上学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是见“物”不见“人”,它们只是从客体的或直 观的角度看世界,不懂得人作为主体的地位,特别是实践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地位;辩 证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却要求从人与物、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来看待世界 、看待人,亦即是要以实践为基础来理解人、世界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把世界看作是不 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人是物质世界长期演变发展的产物,人的力量、人的神奇或人不同于其他一切存在物 的特点在于,人具有在自身的活动中亦即实践中形成的精神和理性,人运用思想、理性 观照外在世界,由此形成了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的对立。世界有了人,物质世界的 存在和发展就不再受单纯的盲目必然性的支配,而必须这样那样地受到人的目的、理想 、价值为指导的实践活动的影响,人是主体即世界的主人,而世界成了人实践活动指向 的对象即客体,这是科学认识人与世界必须把握的最为重要的事实。
与时俱进是对人与世界、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多方面 相互关系具有高度综合性的一种回应或回答,一种解决之道。它的含义不是停留在思维 、认识领域的纯粹理性或理论理性,而是全面调整人与世界关系,包含思维认识、价值 评价和实践意志在内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实践理性或实践理念。而安于现状、因循守旧、 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也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回答,一种解决之道,只不过与“与时 俱进”的理念不同或相反罢了。可见,与时俱进作为一种实践理念,既包含着对客观世 界内在本质规律的认知,亦包含着对人自身价值使命的确认,其核心则是对人与世界关 系的把握、驾驭。
与时俱进的“时”,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地分析为相互关联的 四个层次:一是时段。指较长的一段时间,是世界(包括自然演进过程和社会演进过程) 发展的某一个阶段或过程。二是时代,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 分的某个时期。“时代”一词的意涵与自然演进过程无关,但却与人类历史实践活动息 息相关。某个时代往往具有自身的鲜明的特点,其内容则是人类这一时期认识、实践活 动及其所达到的成就。三是时势(时事、时局)。指与时代相伴随、由现实的人的活动所 造成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形势局面等。四是时务。即时代提出的任务,这 是时代、时势向实践主体提出的、要求他们去解答、完成的重大课题和中心任务。这里 所说的时段、时代、时势、时务都是要求人们在宏观上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看作是一种 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亦即时间中的历程。社会历史发展的每一个具体阶段都具有不同 于以往的新的特点、情况、问题和任务,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探求社会发展 演变的内在规律,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和经验,寻求新的解决之道,这就是人不可推卸的 责任和使命,这就是与时俱进的实践理念和人生态度。
与时俱进的“进”就是进取、奋进。“时”代表着世界存在发展的客观方面,“进” 则代表着实践主体的思维理性、价值态度和实践意志的主观方面。因此,与时俱进的实 践理念包含着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主体的思维理性,主体确认客观的物质世界是不 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永恒发展变化的存在,只有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才能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真正把握事物发展的固有的内在规律,实现主观和 客观的统一,这是与时俱进的科学认识要求。二是作为主体的价值态度,与时俱进包涵 了主体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价值追求。宗教、神学的价值观念,否定了现实世俗 生活的应有价值,而将价值的希冀寄托于虚幻的天国;消极、保守的价值观念,为怠惰 的习性和宿命的念头所支配,既缺乏对新生事物、火热生活的应有热情,亦缺乏对世界 “发展”本质的深刻体悟,终将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只有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念才真正把 握物质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奥秘,代表了人类进步的客观要求。三是主体的实践意志 ,与时俱进的主体意志向度不是简单地指向过去的历史陈迹,也不是简单地指向未来的 渺茫空想,而是要在过去、现在、未来的相互关联中脚踏坚实的大地与时代的脉搏一起 跳动,为时代提出的要求、任务去努力奋斗。奋进的人生价值和实践意志,必然要高扬 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和能量,创造辉煌业绩,推动社会进步。
由此看来,与时俱进的实践理念,必然要求主体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创造性地应对 不断变化发展的客观存在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不只是静穆的、沉思的、认知的关系, 同时也是实践的、开放的、双向互动的关系。世界限制人、改变人,人也塑造、改变世 界。人不是世界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参与者;世界不仅是一个客观实在的存在 世界,也是一个主体不断确认、评价的意义世界,更是一个不断设计创造的可能世界。 总之,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世界。与时俱进这一命题正是包含着此种马克思 主义对人与世界关系的全新理解。
二、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是我们党第三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基 本精神的新概括、新论断。我们党三代领导人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理论概括,是 一个不断完善丰富的发展过程。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并论证了“实事求是”的命 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党的 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 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江泽民在2000年6月20日一次讲话中又指 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 精神。”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又以“与时俱进”一词概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这说 明中国共产党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阐释理解既具有连续性和 一贯性,又随着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越来越趋向深刻和完善,从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 义认识和发展的新境界。
我们认为,党中央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对马克 思主义基本精神的阐释从思想理论到能动实践的统一整体,但前后两句其侧重点却有所 不同。简言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概括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与时俱进、开拓 创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本质,前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要求,后者体 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创新的要求,二者紧密相联,共同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从来的思想创造和理论体系都是“各领风骚几十年”,如同时 尚一般流行一段时间就悄无声息了,虽然这些理论的精神内核会在思想史和后人的著作 中得到引证或吸取,但理论自身毕竟成了昨日黄花,流水落花春去也。因此,黑格尔把 人类思想史看作是“思想的战场”(一种思想推翻另一种思想)和“思想的坟场”(这里 堆满了死亡的思想)。“全部哲学史这样就成了一个战场,堆满了死人的骨骼。它是一 个死人的王国,这王国不仅充满着肉体死亡了的个人,而且充满着已经推翻了的和精神 上死亡了的系统”。[2]一个尖锐的、同时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历经一百六十余年 的马克思主义会不会像人类历史上的思想理论那样也走向死亡?它的命运会怎样?我们认 为,任何真正读懂马克思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指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早就包涵或隐 藏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中了,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后继的马克思主义信奉者如何对待马 克思主义,承认不承认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与世俱进、不断发展创新的理论。
马克思本人在至关重要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了自己思想与一切旧 哲学的区别,“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19 )马克思在这里提供了他不同于传统哲学理论的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全新理解,一切旧 哲学的共同特征都是以固定的知性范畴和哲学模式去解读世界,如此,面对千变万化、 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和人类社会,理论本身必然被生机蓬勃的现实生活所淘汰,“理论 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正是反映了人与世界、思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鸿沟,并 昭示了理论自身的必然命运。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在于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统一 ,亦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它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 活动的唯物主义”。理论不是停滞的、保守的、自足的,而是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 断实现理论的自我改变、自我创新。因此,马克思亦反对抽象地看待人的本质,人不仅 是一个认知主体,同时也是现实的参与着改造世界的感性活动的实践主体,一个自由自 觉的能动的创造性主体。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 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 ,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3](16~17)世界并不是单纯的可以直 观的客体,而是伴随着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世界改变人,人也改 变着世界,人的改变与世界的改变共同以实践为基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活动的 唯物主义”对世界、人及其二者关系的全新理解。
马克思主义由于以实践为基础对待人与世界、思想与现实的关系,从而使自己成为批 判的、开放的和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它对世界的批判和对自我的批 判是同时进行的,从而使之兼有“双面刃”的要求:其中一面针对着世界,另一面针对 着自身。它不承认永恒不变的东西,总是以发展的、批判的、革命的眼光看待事物,追 求变革现实,促成革命转化,创造美好未来。同时它对自己的学说也采取批判的、革命 的态度,从不把自己的学说看作是最终完成的真理体系,而是看作发展的创造性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永远贴近时代的脉搏,以它特有的方式体现着时代的精神。它总是以强烈 的历史感和责任感,严格依据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 论,以保持和发展自己学说的科学性、真理性、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作 为人类先进文化的结晶,作为批判的开放的和发展的学说,塑造着、引导着时代精神, 不断为人们认识、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建设新世界的现实活动的关系,建构合理的世界观 前提、方法论前提,同时又不断对这些前提进行自我审视和批判,实现对这些前提的重 构。
可见,在马克思主义演进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 的双向互动和矛盾张力,这种张力转化为理论面向实践并依据实践不断实现自我充实、 自我修正、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要求人们从不合时宜的传统 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实现理论的自我扬弃,亦是要使思想倾听实际的呼声,达到主 观与客观的一致,使理论重新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由此获得理论的自我创新。理论创 新本身并不是目的,理论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理论可以走在实践的前面,实践 也可以走在理论的前面。当实践走在理论的前面,就不能以已有的理论评价实践,于是 实践创新成了理论创新的先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指的是世界的发展与人自身的发 展统一于人类实践创新的过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但思想和理论围绕的中心问题却是
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和重大任务,人的实践和指导实践的思想理论都必须围绕时代提出 的中心任务而展开,而解决任务的过程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不断尝试,不断拓展 ,并包含重复性、循环性的上升过程,即实践创新过程。人作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 主体,必须凸现其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推动历史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 感,而这也正是共产党人的必然的主体人格要求。
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立国之本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要求自己站在时代的前列,紧跟 世界进步的潮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自己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要求自己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使党充 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以此实践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基本精神。
收稿日期:200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