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税收政策是稳定当前经济的杠杆_经济论文

放松税收政策是稳定当前经济的杠杆_经济论文

放松税收政策是稳定当前经济的杠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税收政策论文,杠杆论文,稳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中国需求拉动型的结构性通货膨胀逐渐转化为成本推进型的总量性通货膨胀。

与之相对应,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减缓。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08年上半年,中国的GDP增长率为10.4%,比一季度的10.9%回落了0.5%,比2007年的11.9%回落了1.5%。

如果就季度数据本身来看,二季度的GDP增长率为10.1%,比一季度回落0.8%,比2007年全年回落1.8%。

如果从经济增长周期的角度观察,从2002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开始加速以来,经过6年的高速增长,可以说我国经济在2007年到达了峰值,目前正处于由繁荣周期的顶部而逐渐回落的阶段。

不仅从总量上表现出这种趋势,从结构上看也是如此,由于通货膨胀导致的需求降低,已经在消费、出口甚至投资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

这种回落在微观层面上也表现出来,无论是国有大型企业还是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一方面要承受成本增加的压力,另一方面还要面临需求减少的挑战。虽然说中国经济总体向好的基本趋势并没有改变,但是和前些年相比,经济环境已经有所变化。

1 主要数据透出当前经济形势存在不稳定趋向

应该说,2007年以来的更大的调控力度,尤其是通过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这种逐渐偏紧的宏观经济政策是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的,长达5年的高增长和低通胀为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贡献就是证明。而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避免我国经济的过分波动,对保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看,当前的中国经济增长至少具有如下几大特征:

通货膨胀仍然是影响我国经济稳定的主要因素,而在通货膨胀的背后,则有复杂的体制和发展原因。

2007年上半年,我国CPI上涨7.9%,而6月份当月CPI上涨7.1%,比一季度8%以上的CPI上涨有所回落。从发展趋势上看,价格总水平上冲的趋势由于偏紧的货币政策的实施以及我国市场经济自我调节功能的作用已经得到一定的控制,发生上一个周期时那种高达20%的通货膨胀率的可能性已经极小,但由于其包含的复杂影响因素,其能量的充分释放可能还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

从CPI的构成看,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20.4%,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6.64%。换句话说,如果能够抑制食品价格的上涨,其实也就抑制了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但是从另一方面,从居民收入看,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6.3%,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28元,实际增长了10.3%,这说明食品价格的上涨对农村居民是有好处的。

尽管农村居民的现金收入可能不完全来自于销售农产品(还包括农民工的工资性收入等),而且各种食品上涨的幅度也不一致,带给各地农民的实惠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但从整体上看,食品价格的上涨还是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失衡的某种修正。所以,在经济高速增长之后,适度的价格水平上涨,尤其是那些生产率改善较慢、从业人员收入改善较慢行业的产品价格适度上涨是必要的,它反映了全体人民共同分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成果的要求。

但是如果这种价格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失衡,那么修正这种关系的力量就会比较大,那又会对整个国民经济或者某一领域的平稳发展形成冲击,从而使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付出较大的代价。如这两年的股市波动和房市的上涨,就都有其合理性,一方面是对过去不合理价格的修正,一方面也体现了经济增长的要求,但是当这种上涨超出了一定的范围,它就会反过来影响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目前的食品和消费价格的上涨同样也是这个问题,这种价格的短期迅速上涨是一种现象,而背后有其深刻的体制和发展原因。

由于转轨过程中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不完善,使商品和要素的价格不能及时地客观反映真实供求关系是当前通货膨胀的体制原因,而高速增长中各种经济关系的失衡和高速增长中经济和环境的关系变化,则是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的发展原因。

经济增长的环境已经有所改变,加速增长已经转变为常态增长。

从2003年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由于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和国际市场对中国商品需求的扩大,国内市场上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幅度相当大。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价格上涨仅仅是局部的,只是在相关行业发展,没有对全局产生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对消费领域的影响不大,CPI仍然保持着较低的升幅。那时我国的通货膨胀还属于需求拉动型的结构性通货膨胀。

但是2007年开始,这种通货膨胀已经转化为成本推进型的总量性通货膨胀。从2008年上半年的情况看,CPI数据上来之后,生产者价格仍然保持着较大幅度的上升,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1%。整个商品零售价格也在全面加速上涨,幅度为7.5%,比上年同期高5.1%。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势必造成企业的生产成本的提高,而零售价格和消费者价格的提高,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需求,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压力,为企业经营造成了新的挑战。

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比上年同期回落2.2%。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944亿元,同比增长20.9%,比上年同期回落21.2%。从部门看,第一产业增长3.5%,比上年同期回落0.5%;第二产业增长11.3%,比上年同期回落2.4%;第三产业增长10.5%,比上年同期回落1.6%。这说明当前总量型的通货膨胀,确实为经济增长造成了全面影响。

投资拉动是本轮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特征。2008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402亿元,同比增长26.3%,比上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从表面上看,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保持着较强的增长,但是如果考虑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的变动,固定资产投资的真实增长是明显下降的。

2008年上半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0%,而上一年同期的价格上涨是2.9%,由此推算的2007年和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真实增长率分别为22.4%和14.8%,回落了7.6%。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要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地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就必须扩大消费需求,但中国目前大规模的消费升级已经过去,扩大消费必须通过增加一般消费来实现,这种消费的前提是较低收入居民家庭的收入增加,这对中国的体制改革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在增加,对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业出现了严重的动荡,并且逐渐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几乎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上能源和大宗商品的价格出现了急剧上扬,更使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雪上加霜。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增长的放缓甚至衰退,对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也产生着影响。人民币的升值再加上国际需求的减少,增加了外向型企业的出口难度,而不断上升的生产成本,则大大减少了这些企业的盈利空间。广东东莞、浙江温州等这些年外向型经济发展得比较快的地方,许多企业都在经历着最艰难的时刻。

而在进口方面,由于近年来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对于国际市场上能源和初级产品的依赖不断加大,这些产品的涨幅远远大于人民币的升值幅度,这又使中国在遭遇由于种种国内原因而形成的通货膨胀的同时,还必须承接国际市场上价格上涨的压力。如果政府不对石油产品的价格实施管制,中国的通货膨胀的幅度还会更大。从统计数字上看,2008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额12342亿美元,同比增长25.7%,比上年同期加快2.4个百分点。但从出口和进口分别观察,出口6666亿美元,增长21.9%,回落5.7%;进口5676亿美元,增长30.6%,加快12.4%。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和通货膨胀因素,中国的对外贸易的增幅同样也是递减的。

大国优势和资源条件仍然为长期高速增长提供着支持,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尽管由于体制的、发展的、国内的和国际的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暂时的困难,但目前仍然保持着相当高的经济增长率,其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从地区投资来看,2008年上半年东、中、西部地区城镇投资分别增长22.4%、35.3%和28.6%,这说明在本轮经济周期中原先增长较快的较发达地区投资已经开始减速,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发展仍然保持着较强的势头。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上半年同比增长21.4%,比上年同期提高6.0%,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率要高于上年一个百分点。这说明国内对于一般消费和服务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仍然较强。由于地域广大和人口众多而形成的广大市场,仍然有可能持续地拉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新兴工业化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有优势。还应该看到的是,虽然目前国际能源和粮食价格的迅速上涨对全球的经济都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但是对于中国来说这种影响却是有限的,这是因为我们的能源供应的90%是建立在本国资源的基础上的,而粮食问题的解决则使我们基本避免了国际粮价上涨的冲击。这更说明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保持自己国民经济相对独立完整是多么重要。

2 总量需求管理与供给结构管理须及时改善或强化

由于长期高速经济增长中积累的矛盾和国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从经济周期的观点看,中国的经济增长目前已经越过繁荣周期的峰值,开始进入常态发展时期。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一方面我们正在经历着本轮经济周期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压力,但在另一方面,我们确实面临着经济增长率下滑的威胁。如果要实施严厉的紧缩政策,通货膨胀可能得到抑制,但经济增长率下滑将影响中国长期发展,但如果要刺激经济增长,又有可能使通货膨胀更加严重。这就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因此,我国本次经济周期以来一直实施的单向的和短期的总量需求管理政策,应该加以适当调整。

从紧的货币政策还应该继续实施,但力度不宜继续加大。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是本轮经济周期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紧缩银根、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存款准备金率,已经从2003年的6%提高到现在的17.5%。

在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中央银行已经先后15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力度已经相当大。应该说这种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抑制价格总水平的过快过大上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也应该看到,由于中国处于转轨过程中的市场体系仍不完善,货币政策应用到一定程度,它的作用将会弱化,反过来还会因为银行流动性不足而影响经济增长。2008年上半年,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的增速为15.2%,但同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则为26.3%,这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增量的资金来源主要不是来自于银行贷款而是自有资金。在这种情况下,继续通过更加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抑制银行流动性对治理通货膨胀的作用是有限的。

从具体手段上看,存款准备金率继续上调空间现在已经很小,再进一步的紧缩只能是提高利率,但提高利率一方面将影响居民的消费意愿,另一方面又将加大企业的负担,同时还有可能加大国外货币的流入,使用起来要格外慎重。

稳健的财政政策不但应该注重财政支出的使用,还应该重视通过应用税收杠杆,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近些年来,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得非常快,在目前企业相对困难的情况下,适当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国家可能在短期减少一些税收,但从长期来看,企业发展了,国家税收将增加得更多,这就是供给学派所说的“减税导致增税”。

从2008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一般内资企业的税收从33%下调到25%,而三资企业的税收则略有提高,内外资企业实行了统一所得税率。

由于内资企业的规模远远大于三资企业,所以从总体上看这是一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减税。这次税改并不是为宏观调控而实施的,但却在客观上起到了减税的效果,在企业经营普遍遇到困难的时候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支持了它们的发展。而对于原先享受低税率优惠政策的企业,新税法实行后也有5年的过渡期。这是我国经济在2008年仍然保持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我国目前在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时,仍要注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松紧搭配,货币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应该适当偏紧,而税收政策(尤其是对企业的税收政策)则应该适当放松,除了已经实行了的减税措施外,还要考虑行业和某些企业的特殊情况,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如对于石化企业缴纳的资源税,考虑到它们在国外油价高涨的情况下的负担,就可以在短期内进行一些调整。对于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外向型企业,可以考虑在出口退税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近年来,我国对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已经从以地区优惠为主逐渐发展到对部门和行业的优惠为主,这种调整是合理的。税收部门应该加强调查研究,加强对于宏观调控的参与度,通过科学和合理的税收安排,为平稳的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我国的市场化进程。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是制度创新,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进程,中国长期稳定的高速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现在很多人都在强调政府救市,救股市、救房市甚至救企业,都成了政府的责任。政府当然在经济发展中负有重要的责任,如果一个地方的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把企业投资吸引来之后,又对它们的困难不管不问,那肯定是不对的。

但问题在于,政府应该如何对企业负责,负责到什么程度?这就和市场的发育程度有关,和商品的市场化和要素市场化的进程有关,而商品市场化或者跌幅过大、要素市场化以及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又直接关系到全社会的经济效率。当股市涨幅过高、房地产已经从改善人们居住条件的产业变成一种重要金融投资市场时,经济资源的配置就会恶化,社会的经济效率就开始下降,而这种效率的下降恰恰是和市场化不足、市场体制不够完善相关的。

因此,越是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越是要注意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体制上的弊端。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相比,市场化改革属于更为长期的经济政策,但要治本就需要更进一步的改革。我们的资本市场建设、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价格政策、产业政策、能源和环境政策、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政策等,都应该和市场化改革联系起来。反过来,市场化进程推进后,宏观政策有了更好的微观基础,我们也就有可能实现更加持久的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

标签:;  ;  ;  ;  ;  ;  ;  ;  ;  ;  ;  

放松税收政策是稳定当前经济的杠杆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