鲳鱼笼养

鲳鱼笼养

一、网箱养殖布氏鲳鲹(论文文献综述)

江飚[1](2019)在《黄斑篮子鱼对刺激隐核虫感染的抗病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刺激隐核虫(Crytocaryon irritans)是可感染所有海水硬骨鱼类的原生寄生虫,能造成养殖鱼类的大量死亡。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对刺激隐核虫感染有很强的抵抗力,其血清对该寄生虫具有杀灭作用,血清中具有抗虫蛋白L-氨基酸氧化酶(LAAO)。然而,篮子鱼对刺激隐核虫感染的抗病生物学特性尚不清楚,为阐明篮子鱼抗刺激隐核虫感染的机制,为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控提供思路,本文研究了篮子鱼感染刺激隐核虫后的应激反应和免疫反应、篮子鱼对刺激隐核虫发育的影响及探讨了网箱养殖中刺激隐核虫的来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篮子鱼对刺激隐核虫感染的应激反应为了揭示刺激隐核虫感染对篮子鱼造成的应激反应,通过比较篮子鱼和易感宿主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感染刺激隐核虫后的存活率和摄食量,测定篮子鱼感染后组织的酶活(SOD、CAT、Na+/K+ATPase和Ca2+/Mg2+ATPase)和LAAO基因表达变化发现:篮子鱼感染后的摄食量仅在第1天下降14.6%,第2天恢复正常且自然重复感染对其摄食没有影响,而大黄鱼感染后第3天停止摄食并在自然重复感染时全部死亡;篮子鱼感染后肝脏SOD和CAT活性仅分别在第48 h和第6 h显着上升,鳃中无显着变化;鳃的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只在第12和24 h显着下降,肝脏中无显着变化,说明了刺激隐核虫感染对篮子鱼造成的损伤是轻微且短暂的;qRT-PCR检测发现篮子鱼LAAO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免疫组织中表达较高,感染刺激隐核虫早期篮子鱼鳃和脾的LAAO基因表达量显着上调,其可能参与宿主对寄生虫感染的早期防御。(2)篮子鱼对刺激隐核虫感染的免疫反应特性大部份刺激隐核虫在感染篮子鱼早期已被驱离,为研究其能否诱导篮子鱼产生免疫反应。本试验分析了刺激隐核虫感染第12 h的篮子鱼皮肤转录组学并评估了篮子鱼浸泡免疫后第4周的保护力。转录组测序共获得238,504,124条高质量reads,拼接得到258,869条unigene,平均长度为621 bp,N50为833 bp。感染组和对照组的转录组比较发现418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336个显着上调,82个显着下调。通过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共筛选得到32个免疫相关的DEGs,包含了先天免疫因子(如LAAO、抗菌肽和溶菌酶)、补体、趋化因子及其受体、NOD-like/Toll-like受体信号通路分子、抗原呈递和T/B细胞活化增殖分子等。刺激隐核虫浸泡免疫后第4周的攻毒结果显示,免疫组的死亡率和相对感染强度显着低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表明篮子鱼依赖于先天免疫抗御刺激隐核虫感染,获得性免疫能进一步加强抗御能力。(3)篮子鱼LZMg和NK-lysin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转录组数据显示,感染刺激隐核虫后篮子鱼的g型溶菌酶(LZMg)和抗菌肽NK-lysin呈显着上调。为了解篮子鱼LZMg和NK-lysin基因序列特征及其在刺激隐核虫感染后的表达变化,本试验克隆了LZMg和NK-lysin基因序列。篮子鱼LZMg ORF长度为567 bp,编码188个氨基酸,含有1个Pfam结构域和3个保守的催化位点,其氨基酸序列与鲈鱼(Dicentrarchus labrax)具有最高相似性,在进化树中与大黄鱼聚在一支。篮子鱼NK-lysin ORF长度为450 bp,编码149个氨基酸,具有SAPLIP家族的特征:含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和Saposin B蛋白结构域,与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的相似性最高。qRT-PCR检测结果显示,LZMg和NK-lysin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肝脏、血液、心脏和脾脏表达较高,刺激隐核虫感染后鳃和脾脏中的LZMg和NK-lysin均出现显着上调。(4)刺激隐核虫在篮子鱼上发育过程观察为了阐明篮子鱼对刺激隐核虫发育的影响,通过比较篮子鱼和大黄鱼感染刺激隐核虫后的不同时间点鳃的滋养体数量、脱落的包囊数量、包囊特征和虫子繁殖率,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刺激隐核虫细胞显微结构。结果显示,感染刺激隐核虫后,篮子鱼鳃的滋养体数量在第6 h开始显着下降,且18 h内脱离的滋养体不能形成包囊,而大黄鱼鳃的滋养体数量在0–72 h没有显着的变化。从篮子鱼脱离形成的包囊能正常分裂,包囊孵出的幼虫毒力不变。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刺激隐核虫在篮子鱼形成的滋养体、包囊前体和包囊具有正常的细胞形态,但在鱼体寄生时长一样,篮子鱼脱落形成的包囊小于大黄鱼的。刺激隐核虫寄生于大黄鱼的繁殖率高达59倍,而篮子鱼只有0.08倍。结果表明篮子鱼能在刺激隐核虫寄生的早期阶段驱除刺激隐核虫并限制其发育,从而避免寄生造成的损伤和重复感染。(5)网箱养殖中刺激隐核虫来源的初步研究以往研究认为,刺激隐核虫包囊在深海难以孵化,致使包囊在海底大量累积,在台风等作用下卷入浅海才能爆发,本实验将包囊分别放置于淤泥、深度2 m、10 m和30 m的海水中,研究其第3天和第6天孵化情况,发现淤泥和30 m的海水深度虽然对包囊分裂速度有一定的延缓作用,但对包囊的存活和孵化率没有影响,这表明包囊难以在海底累积,即海底虫源数量不会对造成鱼死亡。网箱网衣上易长附着生物,为研究刺激隐核虫包囊是否粘附于网衣附着物上,本试验将网衣置于患刺激隐核虫病的大黄鱼的桶底,统计网衣上包囊的附着情况。结果显示,包囊可以附着在网衣上,且网衣附着物越多,包囊附着率越高,最高可达17.3%。以上结果表明刺激隐核虫包囊可以粘附于网箱网衣,是养殖鱼类的重要感染源。

李岩强[2](2019)在《布氏鲳鲹低氧胁迫转录组分析及VEGFA基因表达研究》文中认为布氏鲳鲹(Trachinotus blochii)是我国南方养殖规模较大的海水养殖鱼类之一。虽然布氏鲳鲹养殖业发展较快,但低氧、富营养化等环境因子连年造成不可忽视的损失。溶解氧是鱼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因子,低氧胁迫会造成鱼类生长缓慢,免疫力下降,繁殖能力降低等。溶解氧对布氏鲳鲹生长繁殖等方面都有所影响,其低氧适应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因此,开展布氏鲳鲹对低氧适应的分子机制研究,能够为品种选育耐低氧鱼类以及人工养殖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利用RNA-seq技术对低氧胁迫下的布氏鲳鲹肝脏和脑进行转录组分析,通过不耐低氧组和耐低氧组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比较及其通路富集分析,挖掘出相关耐低氧应答通路和基因,同时采用Real-time PCR技术验证了相关基因的表达,并研究了布氏鲳鲹低氧应答VEGFA基因在低氧状态下不同时间段的表达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低氧胁迫下布氏鲳鲹肝脏和脑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将获得的功能基因进行差异性分析,共筛选得到肝脏3314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为580个,下调基因为2734个;在脑组织中显着差异表达基因501个,上调基因为179个,下调基因为322个。GO注释分析发现在三大功能类,即分子功能、细胞组分和生物过程中,功能基因被归类最多是生物过程,说明低氧条件下鱼类主要通过调节生物过程方面的功能基因参与应答反应。通过KEGG通路注释分析,本实验筛选出布氏鲳鲹肝脏低氧胁迫下主要有参与代谢的糖酵解/糖异生通路、信号传导HIF-1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细胞凋亡、p53信号通路以及运输和分解代谢的过氧化物酶体通路;筛选出布氏鲳鲹脑低氧胁迫下主要参与的通路有:NOD样受体信号通路、NF-κB信号传导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和MAPK信号通路等六个通路。这些通路上的差异表达基因,如磷酸甘油酸激酶、L-乳酸脱氢酶、缺氧诱导因子、血管生成素、生长激素、转化生长因子、丙氨酸脱羧酶、细胞凋亡调节因子、过氧化物酶等主要参与到无氧能量代谢、应激反应、血管生成和细胞死亡等过程。本研究结果表明,鲳鲹耐低氧个体表现出大量生长、代谢等相关基因表达量下调,暗示其基础生长代谢水平下降可能是个体耐受低氧的原因。2.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布氏鲳鲹低氧应答VEGFA基因克隆获得VEGFA基因的cDNA全长1470bp,5,UTR、3’UTR长度分别为617bp和208bp,ORF为645bp,编码214个氨基酸,VEGFA基因理论分子量为25.23kD。构建系统进化树和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与鲈形目的高体鰤、大黄鱼、贝氏隆头鱼聚为一枝,与高体鰤同源性达到96.1%,鲽形目(牙鲆)、鲤形目(斑马鱼)聚为另一枝,而与其他鸟类、哺乳类动物同源关系较远,与鸟类(原鸡)和哺乳类(人类)的同源性分别为56.1%和51.7%,基本符合物种进化关系,表明布氏鲳鲹VEGFA基因在功能上可能较为保守。3.VEGFA基因在布氏鲳鲹的组织表达分布利用Real-timePCR方法检测VEGFA基因在布氏鲳鲹大脑、中脑、小脑、下丘脑、鳃、心、肝、肾、胃、肠、脾和肌肉共12个组织的表达分布情况。其结果显示,肝脏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心脏,其他组织中均有检测到VEGFA的微量表达。说明VEGFA基因在不同组织表达模式不同,具有组织特异性。4.VEGFA基因在布氏鲳鲹低氧状态下不同时间段的表达变化在低氧胁迫下,肝脏组织中VEGFA从常氧到低氧12小时内表达量没有明显变化,直到低氧24小时在出现显着性差异,而在复氧过程中又恢复到了常氧水平。心脏组织表达在从常氧组到低氧胁迫再到复氧整个过程呈现出先升后降趋势,而且是在低氧3小时VEGFA表达量就达到最大值,而低氧3小时后表达量逐渐下降,直到复氧48小时其表达量与常氧组一致。脑组织在低氧6小时就出现表达显着升高,但是在12小时表达没有显着差异,直到低氧24小时出现表达量最大值,复氧后其表达又和常氧组无差异。VEGFA基因在布氏鲳鲹肝脏、心脏、脑三个组织中表达量都会有所变化,只是在不同组织其在不同时间低氧应答不一样,而在布氏鲳鲹复氧24小时后,VEGFA基因在各组织中表达量恢复到常氧水平。说明VEGFA可能是布氏鲳鲹重要的急性低氧胁迫应答因子之一。

刘波[3](2019)在《盐度和投喂频率对卵形鲳鲹生长和生理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是一种生长迅速且经济价值高的暖水性鱼类,已成为我国南方主要的海水养殖品种之一。盐度是鱼类存活和生长的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之一。由于连续降雨和台风等极端天气经常导致养殖区域的盐度发生变化,若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会严重影响卵形鲳鲹的生存和生长,对其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鱼类的存活和生长同时也受到日常管理中投喂频率的制约,在合理的投喂频率养殖下,能够提高鱼类的存活率和生长率;投喂频率的不合理可能既满足不了鱼类生存和生长所需的能量供给,也可能会增加养殖成本且破坏养殖生态环境。因此,卵形鲳鲹养殖过程中的日常管理特别重要,尤其是养殖水环境的变化和投喂频率的掌握。本文通过测定不同养殖盐度和投喂频率下卵形鲳鲹的生长性能、肌肉品质、生理生化指标以及盐度对肠道微生物组成变化,确定卵形鲳鲹最适养殖盐度和投喂频率,为卵形鲳鲹的健康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盐度对卵形鲳鲹生长、生理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将体重为12.07±0.13 g的卵形鲳鲹幼鱼在盐度为5‰、15‰、25‰和35‰的水体中饲养56天。首先,探讨了盐度对卵形鲳鲹的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卵形鲳鲹在4种盐度中均生长良好,且成活率为100%,其中在盐度15‰组卵形鲳鲹的终末体重显着高于其他三个盐度组(P<0.05),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盐度5‰组(P<0.05),而饵料系数显着低于盐度5‰组(P<0.05)。各盐度组间的肥满度和脏体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盐度15‰组的肝体比显着低于其他3个盐度组(P<0.05)。肌肉品质检测结果表明,盐度35‰组卵形鲳鲹肌肉粗蛋白含量显着低于盐度25‰组(P<0.05),而肌肉中的水分、灰分和粗脂肪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盐度5‰组卵形鲳鲹的滴水损失率和蒸煮损失率均显着高于其他三个盐度组(P<0.05);四种盐度组卵形鲳鲹肌肉硬度和弹性没有显着差异(P>0.05)。结果表明,卵形鲳鲹适宜的养殖盐度范围为15-25‰,根据其终体重和盐度的拟合曲线可知,卵形鲳鲹最适宜养殖盐度为21.36‰。同时适当的降低盐度可以改善卵形鲳鲹的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其次,研究盐度对生理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鳃NKA活性水平呈现典型的“U形”模式,且在盐度15‰组时活性最低,表明在该盐度水平下渗透调节所消耗的能量较低。血清渗透压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增大,且血清中K+和Cl-离子浓度无明显差异,而血清中Na+浓度在盐度5‰和15‰组显着低于盐度25‰和35‰组(P<0.05)。4种盐度组卵形鲳鲹血清中的甘油三酯,总蛋白,白蛋白,葡萄糖,乳酸,丙二醛,溶菌酶,磷酸果糖激酶,醛糖还原酶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盐度对胆固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皮质醇和甲状腺素T4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在高盐度组中胆固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六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活活性均显着低于盐度5‰组(P<0.05)。甲状腺素T4含量水平则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增大,各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随着养殖盐度的升高,皮质醇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各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最后,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不同养殖盐度对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通过对ACE,Chao1和Shannon,Simpson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分析结果表明,盐度对卵形鲳鲹的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影响差异不显着。4种盐度组饲养的卵形鲳鲹肠道中微生物的优势菌门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主坐标分析(PCoA)研究表明,各盐度组细菌群落没有聚集,且平行组间也误差较大,各盐度组间的细菌群落组成差异较大,可能是卵形鲳鲹在不同的盐度环境中具有特定的肠道微生物群,也可能是养殖水环境的微生物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肠道微生物中菌群的种类和功能,进而探讨肠道微生物群与不同盐度下卵形鲳鲹的生长之间的关系。2.投喂频率对卵形鲳鲹生长、生理和抗低盐度胁迫的影响为研究投喂频率对卵形鲳鲹生长性能、肌肉组成、生化指标和抗低盐度胁迫的影响,选取体重为25.81±0.15 g的卵形鲳鲹幼鱼,该实验设计6个投喂频率实验组,分别为1次/d、2次/d、3次/d、4次/d、5次/d和6次/d,养殖周期为10周。然后在盐度为4‰的水体中进行3h的低盐度胁迫实验,观察卵形鲳鲹抗低盐度胁迫的成活率。结果表明,投喂4次/d的终末体质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脏体比和肝体比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而在各投喂频率组的存活率和饵料系数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中总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因投喂频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且均在投喂4次/d时最低。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在投喂频率为4次/d时较高,但在各投喂频率组间的水分和灰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投喂3次/d组和4次/d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总抗氧化能力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其他投喂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投喂4次/d组的丙二醛显着高于1、2、5次/d组(P<0.05),与其他投喂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投喂1次/d组和6次/d组溶菌酶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其他投喂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抗低盐胁迫实验中,在投率频率为4次/d时成活率最高。根据本实验结果得出,投喂频率为4次/d时卵形鲳鲹幼鱼可得到较快的生长,既保持了鱼体的肌肉品质,抵抗低盐胁迫的能力也较强,因此卵形鲳鲹养殖的适宜投喂频率为4次/d。

李岩强,郭辰浩,叶恒振,朱凡,王茜,周智,骆剑[4](2020)在《布氏鲳鲹VEGFA基因克隆与组织表达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 VEGFA)主要生理功能是增加小静脉血管与微血管的通透性,是血管生成过程最重要的正向调控因子。本研究采用RACE技术克隆布氏鲳鲹VEGFA基因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该基因进行组织分布表达分析。结果显示,该VEGFA基因cDNA序列全长1 470 bp,5’UTR、3’UTR长度分别为617 bp和208 bp,ORF为645 bp,共编码214个氨基酸,其中包括一个信号肽和两个N-糖基化位点。理论分子量为25.23 kD,等电点为8.91。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布氏鲳鲹VEGFA基因与同属鲈形目鱼类高体鰤的同源性最高(96.1%)。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VEGFA在布氏鲳鲹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肝脏表达水平最高,其次是心脏,在小脑、胃、肠表达较低,在肾脏组织中的表达量最低,说明布氏鲳鲹VEGFA基因在生理代谢以及血管生成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调节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布氏鲳鲹VEGFA基因的生理代谢调控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郭辰浩[5](2018)在《布氏鲳鲹缺氧诱导因子-1α、-2α的克隆与表达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s,HIFs)是生物应对缺氧环境时,一系列调节机制中最主要的转录因子家族,能高效感知细胞内氧气浓度的降低,进而对多种基因进行调控。缺氧诱导因子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及一些疾病的发病机理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1.本研究通过RACE克隆,得到布氏鲳鲹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和HIF-2α两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HIF-1α基因cDNA全长序列3653bp,其中包含5’-非翻译区263bp,3’非翻译区1083bp,开放阅读框2307bp,共编码768个氨基酸。得到HIF-2α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3157bp,其中包含5’非翻译区48bp,3’非翻译区886bp开放阅读框2223bp,共编码740个氨基酸。将得到的HIF-1α和HIF-2α氨基酸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与鲈形目等其他脊椎动物的HIF-1α和HIF-2α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比对。比对结果显示,布氏鲳鲹与鲈形目的其它鱼类HIF-1α的同源性在84.4%以上,其中同源性最高的为同属鲈形目鲹科的高体鰤,同源性为92.6%;布氏鲳鲹HIF-2α与其他鱼类的同源性为55.0%~86.8%,其中最高的是鲈形目石首鱼科的波纹绒须石首鱼。2.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IF-1α和HIF-2α两基因在布氏鲳鲹端脑、中脑、小脑、下丘脑、鳃、心脏、肝脏、肾脏、胃、肠、脾脏及肌肉中的分布情况,发现HIF-1α和HIF-2α基因在检测的12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且HIF-1α基因在肝脏中的表达量最高,HIF-2α基因在中脑,肝脏和鳃中的表达量较高。3.在人工养殖系统中开展了布氏鲳鲹对于低氧环境的耐受性实验。实验水体的溶解氧浓度从6.5mg/L,逐步降低到0.6mg/L。溶氧在3.5mg/L以上时,生活正常。当溶氧降至3.5mg/L以下,布氏鲳鲹游泳速度变慢,并且随溶解氧浓度的进一步降低,游泳速度越来越慢。溶氧低于1.Omg/L时停止摄食。对布氏鲳鲹幼鱼窒息点的研究,得到体重为5.5-6.5g的布氏鲳鲹在水温27.3℃时窒息点约为0.8-0.9mg/L。与大部分淡水鱼和部分海水鱼类相比,布氏鲳鲹的窒息点较高。4.为了揭示布氏鲳鲹低氧胁迫条件下,HIF-1α和HIF-2α基因的表达调控规律,通过通入氮气的方法使溶解氧快速下降至1.0mg/L,通过调节氮气和空气的通入速度,使溶氧维持在1.0mg/L-1.3mg/L之间。布氏鲳鲹幼鱼分别处理1小时、3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后取样,作为低氧组。低氧处理24h后关闭氮气,继续通入空气使溶氧恢复正常水平,复氧24h后取样作为低氧复原组。同时以常氧下未经处理的个体为对照组。每组取6条平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布氏鲳鲹心脏、肝脏、全脑和鳃四个组织中HIF-1α和HIF-2α两基因的表达情况。实验结果显示,HIF-1α在低氧胁迫后四个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有明显上升。其中,心脏个鳃在12小时较之前有明显上升,而全脑和肝脏在6小时开始有显着变化。恢复正常氧后心脏、肝脏和鳃中HIF-1α的表达有显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低氧处理前的水平。整个实验过程中HIF-2α在鳃中的表达没有变化。而在全脑中,6h组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它组,且其它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在心脏和肝脏中,HIF-2α在3h组开始上升,6h达到最高,之后开始下降。恢复常氧后各组织中HIF-2α的表达量均与常氧组接近。

朱凡[6](2018)在《布氏鲳鲹GHRH、GHRHR组织分布和不同温度下表达差异分析》文中提出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是一类蛋白激素,它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是刺激垂体细胞分泌生长激素,GHRH通过与其受体GHRHR结合,对脊椎动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调控发挥重要的作用。布氏鲳鰺是一种快速生长的海洋鱼类,为了揭示其代谢与摄食机制,本论文研究了布氏鲳鰺GHRH和GHRHR基因在不同养殖温度下及餐前餐后的表达模式。利用RACE技术克隆得到布氏鲳鰺GHRH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为1019 bp,5’UTR、3’-UTR长度分别为327bp和164bp,ORF为528 bp,共编码175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布氏鲳鰺GHRH基因与同为鲈形目的斜带石斑鱼同源性为97.1%,亲缘关系较近;布氏鲳鰺GHRHR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 1141bp,其中 5’-UTR、3’-UTR 长度分别为 66 bp 和 469 bp,ORF 为 606bp,编码201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布氏鲳鰺GHRHR基因与其它几种鲈形目鱼类的同源性在86%以上,进化树分析显示布氏鲳鰺GHRHR基因与红甘鰺单独聚为一枝,亲缘关系较近。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布氏鲳鰺GHRH和GHRHR基因的组织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布氏鲳鰺GHRH基因的表达区域大多都集中在中枢系统,其中下丘脑表达量最高,而其他外周组织几乎没检测到表达;布氏鲳鰺GHRHR在脑部区域的端脑、中脑、小脑、下丘脑和垂体中也均检测到广泛分布,且在垂体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四个梯度养殖温度(21℃;25℃;29℃;33℃)下,布氏鲳鰺下丘脑GHRH的表达存在差异,在低温组21 ℃时,布氏鲳鰺GHRH mRNA表达量最高(P<0.05),且温度组25℃时布氏鲳鰺GHRH mRNA的表达量也高于温度组29℃和温度组33℃,但没有显着差异(P>0.05);布氏鲳鰺垂体GHRHR mRNA在不同温度梯度的表达量也不一样,其中在温度组29℃时表达量最高(P<0.05),且温度组25℃时布氏鲳鰺GHRHR mRNA的表达量也明显高于低温组21℃和高温组33℃(P<0.05)。在餐前餐后的实验中设置7个处理组,每组10尾布氏鲳鰺幼鱼,体重为68.01±4.34g。饲养一周后取样,将凌晨4:00作为-3时、早上6:00作为-1时、早上7:00作为0时、早上8:00作为+1时和早上10:00作为+3时,其中有两个组在0时禁食,作为对照组。实验结果显示,布氏鲳鰺下丘脑GHRH和垂体GHRHR mRNA的表达量在餐后1h的表达量都明显上升(P<0.05),但在餐后3h后又显着下降(P<0.05)。本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1、首次克隆获得布氏鲳鰺GHRH和GHRHR基因的全长序列;2、布氏鲳鰺GHRH和GHRHR基因的表达区域大多都集中在脑部神经组织;3、不同的温度环境和摄食水平,布氏鲳鰺GHRH和GHRHR基因的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GHRH和GHRHR与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呈负相关,并且这两个基因在布氏鲳鰺的摄食调控中可能存在潜在作用。本研究结果可进一步为GHRH和GHRHR基因在鱼类的生长代谢和摄食规律提供理论参考。

叶恒振[7](2018)在《温度和饥饿对布氏鲳鲹MSTN与MyoG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生物生长受到正、负调节系统的调控,肌肉生长调控中,肌细胞生成素和肌肉生成抑制素是重要的正负调控因子。为了研究布氏鲳鰺肌肉生长的模式,本研究首次在布氏鲳鰺中分离了 MSTN-1、MSTN-2与MyoG基因,比较分析了其系统进化关系,并通过qPCR技术检测了 MSTN-1、MSTN-2与MyoG的组织分布水平,研究了在梯度饲养温度下三个基因在中脑和肌肉中的表达水平,并测定了在饥饿复投喂过程中三个基因在中脑和肌肉中的表达水平,取得以下实验结果:1.分离了布氏鲳鰺MSTN-1、MSTN-2和MyoG三个肌肉生长相关的功能基因,其中MSTN-1与MSTN-2 ORF长度分为1131 bp和1080 bp,分别编码376和359个氨基酸;MyoG ORF长度753bp,编码250个氨基酸。三个基因的结构与其他硬骨鱼类似。通过进化树比较,布氏鲳鰺MSTN-1和MSTN-2与银鲳亲缘同源性为94%,布氏鲳鰺MyoG与银鲳的亲缘同源性为96%。2.通过Real-time PCR显示,MSTN-1在布氏鲳鰺中的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肌肉和性腺中呈现高表达;MSTN-2在布氏鲳鰺的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表达量最高的是脑部的5个组织,在中脑中的表达量高于其他组织;MyoG在布氏鲳鰺的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肌肉中呈现高表达。3.在温度实验中设置4个温度梯度(21℃,25℃,29℃,33℃),MSTN-1在中脑中的表达规律表现为在低温时表达量高随着温度降低在29 ℃时表达量最低,MSTN-1mRNA表达水平上升,MSTN-1在肌肉中表达规律表现为在低温时表达量高随着温度升高降低在29 ℃时表达量最低,升温后,MSTN-1mRNA表达上升。MSTN-2在中脑中的表达规律则是在25 ℃和29 ℃表现出低表达,在21 ℃和33 ℃表现出高表达,在33℃时,MSTN-2在肌肉中表达水平最高,在21℃、25℃和29℃表现出低表达;在中脑和肌肉中,MyoG在25℃表达量最高,随着温度升高,MyoG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在33℃时表达量最低。4.在饥饿复投喂实验中,在中脑中,MSTN-1的表达量整个实验期间都没有明显变化,MSTN-2的表达量在饥饿开始后第四天显着降低直到饥饿结束,恢复投喂后迅速回到对照组水平,MyoG的表达量在饥饿降低,重新投喂后回到对照组水平。在肌肉中,MSTN-1在饥饿的第一天显着上升然后迅速回落到对照组水平,MyoG的表达量在饥饿后迅速升高,在饥饿的第七天MyoG表达水平降低,复投喂保持在对照组水平。MSTN-1的上调以及MyoG的下调会使肌肉生长受到抑制。

王海洋[8](2018)在《温度和饥饿对布氏鲳鲹GH、GHR1和GHR2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在脊椎动物生长、繁殖、代谢、免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与靶细胞表面的生长激素受体(Growth hormone receptor,GHR)结合引起信号传导。本文克隆得到布氏鲳鲹GHR1和GHR2基因,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布氏鲳鲹GH、GHR1和GHR2基因的组织分布,同时研究了温度和饥饿对布氏鲳鲹肝脏GH、GHR1和GHR2基因的影响,具体研究如下:1.本实验克隆得到布氏鲳鲹GHR1和GHR2基因,其中布氏鲳鲹GHR1 cDNA 全长为 2334 bp,含 5’UTR 157bp、3,UTR 269bp 和 ORF 1908bp,编码 635个氨基酸。布氏鲳鲹GHR2 cDNA全长为2248 bp,含有5’UTR 176bp、3’UTR 314bp和ORF 1758bp,编码585个氨基酸。布氏鲳鲹GHR1和GHR2的核苷酸序列相似度为51.2%,氨基酸序列相似度为54.7%。布氏鲳鲹GHR1和GHR2基因含有GHR配体结合区FGEFS结构域、Box1和Box2序列框、半胱氨酸残基、络氨酸残基等特征区域。结果表明,布氏鲳鲹GHR1基因含有7个半胱氨酸残基和8个络氨酸残基,而GHR2基因含有5个半胱氨酸残基和7个络氨酸残基。进化树分析表明,布氏鲳鲹GHR1和GHR2基因与鱼类GHR1、GHR2基因分别聚为一支。2.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布氏鲳鲹GH、GHR1和GHR2基因的组织分布表达模式发现,布氏鲳鲹GH基因在垂体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心脏、肌肉、性腺,这与其他鱼类的表达情况一致。垂体是合成分泌GH的器官,垂体中GH基因的表达量远远高于其他组织;布氏鲳鲹GHR1和GHR2基因在肝脏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肌肉、脂肪,在端脑、中脑、垂体等神经组织中也有少量,这与其他鱼类中的表达情况类似,暗示肝脏是GH与GHR结合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3.本实验设计4个温度梯度,分别为21℃、25℃、29℃、33℃,来研究布氏鲳鲹GH、GHR1和GHR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当水温为21℃时,布氏鲳鲹GH和GHR1基因表达量最高,说明此时GHR1是GH发挥作用的主要受体。当温度为25℃时,两者表达量降低,水温升到29℃,两者表达量有所升高,当温度为33℃时,其表达量再次回落至25℃时的水平。布氏鲳鲹GH与GHR1基因的表达在温度刺激下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表明在低温时布氏鲳鲹GHR1可能是GH作用的主要受体。与之不同,布氏鲳鲹GHR2基因随着温度升高其表达量逐渐增加,当温度为33℃,其表达量达到最大值,说明在高温刺激下,布氏鲳鲹GHR2是GH主要结合对象。提示,布氏鲳鲹GHR1和GHR2基因可能分别在低温或高温中对机体生长起调控作用。4.对布氏鲳鲹进行饥饿复投实验,分别在饥饿第1天、第3天和饥饿第5天取样,同时进行复投,在复投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取样。研究发现,在饥饿第一天,与对照(投喂)组相比,布氏鲳鲹肝脏中GHR1基因表达量显着减少,而GHR2基因表达量显着增加,说明此时GHR2是GH的主要结合对象。在饥饿第三天,布氏鲳鲹GHR1和GHR2基因的表达量均增加,并且达到最大值。GHR1基因的表达量在饥饿第五天与对照组相同。表明在饥饿第一天,布氏鲳鲹GHR2基因是GH的主要结合对象。复投第一天,布氏鲳鲹GHR2基因的表达量回落至正常水平,可能是因为复投使机体迅速回归正常水平,GH与GHR2结合减少。结果表明,GHR1是布氏鲳鲹GH主要的结合受体,在机体处于饥饿时GHR2可能是GH结合的主要对象。

叶恒振,欧阳冬冬,王海洋,严耿杰,王茜,骆剑,陈国华[9](2019)在《禁食及进餐前后对布氏鲳鲹缩胆囊素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缩胆囊素(cholecystokinin, CCK)是生物体中抑制生物食欲的饱食信号因子,布氏鲳鲹属于摄食代谢十分旺盛的鱼类,揭示其CCK的表达规律能够进一步揭示鲳鲹的代谢机制。本研究开展了布氏鲳鲹禁食及餐前餐后养殖实验,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布氏鲳鲹的缩胆囊素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在餐前餐后实验中,结果表明布氏鲳鲹下丘脑中的CCK的表达量在餐后0 h迅速上升达到峰值,随后在餐后1 h、3 h逐渐下降,并在+3 h下降至对照组水平。在禁食实验中,下丘脑中CCK的表达量在禁食阶段逐渐降低并在第5天下降至显着低于对照组,复投喂后在第7天又上升到对照组水平并保持至第11天。布氏鲳鲹CCK的表达对于饱食的信号反馈非常迅速,CCK的高表达与鲳鲹食欲控制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布氏鲳鲹CCK基因的功能及调控提供理论参考。

朱凡,王茜,李岩强,周智,王海洋,叶恒振,骆剑,陈国华[10](2019)在《布氏鲳鲹GHRH基因克隆、组织和胚胎表达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rowth hormone releasing hormone, GHRH)主要生物学功能是刺激垂体细胞分泌生长激素,已被证实是动物体生长轴的重要调控因子之一,布氏鲳鲹是一种生长快速的海洋鱼类,为了揭示其代谢旺盛的调节机制,本研究从GHRH入手,利用RACE技术和qPCR方法对布氏鲳鲹GHRH基因进行了克隆、组织和胚胎表达模式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布氏鲳鲹GHRH基因cDNA序列全长1019bp,5’UTR、3’UTR长度分别为327 bp和164 bp,开放阅读框528 bp,共编码175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布氏鲳鲹GHRH基因与其它鲈形目鱼类的同源性在91%以上。布氏鲳鲹GHRH基因的表达区域大多都集中在中枢系统,其中下丘脑表达量最高;GHRH在受精卵期到后续发育过程中均检测到表达,其表达水平在仔鱼期达到最高。序列分析、组织及胚胎表达的结果表明,布氏鲳鲹GHRH的调节模式仍然可能通过下丘脑调节垂体释放GH,GHRH在个体发育的较早阶段即开始发挥作用。本研究掌握了布氏鲳鲹GHRH基因的基本规律,为进一步研究生长轴的调控提供了理论参考。

二、网箱养殖布氏鲳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箱养殖布氏鲳鲹(论文提纲范文)

(1)黄斑篮子鱼对刺激隐核虫感染的抗病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刺激隐核虫病研究概况
    1.2 黄斑篮子鱼抗刺激隐核虫感染的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篮子鱼对刺激隐核虫感染的应激反应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篮子鱼对刺激隐核虫感染的免疫反应特性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篮子鱼LZMg和 NK-lysin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刺激隐核虫在篮子鱼上发育过程观察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网箱养殖中刺激隐核虫来源的初步研究
    6.1 材料
    6.2 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I 英文缩略词
附录 II 质粒物理图谱
附录 III 博士期间的科研和获奖情况
致谢

(2)布氏鲳鲹低氧胁迫转录组分析及VEGFA基因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鱼类低氧胁迫相关研究进展
        1.1.1 低氧胁迫对鱼类的影响
        1.1.2 鱼类应对低氧调控机制研究
    1.2 转录组测序技术及其在鱼类中的应用
        1.2.1 转录组测序技术
        1.2.2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鱼类中的应用
    1.3 鱼类耐低氧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3.1 低氧诱导因子
        1.3.2 VEGFA基因的研究进展
    1.4 布氏鲳鲹的研究概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布氏鲳鲹耐低氧肝脏和脑转录组分析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1.4 主要试剂配制
        2.1.5 实验工具处理
    2.2 实验方法
        2.2.1 总RNA提取及检测
        2.2.2 转录组测序样品制备及测序
        2.2.3 测序数据的统计与质量评估
        2.2.4 序列比对与拼接
        2.2.5 序列基础生物信息分析
        2.2.6 筛选新转录本
        2.2.7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2.2.8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KEGG分类与富集分析
        2.2.9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肝脏RNA提取与质量鉴定
        2.3.2 测序结果质量控制
        2.3.3 序列比对与新转录本分析
        2.3.4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2.3.5 差异表达基因GO注释分类
        2.3.6 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分类
        2.3.7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2.3.8 差异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
        2.3.9 差异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布氏鲳鲹VEGFA基因的克隆分析
    3.1 材料
        3.1.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肝脏总RNA提取
        3.2.2 布氏鲳鲹VEGFA中间片段的克隆
        3.2.3 布氏鲳鲹VEGFA基因的3' RACE与5' RACE克隆
        3.2.4 VEGFA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布氏鲳鲹VEGFA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3.3.2 布氏鲳鲹VEGFA的理化特性分析
        3.3.3 布氏鲳鲹VEGFA氨基酸同源性分析
        3.3.4 布氏鲳鲹VEGFA基因进化树的构建
    3.4 讨论
第四章 布氏鲳鲹VEGFA基因的组织表达分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布氏鲳鲹VEGFA基因的组织分布
        4.2.2 VEGFA基因在低氧胁迫下不同时间段组织表达变化
    4.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盐度和投喂频率对卵形鲳鲹生长和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文献综述
        1.1.1 卵形鲳鲹研究概况
        1.1.2 盐度在鱼类中的研究进展
        1.1.2.1 盐度对鱼类生长性能的影响
        1.1.2.2 盐度对鱼类肌肉品质的影响
        1.1.2.3 盐度对鱼类生理的影响
        1.1.2.4 盐度对鱼类肠道微生物影响
        1.1.3 投喂频率在鱼类中的研究进展
        1.1.3.1 投喂频率对鱼类生长性能的影响
        1.1.3.2 投喂频率对鱼类肌肉品质的影响
        1.1.3.3 投喂频率对鱼类生理的影响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2.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盐度对卵形鲳鲹生长、生理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饲料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1.4 实验所需的试剂
        2.1.5 实验设计
    2.2 实验方法
        2.2.1 生长指标的测定
        2.2.2 肌肉品质的测定
        2.2.3 肌肉肉质测定
        2.2.3.1 肌肉滴水损失率的测定
        2.2.3.2 肌肉蒸煮损失率的测定
        2.2.3.3 肌肉pH的测定
        2.2.3.4 肌肉质地测定
        2.2.4 生理指标测定
        2.2.4.1 血清渗透压和血清离子浓度的测定
        2.2.4.2 鳃组织Na~+/K~+-ATPase酶活性测定
        2.2.4.3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2.2.4.4 血清激素指标测定
        2.2.4.5 血清糖代谢酶活指标测定
        2.2.5 肠道微生物的测定
        2.2.5.1 样品采集和DNA提取
        2.2.5.2 PCR扩增
        2.2.5.3 序列分析
        2.2.6 数据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盐度对卵形鲳鲹生长性能的测定
        2.3.2 盐度对卵形鲳鲹肌肉品质的测定
        2.3.2.1 营养成分分析
        2.3.2.2 肌肉品质分析
        2.3.3 盐度对卵形鲳鲹生理的影响
        2.3.3.1 盐度对卵形鲳鲹血清渗透压和离子浓度的影响
        2.3.3.2 盐度对卵形鲳鲹鳃NKA酶活的影响
        2.3.3.3 盐度对卵形鲳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3.3.4 盐度对卵形鲳鲹血清糖代谢的影响
        2.3.3.5 盐度对卵形鲳鲹血清激素的影响
        2.3.4 盐度对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2.3.4.1 序列分析和Alpha多样性分析
        2.3.4.2 肠道菌群组成及其相对丰度分析
        2.3.4.3 多样性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投喂频率对卵形鲳鲹生长、生理和抗低盐胁迫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饲料
        3.1.3 主要实验仪器
        3.1.4 实验设计
    3.2 实验方法
        3.2.1 生长性能的测定
        3.2.2 肌肉成分的测定
        3.2.3 血清生理指标的测定
        3.2.4 抗低盐胁迫实验
        3.2.5 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投喂频率对卵形鲳鲹生长性能的影响
        3.3.2 投喂频率对卵形鲳鲹肌肉成分的影响
        3.3.3 投喂频率对卵形鲳鲹生理指标的影响
        3.3.4 投喂频率对卵形鲳鲹免疫指标的影响
        3.3.5 投喂频率对卵形鲳鲹抗低盐胁迫存活率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布氏鲳鲹VEGFA基因克隆与组织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 VEGFA基因序列分析
    1.2 VEGFA蛋白的理化特性分析
    1.3 VEGFA蛋白结构分析
    1.4 布氏鲳鲹VEGFA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和进化树的构建
    1.5 VEGFA基因在布氏鲳鲹不同组织内的表达模式分析
2 讨论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提取布氏鲳鲹总RNA、c DNA单链及3'和5'末端模板的制备
    3.3 布氏鲳鲹VEGFA基因中间片段的克隆
    3.4 布氏鲳鲹VEGFA基因末端的克隆
    3.5 实时荧光定量检测VEGFA基因组织表达
    3.6 VEGFA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5)布氏鲳鲹缺氧诱导因子-1α、-2α的克隆与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布氏鲳鲹简介及研究进展
    1.2 缺氧诱导因子的研究进展
    1.3 缺氧诱导因子的生理功能
        1.3.1 缺氧诱导因子与代谢适应的关系
        1.3.2 缺氧诱导因子和血管生成的关系
        1.3.3 缺氧诱导因子和癌症的关系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布氏鲳鲹缺氧诱导因子-1α、-2α基因的克隆与组织分布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鱼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器材
        2.1.4 主要试剂配制
        2.1.5 主要工具的无RNA酶处理
        2.1.6 引物设计
    2.2 实验方法
        2.2.1 布氏鲳鲹肝脏总RNA的提取
        2.2.2 RNA产物检测
        2.2.3 布氏鲳鲹HIF-1α cDNA中间片段的克隆
        2.2.4 布氏鲳鲹HIF-1α基因3'和5'末端的克隆
        2.2.5 HIF-2α cDNA中间片段的克隆
        2.2.6 HIF-2α 3'和5'末端的扩增
        2.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8 组织分布
        2.2.9 数据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HIF-1α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分析
        2.3.2 HIF-2α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分析
        2.3.3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2.3.4 布氏鲳鲹HIF-1α、HIF-2α基因进化树的构建
        2.3.5 布氏鲳鲹HIF-1α、HIF-2α基因的组织分布
    2.4 讨论
第三章 布氏鲳鲹耐低氧能力及窒息点的测定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耐低氧能力测定
        3.2.2 窒息点的测定
    3.3 实验结果
        3.3.1 低氧胁迫下布氏鲳鲹的行为变化
        3.3.2 布氏鲳鲹的窒息点
    3.4 讨论
第四章 急性低氧胁迫下及复氧后布氏鲳鲹不同组织中HIF-1α、HIF-2 α基因的表达变化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取样方法
        4.3.2 荧光定量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布氏鲳鲹GHRH、GHRHR组织分布和不同温度下表达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布氏鲳鲹的生物学特征
    1.2 GHRH和GHRHR基因的研究进展
        1.2.1 GHRH和GHRHR的相关研究
        1.2.2 GHRH和GHRHR的分布
        1.2.3 GHRH的激素调节
        1.2.4 GHRHR的激素调节
        1.2.5 GHRH和GHRHR在动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1.3 水温对鱼类生长及摄食的影响
    1.4 温度对鱼类生长因子的影响
    1.5 餐前餐后对鱼类生长因子的影响
    1.6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布氏鲳鲹GHRH和GHRHR基因克隆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鱼
        2.1.2 药品与试剂
        2.1.3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配制
        2.1.4 RNA提取相关工具及无RNA酶处理
        2.1.5 实验仪器
        2.1.6 引物
    2.2 实验方法
        2.2.1 布氏鲳鲹全脑总RNA提取
        2.2.2 总RNA质量检测
        2.2.3 Tb GHRH和GHRHR中间片段的扩增
        2.2.4 GHRH和GHRHR 5'和3'末端的扩增
        2.2.5 回收目的片段
        2.2.6 目的片段的连接和转化
        2.2.7 筛选阳性克隆
        2.2.8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全脑总RNA提取和质量鉴定
        2.3.2 TbGHRH基因cDNA中间片段的克隆
        2.3.3 布氏鲳鲹GHRH基因5'末端的克隆
        2.3.4 布氏鲳鲹GHRH基因3'末端的克隆
        2.3.5 布氏鲳鲹GHRH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分析
        2.3.6 布氏鲳鲹GHRH的蛋白理化分析
        2.3.7 布氏鲳鲹GHRH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2.3.8 布氏鲳鲹GHRH进化树的构建
        2.3.9 布氏鲳鲹GHRHR基因cDNA中间片段的克隆
        2.3.10 布氏鲳鲹GHRHR基因3'末端的克隆
        2.3.11 布氏鲳鲹GHRHR基因5'末端的克隆
        2.3.12 布氏鲳鲹GHRHR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分析
        2.3.13 布氏鲳鲹GHRHR的蛋白理化分析
        2.3.14 布氏鲳鲹GHRHR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2.3.15 布氏鲳鲹GHRHR进化树的构建
    2.4 分析与讨论
第3章 布氏鲳鲹GHRH和GHRHR基因组织表达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鱼
        3.1.2 实验设备
        3.1.3 实验试剂
        3.1.4 引物设计
    3.2 实验方法
        3.2.1 GHRH和GHRHR基因组织表达分析
        3.2.2 GHRH和GHRHR基因胚胎表达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GHRH和GHRHR基因的组织分布
    3.4 分析与讨论
        3.4.1 GHRH和GHRHR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
第4章 不同温度和餐前餐后对布氏鲳鲹GHRH和GHRHR基因表达影响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鱼
        4.1.2 实验设备
        4.1.3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日常管理
        4.2.2 生长数据统计
        4.2.3 不同水温对布氏鲳鲹GHRH和GHRHR的表达变化
        4.2.4 餐前餐后对布氏鲳鲹GHRH和GHRHR的表达变化
        4.2.5 定量数据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不同水温对布氏鲳鲹幼鱼生长情况
        4.3.2 不同水温对布氏鲳鲹GHRH和GHRHR mRNA表达变化
        4.3.3 餐前餐后对布氏鲳鲹GHRH和GHRHR mRNA表达变化
    4.4 分析与讨论
        4.4.1 布氏鲳鲹GHRH和GHRHR mRNA在不同水温的表达情况
        4.4.2 布氏鲳鲹GHRH和GHRHR mRNA在餐前餐后的表达情况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温度和饥饿对布氏鲳鲹MSTN与MyoG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布氏鲳鲹简介
    2. 肌肉生成抑制素研究进展
    3. 肌细胞生成素研究进展
    4. 温度对鱼类生长的研究
    5. 鱼类补偿生长研究近况
    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布氏鲳鲹肌肉生成抑制素及肌细胞生成素的克隆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鱼
        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试剂配制
        1.5 实验引物设计
        1.6 实验方法
        1.7 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
        2.1 布氏鲳鲹MSTN-1基因克隆
        2.2 布氏鲳鲹MSTN-2基因克隆
        2.3 布氏鲳鲹MyoG基因克隆
        2.4 布氏鲳鲹MSTN-1、MSTN-2和MyoG进化树分析
    3. 讨论
第二章 布氏鲳鲹肌肉生成抑制素及肌细胞生成素组织分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鱼
        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1.3 总RNA提取及反转录
        1.4 荧光定量引物设计
        1.5 构建布氏鲳鲹MSTN-1、MSTN-2、MyoG及β-actin的相对标准曲线
        1.6 数据分析及作图
    2. 结果
        2.1 布氏鲳鲹MSTN-1组织分布结果
        2.2 布氏鲳鲹MSTN-2组织分布结果
        2.3 布氏鲳鲹MyoG组织分布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温度下布氏鲳鲹肌肉生成抑制素及肌细胞生成素表达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鱼及驯化
        1.2 实验养殖设备
        1.3 实验设计及取样
        1.4 荧光定量检测布氏鲳鲹MSTN-1、MSTN-2、MyoG不同温度下表达
    2. 结果
        2.1 布氏鲳鲹MSTN-1在不同温度下表达情况
        2.2 布氏鲳鲹MSTN-2在不同温度下表达情况
        2.3 布氏鲳鲹MyoG在不同温度下表达情况
    3. 讨论
第四章 饥饿复投喂中布氏鲳鲹肌肉生成抑制素及肌细胞生成素表达变化和体重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鱼及驯化
        1.2 实验养殖设备
        1.3 实验设计及取样
        1.4 荧光定量检测饥饿复投喂过程中布氏鲳鲹MSTN-1、MSTN-2、MyoG表达变化
    2. 结果
        2.1 布氏鲳鲹MSTN-1在饥饿复投喂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2.2 布氏鲳鲹MSTN-2在饥饿复投喂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2.3 布氏鲳鲹MyoG在饥饿复投喂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2.4 布氏鲳鲹饥饿复投喂与体重变化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研究生阶段发表文章
致谢

(8)温度和饥饿对布氏鲳鲹GH、GHR1和GHR2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布氏鲳鲹概况及研究进展
    1.2 生长激素(GH)及其受体(GHR)研究概况
        1.2.1 GHR的结构
        1.2.2 GHR的信号转导途径
        1.2.3 GHR的组织分布
        1.2.4 GHR的调节
    1.3 温度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1.4 饥饿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布氏鲳鲹GHR1和GHR2基因的克隆和组织分布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药品与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1.4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
        2.1.5 RNA提取工具的无RNA酶处理
        2.1.6 引物
    2.2 方法
        2.2.1 布氏鲳鲹肝脏总RNA的提取
        2.2.2 布氏鲳鲹肝脏总RNA质量检测
        2.2.3 布氏鲳鲹GHR1和GHR2基因中间片段的扩增
        2.2.4 布氏鲳鲹GHR1和GHR2基因3 '和5'端序列的获得
        2.2.5 目的片段的回收
        2.2.6 目的片段的连接、转化
        2.2.7 阳性克隆的筛选
        2.2.8 序列分析
        2.2.9 布氏鲳鲹GH、GHR1和GHR2基因的组织分布
    2.3 结果
        2.3.1 布氏鲳鲹GHR1和GHR2基因的克隆
        2.3.2 布氏鲳鲹GHR1和GHR2基因序列分析
        2.3.3 布氏鲳鲹各组织GH、GHR1和GHR2基因的表达分布
    2.4 讨论
第三章 温度对布氏鲳鲹GH、GHR1、GHR2基因表达的调节
    3.1 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设备
    3.2 方法
        3.2.1 不同水温对布氏鲳鲹GH、GHR1和GHR2基因表达的影响
        3.2.2 Real-time PCR检测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饥饿对布氏鲳鲹GHR1、GHR2基因表达的调节
    4.1 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实验设备
    4.2 方法
        4.2.1 饥饿对布氏鲳鲹GHR1和GHR2基因表达的影响
        4.2.2 Real-time PCR检测
        4.2.3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禁食及进餐前后对布氏鲳鲹缩胆囊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 餐前餐后摄食情况
    1.2 餐前餐后CCK mRNA表达量的影响
    1.3 禁食对CCK mRNA的表达量的影响
2 讨论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用鱼
    3.2 餐前餐后实验设计及取样
    3.3 禁食实验设计取样
    3.4 餐前餐后及禁食布氏鲳鲹下丘脑CCK表达
    3.5 荧光定量数据分析

(10)布氏鲳鲹GHRH基因克隆、组织和胚胎表达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 GHRH基因序列分析
    1.2 GHRH蛋白的理化特性分析
    1.3 GHRH蛋白结构分析
    1.4 布氏鲳鲹GHRH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和进化树的构建
    1.5 GHRH基因在布氏鲳鲹不同组织内的表达模式分析
    1.6 GHRH基因在布氏鲳鲹不同胚胎时期表达模式分析
2 讨论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2 布氏鲳鲹下丘脑总RNA提取、cDNA单链及3'和5'末端模板的获得
    3.3 布氏鲳鲹GHRH基因中间片段的克隆
    3.4 布氏鲳鲹GHRH基因末端的克隆
    3.5 布氏鲳鲹GHRH基因组织表达
    3.6 布氏鲳鲹GHRH基因时空表达
    3.7 生物信息学分析

四、网箱养殖布氏鲳鲹(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斑篮子鱼对刺激隐核虫感染的抗病生物学特性研究[D]. 江飚. 中山大学, 2019(01)
  • [2]布氏鲳鲹低氧胁迫转录组分析及VEGFA基因表达研究[D]. 李岩强. 海南大学, 2019
  • [3]盐度和投喂频率对卵形鲳鲹生长和生理的影响[D]. 刘波.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4]布氏鲳鲹VEGFA基因克隆与组织表达分析[J]. 李岩强,郭辰浩,叶恒振,朱凡,王茜,周智,骆剑.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20(03)
  • [5]布氏鲳鲹缺氧诱导因子-1α、-2α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 郭辰浩. 海南大学, 2018(08)
  • [6]布氏鲳鲹GHRH、GHRHR组织分布和不同温度下表达差异分析[D]. 朱凡. 海南大学, 2018(08)
  • [7]温度和饥饿对布氏鲳鲹MSTN与MyoG基因表达的影响[D]. 叶恒振. 海南大学, 2018(08)
  • [8]温度和饥饿对布氏鲳鲹GH、GHR1和GHR2基因表达的影响[D]. 王海洋. 海南大学, 2018(06)
  • [9]禁食及进餐前后对布氏鲳鲹缩胆囊素表达的影响[J]. 叶恒振,欧阳冬冬,王海洋,严耿杰,王茜,骆剑,陈国华.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9(08)
  • [10]布氏鲳鲹GHRH基因克隆、组织和胚胎表达模式[J]. 朱凡,王茜,李岩强,周智,王海洋,叶恒振,骆剑,陈国华.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9(05)

标签:;  ;  ;  

鲳鱼笼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