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脱美返亚”战略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战略论文,脱美返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以来,日本依据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不断调整、制定对外发展战略。“脱美返亚”战略便是日本对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对外战略中举足轻重。笔者拟就日本“脱美返亚”战略推行的背景、内容、着眼点及其前景做粗浅分析。
一、日本推行“脱美返亚”战略的背景
(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它使日本认识到只有“脱美返亚”才能与欧美区域经济集团进行抗衡。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一体化是世界范围内经济技术竞争激化和经济国际化深化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一些同在一个区域、有着较密切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的国家,力求加强自我保护,取得有利竞争地位,加强国际合作而采取的行动。这些国家集团对集团外的国家则有不同程度的排他性。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方兴未艾,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欧洲,欧共体1993年形成了欧洲统一大市场,在北美,以美国为中心的美加墨自由贸易区也于1994年建成。面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只有参加、成立区域经济集团,才有利于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各国都在寻求建立、推动与本国地理上相近的国家组成区域经济集团。在这种世界经济发展大潮下,作为亚洲一员,与亚洲各国有着较密切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日本认识到,只有返回亚洲,成立以自己为中心的区域经济集团,才能与美欧区域经济集团进行抗衡。
(二)亚洲经济的持续、迅速增长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将目光转向亚洲,日本面临着来自美欧各国的挑战。亚洲特别是东亚各国自70—80年代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进入90年代后,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亚洲的经济增长率仍为全球之首。1993年包括中国、四小、东盟四国(除新加坡、文莱)、南亚5国及越南在内的14个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取得了平均7.1%的增长率。展望前景,在中国及东盟各国保持旺盛势头的推动下,亚太经济将继续充满增长活力。为此,美国、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将目光转向亚洲,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竞争与合作。如德国正在调整其亚太政策,1993年科尔总理两次访问亚洲,推出了以中国为重点的“亚太新战略”。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美国更是自不待言,冷战体制结束后,推出了以经济安全为中心的亚太新战略。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将目光转向亚洲,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竞争、合作的目的是要充分享受欣欣向荣的亚太市场的恩惠,借助于亚太国家、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势头,促进经济增长。地处亚洲的日本当然不能无视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威胁它在亚洲的经济利益。亚洲对日本来说,无论从政治的观点,还是从经济的观点衡量,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失去亚洲,日本就会失去与美欧抗衡的根基。日本有些人士早已认识到亚洲对日本的重要性。如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会长金森九雄先生指出,日本的未来不在美国,而在亚洲。日本前情报局长、现驻泰国大使冈崎久彦说“今后世界是亚洲时代,日本应以亚太地区为中心发展国力,应综合地调整亚洲政策和战略,以争取亚洲超级圈。”
(三)美日经济矛盾和摩擦日益尖锐使日本脱美返亚。二战以后,由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日本得以在冷战体制下埋头发展经济,使日本经济获得飞速发展。50年代前半期,日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差是1∶10或1∶15,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是日本的20—30倍。到了80年代中期,日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已达到几乎相等的程度。随着日美两国经济实力地位的变化,日美间的经济矛盾与摩擦日益突出。1982年—1989年美国贸易逆差累计9500亿美元,其中1/3是对日贸易逆差。1993年美国对外贸易逆差为1957亿美元,其中对日逆差占51%。美国对此强烈不满,克林顿执政后,将经济安全视为美国国家安全的关键。为了振兴美国经济,解决对日庞大贸易赤字问题已成为美国对日关系中最为重要、急迫的问题。克林顿政权要求日本为其开放市场制订具体的数额指标,如不能达到指标,美国将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美日贸易谈判几经周折于1994年10月1日达成了部分贸易协议。但是美日经济贸易矛盾与摩擦已非一日之寒,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得以根本解决,并将影响到今后美日关系的发展。对此,日本有识之士主张“要由重视美国的日本转为重视亚洲的日本。”
(四)日本国内“返亚论”的兴起对日本实施“脱美返亚”战略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自8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冷战体制的崩溃和日本在国际上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日本在制定新形势下的对外战略时,受到国内极为日益流行的“返亚论”的影响。返亚论反对战后日本长期效仿、追随美国,它认为美欧文明正在走向衰落,而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文明正日益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返亚论强调“日本应返回亚洲,以亚洲为与欧美周旋的后盾,与美欧分庭抗礼。”有的日本学者甚至提出了“日本文明圈”的概念,主张向世界各国输出日本文化。返亚论是日本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产生的一种社会思潮,在日本越来越占有市场,在日本政府制定对外战略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影响。因而,返亚论对日本“脱美返亚”战略的推行起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日本“脱美返亚”战略的主要内容
至今为止,日本政府虽未公开提出“脱美返亚”战略,但是从近年来日本政府、经济界的行为和舆论界宣传中,“脱美返亚”战略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上推行以日本为头雁,亚洲四小、东盟、中国等亚洲国家尾随其后的雁行模式。其具体经济行为主要表现在:
1.扩大对亚洲国家、地区直接投资。90年代以来,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开始逐步改变了过去偏重于美欧的状况,投资重点转向亚洲。1989年日本对北美直接投资的实际金额为339亿美元,但到了1990年则减少了20%,1991年比1990年更进一步减少了31%,降至188亿美元的水平。相反,日本对亚洲直接投资的比重则呈上升势头,从1989年的12.2%上升到1990年的12.4%,进而在1991年又提高到14.3%。1992年又达到18.8%,1993年以来在日元升值的推动下,又上升到37.5%。目前,日本对亚洲的直接投资已经超过了美国对亚洲的直接投资,成为亚洲的最大投资国。据日本经济研究中心预测,日本对亚洲地区的直接投资到1995年将达到1059.86亿美元,到2000年日本对亚洲的直接投资累计额将达到2153.49亿美元。
2.对亚洲各国大力推进政府开发援助。近年来,日本政府开发援助增长十分迅速。1989年,日本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援助大国。在此过程中,日本政府开发援助一直偏重于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1992年6月30日,日本内阁通过的《政府开发援助大纲》中明确规定:“亚洲地区在历史、地理、政治及经济方面同我国有密切关系,应继续将亚洲地区作为援助的重点。”90年代以来,日本对亚洲地区提供的政府开发援助总额一直占日本整个政府开发援助总额的60%左右。预计在90年代后半期,日本为促进以其为头雁的雁行经济模式的形成,对亚洲特别是对东亚地区的政府开发援助将继续增长。
3.扩大对亚洲各国商品的进口,努力成为商品吸收地。日本自80年代中期就对日本经济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即从外需主导型经济结构向内需主导型经济结构转变。近年来,日本在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不断扩大对亚洲各国的商品进口,努力成为亚洲各国商品的吸收地。1992年从亚洲地区的进口比1991年增长6%,从美国进口减少3%。日本从亚洲地区的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45%,美国只占22.4%,日本已成为亚洲各国的巨大商品吸收地。
4.积极推动日元国际化,构筑以亚洲为中心的“日元圈”。随着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日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不断提高,在世界经济、亚洲经济的发展中已成为与美元并驾齐驱的世界货币。日本为在以亚洲为中心构筑“日元圈”,进一步推动日元国际化,90年代以来,加快了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放宽了对金融市场和货币流通的控制,不断对亚洲各国进行金融渗透,以便尽早建成“日元圈”使日元在亚洲各国经济发展中成为最主要世界货币。
(二)政治上积极推行“亚洲外交”谋求在亚洲的政治主导权。进入90年代,日本为了在政治上掌握亚洲主导权,把推进“亚洲外交”作为日本外交的重点之一。1991年日本官方发表的《外交蓝皮书》中,公开提出“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日本应解除具有特点的领域即亚太地区的对立与纠纷,今后日本必须对作为国际秩序重要一环的亚太地区的安全与发展,发挥真正的中心作用。”近几年日本各届首相上台伊始均对亚洲各国进行了访问。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曾说“日本作为一个亚洲国家,打算尽一切努力加强这一地区的政治稳定和经济活力。”日本政府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在发展与亚洲国家关系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如在与东盟国家关系上,近年来将加强政治关系摆在了首位。自1977年福田首相在发展与东盟关系上提出了“福田主义”三原则,即日本不做军事大国;为东南亚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与东盟各国建立“心心相印”的关系,积极合作,此后的各届首相都强调日本在政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尤其是1991年5月海部首相在出访东盟国家发表演说时,大讲日本对待东盟国家关系的“政治作用”而把“经济作用”放到了次要地位。日本舆论界认为,这次演说可以说是“政治同经济地位”发生了逆转。1993年1月,宫泽首相访问了东盟四国(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文莱),在曼谷发表了题为《亚洲太平洋新时代及日本与东盟的合作》的演说,明确表示日本要积极参与亚太各国间的政治、安全保障对话。这实际上是日本想在该地区通过建立“安全对话机制”发挥政治主导作用,更加密切经济关系发挥头雁作用。宫泽的演说后来被看作70年代中期开辟日本和东盟关系新阶段的“福田主义”齐名的“宫泽主义”。这标志着日本与东盟的关系又步入了一个新阶段。1994年6月社会党委员长村山富士出任首相后,继续推行“亚洲外交”上台伊始就对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进行了访问,并于1995年5月访问了中国。副首相兼外相河野洋平在1995年1月的《外交论坛》中发表的《日本外交的前进方向》一文中认为,今后日本外交的座标轴要画三个同心圆。第一个是以日美关系及中国、韩国等近邻国家的双边合作为中心;第二个是以亚太地区为中心;第三个是以西方七国和联合国为中心。其中强调日本外交的当务之急是增强亚太地区这个中心。从中不难看出日本外交座标轴的前两个中心中,除日美关系外,大部分是针对亚洲各国而言的。由此可见,亚洲外交在今后日本外交中将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表明“亚洲外交”是近几年乃至本世纪末日本政府推行外交政策的重点,无论哪一党派执政都将继续推行下去。
(三)文化上采取文化输出和宣扬泛亚主义。日本为了有效地配合“脱美返亚”战略,在文化领域采取了输出日本文化和宣传泛亚主义的做法,对亚洲各国进行文化渗透。日本的文化输出主要通过对亚洲各国特别是对东亚各国进行赠书、增加文化交流基金、设立、扩充在各国的日本文化研究机构等形式展开的。日本政府认为,各国制定外交政策时,受舆论的影响很大,亚洲各国的对日外交政策往往受到亚洲各国国民对日舆论与形象的影响。因而,日本加强、扩大对亚洲各国的文化输出,是非常重要的。日本可通过输出日本文化,使亚洲各国了解日本,解除对日本的误解。与文化输出相配合,近年来,日本文化界掀起了宣扬泛亚主义高潮。日本各种报刊中常常出现“日本应该尽早脱美(欧)入亚”、“亚洲才是日本的立足点”、日本应赶上“亚洲共同体的火车,掌握主导权……”等观点。更有甚者,政治家石原慎太郎在他刚刚出版的新书《亚洲可以说“不”》一书中,把以日本为中心的泛亚主义观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该书认为:亚洲的现代化应走自己的路,不必跟随西方;亚洲本身已能独立自主,亚洲国家应建立自己的安全体系,毋须美国的保护;如今美国国力衰退,鞭长莫及,已无法再象过去那样介入亚洲政治、经济。亚洲由于有共同的价值观,应以日本为表率,继续实行那种政府与民间力量相结合的优异经济制度,在日本的领导下,形成一个独特的“亚洲共同体”。显而易见,日本在文化上向亚洲输出日本文化和宣扬泛亚主义的做法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它是日本“脱美返亚”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配合政治、经济上的脱美反亚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为此,美国报纸也认为,“日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正转向亚洲以对抗美国。”
三、日本“脱美返亚”战略的着眼点
90年代日本推行“脱美返亚”战略点在于:
(一)在亚洲谋求建立以日本为主导的亚洲经济圈。早在60年代日本就提出了种种关于建立亚太区域经济集团设想。其后又相继推出了东亚经济圈、环太平洋经济圈、环日本海经济圈等一系列经济圈设想。试图在亚太地区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经济合作体制。近年来,亚洲特别是东亚各国的经济增长以及日本与这些国家经济依存关系的加深又给日本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经济圈创造了某些条件。尽管日本政府尚未公开言称此意,但从日本舆论界、学者的言论和日本政府的实践中可一目了然。同时,日本看到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潮流中,美国、西欧发达国家在自己的周围先后成立了区域经济集团。尽管它们公开宣称遵循自由贸易原则,对外部开放市场,但在实际上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封闭性和排他性。更有甚者,美国不但在北美建立起以自己为中心的自由贸易圈,而且还积极调整对外发展战略,参与亚太经济合作与竞争,和日本争夺亚太经济主导权,制衡日本与欧共体。因而日本十分担心常此下去将来会被美欧区域经济集团吃掉,丧失自己作为世界经济“三极”中的一极地位。难怪日本学者金丸辉男指出“日本当前应追求的外交目标是建立与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圈并驾齐驱的区域经济圈。”但是,日本也担心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恐怕会招致亚洲各国的反感,尤其是大多数亚洲国家对昔日的“大东亚共荣圈”仍记忆犹新。所以日本采取了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手段来促使以自己为主导的亚洲经济圈的形成,以与欧美抗衡。
(二)为实现“政治大国”战略目标奠定基础。早在80年代中期,当时的首相中曾根就提出了“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口号,此后的各届首相都提出日本要“在世界上发挥与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作用。”9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恰好给经济大国的日本带来了机会。90年代,日本已将实现“政治大国”战略目标作为日本国家战略的中心目标。为了实现“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日本必然首先将目光放在它生根的亚洲。所以,日本首先将目光放在了亚洲,力图在亚洲有所建树,通过推行“亚洲外交”政策,扩大在亚洲的政治影响,充当亚洲的代言人,为进一步实现世界“政治大国”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三)以亚洲为资本与后盾,与美欧构筑“美日欧”为主导的三极世界政治格局。日本推行“脱美返亚”战略的目的不仅仅旨在掌握亚洲的经济、政治主导权,而且还在于想以亚洲为资本与后盾构筑冷战体制结束后的“美日欧”为主导的三极世界政治格局。日本政府认为,冷战体制结束后,世界新秩序和新格局尚未建立,在很多地区由于多种矛盾交替迸发,局势更加动荡。而美国对世界操纵能力正在不断下降。同时,经济竞争的作用正在增大,影响今后世界秩序以及各国在新世界秩序中的地位的决定因素是经济、科技实力,而非其它因素。种种变化对于具有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日本来说,正是提高其国际政治地位并成为世界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极的绝好机会。有些日本人士强调,在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国际政治和经济结构的世界大潮流中,日本要“作为支撑国际秩序的一极在国际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那么,日本所要实现的世界新秩序是什么呢?1990年1月9日,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致函美国总统布什时强调“以美日欧三极为主导来形成世界新秩序。”日本外交省次官栗山尚一在其文章《动荡不安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新进展》中主张“建立90年代国际秩序的责任必须由日美欧等先进民主国家共同承担。”由此可见,日本不希望建立由美国领导下的一极世界政治格局,而是希望建立由美日欧共同主导下的世界“三极”政治格局。而日本能与美欧构筑三极世界政治格局的资本与后盾则必然是亚洲。日本如果失去对亚洲的政治、经济主导权,丧失亚洲这个重要资本与后盾,就无从谈起成为世界政治“三极”格局中的一极。日本所设计的美国主导美洲,欧洲人主导欧洲,日本主导亚洲的理想将会成为泡影。
四、日本“脱美返亚”战略的前景
日本的“脱美返亚”战略是冷战体制结束后,日本调整对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本政府在世界政治、经济新变化中,对世界未来的把握与认识和谋求自身利益需要而作出的战略抉择。但是日本在实施“脱美返亚”战略过程中的道路并不平坦,由于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其进程不会太快,其主要原因是:
(一)冷战结束后美国调整亚太战略的核心是要在亚太地区争夺经济主导权,确保政治、军事主导权。1993年11月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五次部长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后,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国务卿克里斯托弗的讲话就更表明了美国对亚太地区的重视。克林顿总统说“西欧今天仍然是我们同盟关系的中心,但是美国关心的是经济问题,美国的未来同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亚洲太平洋密切相关,必须同这一地区加深联系。”克里斯托弗也说“这次会议显示了亚太地区的重要性,突出了一个事实,这个政府已经把经济政策置于对外政策的中心,展望21世纪,没有哪个地区比亚太对美国更重要了。”由此可见,美国的亚太战略与日本的“脱美返亚”战略正好针锋相对,二者的战略目标都要在亚太地区争夺政治、经济主导权。因而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主导权之争必将是今后美日两国争夺的焦点。美日两国将在围绕亚太地区政治、经济主导权问题上将互为对手进行激烈的争夺。但是在争夺手段上,日本却不能与美国直接公开对抗。因为目前在经济方面仍需要美国这个商品出口大市场。在政治方面日本要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和实现“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仍需要得到美国的支持。所以,日本推行“脱美返亚”战略过程中,既要与美国争对夺亚太政治、经济主导权,又要谨慎行事,防止过分得罪美国,导致美日关系破裂。
(二)日本“脱美返亚”战略的核心是要返回亚洲,掌握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主导权。但这却将受到历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对亚洲军事侵略的影响。至今为止,亚洲各国人民对日本过去发动的侵略战争仍记忆犹新,这将是长期成为日本同亚洲各国交往中的制约因素。为了消除亚洲各国人民对日本的不信任感,树立和平友好的形象,近两年日本首相如细川护熙、村山富市首相出访亚洲各国时,在日本侵略战争问题上都表示过日本要做深刻的反省与道歉。亚洲各国人民对此普遍欢迎。但是近些年来,日本内阁成员中常有人参拜靖国神社,散布否定日本侵略亚洲历史的言论。这些更使亚洲许多国家对日本是否能正确对待历史问题心存疑虑。人们不禁要问日本与亚洲各国的友好是真挚还是背后存有他图。东南亚一些国家希望美国军队继续驻扎在亚洲也是出于对日本的戒备心理。由于受上述因素的制约,日本也难于在短期内完成“脱美返亚”战略和实现“脱美近亚”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