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的贯彻与实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随着生产的发展而越来越密切。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现代教育起着传递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重要作用,成为联结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中介,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建设未来社会的一项重要原则,成为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研究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寻求结合的机制、途径,为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而努力。
一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劳动,而有了生产劳动就有了教育,在机器大工业产生前,人们的生产经验、工艺技术的传授往往直接通过生产过程来进行的,没有也没必要有专门的学校来传授这种经验、技术,而当机器代替手工工具以后,科学才从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脱离直接经验的独立知识体系,使用机器的生产劳动者要掌握这些知识,就要进行专门训练,于是出现了现代科学教育。可见,现代生产依赖于生产者掌握现代科学,而把科学列入生产必须依赖教育,这样现代科学就成了现代生产和现代教育的结合点,它们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揭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意义与本质。
在高等教育中,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教育具有生产力属性,又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社会主义的教育必须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培养的人不参加劳动,不接触社会实践,没有工人农民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其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发展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又需通过教育去传授,从而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促进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发展的规模、水平取决于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而教育和教学又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在当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教育还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性,所以教育应加大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改革力度,努力走在生产实践的前头,通过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真正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其三,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的建设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要综合新知识,发展新技术,开设新学科,不断更新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经济和生产发展的需要,从而解决教育内容与现代化大生产劳动,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管理相结合的问题。总之,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是迎接新技术革命的需要。
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课题。教育要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适应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同的学校要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但都要找到一个适应自身特点的良好适应状态。
二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但是就概念来说,它们一方面是相互独立的不同体系,所追求的直接目标不同;另一方面,又通过科学技术这一中介而互相联系,使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成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结合不是凑合,需要研究结合的机制,使结合得以稳定持久,达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目的,找到结合机制,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就顺理成章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结合的机制可归纳为动力机制、调节机制、约束机制、导向机制。
1.动力机制 是双方的结合动力,来源于结合领域内的总目标和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来源于国际国内合作教育对结合双方的压力。前者表现在高质量的产品和高质量的人才通过科学技术这个中介,将双方的利益捆在一起,并通过优势互补而达到共同发展的需要;后者表现在国际国内结合所产生的认识利益、效果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构成的外部压力,是驱动结合的外部环境条件。简言之,动力机制是结合双方受到利益驱动的结合积极性,是结合的根本利益所在。
2.调节机制 是指根据结合过程应遵循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基本规律进行的自我调节和管理调节。这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得好的宏观与微观调控手段,借以解决结合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在双方获益的前提下,互相沟通,缩小矛盾,维护结合的大局。比如有关部门根据教育和生产劳动的规律,在结合内容、结合过程、结合利益上进行的调整,协调工作。
3.约束机制 是为教育和生产劳动达到良好的结合,通过各种制度、协议、考核评估等办法来约束结合双方的行为,提高合作的自觉性,维护双方的共同利益。
4.导向机制 是国家为达到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目的规定的政策、法规和宣传舆论,使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有政策依托,为结合双方各自的任务,疏通关系并使这种结合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例如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国家提出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等,便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带根本性的导向政策。
上述四个方面的机制,奠定了贯彻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的基础。各不同层次的高校,应持积极的态度,通过“科学技术”这个结合点,主动找到结合的对象,并共同履行结合的各自职责:高等院校以知识、人才密集的优势不断向产业部门选拔、培养和输送科技人才、科技成果,促进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产业部门以其资金、生产场地优势为高等院校培养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双方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提高,创造出在新形势下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模式、办法和经验,造成良好的运行机制,推动整个国民经济较快地发展。
三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既有客观要求,又有共同基础,应积极探索结合的途径,使之成为现实的可能。
1.合作教学 高等学校面对市场经济体制,原来的运行机制、专业结构、教学体系、毕业生的就业等,都要经过市场评判。适应用人单位的政治和业务规格要求的毕业生则将受到欢迎,反之则否。因此,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主动争取企业的参与配合,要就双方共同关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尽量进行切实有效的合作,即在学校制订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时,要征求企业的意见。并按企业所承担的任务,发展不同层次的合作。
(1)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博士研究生。大型骨干企业、军工企业的技术水平常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所承担的产品研究的任务也重,若将工程上的产品性能、工艺技术、测试、控制等列为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由双方派导师指导,成果共享,那应是很好的合作。这种合作关系,对稳定提高工程技术水平,赶超世界水平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式。
(2)合作培养本专科生。高等学校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少不了工程实践环节的培训,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甚至骨干工人的培训,少不了理论上的提高,双方都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补对方之不足,而且优势发挥得越充分,双方收效越大,合作关系越紧密,毕业生越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在联合办学中,部分学校(企业)划规企业(学校),就是这种合作的高级形式。在合作培养本专科生中,双方人员要尽可能互相兼职,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促进合作的深化。
2.合作科研 学校是人才集中的地方,有一支训练有素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他们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可把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当作自己的研究课题,为企业进行科技开发、咨询服务,也可由企业将成果转化成产品为社会服务,进而将这些成果充实到教育内容中去,推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我校自1991年初与江苏春兰集团公司合作开展压缩机产品的试制研究,经三年的努力,厂校科技人员紧密合作,不仅试制出了性能达同期世界先进水平的压缩机,而且完成了三个品种压缩机全套生产工艺、工装、专用设备和厂房的设计制造和安装调试任务。为企业占领国内市场争取了时间,也节省了大量的投资。这一大型工程的成功,不仅为学校创造了效益,更为学校提高了知名度,使学校成为春兰集团公司长期的科研合作伙伴。通过合作,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都得到提高。
3.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这种实践活动对学生而言,已由一般的社会调查、考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发展到理论联系实际,侧重学以致用,为社会做贡献。对青年教师而言,则已发展到直接参与生产、管理实践和工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增长才干,为当一个合格的教师打好业务基础。多年来,我校坚持青年教师上讲台前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一年的社会生产实践的做法,使青年教师走出校门后通过实践了解工程环境,增强工程意识,熟悉本专业的生产和工艺过程,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种做法受到企业和科研单位的欢迎,也使青年教师受到锻炼。
4.合作兴办产业 高等学校开展科技服务,兴办科技产业是其基本社会职能之一。学校的科研成果可以在校内通过兴办产业而直接转化成产品,也可与校外企业联合生产转化成产品。不管校内校外的科技产业,它们都通过转化科研成果为学校积累了资金,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支有理论、能开发、善经营、懂管理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科技人才队伍,开辟出一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宽广大道,显示出了勃勃生机,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产业大军。
应当说,上述这些结合途径是在一般情况下的结合,在特定情况下,还有其它的结合途径,比如,发展不同层次的联合共建(一个学科,一个专业,一个实验室,一个联合体等),联合编写某一教材,联合论证某一方案等等,不一一赘述。总之,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但有理论基础,且有实践的可能。随着技术、经济的发展,这样的结合将越来越广泛深入,代表着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世界性的共同趋势。
四
为使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健康发展,探索出中国高等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运行机制、结合模式,促进经济科技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除在政策上要加以引导,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之外,还要解决结合中的具体问题,从当前情况看至少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组织机构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不是权宜之计,不能凭一时的热情,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规划、协调,解决结合中的具体问题。为此,政府要转变职能,放手让学校真正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要强化学校在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比如,参与行业或地方经济的规划,选送政府公务员等);要根据行业或地方经济建设需要规划自己的发展计划,包括发展规模、人才规格、专业设置、经费支配等;要打破条块分割,对同一地区的学校实行同一政策,发展不同层次的联合办学,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设置专业。相应地,学校要减少对政府的依赖,凭借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取得行业或地方的支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完成这些工作的组织机构,除主管部门以外,最好成立一个有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企业负责人和学校领导组成的董事会,作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体制的决策层,具体解决结合中的实际问题。
2.学校要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 要按经济建设需要,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拓宽专业面,增加高新技术的含量;要针对行业或地方经济建设的规划来培养人才,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科研和科技开发的水平,努力为行业或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3.学校要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运行机制 处处要体现“主动适应”。比如,实行主辅修制、学分制,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适应性;要多层次办学,多规格培养人才,以适应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多样性;要鼓励教师钻研业务,更新知识,创造条件给他们提供进修深造和参加科研的机会,对于不能胜任的教师要作适当调整。学校不仅要有教师聘任权,还应有辞退权,使教师队伍充满活力。
4.在抓好内容结合的同时,要注意抓好过程的结合 由于教育和生产劳动涵义广泛,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应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普通高等教育将在培养过程中安排一定的生产劳动(包括公益劳动),应着重抓好内容上的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则可结合内容适当多安排过程上的结合以适应岗位工作需要。不管哪种高等教育,内容上的结合是重点,过程结合也不应忽视,比如工程训练、工程意识,必须通过过程结合、亲自实践才能获得,不是内容上结合所能代替的。因此,教学计划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更新要注意到这一点。
5.学校要面向企业积极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 要结合企业工作需要,真正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招收一定数量的大学生,进行专门培养,实行哪里来哪里去,直接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政府要制定宽松的政策,打破工人干部的界限,允许这些人毕业后从事相应专业的技术工作,要在工资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方面一视同仁,不受现行有关政策的束缚。企业要有计划地选拔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继续教育,帮助他们更新知识,以适应岗位工作之需要。这项工作真正抓起来,必受到企业的欢迎,这是学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应当做而又可以做的工作,有利于密切学校和企业的关系。这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在广泛意义上的结合,是教育事业的发展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举措。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有理论指导,更需要有实践探索。可以断言,随着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结合之花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