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教戒毒者自我价值感特点的初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我价值论文,戒毒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前言
我国的戒毒方式主要有三种,自愿戒毒、强制戒毒和劳动教养戒毒。劳动教养戒毒是1989年全国人大常委审议通过《关于禁毒的决定》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即第八条第二款:“强制戒除后又吸食、注射毒品的可以实行劳动教养,并在劳动教养中强制戒除”。此后,劳动教养就增加了强制戒毒的功能,成为我国主要的戒毒方式之一[1]。
北京市的劳教戒毒工作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脱毒期,康复期,巩固期和社会适应期。在劳教戒毒过程中,全面掌握劳教戒毒者的身心特征,有针对性的地对劳教戒毒者作心理咨询与治疗,把对吸毒者的劳动教养与治疗康复有机结合起来,是提高劳教戒毒效果的关键问题。在劳教戒毒实践中,管教人员能意识到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重要性,却因缺乏对劳教戒毒者心理特征的全面了解,以及未很好掌握具体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而得不到切实的贯彻实施。目前,有关毒品成瘾的心理学研究已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已有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吸毒者的人格特征、认知过程和自我概念等[2]。其中,有研究表明,自我价值感也是毒品成瘾者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3-4]。
自我价值感(self-worth或self-esteem)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me)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对作为主体的自我(I)的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1]。它包含多种心理成分,涉及到情感、态度、评价等多种因素,其核心是自我价值判断与体验[5-6]。自我价值感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模型。该模型包括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三个层次。就抽象程度而言,总体自我价值感抽象程度最高;其次是一般自我价值感,包括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两种;抽象程度最低的是特殊自我价值感,具体表现为人际的、心理的、道德的、生理的和家庭的自我价值感5个具体方面,同样反映出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两种[6]。黄希庭、杨雄基于此假设编制出一个具有良好信、效度的自我价值感量表[7]。本研究拟采用该量表,对劳教戒毒者作调查研究,以探讨他们自我价值感的总体特征及在性别、职业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为有效地开展劳教戒毒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研究的被试来自北京市劳教人员调遣处,均为吸毒劳教人员。共160名被试参加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60份。其中男110人,女50人。
2.2 测验工具
2.2.1 自编劳教戒毒者基本情况调查表
作者自编问卷,对劳教戒毒者的毒品使用情况及人群特点作调查。包括对其吸毒年限、戒毒次数、及性别、年龄、职业和婚姻状况等特点的调查。
2.2.2 自我价值感量表
该量表由黄希庭等人1998年编制,经验证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并已建立全国常模。
该量表包括总体自我价值感(tse)、一般自我价值感(gse)和特殊自我价值感(sse)。量表的Cron-bach α=0.70,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2.3 研究程序
被试是从北京市劳教人员调遣处中抽取出来的劳教戒毒人员,均是一批其它戒毒方法无效,已有多年吸毒史的劳教人员,其中,151名是海洛因成瘾者,9名为其它药物成瘾者。测试采取团体施测,由作者担当主试,在施测前讲解指导语,所有问题一次完成。
2.4 数据的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劳教戒毒者的人群特点
表1 被试情况
年龄
劳教次数 吸毒年限戒毒次数
平均数 33.62 1.946.734.12
最小值 21 1 1
0
最大值 49 7 13 30
标准差 6.52 1.09
2.774.20
其它的信息还有,被试文化程度:小学文化14人(8.7%),初中文化87人(54.4%),高中文化50人(31.2%),大专以上9人(5.6%);婚姻状况:未婚57人(35.6%),已婚82人(51.2%),离婚21人(13.1%);职业:有固定职业的89人(55.6%),无固定职业的71人(44.4%)。
3.2 自我价值感测试的总体结果
160名被试在自我价值感三个分量表得分的平均数及标准差列于表2。
表2 160名被试自我价值感的总体结果(平均数与标准差)
统计量 T GS
GI
SS1
SS2
SS3
SS4
SS5
SI1
SI2
SI3 SI4 SI5
M21.7 18.1 18.1 12.3 15.6 13.0 14.7 10.6 14.7 15.5 13.6 13.1 15.4
S4.6 3.4 3.5 3.1 2.6
3.1
2.8
2.5
2.7
3.0
2.8
2.6
2.4
各分量表依次是:总体自我价值感(T),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GS),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GI),社会取向特殊人际自我价值感(SS1),社会取向特殊道德自我价值感(SS2),社会取向特殊生理自我价值感(SS3),社会取向特殊心理自我价值感(SS4),社会取向特殊家庭自我价值感(SS5),个人取向特殊心理自我价值感(SI1),个人取向特殊家庭自我价值感(SI2),个人取向特殊人际自我价值感(SI3),个人取向特殊生理自我价值感(SI4),个人取向特殊道德自我价值感(SI5)。
3.3 劳教戒毒者自我价值感与正常成人自我价值感的比较
根据吸毒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选择对照组,以确保对比的准确、客观。在北京市昌平区选取185名成人为对照组被试,男95名,女90名,平均年龄31.8岁。把对照组自我价值感的总体结果与劳教戒毒者自我价值感的总体结果作比较,其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劳教戒毒组在T,GS,SS1,SS5,SI1,SI4分量表得分显著低于正常成人组,在SS4,SI2,SI3,SI5分量表的得分显著高于正常成人组。在GI,SS2,SS3上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3.4劳教戒毒者性别、职业及婚姻状况在自我价值感上的多元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被试在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以及大多数特殊自我价值感的分量表上,性别、职业、及婚姻状况的主效应都不显著。在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上,性别存在着显著差异,女性显著高于男性。在社会取向的特殊家庭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的特殊人际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的特殊道德自我价值感上,性别存在着显著差异,均是男性高于女性。在社会取向的特殊人际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特殊道德自我价值感及个人取向的特殊心理自我价值感上,职业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均是有固定职业者高于无固定职业者。在社会取向的特殊家庭自我价值感上,婚姻状况存在着显著差异,已婚显著高于未婚。此外,除了性别与职业在社会取向的特殊心理自我价值感上存在交互作用外,在自我价值感的各个分量表上,性别、职业、婚姻状况变量间的交互作用效应均不显著。
4 讨论与结论
4.1 劳教戒毒者人群特点与毒品成瘾的关系
表3 劳教戒毒者与对照组自我价值感各内容量表的T分比较
注:*p<0.05,**p<0,01
表4 劳教戒毒者性别、职业及婚姻状况在自我价值感上的多元方差分析
注:*p<0.05,**p<0.01
研究发现,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等人群因素与毒品成瘾存在一定的关系。大多数研究都发现,男性使用各种成瘾物质高于女性[9],本研究对北京市劳教人员调遣处的调查表明,劳教戒毒者的男女之比约为4∶1。目前,生物医学模型尚不能对成瘾物质使用的性别差异作解释[9]。从心理学模型的角度看,男性比女性更具感觉寻求特质,更喜欢追求刺激和富有冒险精神[10]。从社会学模型来看,在男权占优的社会中,男性的经济收入和经济自主权都较女性高,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也比女性多,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尤其如此,这些都可能是导致成瘾物质使用的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9]。
调查表明,劳教戒毒者的平均年龄为33.6岁,他们大都有多年的吸毒史并多次尝试戒毒,他们的毒品使用率在20~29岁年龄段为最高,而4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就很少。这些结论的原因是,青年期是物质成瘾行为的高危人群[11],其心理发育仍未成熟,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且喜好追求新异刺激,加之侥幸心理,便不惜冒险尝试。而随着年龄的增大,心理成熟和社会阅历的丰富,毒品成瘾的可能性就比较小[11]。
调查研究表明,毒品成瘾者的文化程度较低[9],在本研究中,初中及其以下人群使用率较高中及其以上人群高。原因是,受教育较少的人群接受的社会规范教育较少,较难充分认识毒品成瘾的危害;此外,因吸毒而辍学,也是造成使用者文化程度较低的另一原因。
调查表明,无固定婚姻关系者毒品使用率高,其原因有三,一是吸毒者年龄较轻,尚未形成婚姻关系;二是吸毒减少了形成婚姻关系的可能;三是吸毒破坏了固定的婚姻关系。研究将职业分为无固定职业(或流动)职业和固定职业两类,调查表明,无固定职业是毒品成瘾的危险因素之一。一方面无固定职业易受社会影响而使用毒品;另一方面,毒品成瘾对职业功能造成明显的损害,使成瘾者找不到工作、失业、停业[9]。
4.2 劳教戒毒者自我价值感的基本特点
研究表明,与正常成年人相比,劳教戒毒者在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及其它一些自我价值感的内容量表上的得分明显低于正常成年人,也就是说,总体上,劳教戒毒者表现出低的自我价值感。这与国内外的研究是一致的,正常成人更倾向于肯定自己对社会的作用与贡献,更多地体验到自我潜能的发挥。国外Hoffman(1964),Kaplan & Meyerowitz(1970),Laskowitz(1961)以及国内曾恒等(2002)的研究指出,低自尊是药物成瘾者的人格特点之一,他们的表现是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人,感觉自己是失败者,毫无用处,一无是处,并对自己持否定态度[12,4]。值得注意的是,在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上,劳教戒毒组与正常成人组之间并未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表明;在个人层面和内心深处,劳教戒毒者对个人的价值取向和情绪体验并没有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只是因为在社会教化和舆论压力的作用下,使其表现出低的自我价值感。此外,在特殊自我价值感方面,劳教戒毒组与正常成人组在一些分量表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另一些内容量表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是难以解释,这说明特殊自我价值感是不断变化、有所起伏的,符合我们将特殊自我价值感看作是一种状态性、情境性自我价值感的理论构想[13]。
研究发现,同自我效能感、成瘾思维等其它的因素一样,自我价值感也是与毒品成瘾相关的心理变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很难澄清低自我价值感是毒品成瘾的易感因素,还是毒品成瘾后再逐渐形成低自我价值感?当研究者研究药物成瘾者的心理特征时,他们常常会得出某些心理特征的相似性。然而,如果研究者先确定个体具有相同的成瘾人格特征,再来调查他们的是否滥用药物,明显的相关就没有出现[14]。研究者对这一结果的解释是,他们发现药物滥用会形成一种生活风格,而这种风格会微妙地影响个体的人格。时间一长,寻找和使用药物的经历就会导致其心理特征的改变。成瘾者常常逃避广泛的社会关系,而退回来与其它沉溺于相似成瘾行为的人群发生联系。尽管对某种药物的成瘾有其独特的活动方式,但由于对成瘾的追逐和嗜好非常的相似,成瘾者便逐步表现出相似的心理特征[14]。
所以,许多专家对是否存在易感成瘾的心理特征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成瘾者心理特征的相似性极有可能是他们成瘾的结果,而不是其成瘾的最初原因[14]。
而在劳教吸毒者总体价值感及自我价值感的多数分量表上,基本上未表现出性别、职业及婚姻状况上的差异。这与对正常成年人的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8,15]。对此可能的解释是前面所讨论的原因:即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婚姻状况的个人,当其吸毒成瘾后,他们的身心特征会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而自我价值感的性别、职业及婚姻状况的特点却变得模糊不清。
劳教吸毒者自我价值感在性别、职业及婚姻状况表现出来的差异仅有:在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上,性别存在着显著差异,女性显著高于男性。也即是说,相对男性而言,女性劳教吸毒者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更在乎他人的评价和看法,认为自己更能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和接纳。这一结果与王登峰的一项研究结果是相似的,即在吸毒者中,女性比男性拥有更多的积极心理特征[16]。在社会取向的特殊家庭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的特殊人际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的特殊道德自我价值感上,性别存在着显著差异,均是男性高于女性。这可能表明,男性吸毒者比女性吸毒者更多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帮助;人际关系上更强调以个人意愿为原动力;道德评判上更多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做事的好坏。在社会取向的特殊人际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特殊道德自我价值感及个人取向的特殊心理自我价值感上,职业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均是有固定职业者高于无固定职业者。这一结果说明曾经有固定职业比无固定职业的劳教戒毒者更能遵循社会道德标准,得到他人的好评;在心理自我上更能体验到个人的价值。在社会取向的特殊家庭自我价值感上,婚姻状况存在着显著差异,已婚显著高于未婚。这一结果很好理解,已婚劳教戒毒者比未婚劳教戒毒者更能得到家庭的关怀和帮助从而产生较好的家庭价值感。
总之,通过对我国160名劳教戒毒者自我价值感特点的调查研究,初步得出劳教戒毒者具有低自我价值感的总体结论,探讨了劳教戒毒者自我价值感在性别、职业及婚姻状况所表现出的一些差异,以及劳教戒毒者的人群特点与其吸毒成瘾的关系。研究结果也反映了自我价值感与毒品成瘾的复杂关系。因此,在后续研究中,重点要做的工作是修订或创构对吸毒者更具鉴别力的自我价值感量表,并以多元化的研究方法考察吸毒者的自我价值感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