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20年与中国经济社会变革的伟大实践--中国经济社会演进的环境、问题与趋势_社会学论文

改革开放20年与中国经济社会变革的伟大实践--中国经济社会演进的环境、问题与趋势_社会学论文

改革开放20年与中国经济社会变迁的伟大实践——中国经济社会演进的环境、问题及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经济社会论文,中国论文,改革开放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经济社会在2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和背景下,这场观念型与结构型并举的演变的内容和特征,演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促变的条件和动力,都是重大的社会学问题。在证实和肯定这场变迁的方向、目标、过程以及演进的后果是正确和成效显著的同时,改革暴露出的新问题不能低估,特别是企业改革的前景、失业与就业问题、思想文化建设问题、农村与城市发展问题、治安与社会稳定问题以及政治体制与机制改革问题,都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学论题提出自己的论纲和主要观点,而非实证的过程。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演进的八大条件与动力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演进的成就举世瞩目,铁的事实向世人表明,中国经济经过得力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这种经济成功的“软着陆”,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上尚属首次。

伴随着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社会发展也取得了多层面的可喜进步。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1997年底,科技队伍继续扩大、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环境保护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社会保险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整个社会发展基本处于稳定有序的低速起动状态。

2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在没有经历多大波折和震荡的情况下,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决然离不开邓小平理论的指导,离不开他为中国选择的这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演进的主要条件和动力,当然也离不开以下环境与背景演变的推动作用。

1.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剧变的促动

特别是近10年来,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由美国和前苏联两极主宰,发展到多极区域性政治经济平等竞争的局面,由完全对立的军事同盟,发展为政治、经济贸易合作的伙伴关系;由集团化的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到市场经济的国际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体化;由东盟、阿盟、欧盟等国家联盟,发展到石油、纺织、汽车、航天的行业经贸联盟。由于市场经济的国际化、全球经济社会的信息化、科学技术的高智能化等,中国要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在世界经济发展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融入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国际经济现代化的“趋向”潮流也迫使中国要赶上潮首逐波踏浪。世界经济政治的大背景、大气候的演变,是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开放的动力和条件之一。

2.国家政体和意识形态基本原则不变下的思想解放

20年来,人们对敌斗争的认识尚存,但阶级斗争的观念已经丧失;计划经济体制下残留的弊端尚存,但对姓“资”、姓“社”的争论已经平息;消除“精神污染”的口号尚存,但要勇于向国外学习一切先进的技术和进步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公有”、“私有”的概念尚存,但公有制可用多种形式实现的灵活体制已经放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尚存,但邓小平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的发展观已经为开创事业的新局面扫清了思想障碍。

3.传统社会观念蜕变的驱动

2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伟大变迁,是观念性演变带来的结构性演变,还是结构性演变带来的观念性演变,尽管还很难判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观念性演变大于结构性演变,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变。

中国在面临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改革深化、市场经济初创之际,就必然带来价值观的转换与适应和价值观的更新与冲突问题,甚至还会产生许多自相矛盾、两难选择的价值观令人困惑不解。过去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价值准则,今天不得不对其现实的合理性进行重新认定。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使人们重新确立了平等与竞争的价值观、公平与效率的价值观、法与契约的价值观、职业与道德等社会价值观念,而且还从更广更深的文化范畴去探寻,从政治趋动到功利趋动,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社会观念的变化还反映在寻找新的人际关系,从重血缘、地缘到重人缘、业缘,从感情交换到社会交换,从特殊主义的价值观向普遍主义的价值观转变,从非理性主义的价值判断到理性主义的价值判断等。

传统社会观念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蜕变,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新的发展视角和新发展观,而最终成为经济社会演变的内驱力。

4.生活方式演变的适应

在现代社会观念的引导下,人们必然要寻找新的生活态度,从以家为本到以事业为本,从理想的生活态度转变为现实的生活态度,从家庭中心主义价值观转变为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生活价值观的变化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不仅反映在人们衣食住行的具体变化,还反映在职业流动、人口、居所流动、商品金融流动、婚姻流动的速度加快以及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等诸多方面。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快速的适应性转变,由一家一户的封闭式休闲娱乐方式,转化到以扩大社会交际为目的的开放式休闲娱乐方式;由家庭集中计划开支的消费方式,转化到夫妻各自相对独立灵活开支的消费方式;由家庭功能的一体化转化到家庭功能的社会化。

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农村生活方式的城镇化趋势,对改革开放的中国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对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变革的适应。

5.社会结构重组后的阶层细化

20年来,中国社会结构最显著的变化反映在阶级的解组上,阶级的解组带来阶级的分层、社会流动以及各种社会问题。市场经济发展推动中国的社会分化呈加速之势,居民在地域、城乡、职业身份、收入等层面都经历着或剧烈或平缓的分化过程,进而出现社会角色的转换、就业模式的重构和劳动力与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同时,在城乡、工农两大类社会身份、两大基本阶级内部发生更细微的阶层分化,使中国社会关系趋向复杂多样,在一定意义上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距离,使阶层的社会地位、声望与收入得到合理的认同。

6.经济体制演进的推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演进最明显的变化是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逐步形成。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突出反映在,尽管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稳固,但国有资产比重迅速下降,非国有资产比重持续上升。

经济体制的演化经历了从指令性经济体制到指导性计划经济体制,从以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控来发展商品经济到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经营形式,从党政分开、产权分明发展到承包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从亏损企业的拍卖、租赁、减亏发展到“抓大放小”建立大型企业集团的作法,均为发展生产力在政策上和形式上的重要举措和经济体制上的结构性改革。

7.文化环境改善演化出经济动力

20年来,中国的文化环境已发生重大的变化和改善。已由单一的政治文化和宣传文化发展为教育文化和精神文化,已由民族文化和经典文化发展出企业文化和精英文化,已由物质文化和休闲文化发展出健康的关系文化和大众文化。中西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文化发展的融合与多样性,使文化的冲突性减弱,而文化的建设性增强。建国以来,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教育,也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视文化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重要的表现之一是对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视,由此又派生出商品文化和包装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的形象、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企业的人才培训、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营销技术以及产品的工艺和包装艺术都涵盖在企业文化的发展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演化和发展,是伴随着文化的演化和发展的。

8.权力核心演化的创建

现代化建设的国际历史经验和中国20年的改革实践已充分说明,伴随着国际背景的演变、经济结构的演进、文化环境的改善、社会结构的重组与层化、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适应,就必然带来政治结构的重组和权力核心的演化。这种政治结构的演进,就是由坚持马列主义的原则立场、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发展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作为精神动员的力量,使一批优秀的领导人登上改革的舞台。前苏联的解体和中国经济发展的事实告诉我们,必须有节奏地放慢进行根本性改革的速度,只有当经济体制改革有了惯性并造就了一大批积极参与改革的新型大众时,政府机构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速度才会加快,否则即使克服了经济发展的旧障碍,还会产生新障碍。

2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政府的职能也开始变化,从管理职能到服务职能,从简政放权到政企分开,从精减机构到彻底的机构改革。

二、中国经济社会演进中社会学研究的问题和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演进,正如前所述发生了巨大的观念性变革和结构性变革,同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演进的过程中也存在大量的亟待说明和解决的社会学问题,有待我们重新认识和研究。根据中国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基础和学术队伍的现状,应在加强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同时,选择几个社会学的重点研究领域和重大社会学课题深入研究,力争有所突破,有所建树。特别是要发挥社会学应用学科的优势,结合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产业社会学、发展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犯罪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等几个方面务实研究,深入分析,力求发展。

1.企业发展与工业社会学

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从国际的历史经验来看,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发展经济学家提出的答案集中于资本积累、技术引进、资金筹集、产业结构优化、就业改善、人口控制、出口促进等纯经济的因素方面,而忽视了非经济因素的一面,这包括制度的创新、技术变化后的需求与供给、市场的伦理基础、非物质的投入、社会提供的保障条件等。

市场经济给国家的经济支柱即国有大中型企业带来的冲击及其后果,迫使其必须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业社会学在研究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研究企业的内部环境、企业首脑、职工人际关系、技术培训、企业的文化气氛、企业发展战略即企业发展的非经济因素和社会条件等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但我们尚缺乏国有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国际间比较,成功与失败经验的比较,企业物质投入与非物质投入效果的行业间比较等。

此外,工业社会学在研究政府的职能和工业政策,企业发展的法规环境和制度保障,企业的功能和角色,以及职业选择和行业结构布局等方面也有待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2.贫困、失业与发展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近年来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现代化建设与现代人培养的观点,已为国人接受,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服务和贡献。然而,发展社会学在研究解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贫困、失业等问题却建树不大。贫困和失业问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是头等的社会问题。1997年是全世界的反贫困年,反贫困已成为当前我国决策层、学术界及社会公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迄今为止,我国尚有5800~6500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状态中,反贫困已成为本世纪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严重考验。在当前经济与社会转轨期间,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是城市贫困层,即新的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形成。农村的反贫工作尚可从长计议,推出文化扶贫、对口扶贫、科技扶贫等政策,但城市反贫困却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目前,我国现有的1200万下岗职工中,将有600万以上的人难以再就业,考虑到未来五年还会有1500万以上职工下岗,全国至少将有千余万下岗职工难以实现或根本无法再就业。这将会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目前贫困和失业的人数仍在不断增长,单凭政府行为,无论在财力、人力、物力上都不可能使存在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为此需要进一步发展、动员民间慈善性质社会团体积极配合,并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方有可能取得更好效果。

3.思想文化建设与文化社会学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市场经济引起的文化反映从表层看是文化的市场化、产业化及文化的商品化带来的,从深层看则是文化体系的重构和价值观的转变。全方位的社会转型带来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变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价值取向趋近现实、功利、合理,具有全新的进取性、挑战性,给社会意识和大众日常的心理意识和价值观念以巨大的震动和影响。

然而,文化社会学研究的另一个方面,即副文化理论和现象也十分重要。从中国文化市场的整体负向功能来看,(1)向社会清晰地展示了社会性分配不公;(2)明显地强化了娱乐的侈华性和商品性;(3)过分地泻染了享乐主义的思想观念;(4)过早地引导青少年的异性接触和交往;(5)合法地提供了阴暗力量和不法分子的聚合消费场所。

文化市场的发展刺激了大众的文化消费,也刺激了背离社会主流文化的副文化的活跃。文化市场发展的失衡、失范现象和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倾向引发了文化经营和文化消费的偏差行为,助长了社会风气的恶化,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文化的大众化和市场化及其副文化的负面影响问题也是文化社会学研究的实际问题。

4.城市发展问题与城市社会学

改革开放的2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似乎都凝聚在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上,城市化的速度高得惊人,城市的数量和容量急剧膨胀。也正因如此,中国领导人多次指出:中国一些城市规模越来越大的倾向要引起注意,无限制地扩展地盘、扩大规划并不是良策。

城市社会学研究的重点将涉及到城市人口素质和人口迁移,城市的住房和交通,城市环境和污染,城市犯罪与青少年教育,城市的大众传媒和价值导向,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需求,城市政府职能和社会保障,城市的产业布局与小城镇的发展,城市的压力和精神疾病以及城市贫困与救助方式等等,这些都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要点。

中国特色的或称中国本土化的城市社会学研究,如果提出城镇的都市化、农业生产的产业化、乡镇企业的现代化,笔者对此认为是正确的,然而笼统地提出农村的城市化、乡镇企业的城市企业化及城市的农村化等观点,会造成一种错误的结论和导向。正确的结论应是:农村的发展在农,不在工;而城市的发展重人,不重物。

5.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犯罪社会学

据1997年10月末公布的统计数字,刑事案件比1996年同期呈下降趋势,治安案件明显减少,社会秩序表现出基本稳定状态。可是在1997年全国各地连续出现抢劫、杀人等几十起重特大案件以及团伙有组织犯罪的恶性案件增多,在社会舆论上一度曾出现令人不安的各种谣传,人们的社会安全感降到20年来的第二次最低点,对严打和治安综合治理的能力缺乏信任和支持。加上企业改革过程中下岗待业和集体上访的人员越来越多,城市贫困和特困人口增长较快,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明显增加,因而人们对社会治安状况的忧虑在所难免。

从1994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已连续五年开展扫除黄赌毒及社会丑恶现象的“严打”集中行动,曾一度净化了社会空气,打击了犯罪气焰,但往往“行动”过后又死灰复燃,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利用名目繁多的经营项目,嫖娼卖淫几乎从地下转入公开,黄色书刊、非法制作的淫移光盘和录相带到处传播,贩毒、吸毒案件明显增多,因赌博欠债而引发的恶性案件也有上升趋势,因权力腐败、权钱交易导致的贪污、渎职大案要案也越来越大越多。因而,犯罪社会学对综合治理的理论观点应进行反思,如何密切警民关系,如何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防治功能,如何加强对公安司法人员的自身建设,如何加强社会控制,落实防范责任制等综合治理的原则和途径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探索。

特别是近几年来,社会全面开放,各种前所未有的观念冲击、结构冲突、制度冲突、心理冲突层出不穷,各种社会失调、社会失范现象比比皆是,错误或不健康的舆论导向和媒介刺激,社会控制乏力,犯罪和偏差行为的增加与转型期的特定环境和土壤有关。因而,许多社会病态现象和犯罪行为发生直接联系,诸如赌博行为与暴富心理,卖淫现象与拜金主义,吸毒贩毒与精神颓废,封建迷信与信仰危机,黄祸泛滥与享乐主义等等,犯罪社会学研究的内容、范围、对象将会更多、更广、更为复杂。

6.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社会学

众所周知,政府机构改革已经历了几次反复,但一直没有走出“精减——膨胀——再精减——再膨胀”的老路。按老百姓讲是没有章法,按专家的意见就是脱离法制化、市场化的轨道。因此,对机构改革立法,削弱一些部门的权力利益,把部门利益同服务业绩挂钩,强化社会监督和中介服务机构,才是政府机构改革和取得成功的出路。据预测,到2000年全国机关下岗分流人员将达到800万至900万之间,如果说企业是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而在机关则是二个人的工作四个人干,各级各类机关行政人员三年减掉1/3的目标一定会实现。精减应是自上而下的精减,各级领导人数要减,虚职副职更要减。

政治发展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研究,长期以来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学术禁区,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刊登过千余篇有关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文章,但很少涉及国家政体、机构权力、科层建制、政府职能等核心问题,政治社会学研究的功能被行政学和管理科学所取代,最新的观点也仅限于“小企业大社会”、“大社区小政府”、“小政府大服务”以及“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和“精减机构”上做些文章,而当前的政治环境和思想解放的要求,政治社会学作为一个敏感的学科应为中国的政治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研究做出贡献。

三、分析的简要结论

本世纪到2000年还有短短的三年时间,中国经济社会演进的前景和状况如何,世人将非常关注。根据国内许多经济与社会预测和研究机构发表的调查结果以及我们自己的分析结论,大体有如下几点:企业改革逐步深化,市场经济日臻完善;环境保护备受重视,社会发展相对加快;文化建设十分紧迫,负面影响努力克服;政体改革开始起动,民主进程提到日程;社会风气日趋好转,社会治安强化控制;贫困问题日见突出,失业大军影响稳定。

标签:;  ;  ;  ;  ;  ;  ;  ;  ;  ;  ;  ;  

改革开放20年与中国经济社会变革的伟大实践--中国经济社会演进的环境、问题与趋势_社会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