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笙教学与演奏实践中的预想行为分析论文_周鑫效

对笙教学与演奏实践中的预想行为分析论文_周鑫效

大连艺术学校 周鑫效

摘要:音乐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演奏前的准备工作关系到演奏的质量,只有保证准备工作落实,才能够真正的诠释作品,本文以对笙教学与演奏实践中的预想行为展开研究。从教学和演奏实践两个角度具体分析“预想行为”在笙表演中的作用和相关对策,让笙表演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笙教学;笙演奏;预想行为;舞台预想

引言:笙作为中国音乐文化中的一部分,在其创作发展历程中,具有着明显的地域、民族性等特点,作为一名笙的演奏者,需要具有开拓的眼界和的丰富的思想维度,从而演绎出高质量的作品。这就意味着在进行笙演奏时需要演奏者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和实践演奏中都要形成预想行为习惯。

一、笙教学中的预想行为分析

对于笙演奏而言,涉及到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也决定了笙演奏的最终效果,分别为:风格、情感、技术、舞台。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在演奏前进行预想行为,从而进一步把握住作品的内容中心,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强调作品的风格问题,风格是笙演奏的基础,会受到速度、力度、节奏、音色、润饰、手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在教学《太湖渔歌》这首笙乐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预想行为了解音乐背后的意境,感受意境的同时,了解到音乐的风格情况。以某中职教师为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给学生播放了几首同类型的笙乐歌曲,让学生闭眼感受,并且自主分析音乐的元素和旋律,得出乐曲的风格,然后再切入到《太湖渔歌》这首歌曲中,学生的分析书、准确性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让笙乐艺术得到充分发挥[1]。

情感也是笙乐教学的重点,笙作为一种乐器,在形状、制作、吹奏上都有着一定的特殊性,笙乐中的情感表达是丰富而深刻的,演奏者在演奏前进行情感预想,可以帮助演奏者准确把握住作品情感。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科普创作背景、分析时代特征,让学生了解作曲家的思想,在真正演奏时就可以让观众认识到情感基调。比如,教师在教学《西陵峡畔》、《山乡喜开丰收镰》、《南海渔歌》等乐曲中,需要针对笙曲的背景故事进行介绍,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内容。以《山乡喜开丰收镰》为例,这首歌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对社会主义劳动新生活的赞美,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或者图片或者数据,对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农业数量、规模的发展变化,展示出社会主义下农民的新生活,同时针对《山乡喜开丰收镰》笙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让学生可以形成民族自豪感,并且这种感情带入到演奏过程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角色代入法,让学生想象自己处于作者时代,想作者所想、见作者所见,构建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以此在演奏时将这种情感表现到位。

二、笙演奏中的预想行为分析

对于笙演奏者而言,在演奏过程中技法和舞台会对演奏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演奏前要对演奏技法、舞台情况进行预想设计,以此为实际的演奏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近几年,笙的演奏技术不断创新,演奏难度也逐渐提高,对演奏者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在演奏过程中气、指、舌要相互配合,演奏者不仅要具有熟练的演奏技术还要对作曲技法形成深刻的认识,建立起立体化、多样性的技法思维[2]。以《打虎上山》这首经典笙乐作品为例,在演奏之前,要对乐曲的作品进行技术预想,分析《打虎上山》笙乐的和声特点以及笙乐伴奏功能的技术技法,最终选择科学合理的演奏方式,真正发挥出《打虎上山》笙乐在《智取威虎山》中的作用。演奏者在上台演奏之前,应该把握住作品的特点和技术要点,利用演奏技术体现出作品的风格和情感,这种技术预想行为不仅存在于笙教学中,在笙演奏实践也十分重要,只有将技术和艺术本身结合起来,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乐曲。

所谓舞台预想行为,主要指的是演奏者在演奏前对整个演奏过程的舞台艺术构思和舞台行为设计。舞台呈现是笙演奏中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一个演奏者是否优秀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一名演奏者,要对步伐、神态、衣着、表情、站立、坐立等每一个细节进行预想,同时还要对表演过程中的体态动作、表演结束后的致敬动作、收场动作进行预想。演奏者可以通过观看其他笙乐表演或去现场进行观摩,总结其他演奏人员的表现方式,以此为参照,转化为自己表演的舞台动作。需要注意的是,在预想设计舞台动作时,要符合笙乐的风格、情感,比如笙乐中快慢结合,在演奏时就要尽可能的利用舞台动作区分快板和慢板,让观赏者感受到音乐的变化,提高笙乐的完整性。提高笙演奏预想行为能力,可以让笙演奏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促进笙演奏艺术事业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笙演奏预想行为可以有效促进笙艺术的发展,这也就意味着笙演奏者不仅要拥有熟练的技法技巧、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引导笙演奏学习者的联想能力,从艺术本身出发、从作品内涵出发,提高笙演奏学习者的修养和预想行为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雄雄.浅析笙教学与演奏实践中的预想行为[J].艺术评鉴,2018(24):102-104.

[2]李强.新时期我国高等院校笙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J].北方音乐,2017,37(10):130.

论文作者:周鑫效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9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3

标签:;  ;  ;  ;  ;  ;  ;  ;  

对笙教学与演奏实践中的预想行为分析论文_周鑫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