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初的思考——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舞蹈(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中国论文,舞蹈论文,世纪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现代形态”,我们要足够重视,也要有自己的品评标准。我看过新疆的两台大 型歌舞,一台是《我们新疆好地方》,另一台是《天山欢歌》,那里面的舞蹈就具有现 代形态,看来一点不觉陈旧,他们找到了将自己的民族特质用现代形态表现的方式。我 也看过一些所谓的“古典舞”作品(包括从历史影视题材改编的作品),其实不今不古, 粗疏草率之至。要编出像孙颖的《踏歌》那样找准古典舞精神特质又具有现代形态的作 品,谈何容易,那真是非一日之功!有一些古代题材的舞剧,思想上并无新意,而形式 上也无出新。仅就舞语而言,脱不出《奔月》、《凤鸣岐山》以来的路子。甚至于可以 这样说,把这些剧中的舞蹈互相换一下都可以。在这方面要向中国画学习,要警惕类似 格律化、程式化的倾向。五六十年代那批歌唱家,个性鲜明,郭兰英、王昆、才旦卓玛 、马玉涛,一听就可以听出来,决不会混淆。不像现在的许多“民族唱法”的歌手,都 是一个声音,分不出来。个性鲜明,这一点在现代形态艺术的要求中是首要的。
现代舞似乎不消说是现代形态了,其实不见得!真正要具有现代形态,必须具有现代思 想、现代观念,不是表面上模仿别的现代舞的动作或乱编一气就可以算数的。为什么现 代舞在大学生中最有知音,主要就是因为有可以让人去思索的思想。同时具有个性鲜明 的现代形态。
中国传统音乐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然而由于五声音阶的局限,远远跟不上时代。 当年留学归来,融中西文化于一身的肖友梅、青主、赵元任、李叔同、任光、黄自及后 来的冼星海等人,大量引进西洋音乐的技法,改造中国音乐的传统形态,使之具有现代 形态。至此中国音乐才有了革命性的进步,面貌焕然一新。其中,以西方艺术歌曲和民 族音调相结合的《长城谣》、《渔光曲》、《延水谣》、《黄河大合唱》等不仅当年轰 动一时,至今仍脍炙人口。这些事实足可证明中西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国书法是最具传统形态,法度最为严谨的一门艺术,自“扬州八怪”金农、李鳝等 大胆突破程式,致力于个人风格的独创,始面目一新。于是才有“高书不入俗眼,入俗 眼者必非高书”这句话。高明的书家早已笔墨娴熟,法度吃透,他们追求的是精神气韵 ,是视觉冲击力,是内在思想的外化;更是突破中国书法格律化、程式化的长期停滞稳 定状态而寻找新的表现方法。当代书家秉承先辈的改革创新传统,提倡独创,拓宽传统 书法的表现领域,有长足进步。不知从这当中是否可以使我们编舞得到一些新的启发?
第二,“民族多样性”与“趋同化”,以及“中西融合”问题
首先,要用以创新为基础的继承与变革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今天,在全球经济一体 化的历史背景下,在主动性开放和多极世界的交往中,各国各民族文化的汇合、交融是 历史的必然。这种汇合、交融是好事。譬如汉舞的空前繁荣是先秦各种文化体系长期融 合开出的奇葩,而唐舞的博大精深正是佛教东传、中外各族乐舞文化交流结出的硕果。
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文化互相影响互相融会贯通的历史。艺术形式也 一样,就拿Opera来说,也是意、英、法、德奥、斯拉夫、波希米亚、俄罗斯等多国多 民族共同创造的共同财富,是人类的共同文化而并非一种民族文化,然而又都各具民族 特色,又能互相衔接互相沟通。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上必然互相渗透、互相学习 、互相借鉴、互相融合;必然朝着趋同化的方向发展,而最终一体化。只不过这个过程 较长,并较长时期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而且决不是以某一个或某几个民族的文化为中 心或居于领导地位的。这种发展是有过程的、有阶段的,至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保 持各自独立的文化品格。
有同志担心“中西融合”会使一种民族文化湮没另一种民族文化。但是担心没有用, “湮没”的情况是有的,这是长期生存竞争所造成的适者生存的优化选择的结果。
古今中外,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经常发生,如辽宋文化、宋元文化、满汉文化。即从 今日之希腊、土耳其来看,就随处可见东西方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接轨的痕迹。今天土 耳其的舞蹈中,就有斯拉夫民族的、阿塞拜疆的、阿拉伯的、希腊的,甚至有古代东突 厥人的,全在一个国家之内“融合”了。就拿驰名世界的希腊雕塑来说,也是公元前五 世纪从埃及传过去的。如果要打个比方来说,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如同小溪小河,汇聚成 世界文化的江海。但是这种汇合的结果不是1+1=2的平均结合,这当中有强势、弱势之 分,这是必然的。
各民族文化的汇合、融合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各民族文化的“多样化选择 ”。
“中西融合”是基于世界大同的文化发展趋同化的观点的。然而对于“趋同化”问题 ,值得注意和强调的是要坚决反对“欧美文化中心”论和“欧美文化模式”论。我们讲 “中西融合”,不是谁照着谁的来。这当中必须强调保持自己的文化品格,必须强调“ 民族多样性”。
第三,以多元文化观,亦即民族文化的“多样化选择”来对待新世纪中国舞蹈的发展
前面谈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各民族文化不仅应当保持自己的独立文化品格, 并且还要发展自己的民族特质,以自己的民族独特性赢得世界。这就必须进行民族文化 的“多样化选择”。
有些西方学者,如奈斯比与奥伯汀在其合著的《2000年大趋势》一书中预言:“各国 经济的全球化将伴随产生语言的复兴和强调文化特点……简而言之,瑞典人会更瑞典化 ,中国人会更中国化,法国人会更法国化。”
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我们不要像法国对待好莱坞电影那样被动抵御,而应当像 俄罗斯那样拿出自己的好作品以竞争,《西伯利亚的理发匠》等片一出,立刻使俄罗斯 人民恢复了对自己影片的自信心。
但另一方面也必须要有主动开放的精神,这同前面提到的那批中国画大师一样,中国 舞蹈要以开放的姿态,引进借鉴西方的观念、形式、技法,给中国舞注入新鲜血液,激 活中国舞的生命力,使其更具现代形态。在传统的血脉与当代生活的营养中不断成长, 不断培养自己的现代品格以常青于世界艺术之林。
第四,用民族特色与西方现代手法相结合发展中国舞剧
改革开放以来,从芭蕾和民族舞剧这两类舞剧的创作实践来看,应该说都有成绩,但 民族舞剧的成绩大一些,这得益于由吴晓邦、梁伦等人开创,以《宝莲灯》、《小刀会 》奠定基础的民族舞剧在舒巧等人手里得到了长足发展,为后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 验。进年来出现了一些佳作,如《妈勒访天边》,就是用现代观念进行思维,用现代手 法进行创作(编舞基本上用现代舞作为主流语言),具有现代形态的好作品。
继续在戏曲宝库和民间艺术中深挖,同时注意运用西方现代手法,民族舞剧定会有新 的更大发展。
芭蕾方面就最近的作品来看,中芭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辽芭的《二泉映月》、上 芭的《梁祝》、广芭的《梅兰芳》,在题材选择上都没有问题。譬如中芭的《大红灯笼 高高挂》,我不同意有的同志全盘否定的看法,认为这不是芭蕾题材。我认为这个题材 完全可以搞芭蕾,只是张艺谋没把戏编好,编舞也很平庸,以至找不出一个精彩的舞段 。辽芭的《二泉映月》是总体构思上的问题,出在编剧主题先行,落了窠臼。旧的题材 ,旧的主题思想,表现形式又旧,因此就不免给人以陈旧感。但我不同意“无舞可看” 的全盘否定说法,有些舞段还是很不错的,演员跳得也好。舞美也还不错,有一些新鲜 的东西。这就涉及到传统形态和现代形态问题。仅就形式而言,这些年来我的目光所及 ,中国芭蕾新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形态色彩的不多。这原因大概是对西方现代芭蕾的认 识太少。我曾看过蒙特利尔芭蕾舞团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演员多赤脚,不跳足尖, 形式新颖,好评如潮。
西洋传统芭蕾同西洋传统歌剧一样,在世界范围都存在发展问题。西洋芭蕾中古典风 格堡垒最为坚固的是丹麦芭蕾和俄罗斯芭蕾,俄罗斯芭蕾的情形又如何呢?尽管莫斯科 天天上演古典芭蕾,其上座率比我们的长安大剧院上演京剧的上座率高得多;但有识之 士仍然指出,大部分表演都属体操性质。我也认为古典芭蕾也像中国戏曲那样严重固化 ,于是有许多探索性质的作品出现。英国舞蹈家马休·波恩改编的《天鹅湖》,天鹅全 由男人扮演,穿一条长羽毛的舞裤,赤脚,在额头中间涂一块黑色油彩,表示是天鹅的 嘴喙。白天鹅也是雄的,它跟王子结成一对人兽之友,引导王子离开使他窒息的那些大 臣和他母亲,进入一个自由的林中王国。马休说他的创作是受查尔斯王子的回忆录《悲 苦童年》的影响。有报道说这出表现现代人苦闷的舞剧将古典艺术和现代观念结合在一 起,在英美演出时票房火爆,受到高度赞扬。类似的作法也见于西洋歌剧。
中国戏曲和中国歌剧囿于形式的束缚而前进艰难,给我们以教训;中国音乐、中国画 和中国书法打破格律化、程式化的长期停滞稳定状态而寻求新的具有现代形态的表现方 法拓宽传统音乐绘画书法的领域,给我们提供了经验。中国舞蹈创作要以此为鉴。
总而言之,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赢得世界还是失去世界,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在这个 问题上,发展仍然是硬道理。要发展,就必须重视西方舞蹈文化。要正确对待西方舞蹈 文化和我们自己舞蹈文化的长短,狭隘的民族主义改变不了弱势文化的地位,而民族虚 无主义则完全失去竞争的原动力。只要我们站在现代立场上,保持自己独立的民族文化 品格,转变传统观念,致力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我们就一定能用具有自己的 民族独特性的现代形态的优秀作品给新世纪的祖国增添春色,同时赢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