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学校德育机制的困境与改进
——机制设计理论的视角
◎林海岸
摘 要 全媒体时代对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视角,建立机制设计理论与全媒体时代德育工作的关联,根据该理论,分析全媒体时代学校德育工作在资源分配、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方面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变革思考。
关 键 词 机制设计;全媒体;学校德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与接收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社会已进入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全面、深刻影响,同时也对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全媒体时代学校德育工作如何消解困境并创新发展,既是对时代挑战的积极回应,也是德育自我革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机制设计理论与全媒体时代学校德育
机制设计理论是由利奥尼德·赫维茨创立,后通过利罗杰·迈尔森和埃里克·马斯金巧等经济学家的研究而得到发展和应用。机制设计理论主要研究在任意一个既定经济或社会目标,可以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条件下,可否设计且怎样设计一套经济机制(即制订什么样的法律、法则、政策条令、资源配置等规则)使得参与者的个人利益和设计者既定的目标一致。[1]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按照理性经济人的角度出发作出机制设计,从而实现其预期的目标,它主张资源的有效配置要符合激励相容原则,从而相对满足各博弈主体的需求并且符合有限资源的本质属性。[2]因此,基于机制设计理论,一个有效的机制应包括三个条件[3-4]:一是整体资源实现有效整合、配置合理;二是信息得到有效利用,满足信息空间维数最小化、信息传递效率最大化的要求;三是所制定的机制能够给每个参与者一个激励,使参与者在最大化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达到了所制定的目标。目前,该理论已由经济领域推广到各领域,成为研究机制体制问题的理论框架。
机制设计理论与全媒体时代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内在的关联性。第一,资源整合强调机制设计要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德育资源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随着全媒体不断发展,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带来了“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的信息,[5]使得全媒体下的德育资源更加丰富。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来有效配置丰富的德育资源,才能更好地整合利用德育资源。第二,信息效率强调的是机制设计要尽可能减少或者降低信息的运行成本,减少信息传递环节,提高信息的有效利用率。[6]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的出现,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7]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对学校德育工作信息效率的提升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激励相容要求机制设计者在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注重参与机制个体利益诉求的实现,达到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从前文分析可知,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8]教师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他们的积极性决定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他们的激励相容问题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激励相容大局。只有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真正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此,笔者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视角,尝试分析全媒体时代学校德育的困境及其消解问题。
二、机制设计理论视角下全媒体时代学校德育机制困境
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多元性、开放性和迅捷性,给学校德育带来了许多挑战。只有充分认识全媒体时代下学校德育的现实困境,才能理清学校德育发展脉络,推进德育工作的不断创新。
(一)德育资源单一
德育资源是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所必备的基本条件,是指在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所必需的,有利于德育对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是德育工作者、德育经费和环境设施、思想文化、知识信息等要素的总和。[9]其中,信息作为德育资源之一,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其内容、数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全媒体时代信息的时空界限被打破,信息传播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优秀资源被迅速传播,给传统的学校德育资源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相反,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德育课程、德育活动等方式进行,客观上造成德育资源较为匮乏。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低门槛和受众的不确定性,全媒体时代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内容,直接影响了广大学生,冲击了传统学校德育效果。
遵循着中国线条的经典,或者说,完善着从书法分离出来的,同时也是束缚的线条的意义和形式,在结束中国卷轴室内风景画时代之后,这位画家仍旧为我们保存着能让我们兴奋得精神失常的中国传统画的视角。我们西方人习惯于把视角看作是一种逃避,包括立体主义,它们不过是用一个固定的点——“观看”的那个点,来逃避另外那些我们不想描绘太多的事物。因而之后的种主义,或者说各种逃避都与观看方式有关。比如抽象派,立体主义,德国表现主义。
(二)信息传递效率低下
(2)电解过程中,由于电场作用和离子交换膜限制,阳极室的H+穿过阳膜扩散至产品室,原料室的穿过阴膜扩散至产品室,H+和H2PO-2在产品室反应生成H3PO2
(三)激励机制乏力
创新是引领全媒体发展的动力,表明场域内的所有人都要有更多投入和付出。当前,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首要位置,已成为广大教师的重要工作,学校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然而,由于受追逐办学效益、学校声誉等因素影响,一些学校的教师激励机制比较乏力,对教师评价内容仅局限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忽略甚至缺乏对教师德育工作的评价。而教学、科研评价的依据和手段又往往只看成果,最后甚至简单化为:谁完成了额定的教学量,谁的科研项目多,谁的科研经费高,谁就是合格教师,并以此作为教师发展的主要依据。久而久之,广大教师对这种评价方式习以为常却又无可奈何,最后导致他们为了获得学校对自己的肯定,宁愿把更多精力放在抓科研、争课题、搞教学、上名次方面,而无暇顾及自身在德育工作中的育人职责,将德育工作视为可有可无,甚至产生抵触行为,以致其在学校德育工作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三、机制设计理论视角下全媒体时代学校德育机制改进
针对全媒体时代学校德育的困境,广大学校和教师要善于利用机制设计理论,正确分析制约学校德育的原因,并在资源分配、信息效率、激励相容等方面进行改进,实现学校德育工作创新。
(一)资源分配:由单一资源到多方共享转变
1.守好德育内容“根据地”
一直以来,广大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在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形成了丰富的经验。面对全媒体时代,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并进行了一些改革创新,但学校德育仍然是学校教育的首要工作,仍需广大教师坚守这一“根据地”。一是夯实德育常规内容。学校应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段,确定不同内容和要求,依托道德与法治、班会等课程的主渠道作用,着重抓好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二是落实德育规定内容。学校要落实国家对中小学德育的新要求,坚决贯彻好、落实好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学校德育内容,实施好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其融入课程、文化、实践、管理等工作中,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广度、深度和效度。[10]三是创新德育特色内容。长期以来,与全媒体资源相比,由于学校德育工作与社会生活缺乏广泛联系,一些德育内容显得单薄、陈旧,难以很好地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因此,学校应在落实国家规定的德育内容基础上,紧扣“00后”学生特点,注重内容的新颖性、及时性与时效性,充分融入地方特色和学校特点,自主开发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德育内容。
①防洪标准明显提高。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汉江中下游综合防洪能力由2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汉江中下游14个分蓄洪民垸和杜家台可以做到基本不分洪。据有关洪灾损失调查资料计算分析,多年平均防洪经济效益为6.5亿元/a,这将为汉江中下游地区创造更安全的区域发展环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居主导地位,其能力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信息效率。因此,学校有必要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一是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全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的传播形态,对使用者的技术要求较高。实际上,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日益繁重,加之受到其专业背景、年龄等因素的制约,他们通过全媒体开展德育工作的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二是提升德育业务能力。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心理、思想政治教育、法律等诸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学校要大力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培训力度,坚持正确导向,加强学习宣传,组织教师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领会《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了解和学习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知识、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党团理论知识、法律知识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这些本领,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工作。三是配齐配强教师队伍,鼓励更多课程教师、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等参与德育工作。
乡村旅游管理机构要定期实施现场办公制,实地解决相关景区或经典中出现的问题,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管理机构实行分工负责制,可细分为:环保、服务、物价、水电、土地、投诉等多个部门,实施联动机制,夺冠齐下共同抓好乡村旅游的工作。
780 Role of microglia in pathogenesis of depression: an update
创新德育工作方法,既是提高德育工作效率的要求,更是降低德育工作成本,提升学校德育成效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学校在德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取得了较大成就。特别是近年来,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促使一些新技术、新手段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成功运用。一是学校应弥补线下德育课程的不足,大力开发线上德育课程,鼓励优秀教师通过慕课、云平台等载体生产更多优秀德育资源,主动吸引更多学生“触网”学习。二是要注重和学生的互动交流,鼓励教师通过微信、QQ、APP等新媒体,主动与学生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三是将学校德育与全媒体深度融合,依托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有效平台和充足资源,综合运用德育工作方法,为广大学生“粉丝”提供服务,使学生在无意识间接受教育。
3.建好德育主体“朋友圈”
(二)信息效率:由单向灌输到多点浸润转变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2)走出去,请进来。幼儿园要不吝投入,拿出一部分资金,供教师继续学习进修。重视、珍惜每一次外出学习、观摩的机会,以轮流的方式让教师外出学习,并在学习回来后组织交流反馈活动。或是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将经验丰富的教师、专家请进来,对教师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在岗培训,还可建立继续教育奖励基金,支持鼓励教师继续自学深造,让教师将继续教育转化为一种自发的行为。
全媒体时代,信息突破时空限制,将人们置身其中,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信息。在此情况下,学校当然不能“坐以待毙”,而是要“未雨绸缪”,采取切实可行措施,筑牢“防火墙”。一是密切关注信息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疏导、引导网上舆论,及时应对、处置各类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二是呼吁地方人大、政府等职能部门,制定有关地方性法规,在法律层面完善制度杜绝有害信息。三是提升学生抵御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交习惯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思考全媒体传递的信息,主动过滤负面信息,切忌做信息的“中转站”“回收站”。四是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全媒体信息专项治理,举报违法犯罪信息,共同营造干净、安全、和谐的全媒体环境。
2.构建德育信息平台
传统学校德育工作囿于教室、教材、课时等时空限制,导致学生获取相关德育信息不充分或渠道狭窄,由此而来的信息效率低效,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当前,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上已研发了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的利用效率。比如,2019年上线的“学习强国”,因其“海量、免费的图文和音视频学习资源”,使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权威、最全面的信息平台,打造出一个干事创业的理论宝库、强魄铸魂的精神家园。[11]又如,一些高校研发的“高水平在线课程学习平台”,采用国际主流的开源免费在线教学学习系统 Moodle 构建,致力于提供教学、学习与教学管理“一站式”服务。因此,学校可充分借助社会技术力量,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以研发或租用的方式,搭建德育信息平台,使学生能够通过平台根据自身安排自主学习,提升信息效率。
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是全媒体时代的重要特征,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传递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实时、无障碍地到达受众身边,直接被受众所接收。而传统学校德育内容往往依附于教材,并通过课堂向学生传输,导致信息传递效率低下。此外,学生群体思想活跃、接收新技术能力强,容易接收各类信息,相较于传统德育灌输知识而言,更易造成知识饱和。而广大教师因年龄较大、工作繁忙等原因,疏于关心全媒体信息,使用全媒体技术亦不熟练,客观上造成信息传递低效。
3.创新德育工作方法
2.筑好德育信息“防火墙”
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学校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充满艰巨性和复杂性,亟需学校、家庭与社会形成德育合力才能完成。可喜的是,全媒体时代,所有的人、所有的机构都成了媒体发布者,也带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形成学校德育合力创造了机遇。当然,这些媒体发布者,不乏有德育专家、教师同行、学生家长、社会精英等,是学校德育的潜在主体,他们在各自的生产生活、学习研究等领域,创造了许多源于生活、源于实践的优秀德育资源,有效弥补了学校德育资源不足。这就要求学校要主动建设“朋友圈”,壮大德育主体,通过家校合作、社会共育等机制,共同推进德育工作。
(三)激励相容:由单项要求到多线激励转变
1.建立合理性的评价机制
创新是全媒体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意味着教师需要更多投入和付出。因此,学校要充分考虑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辛勤付出,建立合理性的评价机制。一是坚持全面性评价。当前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仍局限在课时数量、论文数量等“硬指标”上,对教师在德育工作的辛勤付出难以客观体现和如实反映。因此,对教师的评价应本着客观、全面的原则,把教师的德育工作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视为与教学、科研工作具有同等价值。二是构建科学性的评价体系。长期以来,因德育工作评价难度大、评价内容宽泛等原因,造成学校对教师的德育绩效评价缺乏必要的评价体系和科学的评估标准,甚至存在凭借个人的恩怨喜好评价教师的现象。因此,对教师德育工作的评价,应该制定合理的评价方法,注重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着力研究定性、定量表述教师德育工作的标准、方法和操作程序,把务虚的德育工作转换为务实的规范操作,减少人为评价因素,激发教师参与德育工作的热情。三是突出形成性的评价方法。德育与其它工作不同,教育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从内化到外显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校对教师德育工作的评价,不能仅局限在德育效果上,还要重视德育的形成过程,采取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2.建立导向性的奖惩机制
全媒体时代,不少人成了“网红”,也因此获得了名利。同样,教师的辛勤付出也应得到适当回报。学校既要把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标准,对平时工作突出、成效显著的教师要及时给予奖励,激发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又要对那些在德育工作中不作为、不配合甚至造成恶劣影响者进行严厉惩罚。比如,学校不仅要把教师的德育工作作为职称评定的必要条件,而且还要把这项工作看作与教学业绩、科研成果一样具有同等价值。同时,还要把教师的德育工作同教师的职务晋升、工资提升、出外进修等教师切身利益问题联系起来,对那些成果显著的个人,要优先考虑,给予照顾,并给予大张旗鼓表扬。凡是工作不负责、德育工作不到位、师德形象不佳、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的,不得评优评先,不得晋升职务,不得评定职称,要求强制性参加培训,对于违反纪律者,给予严肃处理。
货币资金与企业其他任何资产、任何业务都紧密相关,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环节也和其他业务控制环节紧密联系,企业要加强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重视,针对其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加强管理,确保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进而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3.建立严密性的监督机制
全媒体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会传递出正能量,用不好则会造成消极影响。因此,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可以及时修正教师各种不当行为,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一方面,学校要树立“大监督”意识,建立一个以学校党政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为主体,广大师生参与的重点分明、责任明确的监督机构,尽职提醒和规劝教师。另一方面,推行多渠道监督方式,如听课、检查、测评、述职、质询等,灵活变化,多项并举,加强监督的深度和力度。
参考文献:
[1]舒尚奇,关文吉.机制设计理论与设计过程综述[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12):24-26.
[2]武东海.机制设计理论下青少年体质提高保障体系建设[J].体育学刊,2013(5):98.
[3]梅光亮,秦侠,方桂霞,等.机制设计理论视角下我国艾滋病防控机制完善思考[J].医学争鸣,2017(5):70-73.
[4]贺夏蓉.机制设计理论视角下"一把手"监督的制度设计理念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47-151.
[5][7][8]人民网.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EB/OL].(2019-01-25)[2019-04-0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125/c1024-30590913.html.
[6]石灿.机制设计理论视角下中央巡视制度反腐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6:20.
[9]陈静,张春光.德育资源及其价值浅析[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 2016(2):25.
[10]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EB/OL].(2017-08-22)[2019-04-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
[11]李斌.用"学习强国"激发学习力量[EB/OL].(2019-01-15)[2019-04-08].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0115/c40606-30537508.html.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04-0024-04
林海岸,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631。
责任编辑 徐向阳
标签:机制设计论文; 全媒体论文; 学校德育论文;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