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资本的获取与投资:利益相关者管理与企业社会责任_社会资本论文

企业社会资本的获取与投资:利益相关者管理与企业社会责任_社会资本论文

企业社会资本的获取与投资——利益相关者管理与公司社会责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论文,利益论文,资本论文,责任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与理论背景

在最近的20多年来,社会资本一直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颇受关注,也是争议最多的概念和理论之一。迄今为止,学术界甚至在社会资本最基本的概念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注:有关讨论请参阅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张其仔:《新经济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新华文摘》2003年第10期。)

本文循如下思路。首先是立论基础。尽管对社会资本有着许多不同的定义,但诚如福山所指出的,其中大部分的定义指的并不是社会资本本身,而是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注:参见弗朗西斯·福山:《社会资本、公民社会与发展》,《新华文摘》2003年第7期。)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概念并不是这里要讨论的主要内容,本文的立论基础是,无论其概念或形式如何,社会资本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能够创造与发展,且对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能够起到比较多的正面促进作用。而关于这一点,除极少数的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之外,绝大多数人都是认同的。也就是说,如果引导和运用正确,除了物资资本和金融资本外,社会资本也可以直接或者说更多是间接地构成社会物质财富创造的源泉之一,这似乎已没有太多的异议。

其次,借鉴社会资本理论中的网络节点的概念,本文限定的网络节点(钮节)是企业而不是个人。张文宏将有关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在分析层次上做了划分。首先是个体和群体的分析层次。个体层次以林南、伯特、弗南普和波茨等人的观点为代表,群体(或组织)层次以布迪尔、科尔曼和普特南等人的观点为代表。此外,借用布朗和特纳等人的观点,他还将这些理论进行了微观、中观和宏观层次的划分。如果对其的分析理解正确,那么无论哪个层次,其共同之处都是建立在社会网络结构分析的基础之上。个体理论和群体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所强调的是社会网络中各个相互联系的主体或者说节点究竟是个人还是群体。正如香港学者边燕杰和邱海雄所指出的那样,社会资本是从西方社会学借用的概念,而西方学者关心的是个人的社会资本。(注:边燕杰、邱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因此,即使是研究群体层次上的社会资本,其所指的群体也是一个泛的概念,既包括各种合法和非法的社会团体,也包括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组织,在崇尚个体主义的西方,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居重要地位的经济组织或者说社会单元的企业,在其社会资本的问题上并未特别的关注。而且,其立足点最终仍还是建立在强调个体社会资本的获取和运用的基础之上。正因为有如此缺憾,将企业从社会资本泛群体的研究中单列出来,有着现实的意义。当然,已有部分学者关注这一问题并有了一些前期研究,我们试图在这方面作某些进一步的探索思考。

第三,从企业管理学的角度探讨企业社会资本的问题。就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在社会资本研究的学科结构上,主要以社会学家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探讨的居多,当然,也有部分学者借鉴这一概念,从政治、经济、管理甚至历史的角度进行思考。在管理学方面,目前运用最多的也是社会资本理论中的网络理论。借鉴这一理论,在引入企业经济行为的社会嵌入性观点后,管理学的研究视野被进一步扩大,分析的重点从原先的企业活动边界的界定、企业与市场相互间的最佳组合以及对企业内部科层组织的选择等,扩展到对企业内部或外部能够诱导和实际存在的各种各样交互作用的网络关系及其结构的研究上。本文亦从这一视角审视在企业战略管理方面正被日益引起重视的此类问题。

第四,讨论企业社会资本获取与创造的管理手段或模式。目前有关社会网络理论与管理理论的相关性研究,一般从如下几个方面思考:一是社会网络的功能,即如何利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特殊主义信任原则来培育社会资本,进而获取企业稀缺资源,以应付一般市场化交易中的经济不确定性。例如过去的乡镇企业和家族企业,现在的私有企业及集群企业等。此外,还有人从技术创新和竞争优势的角度分析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和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二是企业获取社会资本的管理方式。这方面的观点主要有:企业、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文化管理、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战略网络管理、企业战略联盟的伙伴关系管理、利益相关者财务管理等。三是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的研究。本文讨论的是上述第二方面,即除了介绍的有关理论外,我们认为运用当今企业管理中日益受到关注的利益相关者管理和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对企业社会资本的获取和创造的管理手段或方式似可有一个更丰富的补充解析。

二、企业社会资本

企业社会资本虽不是社会学社会资本研究的重点对象,但不可否认,集中研究群体层次社会资本的一些观点,还是为企业社会资本的研究奠定了某些基础。张文宏将这一阵营的主要观点作了归纳:1.在泛群体的概念下,探索群体集体性社会资本的创造和维持的要素和过程。例如,把关系密切的网络视为手段,集体资本可以通过这种手段得以维持,群体的再生产也可以实现;2.解释一个群体的规范、信任、制裁和权威等为什么是群体的社会资本得以创造和维持的基本要素;3.在承认社会资本是对个人有用的社会结构特征或资源的同时,突出了社会资本的公共性。社会资本具有集体资产的特征,而且对群体所有成员都是有效的,不管它的成员实际获得的是什么,都对这些资源有所供给或奉献。(注: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新华文摘》2003年第10期。)很显然,作为社会群体中的重要一类,这些群体社会资本的概念特征描述同样适用于企业。

国外正式提出企业社会资本概念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的是Gabbay等人,他们将企业从社会群体中提取出来作为独立研究的主体,分析社会网络结构与企业及其成员实现既定目标的联系,认为企业社会资本就是企业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来实现其目标的一系列有形或无形的资源。持类似观点的还有Bakcr等。(注:参见武志伟:《企业社会资本的内涵和功能研究》,《软科学》2003年第5期。)

在国内,较早研究企业社会资本的是边燕杰等人,此后,还有一些学者如陈传明、郑胜利、周小虎、张方华及武志伟等,分别探讨了企业社会资本的主体、企业和企业家社会资本及其功效、企业社会资本与社会结构的区别、企业社会资本与社会负债、企业外部社会资本与内部社会资本、企业资本与技术创新和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等。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对企业社会资本的主体及其差异筹问题似可作些进一步的探讨。

关于企业社会资本的主体,边燕杰等虽然认为这一主体是企业,但他们也承认,在概括企业获取社会资本的纵向、横向和社会三类联系,以及在企业间社会资本的差异和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因子分析中.因资料获取上的原因,主要还是用企业家的社会资本来代表企业社会资本。武志伟的研究指出了这一不足,认为企业社会资本不仅仅因企业家个人的社会联系,也包括企业所有员工的社会联系而形成;企业社会资本一经形成,其所依附的主体既可以是企业家为主的所有成员,但更多的是企业这个实体本身,因为此时企业社会资本所赖于产生的企业社会关系网络所涵盖的内容,已远远超出企业员工个人所拥有的网络关系范围。我们赞同这一观点,即企业社会资本的主体是企业而非个人。企业之间之所以存在着社会资本的差异,其影响因素既有以企业家为主的企业成员的社会关系网络,也有边燕杰等所提到的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但还有另一个因素也不能不考虑,既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虽然也是建立在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构建之上,但它不仅仅是企业人际关系的简单体现。企业文化表现出的商业伦理、诚信、声誉等一系列超越企业人际关系水平的企业品行,一方面是衡量企业社会资本水平的无形资产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企业获取社会资本的主体能力。这种能力是企业中包括企业家在内的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也可以认为这就是企业社会资本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其中一层含义。在现实经济中,企业家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更讲求人情关系的国情使中国的企业往往把获取企业社会资本过多地寄托在企业家个人而非企业能力之上,姜汝祥的比较研究指出,这是中国一流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存在的主要差距之一。(注:参见姜汝祥:《差距——中国一流企业离世界一流企业有多远》,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这种观念甚至是造成中国的部分企业领导者把企业的社会资本当作个人资本而挥霍的主要根源之一。

在认可企业资本的主体是企业的前提下,对这些主体还可以进行层次上的划分。艾德温M·爱泼斯坦(Edwin M·Epstein)在分析企业权力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时认为,企业权力有宏观、中观、微观和个人四个层次。宏观层次指由国家的所有企业组成的系统,即所有的企业组织。其权力来自于国家所有组织的集合规模和优势;中观层次指公司群,典型的如航空、电力、银行、石油输出国组织、制药公司和追求共同利益的合作伙伴组织等,通过结盟行动共同致力于某一预想结果的产出;微观层次是具体企业,通常是指大的公司;最后是个人层次,指企业领导人个人的权力。卡罗尔和巴克霍尔茨认为,企业权力指的是“生成一种效果,对一种事态或一批人施加影响的能力或力量。就其本身而论,权力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注:阿奇B·卡罗尔等著,黄煜平等译:《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其中,消极的一面指的是企业的滥用权力。而积极的影响能力或力量,是指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促进作用。换一个角度来理解,权力虽然不是唯一的,但也是企业获取社会资本的能力或力量之一。似可以认为,企业的社会资本也同样有如上四个层次的划分。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说,不同层次的企业,其所覆盖的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和网络等级不同,因而获取社会资本的能力也不同,一般而言,层次越高,获取社会资本的能力越强,企业社会资本资源量也就越多。反之亦然。如果此种划分有其合理的成分,那么企业家社会资本充其量也只是最低层次的企业社会资本,以其代表企业社会资本的观点有失片面。在企业社会资本的主体问题上,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三、企业获取社会资本的重要管理模式:利益相关者管理

无论企业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和主体是什么,既然它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就需要有获取的手段或方式。企业社会网络理论虽也强调网络是获取包括社会资本在内的企业各类资源的重要手段或工具,但企业具体应怎么做,并不是网络理论研究的重点。从管理学的意义上说,网络理论在企业社会资源获取的工具性方面的表述显得更为宏观和抽象。至于企业、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战略网络管理、企业战略联盟的伙伴关系管理、利益相关者财务管理等涉及企业社会资本管理的有关理论,尽管都称得上是探讨企业社会资本获取的具体管理方式,但由于这些理论各自关注的重点不同,因此在研究的角度上也就各有偏重,难免顾此失彼。譬如企业及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理论比较多地是强调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管理,而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战略网络管理和企业战略伙伴关系管理等理论,则强调的是企业外部社会资本的管理。我们认为,在企业管理中正日益受到关注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是能更完整地解释企业获取和创造社会资本的管理理论,而利益相关者管理则是企业社会资本管理最行之有效的一种管理模式。需要说明的是,利益相关者财务管理虽然也涉及利益相关者问题,但利益相关者理论只作为其研究的铺垫,其重心是利益相关者管理的财务方面,即如何实现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基本目标——财务效率与财务公平,而非社会资本管理。

利益相关者理论最先是针对在企业投资收益分配问题上,以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两权分离理论为基础的股东至上理论而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按照股东至上的逻辑而安排的企业治理结构是一种单边的或者说是“股东治理”的结构,与此结构相对应的,以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传统企业利益分配原则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作为以不同的契约形式而相联结的企业,是各个合作所有者的资源通过合约而形成的相关集合,因此在利益分配上,应考虑到与之相关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相应地在企业治理结构方面,应以双边或多边的“共同治理”模式取代“股东至上”模式。

与社会资本理论类似,利益相关者理论同样强调被研究主体的社会性。该理论立论的现实基础是,企业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是由无数利益群体、或多或少具有一定形式的组织和各类公共机构所组成的。这些群体、组织和公共机构的每一个都是有目的的人的集结体。而且,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组织还在不断地增多,原先相对集中的权力被日益分散化了,多元社会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有着各种特殊利益的社会。群体或个人在企图实现自身的奋斗目标时,受到越来越多的利益牵制。换言之,一个组织成功实现其目标的可能性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与之相互作用的或相互依存的一些群体或个人。企业作为经济性组织,不管对其利益相关者怎么界定,若以各个层次的企业作为一个个节点,那么与之相联结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群体或个人就构成了社会资本理论和网络理论所描述的那种社会关系网络,只不过对企业而言,利益相关者理论将这些社会关系具体化了。这就使企业在如何利用该网络,通过运用各种利益相关者管理方式来创造与获取社会资本,最终达到企业发展的目的上,有了更为明确的管理目标体系。

在系统性上,较之前述涉及企业社会资本管理的各种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也显得更为完整。其中关于企业伦理、道德管理、新社会契约、雇员权利、工作场所的雇员隐私、职业安全与健康以及反雇佣歧视与扶持行动等理论,体现了其对企业员工这一重要内部利益相关者的重视。这种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更有利于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创造与凝聚。具体表现为企业生产经营与技术、产品创新过程中员工之间、各部门之间的信任与合作程度、企业文化水平、团队学习精神、知识共享度以及员工参与管理等方面。在企业的外部关系上,相对于传统管理理论,企业战略网络管理和战略伙伴关系管理等理论已经将其扩展到那些与企业有着比较直接的生产或交换的经济利益关系者,比如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生产和技术上的合作性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供应商和消费者甚至竞争对手等,而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则进一步超越了上述界限,将这些关系继续扩展到政府、自然环境、舆论界以及社区等,这就构建了一个更为全面的企业社会关系网络,为企业获取与创造外部社会资本提供了更丰富的来源渠道。

四、企业社会资本的投资:企业社会责任

和其他生产性资源一样,企业社会资本的获取也必须进行必要的投资。林南就是把社会资本界定为“在具有期望回报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投资”。(注: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新华文摘》2003年第10期。)在投资主体问题上,西方社会资本理论同样存在着个体与群体的观点分歧,但如同本文前面讨论社会资本的主体时所指出的那样,企业也应该是社会资本的投资主体之一。

关于社会资本投资的经济学原理,美国的爱得华·格拉泽在其《社会资本的投资及其收益》一文中曾进行过分析并建立了模型,(注:参见曹荣湘选编:《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对企业社会资本投资分析应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不过该模型是以个体社会资本投资为分析基础的,因此其中的一些影响变量并不适用于企业,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这里要提出的问题是,企业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社会资本的投资?我们认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有着密切渊源关系的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似可对此做出解释。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是在历史上诸多讨论而形成的不同观点上发展而来的,即使到今天也没有达成一个一致的定义。与利益相关者理论一样,虽然仍有反对的观点,但由于付诸实践的效果日益显现,因而该理论也已不断引起人们的重视。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定义有许多种,卡罗力等对此曾进行归纳和介绍,其中包括卡罗尔自己提出“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理论。(注:阿奇B·卡罗尔等著,黄煜平等译:《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23—27页。)

“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理论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四个层次:企业的经济责任是基本责任,处于金字塔的底部;第二层是企业的法律责任,企业必须在社会制定的法律框架内运作;第三层是企业的伦理责任,指那些为社会或者说利益相关者所期望或禁止的、尚未形成法律条文的活动和做法,包括公平、公正、道德、规范等。第四层是企业的慈善责任。

依据这一划分,第一和第二层次的责任可以看作是企业赖于生存的社会责任底线,因为没有盈利和不遵守社会法律规制的企业最终是无法立足的。受经济规律和法律法规的约束,企业在承担这两个层次的社会责任时,与后两个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比较而言,处于相对主动的状态。从企业社会资本投资的角度看,在守法的前提下.盈利体现了企业的财务收益,有可能(但不是绝对)对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投资提供有利、但不是充分的条件,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它只被看作是企业承担其经济责任的伴生物而非主要目标。

作为第三层次的企业伦理责任,由于其所“包含和反映的是比现有法律要求高的、新出现的、社会期待企业去迎合的价值观和规范。”因此这种社会责任往往不易加于界定,而且其中某些内容的合法性还不断受到大众的挑剔或存有争议。而第四层次的企业慈善责任,则是非伦理和道德要求的,对企业来说是非强制性的、自愿的或自由的。这两个层次的社会责任,要使持传统观念的企业认可并非容易,更遑论实际承担了。

因此,那些能够关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尤其是第三和第四层次社会责任的企业,可以将其行为举止(或者如卡罗尔等所表述的社会表现、企业品行)看作是对获取企业社会资本的一种包括利益上的和情感上的投资。正因为有情感上的因素,因此它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资金或物质性投资,虽然在具体形态上也可以是资金或物质。从时间上说,这类投资应属于中长期投资,它需要有连续性,其投入的量视企业的经营状况可能会时多时少,但不能间断,更不能终止,否则将前功尽弃。此外,还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因而企业不能指望所有的这种投资都能立即得到回报,一般而言,其回报的速度将主要根据企业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划分及其反应而有快有慢,其中有相当部分必然存在着投资与收益上的时滞。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在许多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中,对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问题上有着不一致看法的一个原因。然而,只要企业能有意识地进行这种投资并持之于恒,那么迟早会获得企业在社会资本上的回报,唤起尽可能多的、各种类型的利益相关者的忠诚和支持。这种情况在美国的投资经济中已经显现。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出现所谓的社会意识或社会伦理投资运动,近几年则已发展成为社会投资主流的一个组成部分。该投资运动的核心概念是“社会稽查”,既寻求那些愿意把资金投入到他们所看准了是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的潜在投资者,建立社会意识基金作为风险投资。因为有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将对方组织的社会表现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这样做下来的结果对自己并非有什么不利;良好的社会表现事实上易引来大量的拥有特定资源的机构投资者”。(注:阿奇B·卡罗尔等著,黄煜平等译:《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这就是对企业必须注重社会资本投资才能长远获益的现实有力注解。

标签:;  ;  ;  ;  ;  ;  ;  ;  ;  ;  ;  ;  ;  

企业社会资本的获取与投资:利益相关者管理与企业社会责任_社会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