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使建筑行业发展迅速,我国建筑行业也从传统施工模式逐步向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转变。公共建筑能为公共服务提供良好场所,其智能化水平能够有效促进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但公共建筑智能化施工难度较大,对于其技术水平有较高要求,因此,需要改变原有管理模式,引入统筹规划,并对现有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本文通过对公共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进行细致分析,意在为同行业者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公共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优化管理
一、公共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
(一)单项子系统承包模式
单项子系统承包模式的相关单位包括: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公司以及单项智能系统的承包单位。其特征体现在:配合与管理关系相对复杂,技术接口较多,工程项目涉及内容较广,协调工作繁复且工作量大。此外,还要求施工单位与工程管理人员相互配合。所以较少适用于公共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当中。
(二)智能化工程总承包模式
智能化工程总承包模式的相关单位包括: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公司、智能化工程总承包方及单项系统的承包单位。其特征体现在:优势为管理方式简化,减少了施工单位的现场协调的工作量,确保了前期的规划设计,并分担了适量的任务,为集成奠定基础条件。
(三)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
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主要为项目管理服务。其管理企业通过有关合同规定,在决策阶段利用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总体规划。具体是按照设计、采购管理、招投标、试运行、施工管理和竣工阶段的顺序,进而提高了施工质量,确保了施工安全与施工进度等问题。在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中,合同由项目管理企业签订,在完成项目管理后,需要进行详细的合同初步设计,最后再进行规划以及决策工作。
二、目前我国公共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现状
(一)公共建筑智能化前景广阔
随着我国数字化及信息化建设产业水平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公共建筑智能化产业应运而生。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水平发展迅猛,并确定了以科学发展观为基调的基础设施建设理念,以节能环保为终极目标,完全符合智能化建筑的发展理念。与此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优化升级,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确保其建设质量。由于科学技术逐步完善,使得公共建设中应用了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并逐步实现节能环保目标,这为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二)我国对于智能化建筑的研究较晚
智能化公共建筑所涉及的内容较多,除了传统建筑行业,还包括电气工程以及信息应用技术领域,对于工程管理来说存在一定挑战。我国对于智能化建筑的研究较晚,在技术项目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建筑智能化设计的产业有的发展较好,有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导致整体发展还处于落后水平。在实际操作中,如在某个特定环节上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体建筑智能化的应用。
(三)公共建筑智能水平整体偏低
虽然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我国在近几年才开始对公共建筑智能化工程进行研究,起步较晚,发展体系还不完善。在项目工程施工中,具体施工难以达到预期要求。还在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导致管理效率不高,使得项目成本高且工期较长,严重阻碍了公共建筑智能化水平的进步。
三、公共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公共建筑智能化建设会涉及到各种高新技术,所以要做好管理工作,采取统筹安排的管理模式。还要对施工技术进行统一协调,因为人的因素能够严重影响其发展水平,所以要确保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与施工要求相符。由于公共建筑自身性质,所提供的绝大部分为公共服务,面向社会开放,使用人数较多,承接的活动也较多,必须确保施工技术及管理中的每个细节都能满足实际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公共建筑智能化涉及的技术较多
公共建筑智能化工程中会涉及到多方内容,包括电气工程、传统建筑工程、信息网络技术等,要严格保证这些技术能与工程实际需求相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公共建设智能化工程能够满足社会使用需求。与此同时,这些技术之间还存在某种联系,只有对它们进行统筹规划,让这些技术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公共建筑智能化工的终极目标。
(二)行业间的协调比较困难
要想实现公共建筑智能化有较大难度,因为其涉及的内容广泛且技术较为复杂。但公共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就是协调技术领域,使之配合默契,并能够有效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真正做到技术协调并不简单,一旦出现失误,不但会影响施工进度,还会影响整个项目的施工质量。所以在施工中,相关部门要做好技术协调工作,确保项目实践有序进行,对于施工中涉及的相关技术要能够顺利实现,并确保衔接流畅,避免断档现象发生。此外,承包单位要以大局为重,对规划进行宏观处理,将项目整体管理放在首要位置,确保每个细节都能相互协调。
(三)要重视后期检验工作
后期检验工作能够直接影响施工整体质量,在公共建筑智能化工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公共建筑智能化进程中,不能只重视项目管理,还要加大对后期检验的重视程度。在后期检验环节中,要明确公共建筑整体功能。在验收过程中,要坚持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避免出现纰漏。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要能及时发现,并对上级部门进行汇报,提供一定的技术保障,使得检验工作成为完善、规范的工作体系,这样有利于工程整体质量的提高。
四、完善公共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的有效措施
(一)要明确公共建筑智能化技术划分
公共建筑智能化工程所涉及的技术种类较多,所以很难将其规划为某种特定的技术领域。目前,要想真正完善公共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第一步就是要确定明确的建筑工程智能化技术领域。并明确各个施工环节,不管是电气工程、传统建筑工程,还是信息网络技术,都要将其进行综合,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
(二)管理体制要符合科学发展观
除了要明确公共建筑智能化技术划分外,还要调整现有的管理模式,使其符合科学发展观。在管理方面,要引进先的管理模式,并结合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情况,实现适合智能化工程需求的管理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工程需求。我国对于智能化建筑的研究较晚,公共建筑智能水平整体偏低,就需要借助国外先进国家经验,最大限度的促进我国公共建筑智能化产业的发展。
(三)带动其他技术产业发展
公共建筑智能化除了要坚持自身发展外,还要能带动其他技术产业共同发展,特别是像信息网络、信息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这些新型产业能够与公共建筑智能化产业相互提高、相互发展,其成熟的技术水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共建筑智能化工程质量,为生活及生产方面提供更多便利条件。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公共建筑智能化存在一些不足,如智能化建筑的研究较晚、行业间的协调比较困难、公共建筑智能水平整体偏低等。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明确公共建筑智能化技术划分、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管理体制以及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公共建筑智能化工程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能为人民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提供更多便利。
参考文献:
[1]徐文海.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的探讨[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7.(08).
[2]陈晓国.我国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7(05).
[3]宋洪彬.对公共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的研究[J].城市建筑2017(07).
[4]包强,刘健,于悠悠.公共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2:183.
[5]任玉峰,刘金昌,张守健等.施工组织设计与进度管理.中国建筑出版社.2017.
论文作者:梁庆强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0
标签:建筑智能化论文; 管理模式论文; 工程论文; 技术论文; 我国论文; 水平论文; 较多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