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究干扰素雾化吸入在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2017年6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了298例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后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14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干扰素雾化吸入,对比两组疗效、住院情况及不良反应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出院时间、止咳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干扰素雾化吸入应用于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治疗中,可提升止咳效果,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 干扰素;雾化吸入;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6-0075-02
Application of interferon aerosol inha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nterferon aerosol inha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n children. Methods 298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7 to May 2018. After that,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149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treatment,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interferon aerosol inhal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urative effect, hospitalization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but the discharging time, cough relief time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inhalation of interfer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can improve the cough effect, the efficacy is significant, and the safety is good.
【Key words】Interferon;Aerosol inhalation; Children;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s
1.前言
儿童呼吸道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及下呼吸道感染两部分,临床症状多以发热、咳喘、鼻塞、全身不适等[1]。该病经肺部听诊可闻及干、湿啰音,胸部X片可见粗纹理及炎性影像改变。常规治疗以抗菌药物静滴为主,但药物不能直达患处,疗程也较长。随着雾化吸入治疗方案的提出,其疗效收到了广大群体的认可。干扰素雾化治疗可将药物直接输送至患儿呼吸道感染病变部位,具有见效快,效果好的特点。故本人针对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开展探究,现将结果做如下报道。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98例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男87例,女62例,发病1~13d,平均发病(7.9±6.7)d;对照组男88例,女61例,发病2~15d,平均发病(8.3±7.1)d。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1)纳入标准:纳入急性咽喉炎;流行性感冒;毛细支气管炎患者。(2)排除标准:排除药物禁忌;年龄>14岁;不配合治疗患者。
2.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1~5岁儿童将痰热清(上海凯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30054,规格10ml*6支)半支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5岁以上儿童将痰热清一支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10d/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干扰素(深圳科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33034,规格:10μg/1支)雾化吸入治疗。将感染素α1b 10~20μg加入5ml生理盐水中,压缩雾化治疗。2次/d,连用5d。吸入后为患儿拍背促咳痰,观察痰液颜色、质地及形状等。实时关注两组患儿的体温、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如有异常及时上报医生处理。本次治疗人员相同,以常规护理辅助治疗。完成治疗后随访2个月了解患者家属反馈。
2.3 评价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疗效、住院情况及不良反应差异。疗效判定标准[2]:依照《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判定疗效。显效:发热、咳喘、咳痰及肺部湿啰音消失,胸部X线片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但仍存在咳喘及微弱肺部湿啰音,胸部X线片仍可见微弱炎性反应。无效:患者发热、咳嗽气喘及肺部湿啰音并无改善,反有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经SPSS21.0分析。“x-±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如P<0.05则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 两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
3.3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出现腹泻恶心患者2例,出现头晕胸闷患者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7%。对照组无皮疹等过敏头痛患者9例,出现低血压患者5例,无过敏性皮疹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4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t=1.767,P=0.184,P<0.05。
4.讨论
儿童因身体发育尚未完全,免疫力较低,易感染呼吸道疾病。该类疾病并无明显季节划分,多为病毒性感染,病毒多以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及流感病毒为主。发病后严重影响儿童正常生活,也加重了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故儿童呼吸道感染疾病治疗需以安全、高效为原则[3]。
痰热清隶属于中成药物,包括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等多种中药材[4]。其可清热解毒、化痰润肺。将其用于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可改善小儿高热、咳嗽等症状。黎娜娜等人曾报道痰热清用于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伴发热的治疗中,效果甚佳。其可改善儿童发热和咳喘等症状,药用安全性较好。但痰热清中药成分多,见效相对缓慢。且痰热清经静脉注输一部分药物被身体代谢,仅有一部分作用于病灶部位,故治疗周期稍长。而干扰素α1b可增强细胞吞噬功能,激发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嗜酸粒细胞、T淋巴细胞及CD4的聚集,实现炎症因子IL-1、IL-8的拮抗,调节起到平滑肌对肾上腺素的敏感性,抑制炎性因子形成。故干扰素α1b具有广泛抗菌、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且干扰素α1b来源于健康中国人白细胞,可增加单核细胞MHCII表达,亲和性较强。将干扰素α1b用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可积极与患者母体细胞结合,产生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复制,提升患者抗病毒能力。而雾化吸入可通过压缩雾化器将药物通过儿童上呼吸道实施传送,使药物直达病灶处,提升药物使用效率。雾化吸入治疗一旦开始则患者血药浓度可迅速达到高峰,有利于实现药物靶向作用,及时清除患者体内病毒。故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药用效果理想,临床使用价值高于痰热清。
且本次探究了两种药物的用药安全性,证实其两者并没有明显差异。痰热清注射液来源于老中医经验方,君药为黄芩、金银花、连翘三味药物组成,药物不良反应小。静脉注输后药物可经肝脏代谢,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当前文献也少见痰热清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报道。干扰素α1b是以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高纯度干扰素,其不同于提纯制剂,故药物安全性好。且雾化吸入可避免药物与其他部位接触,缓解患者身体代谢压力,故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的安全价值高。本次所用两种药物的药用安全价值较高,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干扰素雾化吸入在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治疗中应用可缩短患儿出院时间,止咳及药用价值高,安全性良好,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宋代平.用雾化吸入干扰素法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23):34-35.
[2]郑明纲.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小儿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5):85-86.
[3]盛海英,李建国.雾化吸入干扰素α-2b(假单胞菌)治疗儿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1):4301-4301.
[4]黄莺,林绍琼,陈光.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2):1547-1548.
论文作者:王平康,李立学,张祥,陈雅祺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4
标签:干扰素论文; 患者论文; 儿童论文; 药物论文; 呼吸道感染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咳喘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