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教案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的论文,来源论文,动力论文,教案设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掌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明确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树立实践的观念,更好地指导实际行动。
教学重点、难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本节课的重点。2.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是本节课的难点。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并思考本框内容。
教学用具:投影机,投影材料;放像机,录像带。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实践有哪几种基本形式?2.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如何?(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生产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然而,我们不但要理解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还应当懂得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这是本节课需要掌握的。
展示并解释本课教学目标: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板书)
教师讲解:唐代名画家戴嵩善于画牛。他有一幅斗牛图,画得非常生动,被人们视为珍品。有一次收藏家把这幅画拿出来晒,一个牧童看到了,不禁大笑。藏主问他何故,他说:“牛在角斗时,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绝不会翘起来。这画上的牛尾巴翘得像根竖起来的棍,叫人不由得发笑。”还有一位当代的中国画作者,到船厂去体验生活。他画了几幅草图,征求工人意见,其中一幅画面上,一位工人正在冒雨焊接钢板,另一位工人为她打着雨伞。工人看后提出意见说:“雨伞的位置不对。应该移到前面,遮住电焊。我们打伞是要保证焊接质量,不是为了自己躲雨。你画的和我们的实际情况不一样。”这两位画家的失误说明,实践在认识的过程中何等重要,何止画家如此,任何人的认识都只能来自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为什么人的认识只能来自实践?
因为人的认识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通过眼、耳、鼻、舌、身等器官同外界事物接触,把客观事物反映到头脑中来,经过整理加工才形成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同外部世界接触,外部世界就不可能反映到头脑中,认识便不能产生。离开了实践,封闭了认识来源的大门,是谈不上知识和才能的。“实践出真知”是至理名言。
(1)人们的自然科学知识是从生产斗争实践中得来的(板书)
原始社会末期的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在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生产实践中,需了解季节的交换、气候的变化,以及昼夜交替等规律,这就必须观察天象,从而逐渐产生了天文学,并用天文知识判断季节、编制历法等等。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需要丈量土地、计算时间和确定事物的数量等等实践活动,从而又产生了数学和几何学。事实充分说明,人们关于自然界的知识,是因实践的需要,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
(2)人们的社会方面的知识也是来源于实践(板书)
1930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江西兴国县永丰区做了一个调查,并写成《兴国调查》。10年之后,在提到这个调查时,毛泽东同志写道:“我在兴国调查中知道地主占有土地达百分之四十,富农占有土地达百分之三十,地主、富农所共有的公堂土地为百分之十,总计地主与富农占有土地百分之八十,中农、贫农只占有百分之二十。但是,地主人口不过百分之一,富农人口不过百分之五,而贫农、中农人口则占百分之八十。一方面以百分之六的人口占有土地百分之八十,另方面以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则仅占有土地百分之二十。因此得出结论,只有两个字:革命。因而也益增革命的信心,相信这个革命是能获得百分之八十以上人民的拥护和赞助的。”如果毛泽东同志没有在兴国等地进行实地考察的实践,就不会得出这个真理性的认识和结论。
所以,我们应懂得这样两条道理:
第一,人的认识对象是由实践的需要而确定的(板书)
第二,人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板书)
教师提问:既然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还要不要读书呢?为什么?(学生回答略)
(根据学生的回答,针对悬挂的教学目标,进一步落实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知识)
教师讲解:回答是肯定的。一个人总不能一切知识的获得都靠亲自实践。实际上,我们的多数知识都是间接经验,都是从书本上或别人那里得到的。可是这种知识对你来说是间接的,对他人来说却是直接的。因而,就知识的总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得来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板书)
教师讲解: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这是说,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断地推动人们的认识向前发展。
(1)自然科学是在实践的推动下向前发展的(板书)
我们知道,20世纪初诞生了一门研究生态平衡的科学。什么叫生态平衡呢?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发现,生物和自然界环境之间,以及在一定范围内生物和生物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相对“平衡状态”或“饱和状态”。这种“平衡状态”一旦受到破坏,人类就要遭到报复。比如,在非洲,非洲豹吃狒狒和野猪,也吃山羊和鸡。人们为了保护山羊和鸡,便认为豹子是有害动物,并用奖金鼓励捕杀。这样一来豹子少了,狒狒和野猪却因天敌减少而迅速繁殖起来,结果许多庄稼被狒狒和野猪所毁,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的收成。实践推动人们把研究“生态平衡”提到日程上来。
(2)社会科学也是在实践的推动之下向前发展的(板书)
人们不能在奴隶社会就预先认识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因为没有那种实践。15世纪初叶的傅立叶等只能提出空想社会主义,因为那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段之间的阶级斗争还没展开。只能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充分展开时,才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3)实践推动人们不断制造水平越来越高的认识工具,帮助探索新的领域(板书)
人的肉眼只能看见五六千颗星星,用望远镜则可以看见更多的星体。今天人们能用射电望远镜观察到距地球200亿光年以上的星系,越来越先进的望远镜正是在实践的需要和推动下产生的。
(请同学们观注、思考教学目标,并结合实际,谈谈实践使自己的认识得到发展的感想;针对学生的认识,教师及时进行思想引导)
通过以上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发展、深化。不管是谁,如果想在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方面有所贡献,想要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就要勇于实践,重视实践。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板书)
(让学生回忆认识的任务,由此导出)
(1)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板书)
理性认识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它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为我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服务。我们常听到有人这样发问:在那浩瀚的海洋上,现代舰船为什么能绕过暗礁,躲过险滩,自由航行,到达目的地呢?原来在每艘舰船上都装有现代化的导航仪器。它们利用日、月、星辰和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传来的光和无线电信号,自动地替人们完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测量和计算工作,确定出航行的方向、位置、速度,不断引导舰船到达指定地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从实践中获得的数学、天文学、气象学和无线电等科学理论,其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重要作用。如果从实践中得来的思想、理论、知识不是为了指导实践,即认识不是以实践为目的,而是为了认识而认识,那末这种认识又有什么意义呢?!
(2)对待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历来有两种态度(板书)
第一,把知识当作哗众取宠、夸夸其谈的资本——错误的(板书)
第二,为了应用知识而学习知识——正确的(板书)
(放两段录像约6分钟,第一段是气象片,反映人们利用气象认识为农业服务;第二段是工业上元素的合成,它是应工业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并为现代化工业服务的。)
(投影出示习题,略)
结束本课,引出下节课内容:
综上所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它充分表明实践在认识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此外,实践需要的是正确的认识,而认识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去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于这个问题下一节课再讲。
标签:板书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