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导向:职业教育教学的新取向——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之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教学论文,职业论文,之二论文,取向论文,导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80年代以来,“行为导向”(Handlungsorientierung)这一概念时常在职业教育文献中出现,尤其在欧美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论著中频繁出现,一时成为追求和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代名词。
一、“行为导向”的内涵及其分类
“行为导向”与其说是一种概念,毋宁说是一种新颖的职业教育教学论更为确切。首先,任何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或职业培训,其根本宗旨都未脱离职业教育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黄炎培语)这一命题。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变化,加速了企业重组频率、产品结构调整周期,劳动市场相对稳定的局面发生了突变,所有这一切对未来的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给职业学校、企业培训机构提出了新的问题:即今天的学习者(职校学生、职业培训对象或受训者),如何面对未来突如其来的变化;如何从心理上、能力上以及社会交往能力方面作些必要的准备。总而言之,今天的学习是为未来作准备的,满足未来变化的需求。其次,“行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注重应用性。所谓“行为导向”,实质上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的情境,把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情境,从而产生一种行为理论的假设。再次,现今在职业教育领域,引起争论和关注的“行为导向”职业教育教学论,很大程度上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一定意义上的教学方法在内的含义。一言以蔽之,“行为导向”瞄准的方向便是:培养符合未来劳动市场所要求的劳动者。
德国一位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者T.特拉姆(Tramm)曾在一篇《综合经济形势中的学习、思维和行为——在商务职业培训中运用新的工艺》一文中,对以行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论作了客观的界定,“行为导向……是一种指导思想,培养学习者将来具备自我判断能力,懂行和负责的行为。这一途径可视为主体得以持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展现。”“行为导向”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意味着:知识的传授和应用取决于行为导向的学习组合,具体指“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教学媒体使用”方面的重新组合。行为导向的教学论最核心的意图,就是提出个体行为能力的培养。个体行为能力是由专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伦理道德反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组成。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中,人们又把“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比作“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部革新”。
行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论旨在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目的和学习目标。新的信息技术与技术密集性的劳动市场的出现,面对知识的更新、“知识爆炸”等局面,要求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迫切。行为导向的教学论一方面表现了师生之间互动的形式,另一方面证明了这是一种传递现代教学内容的新手段,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行为导向的教学论通常包括下列几种具体教学方法,现分别阐述如下:
1.项目教学方法(Projektmethode),这是行为导向教学中一种代表性的理想形式。根据弗雷(Frey 1993)的项目方法观,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模式包括:①作为开放性出发点的项目创议;②作为研究项目创议而产生的项目方案;③考虑到行为步骤,而确定的项目计划;④项目实施,通常按照计划进行,要求参与者发挥最大的积极性;⑤项目结束等步骤。这种方法犹如一种完整的单元项目,学生通过一种较完备的过程,学习和掌握每一环节的基本知识和了解所需的必备能力。
2.模拟(Simulation),通常在一种人造的情境或环境里,学习职业所需的知识。模拟通常在一些模拟办公室或模拟工厂里进行。模拟学习和模拟教学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学习驾驶,不必开着车子到大街马路上去学,只要在模拟室里学习和训练。通常职业学校对这种模拟教学很受青睐,其原因可以降低训练的实际成本,也可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危险,对教学组织也提供了许多重复的机会和随时进行过程评价的可能性。
3.表演(Planspiel)是一种带有决策性的模拟,如游戏的背景、条件中的假设,由参与者根据模拟的情境作出判断或选择。
4.案例研究(Fallstudien)。学习者结合个人亲身经验(包括直接或间接的经验)通过案例分析和研究,达到为实践行为作准备的目的。通常所提供的案例并不十分复杂或难以解决,而是强调一种普遍的代表性。学生通过案例研究,培养一种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处理、迁移性的应用性能力。学习过程则是贯穿于案例分析的过程之中,首先抓住或发现问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手段。
5.角色扮演(Rollenspiel)是一种培养学生社会能力、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或比较分析,从而使学生一方面接受了“现实角色”的人格特征,揣摸到角色内心世界活动的图像;另一方面又注意到对方角色的反映(包括角色冲突、认同或沉默在内的情感变化),从而充分展现出现实社会中各种角色的“为”和“位”。角色扮演这种方法与案例教学法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以“人”为中心,如角色的分配、任务的分配以及情境的铺垫都从“现实”和“具体”的人出发,而后者一般以“事件”或与人有关的“事实”为纽带,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和把握,使学生明了其中的真谛或提供某种可参照的体系,其目的在于能胜任未来的变化及其需求。
二、“以学为本、以学论教”的教学观
行为导向的教学法注重学生积极参与,通常围绕某一课题、问题或项目开展教和学的活动。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是以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探寻学习最佳效果为目的。据有关学习理论家研究证明:通常一个人的学习途径包括听觉(audiditiv)、视觉(visuell)、视和听(audio-visuell)和自己动手或实践(selbstarbeiten)等,而学习效果分别为:听觉20%、视觉30%、视和听50%,自己动手90%。由此可见,只有通过“手脑并用”的实践可获得更好的效果。而自己动手或参与教与学的过程,便是一种变换学习途径的具体表现。另外,从艾宾浩斯(Ebbinghaus)的遗忘曲线的原理也可证明,行为导向的教学法是一种加深记忆的首选原则。
图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上述遗忘曲线说明:一般的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新材料之后遗忘的程度和速度,倘如每减缓遗忘和降低遗忘程度,很大的相关性取决于教学手段或学习心理学,而行为导向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贯彻和应用,便可达到这一目的。
按照心理学的理论,人的行为是人的思想、情绪、感情、能力和动机等因素的综合反映。而“行为导向”则正是从教学生“学会学习”这一命题出发,从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将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结合起来。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倡导的“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教学准则,很大程度上可在“行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论实践中得到验证。因为“学”在人的活动中占居主体地位,学习是使人发展天性、改变习性,使其“知心、知性、知天”的重要途径;而教则应“因学论教”,因材施教,因人因时施以不同的“教”,因为“教”的作用在于对人的成才和发展起着辅助和促进的功能。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总干事马约尔博士在一份报告中提到:要教育学生,让学生不仅仅是“学知识”,而且要“学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生活”。
职业教育过程中,引入“行为导向”的教学论,旨在将现在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可持续学习”本领的劳动者。正如前面所述,现今的职业教育,无论是在学校或在企业的教育,除了传授必需的知识之外,还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为知识在不断更新,教师能传授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况且在短短的几年内也不可能将更多的知识都传授给年青一代和正在长身体的那些学生。所以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学会独立解决问题的本领。行为导向的教学论主要包括下列七种学习方法:
行为意义的学习
注重行为的学习
行为系统的学习
学生自我控制的学习
过程导向的学习
合作式的学习
全面的学习
上述七种主要学习方法既可用于学习“陈述性知识”,又可应用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所谓陈述性知识是指关于事实的知识,如“是什么”方面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则是指关于进行某项操作活动的知识,如需进行自己动手或通过某种设计,验算方可获得的知识。事实上这两种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区别,前者属于一种认识性的学习活动,是在多次往返、循环重复过程中进行记忆、联结、内化的;而后者则要求个体在完成某项操作步骤后,并能按程序完成整个操作而获得的知识。需要强调的是,职业教育的目标往往注重后一种学习,从模式识别到掌握行动序列,最后达到“会学习”和独立操作、独立解决问题的目的。
与此同时,行为导向的教学论还十分强调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焕发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如将三种学习动机有机地结合起来。三种学习动机具体是指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如爱好、志趣、好奇、求知欲等);学习的利益动机,又称功利动机或物质动机(如前途、奖酬、发展条件等);学习的社会动机,又称外部动机(如社会竞争、集体的荣誉,团队的期望、角色的价值等)。研究学习效果或学习效率证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列关键因素,[1]即:——情境:在学习新知识或新技能时存在于学习者内部和外部的事物的状态;
——动机,又称动因:学习新知识或新技能时的刺激因素;
——组织:新的以及必须事先具备的知识或技能的结构和性质;
——应用:对新知识或技能的初步尝试;
——评价:对新知识或技能的初步尝试的估计;
——重复:对新知识或技能的再实践;
——综合:将新知识或技能迁移到新的情况中去。
上述这些关键因素的潜在表现在不同程度上由教师和学习者加以控制。在职业教育的整个教与学过程中,如要达到某种期望和效果时,各个因素都会各司其职,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状态。“行为导向”的教学论正是遵循着正确地应用和每个因素之间相关联的原则,对每一个学习者起到激励作用和“诱导”(Anreiz)学生自觉参与。当今甚为流行的“系统动力学”(systematische Dynamik)思想,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便是“互动作用”(Interwirkung)。应用在教与学过程就是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教师的激励作用。“行为导向”的教学论便是创造某种特定的“环境”或称“情境”,使每个学习者都有施展个性能力的机会和舞台,教师则起到现场“导演”和“忠实观众”的角色。因为每个个体的学习,课堂或实训场合的互动作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都直接与所处的环境有关。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态度、兴趣、动机、价值和需要都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影响,而且也会改变他们的信息接受、知识的学习、技能提高的习惯。
“行为导向”的教学论倡导学生参与教和学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直接与所学习的环境、理解的内容产生直接的感受,激励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敏感性和反应性,激发他们学习动力和提高“学会学习”的本领。“行为导向”的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以学生的行为表现为标志的,是一种“以学为本,以学论教”的教学观,具体在教学上试图建立下列几个观念:[2]
——教学的结果是学生的学习,而非教师的教导;
——学习的成效在于学生行为的改变,包含内化而至外显行为;
——每项学习的累积,部分的结合,可以成为整体;
——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是以某种量的形式存在,因此可以测量。
以上若干种观念,都可视为行为目标产生的理论基础,一般含有三种原则,如①明确的;②可测量的;③具体的行为。倘如达到这三种原则,那么在教与学过程中必须含有四个要素,即简称为A、B、C、D要素,分别为
1.谁来执行这项行为(学生、学习者),英文简称为Audience;
2.达到目标的“实行行为”是什么,(如“撰写一篇文章”,或“分析引擎结构等动作”),英文简称为Behavior);
3.完成行为的“相关条件”,(如“30分钟内完成”,“不得参考操作说明”等条件等),英文称为Condition);
4.评定行为表现成功的“标准”,(如“误差在三厘米以下”,“答对百分之九十”等),英文称为Degree。
为便于进一步理解“行为导向”教学论的本质特征,限于篇幅,下面摘引德国慕尼黑工程技术大学罗施(Roesch)博士先生提供两种案例,加以分析和进行比较,揭示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行为导向”教学论应用的价值及其意义。
三、“行为导向”教学论的应用及其意义
“行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与学过程,贯穿一个宗旨:让学生“参与”,并有机会让其体现“个体存在”的价值,也就是说,让每个人都能发表各自的意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的氛围。这种倡导“发表”的形式,在鼓励学生方面,创立了一种“轻松活泼的环境,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统天下”教学模式,从“一言堂转变成为群言堂”,由一个教变为众人学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将其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观点与见解,以各种形式表达出来,如口头、笔头、动作、图形对以话等手段充分表达出来。现在题为“月球——试验”案例为例:
——案例1:
情景:假如您属于一宇宙航行小队成员,现得到一项任务指令,借助宇宙飞船抵达月球表面。
突然出现技术故障,宇宙飞船必须在距离航空母舰300公里处迫降,但在迫降过程中许多东西会受到损害。
条件:迫降时只能步行走向航空母舰,并且只能带走最必要的物品,才能征服这段路途中将遇到的障碍和困境。
问题:下面给出15种没有被损害的残留物品,您的任务是:按1、2、3的顺序列出下列物品的重要顺序,即1为最重要,2、3往下排列,依次类推,直至把15件物品一一排上序号,同时在序号列出之后,写上用途及理由:
物品名称 序号 说明理由
一罐压缩干粮
15米尼龙绳
30m[2,]降落伞
一只携带式炉子
两罐50升的氧气罐
一份星座图(月球的位置图)
一艘可带充氧气的橡皮船
一块磁性指南针盘
20升饮用水
信号灯(可在真空中燃烧)
一只配有注射器的医用箱
一台带接收装置的长波发
射电台(阳能功能)
提示:学生拿到物品清单之后,可单独完成,也可分组进行讨论,由小组派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但教师只能作为一名听众或观察员,只有等所有的人都完成了,方可公布较科学、合理的答案,答案具体如下:
物品 序 号 说明理由
火柴15 在月球上很少用到或根本用不到
干粮4 必要的日常干粮
尼龙绳 6 受伤时或爬山时有用
降落伞 8防止日晒
炉子13在降落到月球背面后有用
手枪11有可能在制作自动联动装置时有用
奶粉12 补给粮食,与水可食用
氧气罐 1 呼吸必需品
星座图 3寻找和辨别方位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橡皮船 9跨越深谷时可作为自动传动设备
磁性指南性 14 一旦没有磁极,因而很少用得上
水 2出汗后补充水份,或与奶粉合在一起食用
信号灯 10如发生危难可作呼救之用
医用药 7口服药和注射药很有用
电台5 呼叫发射,或许可与航空母舰联系
上述案例的分析,其结果是很成功的,因为要求学生参与,并让每个同学发表各自的见解。教师利用学生参与的热情,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教师公布答案,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遇到紧急意外情况时,如何较理性地作出反映,寻求最佳解决途径。类似一些自然灾害的预防和防备,如地震、洪水或雪崩、火山爆发等,预防的意识就在于平时训练中逐步形成的,以积极的措施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如果这种案例学习是一种模拟教学的话,那么下一则有关商务方面的案例则是一种典型的项目教学方法。
——案例2:
情景:某公司生产的PUP——Jeams牌牛仔裤是以高品质打入市场的,尽管目前与强手相比市场占有率较低,但目前的销售形势较为乐观。
公司为了拓展市场,扩大发展,在一次业务会上总经理建议扩大品种,即除了生产现有的牛仔裤之外,还想生产同一牌名的牛仔衣,但该公司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对该产品的市场情况也不了解。于是经理委托A先生近期作一市场调研,要求尽快地提供一份可供决策参考的调研报告。
任务:提供一份市场调研报告
要求:全班分为若干调研组,最后各组指派一人为调研报告人和一名评判员(即对前一组的调研报告作评论或提问)。
注意事项:教师在学生讨论时仅以观察员的身份,尽可能倾听各小组的讨论,观察和注意学生采用调研活动的策略、步骤、调研方案设计过程及具体调研手段、工具的应用,至于调研报告的质量暂且不议,留待下一主题“拟定决策方案”时再处理。
经过学生积极参与,一份又一份调研报告出来了。此时教师也已觉察到各组报告的水平差异和问题的存在。但教师依然是观众,只有待各组评判员发言终了时,教师才将个人观点作一介绍,但不是标准答案,只能作为分析归纳性的发言。鉴于商务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发言通常包括下列几方面要点:
1.调研方案准备:首先任务明确之后,要拟定方案。大凡一个成功的调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案本身的质量。一般调研方案包括调研对象、地点、时间、步骤、实施、数据分析处理、撰写和检查等要素;
2.信息的准确性:由于调研人员的个性水平差异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高低,以及其它诸方面因素的干扰,调研所获得的信息准确性,很大程度上看其是否说明了“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是否提供了“真实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征兆”等。往往信息准确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决策的成功与否。
3.按照市场规律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周期变化,引导学生回答这样一些问题:如①实施调研过程中会碰到哪些困难,该如何解决?②调研过程中,完成的任务符合专业要求吗?③如再做一次类似的调研活动,该怎样设计更理想的调研方案等。
可以想象,商业职业学校的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掌握了设计调研方案的实际本领,既学到了必需的商务知识,如市场分析、调研报告撰写的基本要素等,又了解到开展调研活动的基本步骤和操作程序。就其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而言,行为导向式教学论是以行为体系来实施个体学习的,与普通教学法相比,行为导向教学首先提出学习任务。如案例2的任务便是:撰写一份市场调研报告。学生通过了解任务的性质、要求和具体条件的准备之后,就会首先想到要设计一个方案(应该做什么?),然后计划(怎样做?),接着作出决策(何时开始?具体步骤如何?)。实施过程不但是完成任务的过程,而且也是一种学习、实践的过程,理论联系实践的结合过程。最后进入检验和反馈阶段的学生,一方面锻炼了他们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各自的职责和负责的态度,因为每个小组所提供的市场调研报告质量如何(信度、效度和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该公司发展决策(拓宽市场的条件准备,增加品种的利弊)的正确与否。
总之,行为导向的教学法其推广的价值价值就在于:①倡导学生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具有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和焕发学生内在动机的功能;②具有针对性强,效率高的特点。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③发挥每个学生主体作用,每个学生成为积极参加者的同时,又能毫无顾忌地大胆展现个人才华和发表各自的见解;④具有跨学科的教学特点,而不是以完整的系统进行施教,而是注重相关学科的互相关系,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发展性思维技能;⑤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在发挥参与性和建立自信心特点的同时,团队(小组)的自豪感、胜利喜悦使内聚力得以加强;⑥教师的伙伴式、咨询员、朋友等角色得以充分展现,在充分发挥教师作用的同时,又对教师提出了“双师型”的新要求,即要求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又要具备该专业领域的娴熟技能;⑦创造了一种培养组织能力的环境,学生的团队活动和教师的组织学习都突出了一种“以学为本,以学论教”的原则。每个学生在学习时,关注别人观点,复述他人的关键词,与他人共同讨论,完善和加深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完整性。
四、结束语
职业教育的教与学过程与普通教育相比,所学的内容并不是一种连续而平铺直叙的信息流,而是一种由功能模式(Functional Patterns,表示事物的功能关系)、空间模式(Spatial Patterns,表示事物的空间位置),时间模式(Temporal patterns,表述事物的步骤和流程)以及逻辑模式(Logical patterns,表述事物的逻辑关系。具有功能、空间、时间几方面的组合特征)等四类模式在不同程度上的化合物——知识。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保证学生一旦得到传授信息时就能直接与所得到的信息相互作用,产生共鸣。学生是通过自身的体验和应用来学习新概念、原理和知识的。而那种没有学生从事活动的、没有相互作用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失败的、低效率的教学方法,因为对一个学习过程来说,课堂笔记、阅读和听讲是不能代替自己实践经验的;只有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试验”或“操作”并取得结果或得到验证时,即使是一些陈述性和程序性的信息,也能很快学会和掌握,因为学习的确是一种在行动中理解。
毋庸置疑,行为导向的教学法体现了“以学为本,以学论教”的教学思想。倘如真正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把握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本质内涵,推广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价值,不仿从上述7种行为导向的学习法基本内容和定义中寻求答案。7种行为导向学习法具体表述为:①行为意义的学习:是一种有关行为的学习,针对现在和将来的职业、社会交往及个人的行为情境开展学习;②注重行为的学习:通过具体活动(行为)进行学习,针对胜任职业的、社交和个人行为情境的需要开展学习;③行为系统的学习:学习步骤由胜任职业的、社交、个人情境等确定;④学生自我控制的学习:是指学生自己设计行为导向课程,独立完成学业,独自检验学习结果并作出个体的评估;⑤过程导向的学习:强调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若干学习过程达到学习目标。占主导地位的则是学习方法;⑥合作式的学习:学生共同设计行为导向的教学活动,共同实施和评估教学与学的全过程;⑦全面的学习: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交往、实践(知、情、意和行)的完整而又全面的学习过程。课程通常采用综合、跨学科的课程模式。
当今,世界职业教育领域关注的视野,已从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转向课程体系和学生学习活动等微观研究,注重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的职教发展模式,愈来愈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聚焦点,而行为导向的教学法不失为职业教育教学的新取向。
注释:
[1]F.C.巴特勒(Butler):《教与学的过程——一个统一的相互作用的模型》原文载(《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85),译文参见《外国高等教育资料》93/2-4期
[2]江文雄主编:《技术及职业教育概论》,第115页,台湾师大书苑199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