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国民体质联合考察报告_体质论文

中日国民体质联合考察报告_体质论文

中、日国民体质联合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报告论文,体质论文,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7X(2008)12-0003-11

前言

国民体质是构成一个国家人口资源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将提高国民体质作为国家的大政方针,并实施相应的措施。目前,中、日两国都已确立有关国民体质监测的制度,致力于在科学数据指导下提高国民体质。

1 中、日国民体质监测概况

中国正式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时间为2000年,监测对象为3~69岁中国公民,监测周期为5年,监测规模每次约50万人。第2次国民体质监测于2005年完成。在正式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前,从1979年起,先后开展了若干次不同人群的大规模体质调查,为国民体质监测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理论与实践准备。国民体质监测内容包括监测指标和问卷调查,测试指标30个,其中,身体形态指标7个,身体机能指标4个,身体素质指标19个。与日本完全相同的指标7个,身高、体重、坐高、50 m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握力,其中,6~19岁人群完全相同的指标6个,20~64岁人群完全相同的指标5个。

日本的“体质、运动能力调查”开始于1964年,在长达40年的体质监测过程中,测试人群不断扩充,内容不断完善。日本1999年开始实施“新体质测试”,监测对象为6~74岁日本公民,监测周期为1年,测试规模每次约8万人。测试指标15个,其中,形态指标3个,素质指标12个。

中、日国民体质监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测量指标体系的差异;

评价的差异;

测量方法的差异。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抽样点

中国上海市:样本来源于上海市闵行区、浦东区、徐汇区等3个区共30个抽样点,其中,小学8所,中学10所,大学2所,社区、企事业单位10个。

日本东京都及周边地区:样本来源于东京都及周边地区的31个抽样点,其中,小学2所,中学4所,大学3所,社区、企业等单位22个。

2.2 研究对象

6~74周岁中国上海市和日本东京都居民,分为儿童青少年(学生)(6~19岁)、成年人(20~59岁)和老年人(60~74岁)3个人群。共50个年龄、性别组,每组100人,中、日各5000人,共计10000人。实际抽样11473人,其中,上海5799人,东京5674人。比原计划多1473人。除东京个别年龄、性别组外,其他组别实际抽样人数均达到设计要求。

50个年龄、性别组分别为:青少年(6~19岁),男、女每1岁分为1组,共28组;成年人(20~39岁):男、女每5岁分为1组,共8组;成年人(40~59岁),男、女每5岁分为1组,共8组;老年人(60~74岁),男、女每5岁分为1组,共6组。

2.3 研究内容

本次联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体质检测、问卷调查和相关背景信息共三部分。其中,问卷分为三类5种(略),包括受试者问卷、被调查学校问卷和健康问询表,其中,受试者问卷分为6~11岁年龄组、12~19岁年龄组和20~74岁年龄组3种。

2.3.1 受试者询问项目

6~11岁青少年:共26项,其中,家庭成员构成l项,作息时间11项,饮食习惯3项,课外活动2项,体育锻炼4项,对体育锻炼的认识4项,女性增加月经1项。

12~19岁青少年:共24项,除作息时间等9项外,其他询问项目与6~11岁相同。

20~74岁成年人、老年人:共20项指标,其中,家庭成员构成1项,作息时间6项,饮食及生活习惯4项,体育锻炼4项,对体育锻炼的认识5项。

2.3.2 被调查学校询问项目

共计16项,学校基本情况3项,教师情况5项,体育课、保健课及专项训练情况4项,运动会及郊游活动3项,体育设施1项。

2.3.3 检测内容

检测指标共21项,其中,形态指标12项,机能指标9项。各年来组监测指标为:6~19岁青少年20项;20~39岁成年人18项;40~59岁成年人16项;60~74岁老年人16项。

2.4 数据处理方法

2.4.1 清理检测数据

原始数据应用Grubbs检验全面清理核实。“闭眼单脚站立”指标呈明显偏态分布,未按上述方法作清理,生成新指标“站立240”,即超过240s的成绩均计为240 s。总删除率为0.56%。

2.4.2 清理问卷数据

删除询问指标中有逻辑错误的数据,例如:月经初潮年龄。上海7岁以下作为缺省值。东京青少年每天单程公交车时间,2个2530 min、2个3040 min予与剔除。总删除率为0.16%。

2.4.3 检测指标计算

分性别、年龄、城市计算每个原始指标和派生指标的样本量、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使用原始数据计算,未进行数据平滑。

2.4.4 询问指标计算

分性别、年龄、城市计算,将数据分为两类,一类为定类、定序变量,需计算频数和百分比;另一类为定距变量,需计算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

多选题使用Crosstable和multiple response两种方法。

体育锻炼项目整理汇总与重新编码。分类汇总体育锻炼问项。将开放式问项的243项青少年体育锻炼项目调整合并为16项,其中,跑步和田径可能会有交叉,但仍不宜合并,一是跑步的人数已经很多了,二是这里的跑步主要为练耐力的长跑,而将其他速度、跳跃等项目归在“田径”类别中;将开放式问项的178项成年人体育锻炼项目调整合并为14项。

3 结果与分析

本次联合调查的主要结果如下,有关联合调查的详细报告将汇集成《中日国民体质联合调查报告》。

3.1 两地居民身体形态状况

上海各年龄组多数形态指标大于东京,儿童青少年段差异尤为显著。总体而言,上海居民形态发育水平高于东京。

3.2 两地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

通过对较长时间跨度的两国青少年形态资料进行青春期突增特征的分析表明:中、日两国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长期变化表现为时间上的差异,但规律基本相似,即主要表现为儿童青少年各年龄段生长发育水平整体提高,尤其是遗传潜能的发挥所致生命早期发育水平的显著提高、青春期发育的提前。

3.3 两地居民超重与肥胖状况

肥胖是造成多种慢性病发生的独立而重要的危险因素。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人的超重人口,其中,至少有3亿是肥胖。从本次上海和东京调查结果看,上海成年人的肥胖率高于东京。而且体重超重与肥胖之比超过东京,意味着上海肥胖发生率的潜在上升风险性很大。

3.4 两地居民身体素质状况

3.4.1 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

上海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总体水平高于东京,除耐力、相对力量外,速度、绝对力量、柔韧素质、平衡等素质在多数年龄组均高于同年龄的东京儿童青少年。

3.4.2 成年人身体素质

上海20~74岁成年人身体素质的总体水平低于东京。虽然有多项身体素质指标的峰值高于东京,但是,在达到峰值后,多数项目的均值低于同龄的东京居民。

4 讨论

4.1 两地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

4.1.1 儿童青少年身体充实度变化

1985年中、日儿童青少年体质联合调查结果显示,中、日儿童青少年形态总体特征表现为:中国儿童青少年细长,日本矮壮[1]。与日本相比,20年来,中国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加速趋势十分明显,身体充实程度显著增加,表现为身高加速明显、体重等增长超过日本;日本儿童青少年各形态指标则增长幅度较小。中国城市男性儿童青少年1985-2005年身高、体重增长值与日本同时期儿童青少年增长值比较显示,各年龄组身高、体重增长幅度中国远高于日本。表明近20年中,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长期加速趋势远较日本明显,与日本1957-1977年的生长加速趋势相似[2]。但中国儿童青少年此20年中身高的增长幅度较日本1957-1977年增长幅度小,而体重的增长则较日本1957-1977年增长幅度大。

4.1.2 生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体质的累积效应

日本作为我们的近邻,地理气候、生活习惯、人种特征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因而,在体质人类学领域可以有很多共同的研究课题,两国在提高儿童青少年体质方面的措施有很多是可以相互借鉴和共同研究的。如日本文部省2003年儿童青少年体质调研也显示,日本儿童青少年在过去30年来生长发育水平有所提高,但由于缺乏体育锻炼、饮食不科学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出现体质下降。另外,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更趋向脑力劳动,夜生活更为丰富,生活作息与体育锻炼脱节的问题严重。因此,日本也出现国民肥胖率增高,体质下降的问题。近20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出现生长发育长期加速现象,体重的增长尤为显著,超重、肥胖率迅速增长,中国人口基数大,地区差异复杂,未来中国在这方面的问题可能将更为严重。因此,加强国民体质研究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在两国都非常必要。

4.2 两地成年人的超重与肥胖

上海成年、老年人肥胖率高于东京,与两地居民体型特征的不同有一定的关系,上海居民相对充实度大,腰围粗,故同一界值筛查出的肥胖率必然高于东京。另外3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则是膳食营养、体育锻炼和生活方式。上海居民高能量高脂肪的膳食结构是导致上海肥胖率迅速上升,显著高于东京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生活方式的差异和体育锻炼状况的不同也是影响两地居民肥胖的重要因素。

4.3 两地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

本次中、日联合调查显示:上海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整体上要略好于东京。通过对两地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相关的身体形态发育、体育锻炼以及学习生活状况的比较分析,其可能影响因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2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儿童青少年的营养状况明显改善,身体形态发育有所提前,因而,相应年龄段人群的身体素质也有所提高;其次,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两地差异也有一些差异,对儿童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会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上海中小学学生体育课和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的总时间要高于东京;而另一方面,日本在课外体育锻炼方面的有些措施值得我们借鉴;第三,繁重的学习负担、竞争激烈的升学考试等对儿童青少年的体质状况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近年来,中、日本两国均面临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两国各自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方法可以相互借鉴。

4.4 两地成年人身体素质

上海20~74岁成年人身体素质的总体水平低于东京。虽然有多项身体素质指标的峰值高于东京,但是,在达到峰值后,多数项目的均值低于同龄的东京居民。体育锻炼的意识、运动经历和体育锻炼行为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5 结论

1.上海居民身体形态水平高于东京,儿童青少年期尤为突出。

2.中、日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长期变化规律相似,日本儿童青少年生长加速早于中国,目前已趋于稳定。中国青少年目前仍处于生长发育的长期加速期。

3.上海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总体水平高于东京,速度、绝对力量、柔韧素质、平衡等能力在多数年龄组均高于同年龄的东京儿童青少年,但耐力素质和相对力量水平则低于东京。

4.上海成年人身体素质总体水平低于东京,虽然有多项身体素质指标的峰值高于东京,但是,在达到峰值以后,多数均低于同龄的东京居民。

5.上海成年人的肥胖率高于东京,同时体重超重与肥胖的比例也超过东京,即上海的肥胖发生率的潜在上升风险性更大。

收稿日期:2008-09-20; 修订日期:2008-11-20

标签:;  ;  ;  

中日国民体质联合考察报告_体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