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实证分析——以新疆为例

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实证分析——以新疆为例

陈智慧[1]2003年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环境逐步形成,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其综合性、产业关联强等特点决定了建立合理的旅游产业结构,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区域经济腾飞的驱动器和催化剂。只有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才能加快旅游产业大发展的进程,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在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及区域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基础上,界定了旅游产业结构涵义,明确了旅游产业的划分,运用旅游产业结构分析方法,提出了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的观点。本文重点以新疆旅游产业为例,首先对旅游产业结构的发展演进进行了阐述;其次针对新疆旅游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旅游产业内部结构之间及与其他产业间关系;再次以新疆旅游产业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静态分析法、效益分析法、相关分析法,进行了测算和分析;最后提出了优化新疆旅游产业结构的对策及建议。因此,本文研究所得出的观点和看法,尚可在实践中对新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参考。

刘春济[2]2014年在《我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经济结构是影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最为突出的问题,而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产业结构优化是该问题的核心。为了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业界已经做了诸多实践,学界则为相关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但在部分细分化产业形态中,相关实践还有待深化,理论指导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旅游产业领域便是如此。其中,在理论方面,存在的典型问题是多数研究不仅把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经济结构相混淆,也缺乏对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内在约束规则的探讨,并引发了旅游产业结构研究成果无法获得跨学科认同等问题。同时,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尚缺乏系统性,无法满足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实践的需求。此外,理论研究的失范与缺失,也致使部分实证研究严谨性不足、甚至相互冲突,已经阻碍了同学科研究成果的累积与交流。在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多数区域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推进的系统性不足,对关键环节的把握也较为缺失。为此,有必要对我国的旅游产业结构优化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探讨。结合我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与实践的现状,本文试图在理论、实证和政策建议叁个层面探讨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问题。与已有的研究相比,本文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剖析了我国当前旅游产业结构研究存在严重分歧的原因,并在跨学科认同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产业结构构成的理论框架,从而确定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的范畴。同时,从系统理论和优势理论两个角度构建了我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其中,前者的着眼点是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系统动力因素;后者的着眼点则强调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应遵守一定的约束规则。上述理论分析既是本文展开的理论基础,也是对既有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理论框架缺失的弥补。(2)针对我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研究存在系统性不足的问题,本文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基本逻辑顺序,进一步提炼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中的关键性环节,并展开了相关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以期为系统探讨我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奠定基础。首先,认为合理化和高度化是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表现维度,并在分析其实质的基础上,从全国、区域和部门叁个层面考察了我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整体看,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在持续提升、合理化程度在波动中下降,且区域差异明显。对于其成因,本文结合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特点尤其是区域经济特征进行了阐述。上述工作提升了我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测度的精细化水平,也为我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跨区域比较提供了可能。其次,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影响因素作用于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机制,构建了影响因素直接或间接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模型,并分别使用基于复回归和相关系数分解的路径分析技术对作用机理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从而筛选出了影响我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因素,并揭示了在不同时期不同因素作用于我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机制的差异。再次,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构建了测度旅游产业结构短期动态变化能力的指标体系和转换速度的度量指标,并分析了转换能力和转换速度的区域差异和动态变化。从而提炼出了决定我国旅游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主导因素,同时发现转换能力和转换速度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呈现出了梯度递减态势且区域内差异明显。第四,从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内涵和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内涵两个角度分析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影响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机理,并依托多部门经济模型比较分析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对我国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依托面板数据模型精确测度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对我国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第一,多部门经济模型分析表明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对我国旅游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东、中、西部的区域差异明显;第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表明,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对我国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持续性和区域普遍性,但受旅游产业结构协调性不足的影响,其经济影响效应在下降。稳健性检验则证明了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对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从多层面探讨了其成因。(3)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旅游企业能力塑造、要素影响力激活、协调发展、非均衡增长、立足区域特征、产业政策引导、借鉴国际经验七大方面系统阐述了我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其中,认为旅游企业能力的塑造是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出发点,要素影响力激活是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协调发展是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非均衡增长是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突破口,立足区域发展是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产业政策引导是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保障,借鉴国际经验是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有效途径。

崔岚[3]2012年在《产业链视角下的新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旅游业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条件,旅游产业是新疆的支柱产业,也将成为新疆“十二五”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由于受到国内外变幻莫测的经济形势影响,尤其是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新疆旅游产业仍停留在量的层面,无法形成规模效益,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内部各要素发展不协调等现实因素的巨大挑战。本文基于以上背景试图通过优化产业链来加快其旅游产业的创新速度,提升产业素质,增强产业竞争力,保持区域内旅游生态平衡,使新疆旅游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使其规模扩张与效益相结合,走科学发展之路。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引言,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标与内容,阐明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旅游产业链与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界定旅游产业结构的涵义、特征,明确旅游产业结构的划分,分析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合理化及高级化过程。第叁章新疆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介绍新疆旅游产业结构及产业链现状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第四章通过DEA模型评价新疆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第五章基于前文的分析,提出在产业链视角下新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韩俊刚[4]2013年在《东莞旅游产业结构分析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旅游产业发展限制因素的变化以及现代旅游产业发展升级的现实需求,旅游产业单纯依靠规模扩张已不能实现速度与效益并举。而国家把旅游产业定位为“战略型支柱产业”,也迫切要求旅游产业结构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东莞市旅游产业在取得一定发展的同时,内部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其发展后劲不足。同时东莞旅游发展区域优势较强,拥有较大的发展机遇。因此,本文根据统计资料的数据,对东莞旅游产业结构变化过程进行了总结,对其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制约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在相关原则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本文以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为指导,将东莞旅游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与东莞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结合起来进行实证分析,从内部结构、产业结构效益、产业结构关联性叁个方面进行吧定量的全面系统的分析。在内部结构分析中,通过区位熵、相似系数以及系统熵值叁个指标的计算,揭示了东莞市旅游产业结构与广东省及广州市相比较的优劣势;在结构效益分析中,运用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和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揭示了六大部门的优劣势,明确了整体以及各个部门的发展方向;在关联性分析中,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部门与东莞旅游产业整体的关联程度进行分析,明确了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部门关联程度及产业整体稳定性。在各项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东莞市旅游产业存在结构匹配性不足、旅游产业结构稳定性有待提高、旅游产业结构中弹性部门贡献率偏低、旅游产业结构内部结构关联度不高等几方面的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制约了东莞市旅游产业结构整体效益的提高。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优化东莞市旅游产业结构的具体策略:主导产业扩散效应提升结构效益、拓展东莞旅游产品谱系提高结构稳定性、娱乐部门外延升级提高游客停留时间及重游率、产业科技含量提升全面推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

张丽[5]2010年在《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文中提出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论题,而城镇化与产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今后一段时期,如何在城镇化与产业的互动发展中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新疆城镇化处于发展阶段的初期,存在着城镇产业基础薄弱,制约城镇化良性发展等问题。加快城镇化进程对于促进新疆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稳定边疆具有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实现城镇化的前提首先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和支撑。本文从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研究探讨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和产业互动发展的内在关联性,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城镇化及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探索叁次产业关联变动对新疆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演化影响,以及主导产业选择与区域布局,探索建立新疆城镇化发展目标模式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支撑体系。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城镇化是产业演进的产物,而城镇化的发展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趋向合理化。在新疆城镇化进程中,按照历史发展的逻辑,探索新疆不同区域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特点,对不同区域采取差异性的地区产业发展道路与城镇化模式是新疆城镇化发展的现实选择。第二,新疆城乡关联发展水平存在显着的区域差异;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关联水平高度相关,在城乡关联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均较高的地州市,其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乡一体化水平也高;城乡关联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均较低的地区,呈现出低水平的吻合,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发展还处于城镇化的起步阶段。第叁,新疆城镇化水平区域分布表现出了阶梯式的递减,从北向南、自西向东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除南疆南部区属于城镇化的起始阶段外,天山北坡区等多数区域处于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其中天山北坡区基本接近成熟阶段的指标。新疆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近5年来工业化速度开始较快增长,对城镇化带动作用开始趋强,演绎着工业化是城镇化根本动力的历史规律。实证分析表明,新疆经济增长与城镇化之间存在循环互推关系,提高新疆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增长具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南疆等经济落后地区作用更显着。而且加快城镇化进程能够促进非农产业发展和新疆整体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表明城镇化能够发挥新疆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第四,实证分析表明,新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反映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新疆经济增长影响显着,经济发展的核心是非农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新疆经济的基本推动力量依然是工业化。新疆产业发展趋势良好,但产业关联度还不高,作为支柱产业的采掘工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度不同程度下降,第二产业总体产业关联度还不够强;第叁产业产业关联度较弱。总体看,新疆城镇化的产业支撑不足,动力机制还不完善,各个动力之间尚未形成联系紧密、互动互推的产业发展格局和可持续的动力机制体系。原因主要在于新疆工业化过程过多倚重重化工业,对城镇化带动作用不大;第叁产业没有发挥出相应的拉动作用,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在内生增长动力上还不能形成与其它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新疆叁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结构偏离度越来越大,直接导致了新疆城镇化进程没有跟随工业化的快速增长而相应提高。第五,培育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体系的实质在于围绕主导产业建立起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各产业协调配套的区域经济系统。文中从工业行业的比较优势系数、产业发展潜力、产业劳动密集度等不同角度,对新疆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进行了分析选择,提出新疆可确立的主导和支柱产业主要有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加工业、煤炭工业、冶金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制造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机械工业等。这些产业在着力解决规模经济的瓶颈、强化产业关联度、延伸产业链、释放产业潜力等方面都需要加大力度。第六,分别就五个经济区域提出了新疆城镇化的区域产业布局,对各区域主导产业分布指向、构筑区域内合理的产业结构梯度提出了本研究的初步设想。提出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城镇规模和布局合理的基本思路,突破口在于分别在南北疆建设若干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加快省(自治区)管县(市)的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以深化市场化改革增强第叁产业发展活力等。提出基于城乡协调的新疆各区域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和对策建议。提出促进新疆城镇化进程的区域产业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

冯英梅[6]2014年在《山东省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城市发展水平耦合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产业迅速发展,旅游产业的产业地位不断上升,在快速发展和规模扩张的同时,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逐渐引起学术界关注。作为重要旅游目的地载体,城市发展对旅游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旅游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促进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本文运用旅游学、城市学、经济学及管理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以山东省17城市为基本研究对象,尝试构建了旅游产业结构水平和城市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进一步系统分析了二者耦合发展机制及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山东省旅游产业规模扩大,旅游资源依赖型强、各部门要素投入不合理、高需求弹性部门收入低、结构效益低的产业结构性问题突出;城市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城市的发展,但产业结构不合理、社会发展畸形、生态环境质量差阻碍了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提高。基于以上现状,从合理化、高度化及效益水平构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生态环境优化构建城市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保证了研究结果的正确性与客观性。(2)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以2001~2011为研究期,采用加权平均法,测算出17城市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城市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并运用SPSS软件分析二者的线性相关性。基于综合指数,运用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序与空间二维角度对二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系统分析;选择灰色关联度模型,测算二者耦合效应的影响因素,即城市社会发展是影响旅游产业结构水平的主要因素,而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城市发展水平的最主要反馈因素。(3)参照旅游产业结构水平、城市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及耦合协调度数值,结合山东省各城市资源、交通区位、社会经济状况、城市发展政策等实际状况,本文将山东省17城市分为3种耦合模式:以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为主动力的耦合模式,以城市发展水平为主动力的耦合模式,以二者联合作用为主动力的耦合模式。为加强二者耦合协调发展,从加强高度化对城市促进、提高城市经济发展对旅游产业结构水平影响、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邴美君[7]2017年在《新疆旅游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随着新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现如今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对新疆旅游业与城镇化的横向比较、纵向发展的分析,得出新疆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收入增长明显,在空间上形成了以乌鲁木齐市作为集散中心、向各景区辐射带动的格局,但因其自身设施条件,旅游规模很难形成长期聚集态势。新疆城镇分布分散、布局不均衡,呈现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特征和“自上而下型”、绿洲特点的城市体系。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在:1、旅游业对城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出旅游业发展促进经济收入增长、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社会发展和外汇收入的增加;旅游活动转变居民休闲方式。2、城镇化发展对旅游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镇化促进旅游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的发展,有利于旅游地生态坏境的改善。通过对新疆旅游业与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数据利用系统耦合的方法分析,结果显示,其中动态分析显示2005年新疆属于中度失调发展类城镇化综合水平发展损益型,2006年以后出现了勉强协调发展类城镇化综合水平发展滞后型的协调发展类型,2010年开始,旅游业与城镇化综合水平快速发展,转变为中度协调发展类城镇化综合水平发展滞后性的的发展类型,2011年至2012年表现的发展类型为良好协调发展类城镇化综合水平发展滞后性,2013年是城镇化综合指数和旅游业发展指数协调发展度最高,综合评价类型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类城镇化综合水平和旅游经济发展同步型,2014年新疆城镇化综合水平快速发展处于良好协调发展类旅游经济滞后性。通过空间分析2014年份新疆14个地州市的发展指标看出,新疆具有5A级景区的各个地州的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表现为小城镇自然风光型发展水平高于城市观光型旅游。天山北坡经济带各地州为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本文通过汇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李辉[8]2007年在《广东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研究》文中指出入境旅游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国际化水平和产业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也应是旅游强省的重要标志。作为全国旅游大省,广东的旅游产业尤其是广东国际旅游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其内部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突出表现为产业要素发展不平衡、各要素内部发展不平衡和地区旅游业发展不平衡,制约着其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因此,研究广东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系统分析结构变化过程以及产业发展的结构性制约因素,设定优化的目标体系和协调机制,对于有效合理的配置资源、协调广东旅游创汇部门内部的关系,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加速旅游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演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东国际旅游产业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经济学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为指导,将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产业结构的动态演进规律联系起来,在分析其产品结构和客源市场结构的前提下,以1991-2004年为时间段从内部结构、结构效益、结构生产力、结构关联性等方面对广东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和现状进行分析。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广东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主要存在问题是:旅游产业增长速度缓慢;产业结构构成波动较大,部门发展不协调,结构稳定性差;行业结构变动对旅游产业推动作用不大;旅游产业向合理化方向的演进趋势不明显;旅游产业结构的效益贡献率低;旅游产业的结构关联度较低,结构方面的这些问题制约了整个旅游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遵循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原则和模式,提出了广东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策略:强化宣传促销,保持海外客源市场稳定发展;实施旅游精品工程;不断开发旅游新产品,体现人本关怀;增强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实现旅游产业的供需平衡;改善要素内部结构,提高旅游产业的结构效益;根据旅游业地区结构状况,采取不同发展措施;重视区域整合,提升国际旅游影响力;提高科技含量,推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

南宇[9]2013年在《区域合作视角下的西北五省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跨区域旅游合作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之一,可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共享、市场协作互补,优化旅游空间结构,尽量避免无序开发、无序竞争、无序管理等突出问题,谋求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西北地区现阶段由于资源的互补性、产品的跨区域性和市场的共享性,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区域旅游合作,打破地域界限,实现优化配置,加强区域一体化开发,提升和优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达到资源、市场、产品、信息、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互补与分工合作。西北五省区的经济水平、资源禀赋、交通区位、旅游产业政策与发展环境等条件存在一定差异,在空间布局上具有不平衡、异质性与区域性特征,因此其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态、功能和效益等具有显着差异。例如,该区域旅游合作缺乏制度化,没有建立起整体的跨区域旅游合作理念,共享型信息平台和多层次合作机制,因而旅游空间结构亟待整合和优化,实现跨区域旅游合作,制定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区域旅游产业调控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实行区域旅游合作,是在承认竞争的前提下,将局部的对立变成更大空间的共存,构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区域,有利于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是一个互惠互利、互赢的过程;形成良性互动的竞合机制。竞合模式是区域旅游理想的发展模式,实现区域旅游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最大化。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做了综合述评。阐述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理论、研究背景、合作趋向、现实意义、列举了实践举措;阐述了跨区域合作的空间结构理论的内涵、机制与模式等;归纳了相关概念以及区域合作的旅游空间结构理论模式,以西北五省区为例,在西北区域旅游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由点、轴到网,尝试构建西北区域旅游空间网络和圈层。从理论到实践,从城市旅游竞争力及跨区域旅游线路视角,实践依据包括构建西北区旅游空间网络、拓展西北跨区域旅游线路网络布局、共同推动旅游圈的发展与壮大,即连点成线、交线成网、扩网成面、合网成界;旅游空间网络、圈层结构理论包括城市旅游网络的构建,“点、线、面”空间网络模式的演进机制及模式的实施,西北跨区域旅游网络模式的构建,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整合,构建旅游区与旅游圈。本文运用定性和定量,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综合运用了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率评价分析,五省区旅游产业总体评价分析,五省区旅游客源市场总体评价分析,五省区城市旅游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的研究方法。论文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第一,西北地区旅游产业(企业)发展在空间上呈现出总体不平衡。各省区旅游产业(企业)市场竞争和拓展能力差、处于一种空间上的集中,产业上的离散状态;1999-2011年,本区的各项旅游经济指标总体呈上升趋势,为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旅游业总体不均衡,入境和国内客源市场旅游规模的绝对差异增长迅速,旅游市场规模差异的不均衡、集聚程度越来越显着,且逐年增强,相对差异变化不大,空间分布格局较稳定。第二,采用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划定了西北地区一至四级旅游中心城市,尝试构建一个由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一级旅游中心城市为主导,二级旅游中心城市为支撑,叁、四级旅游中心城市为基础,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网络化旅游中心城市体系。围绕中心城市体系,构建九大城市旅游经济圈,形成由点及面,多极、多层次的城市旅游圈层结构。第叁,西北区旅游景区(点)、客源市场、旅游产业、旅游交通、旅游组织、城市网络等各个子网络共同构成旅游目的地中的互补、协作和竞争的区域大旅游产业体系,实现旅游空间结构的有机整合。拓展西北跨区域旅游线路网络布局,整合旅游线路,突破行政界线,以点带线、带面,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即:围绕中心城市体系和城市梯度旅游圈层建设,通过跨区域、网络化旅游线路设计和整合,立足于“大丝路”,“西北大通道”,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稳定、紧密的西北跨区域旅游空间网络旅游空间结构层次表现为若干等级层次的旅游合作区域,相互交织,圈层相套。应充分利用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资源,实现区域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势整合,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旅游发展战略和途径。第四,理顺行政体制、以市场为导向,全面加强旅游合作,即构建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及实施的策略。主要体现在空间上的整体性,以旅游集散中心为支撑、以旅游区为最基本单元空间结构优化;以旅游线路为纽带的空间结构优化;形成由点及面,层层推进的多极化、多层次的圈层结构。提升旅游企业跨区域合作竞争能力,建立跨省市的旅游企业集团;打造西北区专项旅游产品、精品,打造西北地域、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网,提升西北区旅游品牌竞争力,优化旅游空间结构,构建西北跨区域旅游产品结构网;打破西北区域限制,完善旅游市场运行环境,优化市场结构,构建多层次、开放、竞争有序的西北旅游市场协作网络;完善跨区域合作的支撑体系。包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梯度开发旅游人力资源;实现信息网络一体化。圈层构建九大城市旅游经济圈。西北区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应该从“点、线、面”几方面展开,建立合作、互补、均衡、和谐发展的空间关系,实现“城市—区域”与“市场—资源”共轭型的空间结构综合体。逐步构建规模等级完整、职能类型互补、空间结构合理的旅游城市层级体系,采用“点轴推进、纵深辐射、区域联动、网络开发、圈层结构相结合的一区域多极化、多层次、圈层式的旅游联合模式。由“点”到“轴”再到“网”的演进机制,实现西北地区“网络化+多核心+互动”发展态势一体化。

匡金辉[10]2012年在《新疆产业结构分析及优化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离不开合理的产业结构的支撑作用,经济不断的增长总是伴随着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升级。要实现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在分析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只有合理的产业结构才能有力的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疆经济经过几代人共同的奋斗,已经有了很大的成绩,我们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楚的看到,新疆经济产业结构问题、劳动力结构等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对产业结构理论做了一定的阐述,总结了国内外相关产业结构文献,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从产值结构、劳动力结构、工业化水平叁个层面对新疆产业结构的演进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利用产业结构变动度、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偏离—份额分析法对陕西产业结构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揭示出陕西产业结构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论文同时根据萨缪尔森提出的“快车道”理论,利用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出在均衡增长的条件下新疆叁次产业的最优结构为13.8%∶45.6%∶40.7%(按社会生产总值计算),并以到2015年实现最优结构为假设,建立起新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规划方案。通过分析本文得出这样的结论:现阶段新疆产业结构呈“二叁一”局面,而劳动力结构呈“一叁二”局面,两者是不同步的;新疆的叁次产业无论是在产业结构还是在竞争力都处于明显的劣势;新疆目前的产业结构与最优的产业结构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以及新疆特殊的战略地理位置,本文在对新疆产业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对策,为实现新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实证分析[D]. 陈智慧. 新疆农业大学. 2003

[2]. 我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刘春济.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3]. 产业链视角下的新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崔岚. 新疆财经大学. 2012

[4]. 东莞旅游产业结构分析与优化研究[D]. 韩俊刚. 华南理工大学. 2013

[5]. 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 张丽. 新疆农业大学. 2010

[6]. 山东省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城市发展水平耦合效应研究[D]. 冯英梅. 中国海洋大学. 2014

[7]. 新疆旅游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D]. 邴美君. 新疆师范大学. 2017

[8]. 广东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研究[D]. 李辉. 华南师范大学. 2007

[9]. 区域合作视角下的西北五省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 南宇. 兰州大学. 2013

[10]. 新疆产业结构分析及优化调整研究[D]. 匡金辉. 新疆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实证分析——以新疆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