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教育是决定“普九”成败的关键——大竹县女童教育现状调查及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女童论文,大竹县论文,成败论文,关键论文,现状调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位于秦巴山簏的大竹县,境内多山,丘陵广布,自然条件差,现有人口1008526人〔1〕,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为了摸清该地区的女童教育〔2〕状况,我们对大竹县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调查, 从而对该县的女童教育现状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一 大竹县基础教育的一般状况
通过调查发现,大竹县的基础教育已经较为发达:这既表现在其稳步发展的初等教育上,更体现在他们扎实推进的“普九”工作中。
(一)初等教育明显进步
早在1986年,大竹县就已成为四川省首批“初等教育普及县”,但该县并没就此停下发展的步伐,而是采取各种措施,使初等教育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其进步之一表现在学前教育上:在1991年到1995年间,大竹县的幼儿园由428所增加到541所,增加幅度达27%;在园幼儿数由23689 人增至28214人,已占适龄幼儿(3—6岁)总数的56.1%,其中, 女幼童在园人数达到总数的46.9%,这就为女童接受小学、初中教育并进而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奠定了基础。
其进步之二体现在小学教育的高入学率、高毕业率、低辍学率上:1991—1995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分别为97.3%、97.9%、 9 8.6%、97.9%、100.2%〔3〕;1991—1993年,小学毕业率分别达到95.3%、96%、98.1%;而1995年,小学毕业率达到99%以上,辍学率不足0.1%。
其进步之三是在乡村学校建设的强化上:近年来,该县把抓好农村中心小学和村小学作为工作重点,狠抓了占小学总数70%以上的村小学的建设和管理,努力提高村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到1995年,全县 570多所村小学已有40%以上达到了基本要求,其中近10%达到了较高要求。为了进一步加强教育质量管理,该县由县教研室牵头,确定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基础的20所小学作为县教育部门的联系学校,建立和落实了教研人员、教学研究和行政管理研究的内容和课题,并形成了综合评比总结等制度,定期开展研究和总结交流活动,从而使广大村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稳步提高,并为初中教育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二)“普九”工作扎实推进
早在1986年,当大竹县成为四川省首批“初等教育普及县”以后,他们就开始着手“普九”规划,并拟订实施方案,经过反复调查和论证,1988年县人大常委通过了“从1988年开始,4年文化准备,5年分乡普及,1997年接受省、地检查验收”的实施方案。为此,该县本着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等一系列原则,根据省、地提出的验收标准,采取了相应的强有力措施,使“普九”工作的实施卓有成效。综合地看,他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其一,教育行政部门为县委、县政府当好参谋,全力争取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形成在“普九”上的共识;其二,注重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动全县“普九”工作;其三,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采取“科室包区”、建立“普九指导小组,深入乡村进行规划、指导、检查;其四,“三线”作战,齐抓共管,强力控制流失生,降低辍学率;这儿的“三线”是县区乡村党政部门一条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条线、社会各部门和家庭一条线,三线联合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仅1995年,就收回小学流失生72名、初中流失生146名。其中,由于各方重视, 措施有力,地处偏僻山区的罗城、高滩两乡就分别收回流失生23名、33名。此外,县上还动用教育基金利息三万余元用以资助近千名家庭困难学生入学。
在大竹县的“普九”中,领导的决心化作了群众行动,有力的措施带来了丰硕成果。从表一可窥一斑:
表一 大竹县基础教育概况表
年度 1991—1992 1992—1993 1993—1994 1994—1995
比率
7—15岁适龄儿
87.1% 88.8%90.4%
91.6%
童入学率
小学适龄儿 97.3% 97.9%98.6%
97.9%
童入学率
初中适龄少 68.4% 72.4%72.1%
75.4%
年入学率
小学毕业生75% 78.4%82.5%
87.7%
升学率
初中毕业生 13.6% 14.8%15.1%
15.7%
升学率(普高)
年度 1995—1996
比率
7—15岁适龄儿 97.4%
童入学率
小学适龄儿
100.2%
童入学率
初中适龄少88.4%
年入学率
小学毕业生90.7%
升学率
初中毕业生18.8%
升学率(普高)
从表一不难看出,大竹县的“普九”工作可谓成效显著:不仅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100%,而且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也达到了88.4 %,已接近于国家“普九”要求中“12—15周岁的适龄少年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0%”〔4〕的最低标准。同时,在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且流失率、辍学率极低的情况下,90%以上的小学升学率,也为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的“普九”达标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一切,都为该县“普九”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表二 大竹县小学阶段女童情况表
学年度 1991—1992 1992—1993 1993—1994 1994—1995
校内外7—12岁29634
3039432958
36845
学龄女童数
7—12岁学龄 28875
2970432495
36268
女童在校数
7—12岁学龄
97.4%
97.7%98.6%
94.8%
女童入学率
同期小学在
31011
31530 34844 38972
毛入学率〔5〕(在 104.6% 103.1%
105.7% 105.8%
校女童/适龄女童)
学年度1995—1996
校内外7—12岁40636
学龄女童数
7—12岁学龄 40652
女童在校数
7—12岁学龄 100.04%
女童入学率
同期小学在
43325
毛入学率〔5〕(在 106.6%
校女童/适龄女童)
二 “普九”工作中的女童教育
在教育史上,以女性教育不足为表现形式的性别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且往往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这次对大竹县“普九”工作的调查,也反映了这一点。
(一)小学阶段的女童教育,总体状况尚可,但有明显的城乡差别
从1991—1992学年度到1995—1996学年度间,大竹县小学阶段的女童情况如表二。
从表二可以看出,在小学阶段,大竹县的女童教育总体情况良好。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竹,小学阶段的女童教育并没表现出有些地方的性别差异。在1991—1992学年度到1995—1996学年度,小学阶段适龄男童入学率分别是97.2%、98.1%、98.5%、97.4%、100.4%, 同期的适龄女童入学率分别是97.4%、97.7%、98.6%、98.4%、100.4 %〔6〕,两者大体一致,看不出有多少性别差异。与此同时, 其中的城乡差别却相当明显,至少,比性别差异要大得多。在这期间,城镇小学适龄女童的入学率分别达101.7%、116.6%、119.1%、120.9%、126.7%〔7〕,而同期的农村小学,适龄女童的入学率却分别是96.9%、96.3%、97.1%、96.9%、98.3%,表现出相当明显的城乡差别。
(二)初中阶段的女童教育情况并不令人乐观
首先,初中阶段的女童教育已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且各年度间呈不规则的波动状态。在1991—1992学年度到1995—1996学年度间,初中阶段适龄女童入学率分别是63.8%、68%、71.3%、72.4%、87.3%。应该说,从63.8%到87.3%,净增20多个百分点,已足以表明该县初中阶段的女童教育在总体上具备较为显著的发展趋势,从中不难看出该县在“普九”工作中的巨大努力及由此带来的显著成效。但与此同时,初中阶段适龄男童入学率却分别达71.7%、76.1%、72.7%、77.9%、89.3%,其间的性别差异在1.4%到8.1%间波动,且呈不规则状态。
其次,初中阶段的女童教育,表现出了比小学阶段更为显著的城乡差别。
在1991—1992学年度到1995—1996学年度间,大竹县的城镇适龄女童进入初中的比例分别是124%、151.7%、146.2%、146.8%、 228.7%〔8〕,而同期的农村适龄女童进入初中的比例却分别只有62.6 %、61.7%、64.9%、64.8%、74.4%,城乡差别极为显著。
其三,初中阶段女童教育不容乐观,还可从女童在小学毕业升学率和初中毕业升学率(普高)上得到相应的印证。
在1991—1992学年度到1995—1996学年度间,大竹县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普高)情况如表三:
表三 大竹县小学、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普高)情况表
学年度 1991—19921992—19931993—1994
小学毕业生75% 78.4%82.5%
小学女童毕业70.8%75.7% 79.7%
小学男童毕业生 79.9% 82% 84.8%
初中毕业生 13.6%14.8% 15.1%
升学率(普高)
初中女童升普10.7%11.8% 12.9%
初中男童升 15.7% 17% 16.7%
学年度 1994—1995 1995—1996
小学毕业生 87.7% 90.7%
小学女童毕业85.1% 85.4%
小学男童毕业生 89.9% 95.6%
初中毕业生 15.7% 18.8%
升学率(普高)
初中女童升普14.1% 16.5%
初中男童升 17.1% 20.7%
从表三可以看出,1991—1992学年度到1995—1996学年度间的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呈现出明显的逐年递增势头:其中,女童升学率也有较快的增长趋势, 但与同期的男童状况相比, 则大为不及, 直到1995 —1996学年度,男童升学率不仅表现出了相当强劲的增长势头,而且依然保持着高出女童10个百分点左右的升学率优势。
如果再联系到该县小学阶段的入学率已经消灭了性别差异这一背景的话,那么,上述升学率上的差距就足以表明,即使在小学阶段,广大女童在获得均等的入学机会的同时,却在众多因素的干扰下,难以获得与男童均等的学业成功机会,这为她们今后在学业及事业上的成功都留下了后患。
相应地,初中女生升普高的比例较低,既是小学女童升初中比例不足的逻辑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本就学业成功机会不足的初中女生,在初中学习期间,并没有获得应有的足够的补偿。因此,初中女生升普高的比例虽也随大流而水涨船高,有一定的发展,但在一直优先的男生面前,却始终未能挽回长期存在的劣势。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地认为,大竹县的基础教育,在许多方面已十分接近“普九”的要求,成就喜人,这不能不归功于该县在女童教育方面的巨大努力,才使得女童教育有了长足进展,从而没有拉“普九”过多的后腿,以成今日之功;但与此同时,大竹县的基础教育所以只能是“十分接近”“普九”要求,而难以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取得更大的突破,也不能不归咎于其女童教育的发展还不够充分、完善,以致于延缓了“普九”的进程,给“普九”工作的顺利完成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
显然,大竹县的这种状况并不是偶然和孤立的,它是统计上的一个实例,同时又是对理论推断的又一次印证。
统计资料表明:在我国,1983年时,按不在校女童统计的百分比分别是:7岁为40.8%、8岁为19.2%、13岁为30.7%、14岁为43.9%;重庆市曾对三个不同类型的乡进行调查,发现女生流失率占55%,个别地方高达83.3%;甘肃省的统计表明,未入学的小学学龄儿童和入学后中途辍学的儿童中,有80%是女童;浙江省统计显示,1987年全省未入学的学龄儿童中,有76.6%是女童〔9〕。上述比例之高, 令人触目惊心,同时也让人们更加明白了人口普查中女性文盲率是男性的两倍还多这一事实的成因。可以说,凡此种种,都一再表明,要提高我国的民族素质,首先必须提高广大女性的素质。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没有广大农村的现代化,也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一样,没有女童教育的充分完善,也就绝没有“普九”的成功之日。因为,“水桶定理”告诉我们:一个水桶的容量由最短的那块木板所决定。这就是说,判断“普九”是否达标,只能由其中最薄弱的女童教育是否已经达标来决定。可以断言,女童教育已经成为“普九”的重点和难点,是无可置疑的决定“普九”成败的关键。
三 女童教育较落后的原因分析
作为“普九”工作的关键和重、难点,女童教育较落后的现状令我们不能不忧心忡忡,危机感顿然而生。为此,对女童教育现状的成因进行分析,便成为当务之急。
就大竹县而言,如前所述,其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成就巨大,作为一个农业大县,自然条件并不优越,能有如此成绩,实属不易,可见该县对此下了相当的功夫。可以相信,假以时日,再经努力,该县的“普九”工作必将更上新台阶。
当然,充分肯定其成绩,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其不足。事实上,如前所述,该县在女童教育问题上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尚需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综合来看,该县在女童教育方面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主要在于:
(一)经济因素是造成女童教育城乡差别的主要原因
当今的我国,政治清明,思想不断解放,社会安定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虽还远远不及发达国家,但较之以往,还是大有进步。在党和政府的多年宣传教育下,多数人已日渐明白子女已不再仅仅是家长自己的,他们还是国家和社会的成员。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不仅是子女的权利,也是家长的义务,这已逐渐成为大众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对子女入学,尤其是进入小学,一般不再阻挠,加上政府、社会、学校的联合行动,掀起了普及教育的热潮,使得小学教育、初中教育的入学率不断提高。可以说,正是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使得该县小学阶段的入学率已经消除了性别差异,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与此同时,该县城镇女童与乡村女童在入学率上却依然存有相当的差距,而且, 差距逐年扩大, 初中阶段更甚于小学。 到1995 —1996学年度,城乡女童在小学阶段入学率上的差距已达18个百分点左右,而初中阶段更达到骇人的150多个百分点,分别为228.7%和74.4%。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其一,相对昂贵的学习费用,击碎了不少农村女童的入学梦。由于国家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上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地区的农业型经济也难以对教育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因此,缺乏财政保障的义务教育,就只能在城市中普及,而在本来就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地区,却难以保证很高的入学率,女童教育尤其如此。这是因为,在社会转型时期,“把一切推向市场”的非理性鼓噪,使原属象征性且可酌情免交的学杂费变成了即使是经济困难家庭也非交不可的高额学杂费,义务教育变成了收费教育,从而在事实上造成国家和政府放弃自己作为义务教育经费承担者的职责,义务教育在失去其国家免费教育本色的同时,也变成了对家长的单方面的片面义务要求。本就贫穷的不少农村家长,费尽千辛万苦,也难以承担起那本不该由他们去承担的经费上的所谓“义务”,不少农村女童被拒在校门之外,进而导致入学率上的城乡差别,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二,城镇学校在校舍、师资、设备、教学质量上的优越性,吸引了部分农村女童,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城乡差别。据1991年《中国教育经费年度发展报告》显示:在1988年,北京普通中学预算内生均经费为414.01元,而贵州仅为141.58元,其比值为2.92,1989年的相应数据为582元、144.09元、4.04;此外,全国农村小学生均经费仅为92 元,而城乡平均为120元左右,农村低于平均水平30%以上〔10〕, 简单推算发现,农村不足城市经费的二分之一。很显然,这种投入上的差距,不仅扩大了城乡在教育数量(表现为入学机会)上的差距,而且足以造成城乡在教育质量(表现为学业成功机会)上的差别。城乡女童在入学率上的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教育投入差距的必然结果。
其三,不合理的收取高额学杂费,不仅使一部分适龄女童应该入学而不能入学接受教育,而且迫使不少已经入学的女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在家庭学习环境、学习条件等诸多方面都大大逊色于城镇女童,从而降低了她们学业成功的可能性,也导致了农村女童的流失,加剧了城乡差别。本来,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相对低劣的状态已经使农村女童在学业成功的机会上远低于城镇女童,家庭的困顿更使她们雪上加霜,家境困窘,迫使她们要花不少时间用于农活上;经济上的捉襟见肘,使她们学习用具、课外读物甚至练习本都极为短缺,这些对她们的学业必定带来负面影响。凡此种种,莫不大大挫伤她们的学习积极性,削弱她们的求学热情,进而导致流失生增多,使城乡差别难以缩小。
(二)文化思想因素是导致初中阶段女童教育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经济因素是造成女童教育城乡差别的主要原因的话,那么,文化思想因素则是产生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当今世界,即使在发达国家,女性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和机会尚且没有足够的保障,至于发展中国家,女性受教育不够充分完善的状况就更为严重了。在我国,解放已经几十年了,但由于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影响,许多传统观念尤其是歧视女性的思想观念依然在部份人心中根深蒂固。因此,对不少家长来说,虽不再明言“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却难免抱有这样的想法:女儿迟早要出嫁,何需过多学文化?让她接受小学教育,可以避免政府干预和将来被扫盲之苦,何况小小年纪也干不了什么事,这还是可以的;至于说到上初中,就不大可能了,十多岁的女孩,里里外外都可帮父母不少忙了,再说,要保男孩这个重点,还有相对昂贵的学杂费这个难题,因此,不少女孩就被排斥在中学校门外。另外,不少地方传统的早婚习俗,也对女童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福建、宁夏等地的调查表明,不少女童尤其是初中女生的流失,正是订婚甚至是嫁人的结果。这在比较偏远的农村地区相当盛行。可以认为,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因女童教育不够充分完善而形成的性别差异。
(三)女童因各种原因主动弃学也加重了女童教育不发达的程度
调查发现,有一部分失学女童,是因自己不愿读书而主动放弃学业的。她们主动弃学的原因主要在于:其一,学校的内部原因,如设施简陋、教师素质不高、单纯的升学教育、学习对生产无用等,导致她们学习没有乐趣,进而厌学、畏学而弃学;其二,受到过重的升学压力,再加上自卑心理作祟,致使她们无奈之下主动弃学;其三,打工、经商的诱惑,是她们主动弃学的新因素:本地的乡镇企业,沿海的玩具加工、纺织、电子装配等轻工业,对女童及其家人有立竿见影的经济诱惑,导致不少女童跻身其中〔11〕。这一切,都使得女童教育不够充分完善的程度被大大地加剧了。
四 加强女童教育的对策探讨
应该承认,女童教育不够充分完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产生的后果又是极为严重的:从表面上看,它影响着“普九”工作的达标与否,直接关系着“普九”工作的成败;从深层次看,它制约着农村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和下一代人文化素质的提高,影响着农村移风易俗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此。我们应有解决这一问题的决心。根据对这一问题的成因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其一,继续强化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认识,转化人们的观念。这不仅是要教育广大家长,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转变他们的旧观念,增强他们支持女儿入学尤其是进入中学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各级党政官员,使他们充分认识优先发展教育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大对教育尤其是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特别是改善贫困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从而改善女童教育发展较落后的状况,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别。
其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农民逐步富裕起来。这不仅可以使广大农民不再为子女相对昂贵的学习费用而煞费苦心,从而提高他们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和可能性,而且富裕本身也可以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的要求,进而从物质方面促进其思想观念的转变,以有利于女童教育的发展。同时,家庭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也将大大改善女童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有利于提高她们学业成功的机会。
其三,国家应使义务教育这种国家强迫性免费教育名符其实。义务教育,既是强迫的,家长和学龄儿童都负有义务,但它同时也是免费的,这是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免费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特征,尤其是我国经济普遍不太发达的乡村,更应实行免费,否则,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其它一些国家已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如韩国,在其经济发展初期,为保证低收入阶层子女就学,在普及义务教育时便采取了先免收落后地区学生的一切学杂费、再免收大中城市学生学杂费的逐步免费措施,缓解了经费不足、地区差距与教育发展的矛盾,收效良好〔12〕。对比我们的现实,迫切需要义务教育中的政府行为,从而在根本上使女童教育较落后问题能得到彻底地解决。
其四,学校应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虑女童特点,讲求教育实效。目前,亟待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离农恶农教育向兴农爱农教育转化,使基础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大力开展适合女童身心发展特点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女童掌握做工务农的一技之长,就大竹县而言,可给女童传授苧麻的种值管理、栽桑养蚕技术以及果树栽培等实用技术,从而使女童们学有所用,乐学好学,尽可能避免因她们的主动弃学而流失,确保“普九”工作的顺利实施。
其五,把义务教育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增强法制观念,强化执法检查,从多方面杜绝女童的流失,极大地改善女童教育较落后的现状。比如,对落后的观念习俗,除通过大力宣传教育来转变以外,有的应以法律加以规范,如依法杜绝早婚陋习等;当国家解决并保证了义务教育经费后,家长也必须负起送子女入学的相应义务,凡不送子女尤其是女儿入学的家长,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有关法规严肃处理,以堵住可能导致的学生流失;对于童商、童工现象,必须依法取缔、坚决打击,严厉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以坚决制止这一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总之,对于从根本上解决“普九”工作的女童教育较落后这一问题而言,可谓“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只要领导重视,人们形成共识,各方齐抓共管、联合作战、综合治理,女童教育较落后的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如若那样,我们的“普九”工作必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我国的国民素质必将普遍提高。
(本次调查得到大竹县教委及所属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致谢意。)
注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1993年度》,群众出版社,1994年版。
〔2〕女童教育;在本文中,为了行文方便,将7—15岁女孩通称为女童。
〔3〕此处的入学率为100.2%,是因邻近县部分学龄儿童进入大竹县所属学校所致。
〔4〕张明才、刘大丰《普九工程探难》第8页,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毛入学率均超过100%,是因在校女童中有部分人并非适龄女童,她们或小于7岁,或大于12岁。
〔6〕此处男童入学率100.4%,女童入学率100.04%,原因同〔3〕。
〔7〕此处比例超过100%,是由于农村户口的女童进入城镇小学就读造成的。
〔8〕此处比例最高达228.7%,是因大量的农村户口女孩进入城镇中学所造成的。
〔9〕吴德刚《中国义务教育》第203页、第309页,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0〕〔12〕王星《义务教育中的社会公正》,《教育评论》1996年第1期。
〔11〕田宗友《关于乡村女童主动弃学问题的思考》,《江西教育科研》,199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