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开展“三分课堂导学式”课堂教学改革到现在已经四年半了,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显示出它的魅力。
它的优势明显:使学习目标一目了然,重点难点一清二楚;提高了师生的课堂利用率。在导学案中,教师事先本节课的要点、难点等知识链接和一些练习题都印好,省去了课中的板书和制作简易课件的时间; “学案”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使用导学案,容易进行教学反馈;促使教师改变教学策略,提高三个能力(备课中的“选材”能力,课堂上的“亲和”能力、方法中的“导演”能力);可以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达到有机统一。
然而在这一课堂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过程中,其本身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及学校的学情所暴露的问题也渐渐出现。
一、导学案编写中存在的问题
1.导学案问题化。
数学导学案存在的重要问题就是导学案问题化。导学案不杜绝问题,但如果单纯题目的罗列,就成了课堂练习题或学生预习题,实质是变相增加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2.导学案简单化。
导学案问题化引起的一个问题是导学案简单化。单纯问题的罗列,违反了导学案的固有规律,抹煞了导学案的本来面目。
3.思维训练浮泛化。
导学案问题化引起的另一个问题是思维训练浮泛化,它直接影响了导学案教学倡导的“思维训练为主攻”思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现。从而影响了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课前预习导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个科目的导学案在编写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粗制滥造的现象,导学案中的题目量多,难度值偏大,增加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加上一些不自觉学生本身的惰性,学生出现马虎应付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导学案抄袭严重。
三、课堂探究导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不强 ,更多的是“各自为政”,因而在课堂上所提的很多问题不具典型性,甚至是为提问题而提问题。
我对于“导学式”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以及如何利用“导学案”进行有效导学,提出几点看法。
导学案的科学编写是有效导学的前提
导学案的关键就在于“导”与“学”二字,一份好的导学案应该是老师“导”的顺畅,学生“学”得轻松。那么导学案的编写就应该力保科学、有效。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改进:
1.导学案应注意“导”的顺畅。
(1)编写关键之一在于导学案导学实施程序的顺畅。
因此我觉得,搞好导学案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程序的优化。数学导学案的内容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问题探究、当堂练习和达标测试、课堂质疑、课后小结等。其中,要特别注意:学法指导应该结合学生喜欢“规律化”的思维记忆习惯,把握和突出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问题探究应该由浅入深,有指导性和启发性。
(2)编写的关键之二在于导学案备课实施程序的顺畅。
①个人钻研教材。教师利用各种资料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知识点,写出教案或教学思路。
②集体备课。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集中个人的备课优势,共同商讨,取长补短。完成下列内容:
A.排查知识点,确定重难点 B.制定学习总目标及课时操作子目标
B.商讨授课思路,确定课堂结构模式 D.筛选、拟定自测题及达标题
③根据集体讨论结果,主编人员编写导学案,并打印。
④个人确定导学案使用方法。根据本班实际可以对导学案的部分内容作适当调整。
2.导学案应让学生“学”得轻松。
导学案导学中应注意习题的分层、分类, 以满足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训练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不同,要求较高的内容都打上记号,对基础差的同学不作要求,仅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
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效导学的基础
1.对学生要要求明确,让他们坚持原则。
在导学案中跟学生明确要求,哪些题目一定要自己独立完成,哪些题目可以根据自身层次需求讨论完成,要求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三个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并告诉学生发现作业雷同的处置办法。
2.要注意衔接过渡,承上启下。
上课前一天,下发本节课的“导学案”,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导学案,以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3.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
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
三、课堂探究导学是有效导学的关键
这个阶段是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课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阶段,也是“导学式”课堂能否成功的关键。
学校在“导学式”课堂的实施模式中,建议采用“10+35”的模式,课堂的前段10分钟让学生进行组间交流,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提出本小组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情况进行鼓励性评价。课堂的后段35分钟,教师针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和批改导学案时发现问题迅速进行组织整理并结合导学案,对学生提出的疑点和新发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分析、讲解,其间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参与课堂讲解。
这种课堂模式看起来很理想,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研究小组发现课堂前段10分钟的问题展示很多是形同虚设。我们研究小组通过多节课堂的观摩,觉得课堂前段10分钟的问题展示可以换为这种形式:让学生将这些问题写在导学案中,教师在批改导学案时,边批改边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记录(包括记录提问题的小组),而后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构建自己的课堂教学。
在课堂探究导学的具体实施中,应注意一下几点:
1.合理掌握课堂讨论的时机。
⑴ 当需要突出重点、难点时
课堂教学必须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做到重点、难点突出,而组织课堂讨论则是突出重点、难点的方法之一。因此对于教材中的难点、重点,或与难点、重点关系较为密切的问题,当学生认识模糊,持不同意见时可以组织讨论,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和教材的重点、难点。
⑵ 当学生的认知模糊时
对于教材中容易混淆的概念,当学生只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抓不住本质时,可组织讨论,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弄懂概念,形成正确清晰的知识体系。
2.把握课堂讨论的要领。
⑴ 设计的讨论题精巧
讨论题的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明确的研究任务,使讨论有方向,有价值,切忌讨论题太大、太空、太简单。讨论题太大、太空了,学生无从下手。
⑵ 参与讨论的范围小
在进行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既要保证学生有一个相对安静,能够独立思考的环境,又要使学生有相互交流、发表各自见解的机会,并借此整理自己的思维,同时还给不会的同学一些启示。所以讨论的范围要小,一般以前后桌四人随意、自由、轻声讨论为主。在组建讨论小组时应使各组间力求均衡,便于竞争。
⑶ 控制课堂讨论的时间与次数
进行课堂讨论不能只留于形式,追求讨论的次数,而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分析、讨论、说说思考的过程和依据,还要让学生质疑、问难,各抒己见,真正起到课堂讨论应有的突破重点、难点,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所以课堂讨论一般以每节课2--3次,10分钟左右为宜。
⑷ 课堂讨论中教师适时、适度点评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当一个学生回答的不够完整时,这些成功课例的教师并不是接二连三地喊学生继续回答,却不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作肯定或否定的表示,或者对学生的独特的、奇异的思维方法采取回避的态度,因为这些会严重措伤学生的自尊心,抑制学生对知识的深入追求。相反地,这些课例的教师在课堂讨论中,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观察学生的动向,积极引导,尽可能延缓评价,评价一般都选在学生思路穷尽之时。他们并不可强行向学生推出标准答案,在找出最佳方案之前,都会让“劣质”方案充分表演。他们评价的重点都是放在讨论过程中,评价的语言精练,切中要害,对学生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从而使讨论深入展开,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总之,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注意以下两点:
1.要做到“四精四必”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
2.突出一个“导”字。
在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注重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兴趣靠培养和激发,有趣且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导引,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的有趣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要指导学法,在课堂中的读、听、思、说、议、做等环节中,让学生去理解掌握学习方法,掌握最佳路径,促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
论文作者:陈显德
论文发表刊物:《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3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5
标签:学生论文; 学案论文; 课堂论文; 难点论文; 教师论文; 过程中论文; 教材论文; 《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3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