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课程内容与发达国家职业标准对接方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职论文,发达国家论文,课程内容论文,标准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16309/j.cnki.issn.1007~1776.2016.01.00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院校要“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支持省内……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引进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成功模式和优质资源……推动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相衔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国际水平跨国企业和优秀的外向型企业将发达国家的职业标准作为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融入人力资源管理。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内容与发达国家职业标准对接是贯彻教育部“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战略部署,也是落实《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积极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高职专业课程内容与发达国家职业标准对接(以下简称“对接”)是一项系统工程,研究工作面广量大,本文仅从对接方法层面开展讨论,抛砖引玉。 一、对接原则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是国际职业标准建设的通用规则。职业标准属于工作标准,是指针对部门或个人的工作责任、权利、范围、质量、程序、效果及检查方法和考核办法所制定的标准,是在职业活动内容进行分解和细化的基础上,从技能和知识两个方面对完成各项具体工作所需职业能力的描述。包括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和相关知识要求。确立以职业能力标准的国际对接为基础,以国际水平跨国企业和外向型企业人才要求为目标,以体现国际发展趋势的专业课程开发为核心,以现有可查询的发达国家权威职业标准为依据的研究指导思想,并遵循如下三原则是对接的前提。 (一)立足于高端企业用人需求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即使同一地区仍存在企业发展水平上的较大差异。将发达国家职业标准作为企业产品质量的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仅是部分高端企业的需求。因此,应按需正确选择试点专业,将发达国家职业标准与高职课程对接,综合考虑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问题。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工作任务框架设置应立足我国企业实际,课程模式应符合我国高职教育基本特征,职业能力的具体内容要求应与国际接轨,从而借鉴和吸纳发达国家的先进成熟技术和职业素养要求,实现对接并提升课程开发质量。 (二)应用高职课程开发的新理论和新成果 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的依据是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标准源自行业企业和毕业生工作岗位的调研和适宜的职业标准对接。自2006年以来,高职国家示范(骨干)校建设和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推出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课程开发新理论和新成果,为对接工作搭建了很好的平台。高职核心课程开发应遵循课程开发规律,借鉴最新教改经验,对接发达国家职业标准,创新课程开发模式,从而推进并丰富高职特色课程建设内涵。 (三)课程开发应与资源配置和管理要求相结合 对接是高职教学改革领域的新课题,课程观、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等方面均将体现要素作用,但对接所形成的核心课程内容仅是高职专业课程建设的一部分,其教学实施涉及师资、实验和实训条件、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课程开发必然会涉及教学资源配置、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要求和教学管理要求等问题。为确保教育教学质量,这方面内容亦应纳入课程开发的视野之中。 二、对接对象 国家职业标准属于工作标准。国家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工种)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它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及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开展教学、实施鉴定,这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标准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从对接要求即高职课程开发视角进行分析,其逻辑主线为国家资格框架、职业分类、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证书等(见图1)。 图1 对接国际适用职业标准流程 (一)发达国家的资格框架 在全球化进程中,国家资格框架(NQF)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世人所认识。因为它有助于人们在不同种类和不同阶段教育之间进行转换,有助于促进劳动者在社会中的流动。欧洲认为,共同的资格框架有助于国家之间、教育机构之间、雇主和个人之间进行资格的比较,对于形成统一的欧洲就业市场、促进人们终生学习非常必要。为此,欧洲议会及欧盟理事会在2008年的建议中提出,为终生学习而确认欧洲资格框架——EQF。欧盟委员会还倡议各成员国于2010年前,将本国的国家资格框架NQF与EQF相关联。为此,引发了各国开发本国资格框架的热潮,表1介绍了欧洲资格框架(EQF)等级划分描述。2011~2013年,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推出国家资格框架,而发展中国家,如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也相继推出国家资格框架。目前全球有资格框架的国家超出120个。但遗憾的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制度体系。 国家资格框架的功能:由国家制定并权威颁布,统筹与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实践成才等值的分级制度,搭建一个比对、评价、认定的国家平台。国家资格框架涵盖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资格证书,每一级职业资格证书,等同于相应的学历层次证书(反映了教育与培训的等值性);国家资格框架的每一层级都构成完整的职业资格,满足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满足了需求性);国家公民为获得高一级资格证书,可通过返回院校学习,或通过职业培训和非正式学习实现职业晋升和学历晋升(实现了开放性)。发达国家学制为高中后两年的专科教育可从国家资格框架中对应找到获取相应层级的职业标准。我国高职专业课程内容亦可从中找到对接对象(见表1)。 (二)发达国家的职业分类 职业分类——是指按一定的规则、标准及方法,按照职业的性质和特点,把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相同或相似的社会职业,分成并统一归纳到一定类别系统中去的过程。职业分类对于适应和反映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变化,适应和反映社会结构特别是人口、就业结构变化,适应和反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配置需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职业分类在国民经济信息统计中具有服务作用,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具有基础作用,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具有引导作用,在职业资格制度制定中具有规范作用。职业分类对引导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信息既可用于学生求学、求职者,也适用于社区学院、需要继续教育者、人力资源工作者和研究工作者。 发达国家的职业分类模式多种多样,有以行业企业为主、地方政府为辅的分类开发与管理模式,也有以政府为主的分类开发与管理模式,亦有政府和行业双轨制的分类开发与管理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职业资格竞争性分权管理模式下,既有相关的行业组织负责开发和管理职业资格证书,亦有众多世界500强企业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予以特别的关注。微软是世界著名IT龙头企业,其开发的职业资格证书被全球同行认可,以下是该公司职业分类,见表2。表3为日本政府颁发的职业分类。 (三)发达国家的职业标准 职业标准属于工作标准,是指针对部门或个人的工作责任、权利、范围、质量、程序、效果及检查方法和考核办法所制定的标准,是在职业活动内容进行分解和细化的基础上,从技能和知识两个方面对完成各项具体工作所需职业能力的描述。不同的职业岗位对职员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是国际职业标准建设的通用规则。“能力本位、追求实用”也就成了发达国家职业标准建设的核心取向。众多发达国家的职业标准体系中有专门的“能力标准”板块。如澳大利亚的“培训包”中明确规定,“能力标准是对学生进行质量评价的尺度,它规定了本行业不同岗位中的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文化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标准”。 为了提高职业标准在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度,众多发达国家在职业标准建设中更加注重标准建设的实用性,以保证职业标准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The Occupational Information Network(简称O*NET)是在美国劳动部支持下的一个专业职业信息网,也是全美最大的职业信息数据库,2010美国在该项网站上按大类、中类、小类和细类发布的职业国家职业标准共计840个。为体现职业标准的实用性,O*NET上的国家技能标准一般分四个层次描述,第一层是职业群名称、定义、范围;第二层是职业群某类岗位人员的关键工作功能;第三层是关键行为、行为指标、技术知识、就业能力;第四层次是执行某项关键行为的具体操作步骤以及对履行相关行为所需的技能、知识和测量标准所做的具体规定等。英国海事国家职业标准(MNOS)由海上国家职业标准(Marine NOS)和港口国家职业标准(Ports related NOS)两部分组成。海上工作岗位的国家职业标准有A、B、C、E系列,这四个系列又划分为管理级、操作级和支持级三个等级,如表4所示。 高职课程内容对接应根据经济建设和行业企业转型发展趋势,结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要,对接的着眼点应在如下框架内:(1)欧美日等经济发达国家开发的职业标准;(2)发达国家各行业组织开发的职业标准;(3)具有跨国公司特征和实力的世界500强等行业龙头企业所开发的职业标准。 三、对接方法 在以国际水平跨国企业和优秀外向型企业人才要求为目标(文化理解与交流合作能力、专长且具有一定复合知识),以与发达国家职业标准对接为基础,以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专业课程开发为核心,以质量和特色为导向等先进理念指导下,一方面涉及巨大的调研、梳理等组织和文字工作,另一方面也涉及相关的方法论层面上的研究工作。 对接涉及对接主体、对接过程、对接结果三个方面。这三者关系是根据课程理论,通过学习上海天津开发国际水准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和国家教学成果奖经验所研制的。其对接方法流程见图2。 图2 对接方法流程 (一)调研与归纳 确定毕业生生涯路径。这是指通过按学校所在地国际水平跨国企业和优秀外向型企业分布情况,采用小样本方法按比例调研高职毕业生所面向的就业主要岗位、迁移岗位和今后工作五年左右的升迁岗位。企业调研对象分为四类:人事部门经理——调研毕业生从业岗位群、从业年限、薪资水平等信息;车间领导(毕业生工作部门)——调研毕业生的岗位具体工作、现有技能水平等;毕业生——调研毕业后的工作情况及岗位升迁经历,所涉技术与技能、对学校教学建议等;企业领导——调研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各校同类毕业生特点等。调研信息将整合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信息和对应的国家职业标准信息,从中获得80~100条毕业生岗位工作任务信息,以此作为确定该专业需要的职业能力标准的基本依据。经行业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和骨干教师合作,形成与就业岗位工作任务紧密关联的职业能力标准初稿。 (二)对接与整合 学习了解发达国家资格框架、职业分类、职业标准,选定与本专业适宜的职业标准(根据专业情况可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方式,选用适用的发达国家职业标准)。选择对接的职业标准可以是国家职业标准,也可以是发达国家的行业或世界500强企业开发的职业标准;不能将职业能力标准的介绍材料、论文、政府报告、职业教育框架体系描述等资料作为对接的依据,发达国家行业、企业的工作规范可作为职业能力标准开发提供参考,但它不是职业标准本身,因此不能作为直接的对接对象。通过梳理、整合和对接形成职业能力标准第二稿。 (三)论证与定稿 在职业能力标准第二稿基础上,召集相关专家和教师听取意见。该阶段是对职业能力标准的精雕细凿,需要进一步提炼描述的内容并予以完善。注意将不同国家的职业能力标准描述转换成我国比较习惯的语境和术语,将确定的工作领域、模块和职业能力填入“职业能力标准”表格,形成正式的职业能力标准,以此形成职业能力标准第三稿(终稿)。 (四)开发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在职业能力标准终稿基础上开发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要求,其基本原则:(1)遵循职业成长和认知学习规律。核心课程的序化应综合考虑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符合认知学习规律,根据系统设计思想开发结构化课程。(2)核心课程的内容结构应体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要求。各门核心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上应体现由浅入深、从特殊到一般、从形象到抽象的高职学生认知规律,并与典型的工作过程紧密相关。(3)每门核心课程由3~9个学习单元组成(基于教学经验),每个学习单元都应该包含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五)开发核心课程标准 根据课程理论和2009年、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经验介绍,在高职领域达成共识的核心课程标准一般应由8个方面组成:(1)制订课程标准的依据;(2)课程的性质与作用;(3)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4)课程教学目标;(5)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6)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7)教学基本条件;(8)其他说明。 (六)开发专业课程体系 在职业能力标准终稿基础上开发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构建与职业能力发展为主导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是对接工作的必然要求。从而将与毕业生就业岗位工作任务紧密关联的专业核心课程搭建成将职业能力培养全程贯穿、阶段深化的学习递进台阶;将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社团、科技创新和社会活动纳入课程体系,完善数学、英语、体育等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等,开发形成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 (七)资源配置要求 指设置该专业时对师资、实验和实训设备提出的最低配置要求。师资配置应考虑双师素质要求和团队成员中有外企或国外学习培训和工作经历等要求;50%左右的专业核心课程最好由企业专家或中外合作项目的外教负责教学;师生比应在教育部规定的范围之内。实验和实训设备统筹考虑生产型和教学型两种类型,信息化环境建设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亦应达到学校所在地的高档水平,以满足教学需要。 图3 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发达国家的职业标准内涵丰富,专业技能和素质培养并重;“行动领域”经教学整合形成“学习领域”,再设计成有利实施的“教学情境”,“资源”转换方法的工作路径清晰;职业标准内涵反映了最新技术发展;职业标准层次设计合理,便于对接等。但目前我国对接探索工作仅处于启动阶段,设计质量还需要实施质量予以保证,其检验和诊断工作将纳入议事日程,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情景构建和教学模式探索的研究与实践还需广大高职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关心与投入。高职专业课程内容与发达国家专业标准对接方法研究_国家职业标准论文
高职专业课程内容与发达国家专业标准对接方法研究_国家职业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