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创新机制下探究法学专业实践
屠金丽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法律与政治学院,浙江 宁波)
摘 要: 法学专业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并且应用性极强,本文通过在协同育人创新机制下,对以涉及主体为准,对法学专业实践现状、原因及方法完善进行探究分析。
关键词: 协同育人创新机制;法学专业;实践
法学专业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并且应用性极强,主要通过法学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协同育人机制下的法学专业实践是指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及律师事务所、检察院、法院、等法律实务部门达成合意,进行培训实习,寓理论于实践,提高学生法学实践运用能力,实现应用型、复合型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目标,在现各高校实践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1) 通过学习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内环境的含义以及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意义,形成生物内环境具有调节和维持相对稳定的观点。
一 协同育人下法学专业实践的现状
(一)近年来协同育人实践创新机制初具模型
2011年教育部基于当时中国人才不适法治建设的国情,在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中提出机制创新。
青海共和盆地沙区是我国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青海省治沙试验站于1959年开始在青海省共和县沙珠玉地区进行一系列的沙漠化防治工作,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高寒沙区植被恢复综合技术,并在青海省推广成功的治理模式和经验,产生了积极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在此背景下,协同育人下的法学专业实践开展进行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包括分类培养法律专业人才,探索“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有效建设法学师资队伍,加强法学实践教学,实现优质优品法律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开展教师实践教学培训,外聘内养构建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可采取职业交换渠道,高校定期组织法学教师实践能力培训,鼓励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进行实践学习,熟悉法律实践过程的操作及法律诉讼、文件等的流程练习;同时高校可聘请律师或法官等优秀法律人才来校任教,建立教师和法律人员交流考评机制,帮助教师积累厚实的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
在探索创新实践模式的先行基础上,基于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和法治国情的矛盾,模式和质量的矛盾等, 2014年我国再一次明确提出要坚持对协同育人创新机制的探索发展。
实践出真知,近几年来,各高校纷纷响应国家政策,多思路培养学生法学专业实践能力,开展协同育人机制教学,多渠道、多方位,校企合作,律师事务所培训等等,不断进行“理论-实践-理论”发展式的探索完善模式,使此机制初具意识模式,具体如下:各高校与相关企业合作,针对企业选聘目标,有选择的进行实践培训,以期达到企业目标;同时,企业多选择应届毕业生,进行面试招聘实习,在实习中巩固加深理论知识,同时锻炼培训实践应用能力;此外,面试选拔在校生进行寒、暑期律师事务所实习,或请律师或律师讲师对过面试选拔的同学进行律师等职业的培训讲解。同时,企业来校进行招聘会讲解,介绍企业所需同学生们进行交流或进一步确定是否有来企应聘实习,进行实践锻炼。虽然现在高校的协同育人思想较前有大的进步,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问题,使其实际效益和作用和目标有一定差距。
(二)政校企行联动实践实效欠缺,流于形式
国家政府虽提出协同育人实践创新机制,但对法学专业实践具体实施的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缺乏具体的配套政策及具体操作、实施细则等。
各高校牢固竖立协同育人理念,兼顾并重理论和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实行有效对接,共同培养法学应用型高质人才。
部分高校法学院系课程教学比例设置不够完善,理论课程教学时间远大于实践教学,且高校理论教学模式过于同质化,绝大多数为填鸭式、输入式教学,缺乏创新,降低学生参与度,同时缩小学生参与平台和主动积极性。
校企合作招聘对象多为应届毕业生,且毕业生实习具有实习期,在此期间所能进行的专业实践机会并不多,而且实际解决问题或者说真正可以运用的专业知识符合企业所需的标准的功效不多。
纵缝焊接变形的控制,尤其是单面V形坡口,如果等内缝焊接完成后再清根焊接外焊缝,那么纵缝焊接变形量很大,纵缝处会成形明显桃心状。制作一套弦长500mm的样板,内焊缝焊接完成三层以后,每焊接一层就使用样板测量纵缝处瓦片与样板的间隙,超过3mm就要进行背缝清根,焊接完成背缝后再完成内焊缝剩余的焊接量。
确定搜集的主题。根据制定的学习目标,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目标,学习者有针对性地制定资料收集的主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确定收集的主题,避免收集出来的资料重复。
而请律师或律师讲师来校授课培训,具有针对性,不是大范围涵盖所有法学专业学生,其所教授的学生需经过面试考核,相对具备更高的法学专业知识或更能准确地运用法学思维及知识来判断问题,找出切入点,有更好的基础来进行实践。
高校在培养锻炼学生法学专业实践能力时多采用模拟法庭等预先实践操作流程等方式,但此类模式模拟角色限于少部分人,不能广泛应用所有法学专业学生,且模拟操作时基于浅显层面,与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的解决及应变的状况存在较大差距,使实践活动的成效不甚明显。
(三) 部分法学教师欠缺实务经验,教学基于理论层面
完善法学专业实践协同教育机制需要多主体,多方位,多思路合意协调解决进步,形成中国特色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培养共同体,需在包括法学专业点,教材选取、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方法探究、实践教学发展创新等关键环节的改革中成效显著。从而提升高等法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法学专业实践应用能力,成为理论与实践并行,思想与行动互仰的优质法律人。
(四) 多数高校对实践经费的考虑不足,难以实现实践教学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法学院系协同育人实践活动投入资金比重不大,参考项目多普遍化理论讲解形式,或仅极少数高校建立校内法务部门合作基地,以保障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等,因此协同育人实践操作有一定困难,同时也使学生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受挫。
以上是协同育人创新机制下法学专业实践的其中一些现状,经过近10年的摸索和发展,在理论层面对其重要性和创新性有一定了解及探索,但在实现具体的实际功效中仍存在较多问题,需承认并相应改善。
二 协同育人创新机制下法学专业实践现状的原因
(一)协同育人理念并未全覆盖深入人心,谈词知义
法学专业实践能力不仅要求指理论运用于实践,更包括各种能力如逻辑思维、交流、谈判、诉讼、调研、随机应变等,因此培养训练是不可或缺的程序,而协同育人下的法律专业实践需要政校行社企多主体的共同参与,提供资源平台,需有同一着力点。政府对相关协同主体参与高校法律人才培养缺乏有效领导,对协同育人机制普及力度不够,相关事业单位部门对协同育人理念及机制的了解、认识和具体规划存在不足,参与培养高质人才的积极性不高。高校对于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力度、投入资金及与相关企事业部门的合作对接的考量仍需加强改善。
律师事务所等实务部门安排实习多在寒暑期,且可为在校生和毕业生,两者实践锻炼方式和运用程度及能力有所差别,但前者相对来说运用法学专业进行实践,真正解决问题存在更多挑战。时间短,且无标准的考评机制,缺少一定科学性,学生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强。
(二)国家相关法规政策不够完善,缺乏科学系统化引导执行
国家自2011年提出协同育人机制培养法学人才实践能力,经过几年的探索调整初具雏形规模,但有关政策法规、具体方案实施、资金支持仍有欠缺,同时在制定协同育人机制有关企事业单位、实务部门考核评判中并没有一套科学性、全面性的基础标准,机制的不稳定性和潜在困难影响现实问题的解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实践能力锻炼考评的科学性及学生的积极性。
(三) 企事业单位及法律实务部门实际参与度不高
相关协同合作主体并未深入运用协同理念及积极主动加入实践,从而未真正参与至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法学院系缺乏科学系统的配套的校企合作实践考核的质量评价体系。企业着重在实习生的实务能力的培养,在制定人才培养中会忽略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所以其侧重扮演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培训平台的角色,而并非完整系统地制定有关课程设置、教学管理、考核评价等的企划,没有专业的规范指导,因而并未深入参与到协同育人实践活动。
增加坝基砂土层的上覆有效压力,再加以设置排水措施,加速轻壤土的排水固结。2002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对陡河水库坝基坝体渗流稳定分析结果显示坝基渗流在正常蓄水位下呈下降趋势。
高校的战略定位主要为培养符合行业企业所需的法学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其中考虑主要为合作规模和人才提供,因而缺乏有效的合作预行企划及相关跟进制度,如合作实习效果评价,人才培养目标达成进度等,同时校企间资源流转桥梁构筑欠缺,企业的现实复杂性决定了人才选择培养的多样性及青睐选择的趋向性。
法律实务部门如法院、律师事务所等多以社会实践、实习为主,时间一般为寒暑假。时间短,难以收获有效的法学实践经验。教学模式传统,同时缺乏科学合理考评机制,导致实践要求降低,实践教学结果对学生实践能力、经验、工作就业等的影响不大,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对法学专业实践的重视度的认知提高,也难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四) 高校实践教学体系规划不合理
协同育人机制是为改革创新机制,侧重实践能力培养,但法学专业实践需基于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更需要强化包括清晰的逻辑思维、语言文字功底及思考转化知识整合现实运用能力。而现在高校理论课程比例远高于实践课程教学,教学模式多基于传统化输入式教学,学生缺乏开发式、主动性学习平台和理论寓于实践的机会。此外,高校对学生法学专业实践能力的锻炼考核并未制定强制性规定,因此学生参与实践、实习多为自主参与,导致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降低。
(五)高校法学专业教师多精于理论化教学,缺乏实践经验
现今大部分高校法学专业教师多直接被高校聘用而未进行任何实践培训,教学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导致学生所学浮于理论,在进行具体法学实践中缺少专业操作流程而影响实际功效。
针对上述原因及其他因素,提出下列改善方法。
三 协同育人创新机制下法学实践的解决及完善方法
部分高校法学教师没有实务部门工作经验,教学内容绝大部分为书面教学和理论知识,所以学生在实习或法学实践中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训练实务流程,因此学生在相关实践中多数为“光脚觅鞋”而不是“熟能生巧”,教师难以指导或胜任实践教学工作。
(一)竖立并牢固协同育人理念,多主体合力实践
国家政府坚持发展并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对企事业单位和法律实务部门参与协同育人培养法学人才的有效政策引导和资金等支持,深入发展协同育人理念。
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并在完善法学专业协同育人机制时所需的人员聘用,课程设置,实习实践等方面给予计划参与的高校资金支持。同时可在各地招收组成专家考评组,明确细化质量目标及标准,实施过程中强化监控和质量评价,同时可期间化组织开展多形式的经验交流活动以切实推动法学教育内涵式发展,稳步提升法治人才培养能力。采取鼓励机制引导高校开发开设跨学科和专业的新兴交叉融合和实践教学课程,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发展实践教学力度。根据需要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提供多样化培训的物质基础,加快培育高质高效培育复合型、应用性人才。
观察组患者的LVEDD、LAD、E与Ea的比值等要比对照组高,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要比对照组低,两组各项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性(t=5.631、8.859、9.180、5.270,P<0.05)。
(二)国家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形成科学系统的协同育人机制
企事业单位和法律实务部门需有效发挥协同育人机制实践功能,深入了解自身的协同育人功能,依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关培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三)高校合理规划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锻炼比重
高校必须整合改革实践课程设置及内容,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如积极举办、模拟法庭、模拟仲裁比赛等,积极组织学生轮流参加,体验各种角色,提高学生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文字语言能力,为学生提供实践应用平台,同时让学生提前体验法律实践操作流程,积累实践经验。同时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将传统输入式教学向启发式课堂讨论激发类教学转变。其次法学教师授课时需根据自身能力特点安排课程及准备材料,可准备实践案例等进行课堂讨论或提供课外阅读材料增加学生知识,避免单一性教学。此外各校可根据自身法学院校特点、对学生实践效果进行实用性考评,避免各校同质化模式评价。
(四) 建立必要的相关人事机制,并提高法学教师实务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规定:小学阶段阅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仅仅通过教材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课外阅读尤为重要。“师生共读”作为课外阅读中的“一枝独秀”,通过教师与学生一起有计划、有组织地共同阅读整本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并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推崇。
此外,可建立法学教师轮流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的机制,在高校和企事业单位间充当桥梁作用,教师在锻炼期间可进一步探索企事业单位所需人才类型及培养训练方案,提高效绩。
(五) 资源整合,协同模式多样化
协同机制必须系统性最大化整合、利用各种可利用资源,牢记避免单打独斗,对接断层,模式多样化创新可包括学科交叉、校校、校政、师生协同等。
高校可进行交叉学科课程设置改革,丰富学生知识,多样化培养,助学生提高思维多角度、多层次发展,及各种学识融会贯通适应多变的企事业或法律实务部门所需的复合型人才要求。
校与校间可建立资源共享或交流机制或合作进行多种实践活动,人员交换参与实践,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各高校可对自身院校资源进行明确认知及特点分析,考虑法学院系与其他院系间有无创造法学教育资源的可能,开拓人才培养新方向。
高校可尝试根据当地市场需求或地方特色,着重培养服务于当地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的法律人才,而不是一概传统、复制式的普通培养模式。
特洛细胞有一个很小的胞体,有几个非常长而薄的分支,电镜下细胞体平均大小为(9.39±3.26)μm 。细胞胞体的形状与端足的数目有关,如“梨型”细胞仅有1个端足,“纺锤体”型有2个端足,“三角形”有3个端足等[24]。其细胞内有卵圆形核,没有明显的核仁,异染色质团附着在核包膜上,占胞体的25%。核周细胞质含有多种线粒体、小高尔基体、少数粗糙光滑内质网和细胞骨架元素。线粒体丰富,占细胞总数的2%。小的高尔基体和光滑的内质网小于细胞体积的1%~2%,主要见于细胞的扩张。
高校学生间加强协同理念,在资源共享,实践操作过程中互通有无,并尝试共同建立师生为主体的法律援助组织,提供法律服务,在尝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中巩固利用理论知识及提升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经验。
(六)教学平台改革创新,拓宽实践渠道
信息化时代,法学专业教育与法治建设也深受影响,信息化教学多有体验成为趋势,所以需积极主动交流融合应用现代信息化法学专业实践教育,拓宽交流渠道,利用网络智能平台,打破校园与法律实务部门间的时空屏障,高校可将引进社会资源传统模式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线上线下全覆盖、课前课时课下、教辅并行的高量高质的学习氛围环境。
2)共享经济与需求响应服务的普及. 随着多种共享出行服务的发展,对智慧交通管理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管理系统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应该考虑将不同的共享出行系统纳入到管理范围.
除此之外,法治实务部门可贡献公开数字化法治实务资源,实时直播接入或转播法庭庭审等实务信息资源。同时可参与编写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专业规划等,并进行案例分析教导,理论实践巩固加强,更好发挥协同育人机制。
四 结语
综上,协同育人机制是创新提高法学专业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对协同育人机制下法学专业实践的含义、现状、问题及产生原因、改善方法进行阐述,进行多主体,多方面、多思路的具体分析,主要对象为相关企业、律师事务所等法律实务部门,针对不同主体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加以改善。
微视频中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过渡称为转场,是一种重要的剪辑手法。它是叙事内容发展的需要,也是创造层次和结构的需要,会影响视频的节奏和叙述的流畅性。对于观众来说,转场就是要达到视觉上的连续性和心理上的隔断性效果。视觉的连续性,是在剪辑过程中利用转场技巧,使观众在视觉上看到的场面或段落之间的转换过渡流畅自然;心理的隔断性,是使观众心里清楚上一个段落结束,下一个段落开始,保证叙事的逻辑性和层次的明晰性[2]。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2] 教育部 中央政法委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
[3] 秦玉文.基于协同育人理念下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实践教学[J].法制博览,2018(02):247.
[4] 蒙柳,许承光.协同育人视角下的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1):59-60.
[5] 文川.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3(02):37-39.
[6] 罗晓萌.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改革探析——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为例[J/OL].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1-5[2019-04-25].https://doi.org/10.16534/j.cnki.cn13-9000/g.20170307.001.
本文引用格式: 屠金丽.协同育人创新机制下探究法学专业实践[J]. 教育现代化,2019,6(35):106-109.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35.037
基金项目: 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课程思政”理念下法学专业实践的育人功能探究 (立项编号:201813022005)。
作者简介 : 屠金丽,女,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法律与政治学院学生。
标签:协同育人创新机制论文; 法学专业论文; 实践论文;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法律与政治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