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及其相关影响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农村劳动力论文,文化素质论文,及其相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们预言,21世纪的竞争,将主要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开发及其潜能充分发挥的竞争。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数量充足,但其质量却并不令人乐观,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本文试图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一些特征表现及其对农民收入、农民就业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一些实证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变化及地区特征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却普遍较低。1985年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构成是文盲与半文盲占27.8%,小学占37.13 %,初中占27.69%,高中占6.96%,中专占0.29%,大专占0.06%, 到1993年,上述构成依次变为15.29%,38.21%,37.43%,8.20%,0.70%,0.17%,与1985年相比,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有明显提高, 但是仍不理想,中国农村劳动力中半数以上的文化程度在小学水平以下这一状况,将会明显影响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本文采用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指数这一指标对中国各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由表1可见:
表1各地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指数及其排序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4。
(一)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逐年提高,但速度较慢 1988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指数为5.9年,1990年提高到6.2年,1993年则达到了6.8年,平均每年递增0.16年,这意味着在今后若干年内, 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提高如果继续保持这一速度,要到2005年,农村劳动力平均文化水平才能达到初中毕业水平(9年)。
(二)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结构有所变化 1993年,在全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与半文盲的人数占15.29%,比1985年降低5.58 个百分点;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8.21%,上升1.08个百分点;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7.43%,提高9.47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的占8.20%, 提高1.24个百分点;中专的占0.70%,提高0.41个百分点,大专及大专以上的占0.17%,提高0.11个百分点。与八年前相比,1993年农村劳动力中文盲与半文盲人数的比例明显下降,而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则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三)各地区农村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文化程度差异相当大 以1993年的情况为例,北京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指数为8.9年, 而西藏只有2.1年,前者是后者的4倍多。同一时期,在上海的农村劳动力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63%,而广西、云南、西藏、四川、宁夏这一比例都在0.05%以下,相差达30倍以上。另外从表1 可以看到各地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指数分布有以下特点:(1 )城市郊区文化程度指数较高,北京、上海、天津三市郊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指数分居全国前三位;(2)从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带考察,1993 年东部和中部地带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指数分别为7.4和7.0,而西部地带仅5.4,还不到小学毕业水平,这里明显表现出劳动力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关系;(3)1988—1993年,全国30 个省市区按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指数排序比较,除山东由第14倍提高到第9位, 河南由第16位提高到第12位,广西由第11位下降到第14位,海南由第19位提高到第15位,甘肃由27位提高到23位外,其余省、市的位次变化很小,这表明省际间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消长变化相对比较稳定,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更多的时间。
二、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与农民收入
(一)从总体上看,文化程度高的农户,农民人均纯收入也高 根据1991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文盲户人均纯收入为536.60元,小学户为643.97元,初中户为718.53元,高中户为759.10元,中专户为949.72元,大专户为1071.04元。若以文盲户人均纯收入为1,则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和大专户的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20,1.34,1.42,1.77和2.00。
(二)从不同地区情况看,文化程度高的地区,其农民收入水平也较高 199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地区,其劳动力文化程度指数为7.19;与此相对应,人均纯收入在800—1000元的地区、600—800元的地区和600元以下的地区,其劳动力文化程度指数分别为7.03,6.54和5.47。若以农民纯收入最高的两类地区来看,其文化程度指数仅相差0.16,而最低收入的地区与最高收入的地区相差达1.72,前者的文化程度还不到小学毕业,面后者已超过初一水平。
(三)文化程度高的农户,其收入增长也快 表2 的资料表明各种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户中,1991年与1989年比较,文盲户人均纯收入增加93元,增长21.1%,小学户、 初中户、 高中户的增加额在100—120元,增长率16%—19%,中专户增加209元,增长28.2%,大专户增加372元,增长53.3%。由上可见,文盲户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还超过了一般文化户,增加的绝对数额也相差无几,而纯收入增加幅度较大的是中专户与大专户,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他们有比较专门的特长,能比较及时地了解和运用市场信息去发家致富。相比较而言,一般性的基础文化教育在目前对增加农民收入还没有很突出的效果。
表2 按农户劳动力文化程度分组的人均纯收入
资源来源:《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1992,P3,P30。
(四)从发展的角度看,不同文化水平的农户之间的收入差别逐渐加大,但文化程度对收入的影响则表现出提高又回落的趋势 1985年到1989年农村劳动力文化影响系数由1.17提高到1.25,继而至1991年又回落到1.24;另外根据测算,198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民文化程度指数的相关系数是0.509,而1993年的这一系数却降低到0.439,这一事实表明近几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并非主要来自于农民文化素质和经营能力的提高,实际原因是农村工业发展快,吸纳了较多的过剩劳动力,再加上农村第三产业的兴起,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赚钱的门路多了,收入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五)从收入结构、收入形式看,文化程度高的农户择业门路宽,收入来源广,来自二、三产业收入的比重高 1989年农村住户调查资料表明农户中的职工人数、乡村企业从业人员以及在外从事其它劳动的人数合计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文盲户为3.1%,小学、初中、高中、 中专和大专户分别为5.1%,9.4%,12.5%,27.5%和39.8%。与农户的从业状况相联系,其职工工资收入和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差距很大,文盲户人均19.9元,小学户、初中户、高中户、中专户和大专户分别为29.9、58.8、83.2、235.2、246.5元,收入比例为1:1.5:2.95:4.18:11.82:12.39。从收入形式看,文化程度高的农民商品意识强, 收入的货币化程度高。1991年文盲户的现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为58.8%;而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和大专户则分别达到了66.8%、72.5%、73.2%、77.5%、和81.9%,如果从绝对数额看,文盲户、小学户、初中户、高中、中专和大专户的现金收入分别为455、642、 757、811、986、1135元,收入比例为1:1.42:1.66:1.78:2.17:2.49。
三、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与农民流转迁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并不是平稳进行的,大体经历了准备阶段、超常规阶段、缓滞和快速转移等阶段。198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处于超常规阶段的末期,转移率达到了16%,农业劳动力以空前的规模向非农业转移,而90年以后,随着乡镇企业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化,它吸纳农业劳动力的能力已明显下降。
由表3反映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我们可发现:(1)在全部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1993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63.25%,而1986年这一比例为40.6%, 这表明我国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已成为转移的主体。(2)1986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文盲与半文盲占17.3%, 小学文化程度占41.7%,而1993年相应的比例为6.6%和30.2%, 这表明从长远趋势看,低文化和无文化的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由于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约束已受到了明显的限制。(3 )从转移的劳动力人数占同等文化程度农村劳动力比例这一指标看,虽然仍然表现出高文化劳动力率先离农,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在转移中的影响有所下降这一特点,但1986—1993年这段期间,劳动力转移速度由超常规趋向平稳,高文化劳动力脱离农业的比例已回落,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转移人数占同等文化程度农村劳动力人数的比例从1986年19.4%降低到1993年的11.4%。从总体上看,目前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还未对务农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构成很严重的影响。(4 )1993年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中文盲、半文盲占6.6%,比上年升高0.6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占30.2%,比上年上升0.9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占49.5%,下降1.5个百分点,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3.7%,与上年持平。受过各种专业培训的劳动力占21.5%,下降5.5 个百分点,这一动荡起伏的现象表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尚未实现稳定地由体力型向脑力型的转变。
表3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及其转移的统计(%)
转移人数/转移劳动力总数转移人数/同等文化程度农村劳力人数
文化程度 1986年1993年文化程度 1986年1993年
文盲、半文盲
17.3 6.6文盲、半文盲10.63.7
小 学
41.7 30.2 小 学18.46.8
初 中
28.9 49.5 初 中19.4
11.4
高中以上
11.7 13.7高中以上23.7
14.4
资料来源:1986年数据取自《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陈吉元主编,人民出版社,
1993年9月;1993年数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4年,P25,P33,P49计算得到。
四、几点思考
(一)农业现代化需要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的现代化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农民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因而他们能够接受和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80年代末,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已达到11年,而1993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中还有半数以上的文化程度在小学水平以下,其中还有15.29 %的文盲半文盲,这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已经成为推进市场经济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障碍。因此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不断努力开发和利用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潜能,将是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国民经济稳步推进的保障性措施。
(二)扫除文盲仍然是现阶段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 据调查,目前农村的贫困户绝大多数是文盲与半文盲,因此,必须培养他们具有基础文化知识,能读、能写、能算,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求得生存发展。虽然这只是一种智力投资的最基础形式,比较粗放,但由于投资较少,受惠面较大,因此仍要作为重点来抓。
据《1994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的资料推算,如果将占全国农村劳动力15.29%的文盲半文盲的文化水平提高到小学文化程度, 那么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程度将由1993年的6.8年提高到7.48年, 这一转变对于农村经济、农民生活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将发生十分重大的影响。
(三)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者较为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收入水平看,1991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文盲户、小学户、初中户、高中户、中专和大专户的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1.20:1.34:1.42:1.77和2.00。 初中户的收入明显比小学户高而比高中户却低不了多少。另外,1992—1993年转移的农业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已居半数。说明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已掌握了基本文化知识,对新技术、新知识和市场信息比较敏感,能够较快适应新的技术、新的职业、新的环境,并且取得较高的收入。因此从投入产出和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虑,初中户农民大多不愿再花时间和资金继续读书以提高文化程度,而是直接投入各项生产和经营。这也是农民比较理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