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善治”的新型海洋秩序论文

构建“善治”的新型海洋秩序

陈吉祥

【摘要】 国际时势变迁深刻影响海洋秩序构建。在新型海洋秩序视角下,我国需要在认清传统的以支配性与霸权性为特点的海权观念的基础上,积极倡导构建以平等互惠和合作共赢为精神实质的新型海洋秩序观,并以此制定实施科学有效的海洋权益保障政策。

【关键词】 海洋秩序 海洋权益 外交

从国际政治视角考察当今之海洋政治问题就会发现,国际海洋秩序正面临着复杂的局势和诸多的困境。当前全球海洋治理尚处于初级阶段,距离实现“善治”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国际社会的发展局势深刻影响着新型海洋秩序构建,需要将传统的以支配性与霸权性为特点的海权观念,转变为以平等互惠和合作共赢为精神实质的新型海洋秩序观,并以此制定实施科学有效的海洋权益保障政策。

世界政治格局演进、全球海洋治理问题凸显等深刻影响着海洋秩序构建

首先,世界政治格局演进需要构建新型海洋秩序。国际政治的多元化发展促使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海权意识的觉醒。当今国际海洋秩序的参与主体既有强权国家也有非强权国家,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同时,非政府组织等非国家主体也参与其中。这种局势的变化必然推动国际海洋政治的民主化和均势化。在国际政治多元化的语境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必须以共同发展为特征,以平等参与为手段,以成果共享为目标来建构新型国际海洋秩序。国际关系的时代变迁赋予海洋秩序新的内涵,深刻影响着海洋秩序的转型。

其次,全球性海洋治理危机需要重塑海洋秩序。海洋治理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沿海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海洋环境污染和海洋生物资源过度捕获等问题与日俱增。面对全球性海洋危机的加剧,国际社会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提升海洋治理水平,以全世界之力应对全球治理危机。目前全球海洋治理在防灾减灾和污染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全球海洋治理的未来发展模式、合作机制等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积极推动构建包容互惠、公正合理和科学有效的全球海洋治理秩序,是应对全球海洋治理危机的必须选择。

列宁在归纳马克思唯物史观时曾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7]对于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这样的大尺度时代,最基本的判断标准就是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及与之相联系的生活器具。蒙昧时代的标志就是火的使用、“旧石器”的制作和弓箭的制造;野蛮时代的标志是制陶术的发明、开始驯养家畜培植作物、开始有冶炼技术和铁制工具;文明时代的标志则是铁器广泛利用、手工业全面发展、技术工艺长足进步,而且商品货币交换、私有制、阶级剥削、政治国家也已出现。

最后,中国处理周边海洋问题需要重塑海洋秩序。中国海上所毗邻的亚太地区是当今世界战略力量最集中的地区。近年来,中国在海洋外交中攻坚克难、相机而动,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国际海洋政治问题上,形成世界海洋新秩序的话语权,建立海洋安全新规则,探索开放竞争与合作共赢并存的海洋安全新机制,推进区域乃至全球海上安全秩序的重塑,既是中国处理周边复杂海洋争端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国际新型海洋秩序构建的责任担当。

中国海洋外交战略体现了新型海洋秩序的核心要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理应参与并积极推动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精神的国际新秩序的构建。国家海洋权益问题是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思想的重点内容。当前中国根据海洋外交的国际背景和海洋问题的发展趋势,前瞻性和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国海洋外交战略,其总体思路包括积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摒弃冷战思维、推动海洋合作外交、倡导海上伙伴关系,维护并改善当今的海洋秩序。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型海洋秩序发展的政治愿景,中国海洋外交战略体现了新型海洋秩序的核心要义

第二,实施“平衡致中”的海洋权益保障战略。《中庸》有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其思想精髓在于追求“平衡致中”的秩序法则。中国海洋权益维护战略根据战略地位和矛盾性质的不同,可实施平衡稳定的战略布局。首先,注重“积极实施海权战略”与“避免战略透支”的平衡,正确处理好国家“战略经济”与“海权战略”的协调发展。其次,稳妥处理区域内海洋秩序维保与区域外国家战略竞争的平衡关系。

视角 2:绝对值几何意义角度:表示函数与函数的距离差(当变化时)的最大值的最小值。从图 3-4看出当时,函数图像的高度差距最大值为,当时,最大值为,综上所述,函数图像高度差距最大值的最小值均比1大,即最大值的最小值为1。

创新思路和模式,积极探索出一条体现大国责任担当的海洋争端解决之道

第一,强化“综合施策”的海洋权益保障思维。结合我国面临的海洋问题的特点和长期以来的实践经验,中国必须保持周边海洋外交战略审慎。中国海洋权益保障战略要洞悉国际海洋事务发展的最新动向,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系统地提出海洋权益保障的战略目标、基本原则、涵盖领域、发展路径、具体措施和相关保障等。同时,海洋维权战略要多措并举,统筹谋划好涉及海洋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法律、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举措。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型海洋秩序发展的政治愿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和科学内涵是实现人类利益相互融合、共享发展和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国际社会以负责任的态度、包容的胸怀和担当的精神,共同应对人类命运发展的问题和挑战,更好地化解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国家狭隘利益行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新型海洋秩序的治理实践。“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出和实施几年来,已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得到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面对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而提出的国际开放与合作构想,它强调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要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共同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第三,坚持“协商对话”的海洋争端化解模式。协商谈判是国家间权益争端最根本、最理性的解决方式,也是《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首倡的争端解决手段。以国家主权疆域划界为例,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陆上与海上边界都是通过当事国直接协商谈判的方式划定的。对于中国与海上邻国之间的海域划界、岛礁主权等权益争端,中国始终坚持由直接的争端当事国,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的基础上,通过谈判解决有关争议,积极推动对话磋商和争端解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因为酒店管理这一专业有着很强的实用性以及实践性,因此学生在进行这门专业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可以对酒店管理工作做得更好。但是因为当今我国很多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有着很多的问题存在,不仅有着十分复杂的教学内容,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更新,使得这一专业的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面临越来越巨大的挑战。

第四,重视“前瞻预防”的海洋外交关系构建。中国古语云:“上医治未病”。海洋预防性外交是中国在周边海洋问题上对中国新安全观的贯彻,也是中国维护周边海洋利益和实现周边海洋外交目标的重要手段。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潜在的海洋争端问题做好前瞻性预判,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化解矛盾;二是对于现有的海洋争端问题,相关方如果短时间内难以达成一致协议或方案,那么积极寻求一种有利于缓和矛盾的“搁置争议”,就成为最务实的选择举措。

第五,秉持“共同责任”的全球海洋治理担当。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关键在于:一方面,中国应着力推进自身海洋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能力;另一方面,中国应坚定地以国际社会责任担当者为角色定位,积极承担全球海洋治理大国的责任,推动海洋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海洋规则的塑造,增强国际海洋事务的话语权,推动国际海洋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六,突出“文化辉映”的海洋文明成果交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历来是一个文化多元共存、文明传承有序的国度,中国文化最具开放性和包容性。当今中国积极践行的包容互惠、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体现出泱泱大国的博大胸襟。同时,也印证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将以和平发展为路径,以强而不霸为特征。

对于施工企业来讲,市政工程项目按照原来的固定模式完成合同中所要求的业绩,才算是顺利完成工程项目,才可以反映出一个企业的业绩,才可以获得相应的利润,才可以尽可能地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在保证项目质量正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规避所有不必要的风险。另外还会存在很多施工建设企业本身就有一些财务风险,也面临着工程款、进度款、结算款等款项无法收回的风险,进而造成企业资金压力大。因此有些企业已经采用了比较合理有效的工程结算方式,例如分段式结算,这些新的结算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和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①胡波:《中国的深海战略与海洋强国建设》,《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18期。

②李景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选择》,《新视野》,2017年第6期。

【中图分类号】 D822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周小梨 美编/于珊

标签:;  ;  ;  ;  

构建“善治”的新型海洋秩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