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朝阳产业:中国保险业的现状与前景分析_保险市场论文

21世纪的朝阳产业:中国保险业的现状与前景分析_保险市场论文

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我国保险业现状及前景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朝阳论文,保险业论文,二十一世纪论文,现状及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保险业,在我国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据世界银行预测,目前我国保费蕴藏量约为2000—2500亿元。这一预测结果得到国内保险界的广泛认可,甚至国内有关专家认为一估计还过于保守,有可能达到2600—4200亿元。

发展现状

1.发展速度迅猛。自1992年以来,我国保险业每年以超过百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速度增长。目前行业布局是40%非寿险,60%寿险。

2.垄断格局打破。保险市场正在经历着由寡头垄断到多方竞争的过渡阶段。截至目前,我国共有保险公司29家。其中,已经获准在中国营业或正在筹建的外资、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共有16家,中资保险公司13家。原来完全由中保、平安、太平洋三家公司占据的市场也在不断细分,市场效率不断提高。

3.经营逐步规范。近年来,保险公司的经营逐渐规范化、现代化,产寿险分业经营,电脑和网络在公司日常经营中的普遍运用已初见端倪。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国内各家公司都已意识到原来只注重扩大规模、抢占市场的弊端而纷纷寻求走效益型道路,向内涵式发展,在抓住机遇扩大规模的同时又抓好管理,以期适应长期的发展和竞争。

4.中介机构不断发展。代理人队伍不断扩大,并已开始尝试通过经纪人进行销售的方式,其他各种提供保险服务的咨询、公估机构也在增多。

5.监管体系健全。自1995年《保险法》颁布实施以来,先后出台了多项法规、条例。监管体系逐步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监管机构、同业公会和公司自律的三级监管架构初步形成。去年成立的保险监管委员会及其采取多项旨在规范市场的措施已初见成效,市场经营环境在逐渐好转。

市场优势

1.保险市场潜力巨大。低水平、低层次保险市场本身具有发展要求。目前,国际上在分析保险市场的发展潜力时,普遍采用两个指标,即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从保险深度来看,1997年西欧国度的平均保险深度为7.4%,北美国家为8.7%,日本为11.90%,居世界各国之首, 大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保险深度也在3%左右,而我国1998 年的保险深度仅为1.45%左右,不论是与西方工业化国家还是与处于同一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从保险密度来看,1997年全球人均保险消费为423美元,新兴市场国家的人均平均消费也在100美元左右,而我国同期的人均保险消费只有10.9美元,位居世界第77位。这说明,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快速发展中的大国,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是十分巨大和广阔的。

2.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有关实证分析表明,1985年以来我国保费收入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着相当稳定的关系,保险需求弹性目标值范围一般在1.015—1.058之间,普遍具有大于1的倾向。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预测,1999年我国经济增长将达到7.3%,2000 年我国保险市场的扩张速度虽有所放缓,但全国保费收入仍能保持2 位数以上的增长,中国保险市场仍将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保险市场之一。

3.居民财富的积累及其保险意识的增强。据统计,截至到1998年8 月底,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已达到59187.26亿元,其中,75%以上为定期存款,而储蓄存款特别是其中的定期存款本身就是商业保险潜在的市场资源。在社会保险覆盖面窄的情况下,人们出于未来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的压力,势必会对原有的偏重储蓄的金融资产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增加对商业保险的投入。如果居民将其储蓄存款5 %的用于购买商业保险,其形成的市场规模将相当可观,这也正是众多国外保险公司看好中国保险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

发展中面临的几个问题

1.低利率的市场环境。为刺激投资的消费,1996年以来,国家连续7次降低了银行存款利率。 低利率的市场环境将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产生巨大的冲击。由于在过去形成的保费收入总量中,期限较长及利率较高的业务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果在未来一两年中利率持续走低,那么保险公司的利差损将增加,从而影响到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2.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在内需不足,外需萎缩的情况下,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来普遍呈下降趋势,企业无力投保和拖欠保费的现象明显增加。如果企业效益继续下降,机动车保险、家庭财产保险以及其他一些财产险种在未来几年将很难有大的突破和发展。

3.居民收入增幅的减缓。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未来几年我国下岗失业人员将有所增加。由于收入的减少,这部分人不仅无力投保,甚至无力续保,退保和保单失效的现象将趋于严重,从而影响到寿险业务的发展。

4.保险业自身业务的调整。随着保险监管力度的加大,行业自律的加强,我国商业保险的风险将逐步暴露出来。出于对风险控制和长远利益的考虑,各保险企业将适时把业务的重点从量的扩张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停办一些不能产生效益或影响公司效益的规模性业务,从而对保费总收入的增长造成一定影响。

前景展望

1.险种趋向高科技。航天、信息、能源、勘探等高科技领域和医疗、伤害、养老、失业等与国家体制改革相关的领域将成为险种的设计方向。相信不久的将来,诸如计算机犯罪保险、物价指数保险、失业补充保险等西方发达国家采用的险种将引入我国保险市场。

2.政策性保险公司将组建。鉴于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洪水、暴雨等自然灾害的侵袭,致使许多地方农业经济屡屡遭受毁灭性损失却得不到保险补偿,国家与其每年采取财政补贴措施,不如下决心组建农业政策性保险公司,彻底解决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的灾害补偿危机。同时,类似出口信用保险等政治因素较强的信用类保险,因其风险巨大,常使商业保险有心无力,只有成立政策性保险公司,才能完善商品出口风险保障机制,从而提高出口企业增强创汇能力。

3.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随着代理人、经纪人和公估人等市场中介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保险监管的日臻成熟,保险市场竞争,将由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服务优劣和企业形象好坏将主导竞争潮流,因此提高保险员工和中介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努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将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

4.管理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由营业性质决定,各保险公司将不再把保费规模视为头等地位,而代之以追求经营效益最大化。中介人的活跃,使保险营销体制发生很大变化,保险公司的现有员工将有大部分致力于管理,收取保费任务将由中介人完成。我国保险业20余年的实践经验,加上微机等规范管理设施的配备,为各家保险公司进行科学管理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提供了一展身手的广阔天地。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趋向成熟。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保险意识的增强;保险需求将被大大拉动起来,保险业务将得到迅速的发展,商业保险将成为企业、家庭和个人不可缺少的风险管理部门,其社会职能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同时,商业性寿险(主要是养老、医疗、伤害、计生系列)与社会保险将通过法律来界定其内涵或外延,并明确各自实施方式,化冲突为互补,使其共同构筑社会保障体系。

6.保险业务趋向国际化。一方面,保险业的跨国投资将逐步增加,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保险企业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保险市场的开发力度。另一方面,全球性的强强联合,包括保险同业间的联合,保险与银行等企业的联合将形成一种新的趋势。同时,再保险业在21世纪将有很大的发展,这也将推进保险业队伍的国际化进程。

标签:;  ;  ;  

21世纪的朝阳产业:中国保险业的现状与前景分析_保险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