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疫病的发生及银杏对疫霉菌抗性的研究

银杏疫病的发生及银杏对疫霉菌抗性的研究

林敏敏[1]2002年在《银杏疫病的发生及银杏对疫霉菌抗性的研究》文中认为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离体接种银杏叶片,发现相对湿度90%~100%,温度28~30℃最有利于银杏疫病的发生。银杏对疫霉菌的抗性随龄期和品种变化而变化。不同龄期银杏叶片相比较,龄期长的叶片对疫病抗性较强。银杏叶片离体接种后,龄期长的叶片发病率低,病害扩展也慢;反之则反。银杏不同品种叶片离体刺伤接种时,海洋皇较抗病;潮田1号和大佛手2号发病较轻,病害扩展速度较慢;大佛手1号发病最重,其次是桂G86-1。无伤接种时,大佛手1号和桂G86-1发病较严重;潮田1号、海洋皇和大佛手2号发病轻。因此,大佛手1号和桂G86-1属于较感病组的品种;潮田1号、海洋皇和大佛手2号属于较抗病组的品种。用银杏叶片提取液对疫霉菌进行抑菌测定,抑菌效果依次是潮田1号(7.78%)>大佛手1号(5.84%)>桂G86-1(4.67%)>大佛手2号(3.50%)>海洋皇(-1.17%)。接种后发病轻的品种,其组织提取液抑菌效果却不高,可能是因为提取手段不完善,未得到抑菌物质。 不同龄期叶片接种后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都有两个峰值出现,龄期长的叶片酶活性峰值比龄期短的叶片强。因此银杏叶片的抗病性与POD、PPOD、PAL酶活性呈正相关。刺伤接种的叶片中酶活性增幅比刺伤不接种和对照健叶的大。刺伤接种时酶活性增幅比无伤接种大,比对照健叶中酶活性高几百至几千倍。由此可见,刺伤接种诱导酶活性增强。银杏不同品种叶片接种后POD、PPOD、PAL都出现明显的活性峰,并且与发病过程有一定对 广西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应关系。5个品种中,大佛手2号POD和PPOD活性增幅最大:潮田1 号PAL活性增幅最大。可见,POD、PPOD、PAL活性影响品种抗病性。 银杏不同龄期、不同品种叶片构适大致相同,但叶片表皮的蜡质 层随叶龄延长而增厚。内含物随叶龄变化亦有所不同,晶簇和淀粉粒 由少到多,晶体状物质从无到有,这些都可能是促使银杏叶片对疫霉 菌侵染的抗性由弱到强的因素。不同品种银杏叶片上、下表皮结构及 内含物质没有明显差别,与不同品种叶片离体接种时病情指数差异不 显着相对应。

陶玉凤[2]2012年在《银杏内生细菌防治辣椒疫病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从不同地方采集银杏叶片进行内生细菌的分离,筛选获得3株对辣椒果疫病具有显着拮抗作用的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Hy7,Z2-13和Gbl8菌株,其防效在接种病原疫霉菌第6d后仍保持在60.0%;进一步研究发现菌株Hy7和Z2-13对温室盆栽辣椒苗疫病也具有显着的防效,接种病原菌第10d后防病效果分别为60.76%和50.71%。将不同内生菌株混合使用,结果发现菌株Hy7和Z2-13混配后能显着提高对辣椒疫病的抑制作用。混配菌株Hy7和Z2-13在辣椒果疫病防治试验中,接种病原菌后第4d的防效为83.33%,第8d的防效还能达到57.78%;在温室辣椒苗疫病盆栽试验中,接种病原菌后第10d该混配菌株的防效仍能维持在60.0%以上,结果表明混配菌株生防效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高于单个生防菌株。另外,本试验从内生细菌的定殖能力,代谢物质的拮抗作用及诱导抗病性叁个方面探讨了菌株Hy7和Z2-13的生防机制。构建了携带gfp基因的标记菌株,进行了内生细菌定殖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菌株Hy7和Z2-13均能在辣椒体内稳定定殖,其平均定殖数量均在104cfu/(g.fw),接种30d后从辣椒体内仍可分离到大量的标记细菌,其中Hy7的定殖数量高于Z2-13;且标记菌株可由辣椒根部向茎部和叶部传导,但根部的定殖数量显着高于地上部分;菌株Hy7和Z2-13混配后,其种群数量与单个菌株的定殖数量差异不大,可能与植物体内有限的生存位点有关。接种内生细菌后植物体内各防御酶活性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Hy7能够诱导植物的抗病性相关酶的表达,对植物具有诱导抗病作用;Hy7和Z2-13菌株混配接种,诱导的CAT、POD、SOD和PAL酶活性均高于清水对照处理,挑战接种病原菌后,诱导的PAL和CAT酶活性仍然较高表达,能够起到诱导抗性的作用。本试验通过PCR扩增发现菌株Hy7和Z2-13均携带能够控制合成脂肽类物质的相关基因簇,采用Landy培养基通过酸沉淀的方法,从其代谢产物中提取的脂肽类物质对疫霉菌菌丝生长和孢子囊形成有抑制作用,同时对其他一些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用脂肽类物质对辣椒果疫病和苗疫病防治均有较高防效。以上结果表明这两个生防菌株具有广泛的生防应用潜力。研究表明:混配菌株对辣椒疫病能够起到较好的生防效果,但是在防病机制上有差别,菌株Z2-13主要通过其代谢产物起作用,菌株Hy7主要以产生的诱导抗性起作用。

杨瑞先[3]2013年在《银杏内生细菌防治辣椒疫病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从山东、河南、浙江及福建四个地区采集不同生长年龄的健康银杏叶片进行内生细菌的分离,共获得120株内生细菌,来自山东泰安约50年生银杏植株获得21株,来自河南郑州约30年生获得62株,来自福建福州约10年生获得17株,来自浙江杭州约100年生获得20株。分离结果表明银杏叶片内存在大量的内生细菌,且不同树龄银杏叶片内生细菌的种群密度和含量存在显着差异,表现为约50年生>约30年生>约10年生>约100年生。利用16S rDNA PCR-RFLP、ERIC-PCR和DNA gyrase B subunit(gyrB)基因测序的方法分析银杏内生细菌的种群多样性,结果表明银杏叶片内生细菌具有丰富的种群多样性。16S rDNAPCR-RFLP分析结果表明120株内生细菌菌株共产生42种酶切图谱类型,具有优势RFLP图谱类型的64个菌株有53个ERIC-PCR图谱类型,表明银杏优势内生细菌具有相对丰富的遗传型。将每一个RFLP图谱类型中的代表菌株进行gyrB基因测序,测序结果表明代表菌株共属于9个属26个种,其中芽胞杆菌属(Bacillu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细菌为银杏叶片中内生细菌的优势种群。通过平板对峙试验从来自银杏叶片的120株内生细菌中筛选获得35株对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其中8个菌株Zy44、Fy11、Hy7、Hy14、Zy25、Zy45、Zy55和Sy15对辣椒疫霉菌拮抗活性较强,抑菌带的宽度均在10mm以上。进一步测定8个内生细菌菌株对其他一些供试植物病原菌的平板拮抗作用,结果表明这8个菌株对测试的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继续测定8个拮抗菌株对辣椒果疫病的防治效果,发现8个测试菌株对辣椒果疫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防病作用,其中5个菌株Zy44、Fy11、Hy7、Hy14和Zy25防效显着,挑战接种病原菌6d后,防效仍保持在70%以上。温室盆栽辣椒苗疫病的防治试验表明,菌株Zy44和Fy11对辣椒苗疫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接种病原菌20d后,两个菌株的防效保持在50%以上。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测试、16S rDNA序列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4个生防菌株Zy44、Fy11、Hy7和Zy25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叁个生防菌株Fy11、Hy7和Zy44混配后对辣椒果疫病和苗疫病的防治试验表明,Fy11和Zy44混配后能够显着增加辣椒果疫病和苗疫病的防治效果,接种病原菌7d后,对辣椒果疫病的防病效果仍保持在76.30%,接种病原菌20d后,对辣椒苗疫病的防病效果为71.30%。温室盆栽辣椒苗的促生试验表明,3个生防菌株均能显着促进辣椒幼苗的生长,菌株Fy11、Hy7和Zy44对辣椒苗的促生增长率分别为43.65%、39.53%、46.93%。应用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标记生防菌株,工程菌株Fy11-gfp和Zy44-gfp在辣椒组织内的定殖研究表明,两个生防菌株均可在辣椒组织内定殖,能够从根部运输到茎和叶。在整个分离过程中,菌株Fy11的定殖量显着高于菌株Zy44,尤其是辣椒的茎和叶组织中。同时研究发现Fy11和Zy44混合后接种辣椒幼苗后,其定殖数量与单个生防菌株的定殖数量并没有显着差异。进一步对菌株Fy11和Zy44胞外代谢物质的防病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菌株Zy44的发酵滤液和脂肽类粗提物对辣椒苗疫病的防治效果显着高于菌株Fy11的发酵滤液和脂肽类粗提物,同时Zy44脂肽类粗提物对辣椒苗疫病的防治效果高于该菌株的发酵滤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Zy44的脂肽类粗提物能够导致辣椒疫霉菌菌丝畸形,并抑制其游动孢子囊的形成。在研究生防菌株Fy11和Zy44诱导辣椒系统抗性时,荧光定量PCR的结果表明内生细菌浇灌处理,再挑战接种病原菌后,菌株Fy11能够诱导辣椒防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显着增强防病基因CaPR4(辣椒病程相关蛋白4)的表达,Zy44处理、SA处理以及病原菌处理后辣椒幼苗防病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基本相同。利用合成扩增枯草芽胞杆菌功能基因bmyB、fenD、ituC、srfAA、srfAB和bioA、yngG和yndJ的8对特异引物PCR扩增拮抗芽胞杆菌Zy25和Hy7的生防功能基因,发现均可以扩增获得8个生防基因片段,表明菌株Zy25和Hy7可能具有合成脂肽类物质的能力。平板拮抗作用测试表明其合成的脂肽类物质可抑制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拮抗芽胞杆菌的脂肽类粗提物能够导致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畸形,原生质凝结,无法扩展生长。活体生防试验表明Zy25和Hy7脂肽类粗提物能够有效的防治辣椒果疫病和番茄果实灰霉病。利用cDNA-AFLP技术,采用256对引物,分析辣椒幼苗接种内生解淀粉芽胞杆菌Fy11后5个时间点的基因表达谱,初步明确内生解淀粉芽胞杆菌Fy11诱导辣椒幼苗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256对引物共产生18620个转录本(TDFs),筛选得到353条差异表达条带,占扩增条带总数的1.89%。经克隆、测序分析,最终获得257个差异TDFs,聚类分析得到229个ESTs(unigenes),其中144个基因上调表达,85个基因下调表达。经Blastx比对和功能分类分析,其中65条EST(s28.38%)未找到同源性匹配,8条(3.49%)与未知功能蛋白同源性较高。其余156条ESTs主要涉及基础代谢基因(10.92%);与能量和抗病与防御类相关基因,各占8.73%;信号转导基因占7.42%;转运子或转座子基因占6.99%;与细胞结构相关基因占6.55%;参与转录调控基因占5.68%;细胞生长类基因占3.93%;参与蛋白质运输和储存8个基因,占3.49%;蛋白质合成类占2.18%;次生代谢类和胞间运输类基因,其数量相对较少,各占1.75%。选取抗病与防御、转录调控及信号转导类等相关的10个差异基因,利用qRT-PCR分析差异基因表达模式,验证cDNA-AFLP表达谱,qRT-PCR分析结果显示其表达模式符合cDNA-AFLP表达谱。

杨瑞先, 陶玉凤, 宋美仙, 胡方平[4]2012年在《银杏内生细菌防治辣椒疫病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健康银杏植株叶片中分离到108株内生细菌,通过平板测试从中筛选获得35株对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温室盆栽试验证明,菌株Zy44、Fy11、Hy7、Hy14和Zy25对辣椒疫病防效显着,其中Zy44和Fy11发酵液在辣椒疫霉菌接种20 d后防效分别为62%和52.33%;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测试、16S rDNA序列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这两个菌株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其发酵滤液及酸沉淀获得的脂肽类抑菌物质对盆栽辣椒苗疫病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菌株Zy44的防效高于Fy11,且脂肽类物质的防效高于发酵滤液;显微镜观察发现菌株Zy44的脂肽类抑菌物质可导致辣椒疫霉菌菌丝体膨大,分枝增多,成簇状,并显着抑制孢子囊的形成。

王玓[5]2008年在《银杏黄化病发病原因及致病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杏(Ginkgo biloba L.)是城市中一种常见的行道树。近年来,大连不少地区的银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黄化病症状。本文通过对感病银杏的发病原因及病情指数调查,对抗、感病植株的防御酶活性、电导率大小及内源菌群种类、数量的比较分析,旨在查明银杏黄化病的致病原因和抗性植株的抗逆、抗病机理,为园林部门对银杏黄化病的养护修复、防病治病提供理论依据。调查表明,银杏黄化病发病率高达91.2%、病情指数为89.52(2006年数据),以大连市甘井子区的银杏发病为重。通过电子显微镜对银杏感病叶片病组织的超薄切片观察,没有发现植原体、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由此认为大连市银杏黄化病属于非侵染性病害。依据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pH值和大气中SO2、NOx等污染物的测定分析,认为导致银杏感染黄化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生长环境的影响、人为损伤、生理病害、银杏植株的个体适应性弱等因素。其中,土壤pH值为7.8,已超过了银杏对pH值的最适范围(6.5-7.5);土壤中的重金属镉含量为1.0mg/kg,其检测结果与国家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所规定的植物正常生长土壤临界值(1.0mg/kg)相当,它们可能是导致银杏黄化病的主要原因。此外,大气中的SO2和NOx等污染物,对植株造成慢性伤害,使植株细胞受损,细胞液大量外渗,电导率变大,PPO、POD、PAL等防御酶活性下降,致使银杏植株抗病能力下降。从银杏的感病、抗病植株叶片内共分离纯化出5种内生菌,其中细菌3种,分别是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蜜蜂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和乳房绿色链球菌(Streptococcus uberis);真菌2种,分别是短密青霉(Penicillium brevicompactum)和球孢枝孢(Cladosporium sphaerospermu)。虽然感病、抗病植株叶片内生菌的种类无大差别,但在数量上却存在着显着差异。感病植株内生菌的数量为1.5x105个/ml,而抗病植株内生菌的数量为3.5x106个/ml,是感病植株的23倍。银杏叶表挥发物的杀菌能力较强,在31种常见绿化植物叶片挥发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能力比较中,银杏对两种细菌的抑制效果突出,抑菌率分别为23%和30%;植物不同叶龄的叶片对两种指示菌的抑制效果不同,如银杏幼叶、新叶、成熟叶对大肠杆菌的抑制率分别为17%、25%、2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分别为21%、20%、30%。建议园林部门选择银杏、玉兰、法桐、核桃、丁香等抑杀菌作用强的绿化树种,有利于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的建设。

林敏敏, 廖咏梅, 周志权[6]2007年在《银杏叶片叁种酶活性变化与抗疫霉菌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将疫霉菌离体接种于银杏叶片,发现不同龄期银杏叶片对疫霉菌的抗病性有差异,叶龄为100d的抗病性较强,叶龄为20d的抗病性较弱。不同银杏品种叶片对疫霉菌的抗性也有差异,潮田1号和大佛手2号较抗病,大佛手1号和桂G86-1较感病。不同龄期叶片接种后,其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酶活性变化与抗病性成正相关,而多酚氧化酶(PPOD)的酶活性变化与抗病性没有相关性;不同银杏品种叶片接种后,品种间的抗病性与PPOD酶活性变化成正相关,而POD和PAL的酶活性变化与品种间的抗病性没有相关性。可见,POD、PPOD和PAL的酶活性变化没有明显规律性,不能作为衡量银杏叶片抗病性的生化指标。

马国胜[7]2002年在《烟草黑胫病菌生理生态及对甲霜灵抗性监测与遗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大量采集烟草黑胫病病样室内分离、纯化、鉴定、游动孢子囊的诱导、培养皿配对培养、人工接种以及菌落生长速率测定等方法,对烟草黑胫病菌的生理生态及其对甲霜灵的抗药性监测与遗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为: 1.从安徽省亳州、涡阳、宿县、太和、利辛、固镇、凤阳、合肥、歙县、芜湖等10个市(县)的烟草病茎组织的300多株分离培养物中,有69株主要培养性状为:异宗配合,与标准相对交配型菌株配对培养可以产生卵孢子,雄器围生,藏卵器小;孢子囊多近球形,乳突明显,具脱落性,且孢子囊柄短,不对称孢子囊较常见;最高生长温度大于35℃,对烟草具有致病性,对照疫霉菌的主要分类检索表,将上述69个菌株均鉴定为烟草疫霉烟草变种(Phytophthora nicotianae Breda de Haan var.nicotianae Waterhouse=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uster var. nicotianae Waterhouse),并认为烟草疫霉烟草变种是引起安徽省烟草黑胫病的病原菌。 2.在详细观察了烟草黑胫病菌游动孢子的释放过程以及游动孢子的萌发方式的基础上,首次将游动孢子的释放过程归结为:排孢孔挤压排放;首次提出游动孢子萌发的两种模式:直接萌发模式和间接萌发模式,并进一步将直接萌发模式分为单极萌发模式和多极萌发模式。研究结果为疫霉菌游动孢子的萌发建立了模式类型,对进一步研究游动孢子的尘物学特性和游动孢子的萌发侵染以及游动孢子与寄主或非寄主植物的互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3.通过3种配对培养方法比较研究,结果表明β-sitosterol色氨酸培养基25℃黑暗条件下单独配对培养2~3周,绝大多数配对菌株产生了卵孢子,且卵孢子具备一定的数量,可以用于烟草黑胫病菌的交配型测定。 4.采用培养皿配对培养的方法对安徽省烟草黑胫病菌交配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烟草黑胫病菌以A_2交配型占绝对优势,其次为A_0交配型,未检测到其他交配型。因此,安徽省烟草黑胫病菌的有性生殖可能不常发生,且安徽地区不同致病力菌株的组成可能较为稳定。研究结果未检测到A_1交配型的存在,因此可以初步认为,安徽省不是烟草黑胫病菌的起源中心,AI交配型在安徽没有分布或群体比例很小。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安徽省烟草黑胚病菌(P勿丫Ophthora nicotianae var.nlcotlanae)的交配型符合烟草疫霉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二 Phytophthora尸arasitica)菌株的交配型在我国的分布规律。 5.采用叁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接种方法、烟草品种和菌株对烟草黑胚病菌的致病力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烟草黑胜病菌的致病力表现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以接种方法影响最大,并认为菌丝块创伤茎基部接种法是烟草黑胚病菌的致病力和烟草品种抗性测定的较好方法,简便易行,可以较好地反映出烟草黑胜病菌的致病力和烟草品种的抗病性水平。接种方法与烟草品种间的互作对烟草黑腔病菌的致病力表现有显着影响。各回子对致病力大小影响的次序为:接种方法>烟草品种>菌株。在不同接种方法、烟草品种、菌株的组合中,以创伤+红大+pnBZ七 组合的致病力表现最明显,而以不创伤+NC89+PnSX刁组合的致病力表现最弱。接种方法与烟草品种的互作和致病力的表现关系密切,达到0刀5显着水平。 6.通过菌丝块茎基部创伤接种对烟草黑胚病菌对6个烟草品种和旧种非烟草植物的致病力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烟草黑胜病菌菌株对烟草(红大)均表现出极强的致病力,且安徽菌株的致病力强与其他省区菌株的致病力:安徽省不同菌株对烟草的致病力差异极显着,安徽省内不同地区来源的菌株对不同的烟草品种的致病力有一定的差异,而致病力强弱则明显和菌株与品种的组合密切相关;安徽省烟草黑胜病菌对烟草的致病力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现象。在创伤条件下对非烟草植物的致病力研究结果表明,烟草黑肚病菌对非烟草植物存在致病力分化现象,相同菌株对不同植物有不同的致病力,不同菌株对相同植物的致病力亦不同。 7.采用菌丝块创伤和不创伤接种 103种植物的活体或离体叶片、果实、花瓣,对烟草黑胜病菌的寄主范围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烟草黑胚病菌在创伤条件下可侵染42科N属84种植物,在不创伤条件下可侵染19科 25属 26种植物。首次发现烟草黑胚病菌在人工创伤接种条件下可以侵染凤尾兰、构树、页菜、青箱、打碗花、页邑黎、大叶黄杨、紫瓶批把、葡萄、碧桃、绣线菊、蜡梅、美人蕉、木搽、R本樱花、银杏、 凹头克、鸯尾、黄槽竹、叁角枫、西芹、丛枝寥、大狗尾草、迎春、喜 树、落葵、绿豆、黄豆、长虹豆、扁豆、毛芋、高梁、野菊、芝麻、苦 棵、枫杨、茶叶、西洋参、向日葵、广玉兰、白玉兰、小石榴、山茶、 丝瓜、曼陀罗、玉米、二球悬铃木、甘蓝、南瓜、木通、小叶桅子、桑 树、南天竹、凤仙花、红叶李、榆树、地肤、马兰、乌鼓萄、狗尾草、 马唐、芒稷、千金子、红寥、铁克菜、小飞蓬、西瓜、

邓召利[8]2010年在《辣椒疫病防治的药剂筛选试验》文中研究表明疫霉菌是一类毁灭性的、世界性分布的植物病原菌,被视为危害最大、防治最困难的农作物和森林病害之一,对农作物、果树、林木、观赏植物、草本植物和灌木都有相当大的危害,可侵染这些植物的根、根颈、叶、花和果实,并引起根腐、根颈腐、果腐、溃疡、萎蔫和斑点等症状,传播速度快,可导致多种植物减产,甚至绝收,目前防治疫病最好的办法是筛选有效的药剂。论文在测定了50%茶黄素、90%叁七总皂甙、80%黄岑甙、80%绞胶蓝皂甙以及丁子香酚等5种植物提取物在稀释1250倍的情况下,对重要的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的基础上,筛选到丁子香酚是潜在的防治疫霉菌的植物源药剂。室内毒力测定表明:3g/Kg丁子香酚可溶液剂和25%甲霜·霜霉威可湿性粉剂对辣椒疫霉菌的EC50值分别为0.0851和23.8451μg/mL,从EC50值分析,3g/Kg丁子香酚可溶液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作用比25%甲霜·霜霉威可湿性粉剂的效果要好。田间药效试验发现:丁子香酚和甲霜·霜霉威是防治辣椒疫病较好的药剂,具有防效高和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的特点,可以在生产上推广。用量为3g/Kg丁子香酚可溶液剂2000倍液、25%甲霜·霜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施药时期掌握在辣椒疫病发病初期施第1次药,以后间隔7d再施药1次,防治效果在70%以上。

蔡文韬[9]2013年在《辣椒内生拮抗菌采后生物防控及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果蔬采后病害是影响其保鲜和贮藏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使用化学类制剂减少病害仍是主要措施,但剂量不适宜造成残留污染;连续使用易诱发病原菌的抗药性;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们的健康等。而健康的植物体内存在大量的内生菌,作为生防菌将是一个新的资源库,在寻找新的控制果蔬采后病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课题以健康辣椒为研究对象,从中筛选出对辣椒多种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菌,并从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分子生物学方面进行了生物学鉴定,对抑菌效果好的菌株进行了培养条件优化、抗菌活性物质分离、纯化与鉴定。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了辣椒植株不同部位和品种内生菌的分布多样性。从辣椒植株根、茎、叶和果肉中共分离出27株内生细菌,7株内生真菌,从柿子椒、尖椒(绿色)、朝天椒(红色)、线椒不同品种共分离12株内生细菌,3株内生真菌,从果肉中分离到4株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其中一株试验号为strain-L抑菌效果最好,对链格孢菌、辣椒炭疽病菌、辣椒疫霉菌抑菌直径分别为27.71mm、24.8mm、19.45mm。另一株strain-39对链格孢菌、辣椒疫霉菌及细菌性软腐菌抑制直径分别为10.45mm、6.9mm、17.82mm。2strain-L和strain-39菌株鉴定。对strain-L和strain-39内生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strain-L序列与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的序列相似性达到99%,可确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strain-L的16SrDNA长度1452bp; strain-39的18SrRNA序列与粘质酵母菌序列相同,可确定为黏质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 strain-39的18rRNA长度为539bp。3strain-39抗菌特性初步研究对strain-39发酵滤液有机溶剂萃取液和乙醇沉淀提取液抑菌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5%乙醇沉淀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茄科链格孢菌产孢、萌发和菌丝的生长等方面都具有较好抑菌效果,75%乙醇沉淀物EC5o为16.3531mg.L-1,乙酸乙酯提取物EC50为11.8003mg.L-1,将其应用于食品(辣椒、番茄)防腐上也有一定的效果,乙酸乙酯浓度为100mg/mL时,辣椒腐烂率下降了51.87%,番茄腐烂率下降了58.47%,75%乙醇沉淀物为100mg/mL时,辣椒腐烂率下降了47.50%,番茄腐烂率下降了50.47%。strain-39菌液75%乙醇沉淀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经过不同酸碱和温度处理后,抑菌效果存在差异,紫外诱变处理后对链格孢菌抑菌效果基本没有影响。由此分析,strain-39抑菌活性是多种成分共同作用结果。4strain-L生物学特性研究。将该菌在不同条件下培养,结果显示菌株在pH5.2-8.0范围内能较好的生长,最适生长pH为7.2;生长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生长温度为28℃,菌株同时具有较强的渗透压适应能力,能够利用大多数的碳源和有机氮源,以及少数的无机氮源,说明菌株的适应性较强。5strain-L发酵液对辣椒采后保鲜效果研究。利用从柿子椒果肉里筛选出的strain-L发酵滤液对不同辣椒品种(海青椒、红尖椒)贮藏效果进行初步研究。体内体外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strain-L发酵液对链格孢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损伤接种25℃下贮藏7d,strain-L发酵液对海青椒和红尖椒都具有明显的防腐效果,与无菌水相比,海青椒腐烂率下降了51.87%,红尖椒下降了58.54%。非损伤接种9℃下贮藏24d, strain-L发酵液对不同辣椒品种保鲜效果存在差异,在整个贮藏期间,strain-L发酵液处理可降低辣椒采后腐烂率,明显优于无菌水组。贮藏24d后,青椒发酵液处理和保鲜液处理的腐烂率分别为37.5%,32.50%,与无菌水组相比,分别降低了35%和40%。红尖椒的发酵液处理和保鲜液处理的腐烂率分别为29.63%,24.14%,与无菌水组相比降低了34.19%,28.70%,不同品种间,发酵液处理组和保鲜液处理组的腐烂程度不同,且在整个贮藏期间,strain-L发酵液延缓了果实内还原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Vc的降低,保持了辣椒较稳定的色泽和质构。Strain-L发酵液在保持辣椒商品价值、感官品质以及营养价值方面获得了较好的贮藏效果。6strain-L的发酵培养条件优化。利用均匀设训(Uniform Design, UD)与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SVR)结合的方法(UD-SVR),得到最优的培养基配方:淀粉0.5%、葡萄糖2%、酵母提取物0.4%、CaCL21.3%、KH2PO40.1%,最优培养条件:温度30℃、时间36h、接种量1%和pH值7.0。在此条件下得到的发酵液稀释10倍抑菌活性达到57.39%,比基准试验高出20.53%。7strain-L菌株抑菌活性组分提纯与分离。strain-L1菌株发酵液经正丁醇萃取、硅胶柱层析、制备液相色谱分离,共分离出4种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组分,分别为5、16、17、18号峰,对链格孢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20.73%、27.43%、13.76%、28.5%,分析型RP-HPLC纯度分析结果表明:4种组分为相对单一峰,采用6530型-四级杆飞行质谱-高效液相联用仪(UHPLC-Q-TOF)对5,16,17,18四个组分进行结构鉴定,分子量分别为253Da、366Da、1131Da、384.2Da,解析出可能分子式为C10H23NO6、C24H30O3/C17H30N6OS、C55H87O24、C24H32O4。对抑菌活性最强的组分17进行深入研究,结合质谱、红外、1H-NMR、13C-NMR,确定为21β-巴豆酰基-22α-乙酰基原七叶皂苷配基-3β-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醛酸。

李永刚[10]2003年在《一种植物源杀菌剂的研制及其在番茄叶霉病防治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植物源农药因其高效、低毒、低残留及与环境和谐性而受到社会青睐。本研究运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31种中、草药单剂的水提物进行了抑菌活性的测定,其中猪胆汁、金银花、连翘等提取液抑菌效果较好。在单剂筛选的基础上,利用几种中、草药如苦参、苍耳子和蛇床子等配制成中草药复合制剂LS-1,研究了LS-1抑菌范围、助剂筛选、持效期、药效稳定性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并进行了番茄叶霉病田间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LS-1对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南瓜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icola)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100%;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番茄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和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达到86.24%、90.96%、75.04%和97.94%;对番茄枯萎病菌(F.oxysporum Schlecht.)、烟草赤星病菌(A.alternata)、辣椒疫霉(P.capsici)和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的孢子及黄瓜霜霉病菌(Pseadoperonospora cubensis)孢子囊的萌发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该制剂具有一定的广谱性,尤其对疫霉属真菌如大豆疫霉(P.sojae)、南瓜疫霉(P.capsici)和辣椒疫霉(P.capsici)有特效。LS-1对黄瓜、辣椒和番茄的种子发芽率及苗期形态无影响。LS-1不加助剂对黄瓜炭疽病接种防治效果达到98.35%,LS-1对黄瓜白粉病和小麦白粉病分别选择助剂吐温80、8209,接种防治效果达84.09%和87.59%。LS-1在浓度为0.04g/ml时对番茄叶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到88.29%,与常用的化学药剂甲基托布津(0.00125g/ml)防治效果相当。LS-1常温下保存9个月期间,定期测定其对烟草赤星病菌(A.alternata)、番茄枯萎病菌(F.oxysporum Schlecht.)、辣椒疫霉(P.capsici)、大豆疫霉(P.sojae)及南瓜疫霉(P.capsici)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抑菌效果无显着差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银杏疫病的发生及银杏对疫霉菌抗性的研究[D]. 林敏敏. 广西大学. 2002

[2]. 银杏内生细菌防治辣椒疫病的机制研究[D]. 陶玉凤. 福建农林大学. 2012

[3]. 银杏内生细菌防治辣椒疫病机制研究[D]. 杨瑞先. 福建农林大学. 2013

[4]. 银杏内生细菌防治辣椒疫病研究[J]. 杨瑞先, 陶玉凤, 宋美仙, 胡方平.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2

[5]. 银杏黄化病发病原因及致病机理研究[D]. 王玓. 辽宁师范大学. 2008

[6]. 银杏叶片叁种酶活性变化与抗疫霉菌关系的研究[J]. 林敏敏, 廖咏梅, 周志权. 广西植物. 2007

[7]. 烟草黑胫病菌生理生态及对甲霜灵抗性监测与遗传研究[D]. 马国胜. 安徽农业大学. 2002

[8]. 辣椒疫病防治的药剂筛选试验[D]. 邓召利. 湖南农业大学. 2010

[9]. 辣椒内生拮抗菌采后生物防控及应用效果研究[D]. 蔡文韬. 湖南农业大学. 2013

[10]. 一种植物源杀菌剂的研制及其在番茄叶霉病防治中的应用[D]. 李永刚. 东北农业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银杏疫病的发生及银杏对疫霉菌抗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