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材研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振兴中华论文,国耻论文,上册论文,不忘论文,人教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一曲《爱我中华》感人的交响乐章
略读课文的教学不能就课文教课文,必须从一组课文的整体来考量,以一组课文的主题为依据。
第七组教材由四篇课文组成,两篇精读、两篇略读,主题是“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细读四篇课文,就会发现它们是教材编写者精心编排的,内容上有着紧密的联系。编者在这组课文前面的导学提示中特别指出,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百年的噩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噩梦”“屈辱”“抗争”,这三个词便是本组课文内容的关键词。
两篇精读课文自然衔接,首篇《圆明园的毁灭》以最典型的历史事实,揭示了中华民族曾经“受尽屈辱”,有过刻骨铭心的历史伤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忘国耻,才能进一步振兴中华。接着是《狼牙山五壮士》,八年抗战中,在中国人民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中,选择了有典型意义的狼牙山五位壮士的英勇壮举。五壮士的集体形象闪耀着中华儿女抵御外族侵略、“奋力抗争”民族精神的光辉。
中华民族近代百年沧桑史,四篇课文是从不同侧面、不同地域(两岸三地),撷取了最典型事例来叙写的。这样的编排设计,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展示了壮阔的地域画面。四篇课文就是一组情感凝重的乐章,每首曲子各具特色,组合在一起和谐统一,交响着“爱我中华”的时代旋律。今天的小学生对祖国受尽屈辱的过去知之甚少,阅读这组课文,教师有责任使学生的爱国情感产生强烈的震撼。“振兴中华”任重道远,必须引导学生懂得过去期许未来,肩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小立下报国志向。
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来说,人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是从第二学段起在一组课文中,编有一至两篇略读课文。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使一组课文内容的主题得以强化,学生的感悟得以深化以外,还为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按编者的意图教学要分三步走,精读课文是主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阅读,培养阅读能力、习得阅读方法;其后是略读课文,以学生自学为主,在不同的阅读材料中,尝试运用从精读课文中习得的知识和方法;最后是学生完全独立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连接,养成阅读习惯、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在这个培养阅读能力的链条中,学会略读是个中间环节,至关重要。
二、突出重点,在细节中品味真情
两篇略读课文是这组课文主题曲的延伸与发展。《难忘的一课》从一个小小的视角: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一位台湾乡村小学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领作者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两个情景,表达了台湾同胞、台湾师生强烈的爱国情感。这一事例,在今天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台湾和祖国大陆同文同种血脉相连,仅仅被一湾浅浅的海峡相隔。这种血浓于水的感情是任何力量分割不开、破坏不了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既是台湾同胞、台湾师生的呼声,也是大陆人民、大陆师生心灵的召唤。《最后一分钟》反映香港同胞即将回到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的历史瞬间,经历了百年抗争的中国人民终于洗刷了“国耻”,挺直脊梁、扬眉吐气、无比激动的心情。
学习略读课文有三项主要任务:一是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能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二是能抓住重点解读课文,受到情感熏陶和思想启发,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三是读了课文能跟别人交流自己的感受,获得更多的教益。完成这些任务,主要靠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作适当指导和帮助。
《难忘的一课》的教学重点应抓住一条线索两个要点。它像一根藤上结出的两个瓜,条理清晰又结构完整,内容具体且重点突出。一条线索是文中三次写到的那位台湾教师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两个要点,指的是作者在台湾一所乡村小学亲眼见到的两个场景:
校园里很静。我走近一间教室,站在窗外,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正在教孩子们学习祖国的文字。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这位老师指着礼堂两面墙上新画的几幅中国历代伟人像,说:“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
这两个场景,一个发生在上课时的教室里,另一个是在下课时的小礼堂里。教学要找得准起点,把握得住重点,建议老师把握住以下几点:
1.按照课文前面编者的提示自学课文,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潜心地读,边读边思:课文写了什么事,事中蕴含着怎样的感情?先充分酝酿,把内部语言准备好再作交流。如,课文的主要内容写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作者见到一位老师认真地在教孩子们学习祖国的文字,还在礼堂的墙上见到中国历代伟人像,深深为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而感动。
2.细读课文重点内容,“说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为什么会让作者如此感动”。先指导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找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出现了几次,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出现的。要把第一次与第二次出现连在一起,因为它们同在一个情景中。
在细细品读时,先指导学生把文字转化为头脑中的情景。然后区别哪些词句是写作者所见所闻,哪些词句是写作者感受的。因为所见所闻是作者“如此感动”的原因。如,描写台湾老师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那个情景中,有个长长的句子:“怀着崇高的敬意,我悄悄地从后门走进教室……”作者走进教室为什么要怀着“崇高的敬意”?是因为“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第二个情景中,在写了作者的所见所闻后,接着有这么两句话:“看着看着,我的眼睛不觉湿润了。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这样细读不仅体会到文中的思想感情,同时又感悟了表达方法。作者一边真真切切地记叙,一边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内容具体且亲切感人。
教学《最后一分钟》,限于篇幅这里只作简要提示。本课要紧紧扣住导学提示中那一句话:“当大大的零字出现的那一刻,中国人民积聚心中的爱国情感喷涌而出。”教学重点在第二、第三小节。第二小节写中国人民爱国情感的“喷涌”,即香港即将回到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的瞬间,激动人心的画面:“旗帜的形状”“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微微颤抖的嘴唇”“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第三小节写人们为什么如此激动,这“最后一分钟”来之不易,深情回顾百年抗争史:虎门上空的硝烟“终于散尽”,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
小学生读这首诗难度很大。这“最后一分钟”却有百年的历史跨度,作者把沸腾的热血、奔腾的豪情都蕴含在凝练的诗句中。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先提供一些词语的注释让学生自学,大致理解内容;最重要的还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师生一起朗读,读得情意浓浓,不要把太多的时间花在诗句的解读上。
三、拓展视野,在启发交流中升华感受
教学略读课文如上所述,要点是使学生知大意、识重点、谈感受。这三项都很重要,又相互联系。前两项做得扎实,谈感受就有坚实的基础。谈感受是对课文的活用、拓展和提升。
如,交流《难忘的一课》的感受,可以紧扣“难忘”两个字,难忘在哪里,为什么难忘。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具体内容,体会台湾师生“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浓厚的爱国情意”。对课文中“学习祖国文字”“参观中国伟人像”两个情景,要作这样的启发:热爱祖国文字、敬仰祖国历代伟人,就是牢记祖国历史、热爱祖国文化,就是在心中深深扎下祖国的根。为使学生思维开阔,谈的感受内容丰富,可适当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如,出示一段介绍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的有关文字,作为佐证认真学习祖国文字的深意:
1870年普法战争以后,当时的法国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被普鲁士军队占领,占领军剥夺了小学生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利,实行奴化教育。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韩麦尔老师对学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最后一分钟》诗中提及的历史事件,教师可简要介绍1840年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其后1842年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也可联系四年级上册已经学过的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文中那位妇女的亲人被洋人汽车轧死而哭诉无门的悲惨遭遇。
谈感受有两条思路:一条是一边理解课文,一边谈感受,把理解与感悟结合起来;一条是专门安排一个读后谈感受的环节,在谈感受之前反刍课文中的有关细节。谈感受要提高质量,基本要求有:一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不人云亦云,不面面俱到,可以就特别深刻的印象谈一得之见,要防止不见个人思想的复述课文;二要有真情实感,视课文内容不同,可评议事件,可臧否人物(如《临死前的严监生》),可引申发挥课文主旨等;三要做到语言基本正确、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