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侠[1]2003年在《现代汉语词语更替现象研究》文中认为本文讨论的是现代汉语词语更替现象。文中分析了词语更替的词例、类型,在此基础上,集中讨论由词语更替现象折射出来的词语运用中的显隐问题,探讨了它们的显隐轨迹、制约因素,并进而分析了现代汉语交际中的词语更替现象给我们的词汇规范问题所带来的启示。 本文共分四部分。 引言,指出本文研究的对象、范围、目的。 第一部分,对现代汉语中的各种词语更替现象进行分类举例说明。主要分为六类:第一类,与音译词与意译词有关的词语更替现象;第二类,与普通话词语和方言词语有关的词语更替现象;第叁类,与不同普通话词语的选择有关的词语更替现象;第四类,与全称形式和缩略形式有关的词语更替现象;第五类,与旧词重现有关的词语更替现象;第六类,与异体词有关的词语更替现象。 第二部分,分析词语更替的类型。主要从叁个角度:一、更替的程度:二、更替的途径;叁、更替的环节。从更替的程度来看,分为完全更替和不完全更替。从更替的途径来看,分为自然更替和人为更替。从更替的环节来看,分为单一环节更替和多环节更替。同时,不同类型之间还会有交错,一些词语的更替还会有反复。更替现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且处在动态变化中。 第叁部分,从词语更替现象看词语显隐的轨迹和制约因素。通过对词语更替现象的分析,我们将词语根据显隐程度不同可分为潜词、欲显词语、初显词语、显词、欲隐词语、始隐词语、隐词。不同显隐程度词语间的转化构成了词语显隐的轨迹。词语的显隐可能沿着欲显、初显、显、欲隐、始隐、隐的轨迹变化,也可能在复杂的制约因素的作用下,出现跨越性的变化。在制约显隐的内外因中,展开讨论了语义关系、色彩、人为因素叁点,并进一步指出语言政策的恰当制定要建立在对制约因素的正确认识上。 第四部分,通过词语更替中反映的问题,谈如何认识词汇规范。词汇规范要兼顾到语言、社会、人叁方面。语言文字工作者,作为词汇规范的重要参与者,应该端正认识,并确立正确的规范观、规范原则。正确的规范观是服务于语言交际。规范要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在具体操作中,要做到刚柔并济,既不能放任自流,又要注意灵活性。另外,不仅要确立规范,还要推广规范,只有大众认可的、接受的、遵循的规范,才能做到真正的丰富语言,才能真正的达到语用和谐。
冯立[2]2013年在《《老乞大》四版本常用词更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老乞大》是近代汉语研究资料中会话体着作的杰出代表,也是朝鲜时代汉语官话教科书的典型代表,现存世有5个版本。对《老乞大》常用词的更替研究可以为专书词汇研究以及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语料。本文主要选用李泰洙《〈老乞大〉四种版本语言研究》一书中后附的616句《〈老乞大〉四种版本句节对照》作为研究语料,采用李宗江和周荐二人关于常用词的判定方式,即用频次划分常用词来对语料进行选择,选取并分析了四个版本中间出现频次较高的几组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将它们和北大语料库从唐至民国时期词语的发展情况做了对比。研究发现,促使《老乞大》四版本中常用词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受词汇系统的内部自身发展因素影响,表现为:1.表义明确需求驱动词义的分化和词语更新,它们可以导致同一个语义场词语的分工和新旧词语的更替;2.词义的虚化带来虚词功能专职化,并带来新旧词语的更替;3.词语竞争分工导致词语的更替;另外常用词的更替也受语言系统外部因素的影响,表现为:1.汉字认知心理的类型化对词汇发展有影响;2.政权更替等社会因素影响词语更替;3.经济因素可影响词语更替;4.文化教育因素也可影响词语更替;5.语言接触可致词语更替。总的来说,四版本常用词的更替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四个版本语料与北大语料库相关词语的频次统计比对研究,发现了大型语料库和这四个版本语料的统计数据受数据库容量及内容问题产生的不完全匹配的现象。
王晓艳[3]2009年在《“怎么样”类词语的共时、历时考察》文中指出本文主要考察了现代汉语“怎么样”类词语,历时研究上,归纳总结出其历史更替过程;共时研究上,分析考察了其语法功能、语用意义,并与相关词语及英语的相关对应形式展开简单比较,整理“怎么样”类词语在汉语方言的表达情况,从中找出异同点来。本研究以语言事实为基础,在全面分析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历时与共时结合,采用“普-方-古”和“表-里-值”两个叁角的方法深入研究现代汉语“怎么样”类词语。引言部分,初步解释了“怎么样”类词语的定义,概括介绍了本专题的研究现状及与本论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语言问题的研究现状,简述了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选题动机,对语料来源、特殊符号进行了说明。第一章是历时考察,在全面认真搜集古汉语资料后,仔细整理分析,缕清“怎么样”类词语的更替过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表达形式,通过丰富的用例来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怎么样”类词语的表达功能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探求词语的历时更替原因,总结更替脉络。第二章对现代汉语共同语中“怎么样”类词语的句法功能、语义功能进行充分细致地考察,分析和描写,并将其分别与现代汉语的“如何”、“好不”、“为什么”、“什么”比较。第叁章前一部分是现代汉语共同语中“怎么样”类词语与英语中的相应表达形式“how”、“why”、“what's the mean by…”等简单比较,通过汉英的不同表达形式,分析它们各自的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环境,得出同中有异:汉英的表达形式在用法上对应比较整齐;汉语倾向于象似性,英语倾向于经济性。后一部分是对现代汉语方言中的“怎么样”类词语的表达进行全面整理分析,再简单比较,让我们看到汉语方言间的异同情况。第四章是结语部分,这部分我们回顾全文,得出该课题的研究结论。
龙丹[4]2008年在《魏晋核心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核心词的研究,是汉语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以斯瓦迪士(M.Swadesh)的《百词表》为依据,运用语义场理论,采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计算机辅助研究等方法,通过考察魏晋时期的中土文献和佛经文献,对魏晋时期的核心名词和动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此项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成果,对建立科学的汉语词汇史以及确定汉藏语系语言的亲属关系等方面有重大意义。全文约24万字,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全面介绍了核心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魏晋词汇的研究概况、研究意义、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讨论名词,我们将名词主要分为叁个大类,一是“肢体生理”类名词,其中包括“头部、四肢、躯干、其它”四个小类,涉及23个身体义场的27个核心概念,词目达130个。肢体生理类词在名词中是最为活跃的。二是“人动植物”类,包含11个核心词,研究涉及的词目有80个。叁是“自然现象”类,包含14个语义场,15个核心词,研究了115个词目。相对于肢体生理类词而言,“人动植物”和“自然现象”类名词则是比较稳定的。由于受到社会文化和概念本身分类复杂等因素的影响,这两类词中大多数语义场的结构较复杂。第叁章研究核心动词,分“头部动作”、“行走起居”、“认知行为和社会活动”叁类对19个语义场的166个词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动词语义场的代表词更替频繁,发生变化的代表词多与人体动作有关;语义场的结构呈现两极分化趋势;语义场和语义场之间关系密切。第四章讨论了魏晋核心词的特点。第五章结语,对核心词的演变规律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本文的贡献及主要创新点有:(1)自觉运用《百词表》对魏晋核心词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在对《百词表》中所占比重较大的核心名词和动词进行研究后,我们总结出了魏晋核心词的特点:魏晋核心词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一方面它继承了上古时期已有的核心词,另一方面又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生变化;核心词的变化最先反映在佛经文献中,医书《肘后备急方》中也有所体现;魏晋时期是核心词发生显着变化的重要阶段;发生替换的核心词多与“人体”有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2)静态描写和动态历时分析相结合。在充分调查分析魏晋时期的典型语料的基础上,我们对这一时期核心词的面貌进行了系统的描写,研究内容涉及核心词在语音、语义、语法、语用、使用频率、组合关系、聚合关系、使用范围等方面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又从汉语词汇史的角度,在历时层面上对这些核心词的来源和演变情况进行了考察。静态描写和动态历时分析的有机结合,使我们对魏晋核心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3)计算机辅助研究和手工甄别相结合。由于魏晋时期文献材料的繁冗庞杂,核心词出现频率高,无法一一分类罗列。研究时,我们充分利用计算机对校对好的电子文本进行检索,并对检索数据进行手工甄别,然后再统计词频,形成表格图形,这样得出的结论既直观又具有很强的说服力。(4)根据研究的需要,提出了确定语义场成员的相关原则。确定语义场的成员是做好研究的基础,它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的结论。在研究中,我们主要依据以下几条原则来确定语义场的成员:考察义位间的联系以最主要的特征为依据;充分考虑核心词所代表的语义场的性质;多义词的义位根据情况归入不同的语义场;比较生僻的词一般不列出;一般以单音词为主。(5)多学科成果的交汇。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研究汉语核心词是研究的一大特色。认知语言学是近二十年多来国外语言学界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在核心词研究中引入认知语言学理论有重大意义。在研究中,我们尝试用认知语言学的“突显观(prominence view)”、“注意观(attentional view)”、“范畴化(Categorization)”理论、“组块化(Chunking)”理论、事件域认知模型(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转喻机制和认知域投射的一般规律来研究核心词。这些理论的运用,可以解释以前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此外,比较语言学的相关成果在研究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赵诚惠[5]2017年在《2006-2015年女性范畴义新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女性范畴义新词语作为新词语中特殊的一类,将其独立出来进行研究,对词汇发展过程的了解及对当代女性状况的认识具有一定的价值。论文以2006-2015年,即近十年女性范畴义新词语为对象,全面、多角度地进行了研究。首先,论文对"女性范畴义新词语"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音节、构词法、造词法、色彩义、来源等五个方面分析了近十年女性范畴义新词语的语言特点。其次,论文依据成员数量将女性范畴义新词语分为大词群、小词群和非词群叁类,并在每一大类中依据形式、语义等再分类,进一步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再次,论文对含隐喻、转喻概念的词语进行了分类,并分别阐释了其映射机制、特点等,发现含隐喻概念的词语以实体隐喻、源域与目标域共现为主,且同一源域去处多样,同一目标域来源多样;含转喻概念的词语以资产喻体和性质形容词喻体以及被领属者转指领属者的转喻为主。基于模因论和顺应论,近十年女性范畴义新词语的传播特点为模因复合体居多、表现型居多、对社交世界和语言结构的顺应性突出,传播动因为宿主的表达需求、模因的新颖性及传播媒体的多元化。最后,论文结合网络搜索、传媒应用和问卷调查,分析了近十年女性范畴义新词语的民众知晓度和使用情况,并总结了近十年女性范畴义新词语反映出的人们的心理:张扬个性、崇拜金钱、重视外貌、关心婚恋。
张政[6]2014年在《“等到”义双音介词的历时演变与更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汉语中,“等到”是常用作表示“等到某个时间或者出现某个条件”的双音介词,而在汉语史中,存在许多表示这一语义的双音介词。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与整体、归纳与演绎等研究方法进行多维考察。首先,我们以“比及”、“待到”为个案研究对象,分别对这两个词语的历时演变过程进行较为详细的描写,然后从语义、句法功能、语用价值叁个方面简要分析它们的使用情况。我们认为,“比及”是从先秦时期的跨层结构发展出了介词功能,一直沿用至清代,并且在元代还演变出了连词用法,用作介词的“比及”可与体词性成分或者谓词性成分组成介宾结构,具有衔接和假设、推断的语用功能,不过,现代汉语中已少有介词“比及”的用例出现;“待到”线性连用现象最早出现在六朝,到了唐代,由于“到”后接成分发生变化,“待”和“到”也由跨层结构重新分析后凝固成词,介词“待到”可与宾语搭配用作时间、条件状语,具有承接等语用功能。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列入考察范围的11个“等到”义双音介词进行历时分布情况的统计,发现这些词语基本上是从一个跨层结构发展而来,而且多处在句首,与体词性成分或者谓词性成分组成介宾结构。但是这些双音介词在出现时间、沿用情况、使用频率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语言自身发展的要求,众多表“等到”义的双音介词经历了一个新旧更替的过程,“等到”最终成为这一义场成员中的主导词。
刘晓静[7]2011年在《东汉核心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核心词是“基本词汇”中最核心的那部分词,而东汉又正处以汉语从上古时期发展至中古时期的过渡阶段,并且大量佛经文献也于此时传入中土。因此,东汉时期的汉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我们以斯瓦德什(M·Swadesh)的《百词表》为依据,对东汉文献中的核心词进行研究。在具体研究过程中,运用语义场理论,同时大量采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去对同一概念下的成员词进行详细的共时描写,分析它们在词义、语用、语法等方面的具体使用情况,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尽量采用历时分析来勾勒出词的演变发展。全文约27万字,由5大章组成,讨论了81个义场,涉及到85个核心词,具体词目共计725个。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选题缘由、东汉核心词的研究意义、研究概况、研究创新和研究局限以及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第二章研究核心名词,分别是身体类名词、生物类名词和自然现象类名词,共涉及54个核心词,词目达402个。第叁章研究的是核心动词,其中包括饮食动词、知觉动词、表肢体动作的核心词及其他部分词,共计19个核心概念238个词目。第四章研究的是核心形容词,涉及到颜色类形容词、温度类形容词及其他,共计12个核心概念85个词目。第五章则探讨了东汉核心词的特点,同时也指出了文中的创新和不足之处以及努力方向。本文主要有以下3个创新点:(1)以《百词表》为依据,首次对东汉文献中的核心词进行系统研究,丰富了东汉词汇研究的成果。通过对东汉时期核心名词、动词和部分形容词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语音上,核心词仍是以单音词为主,但也出现了少量双音词;而在词义层面,核心词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这种变化多体现为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和词义的变化等内容。而究其原因,这些变化大概由两个因素造成:人们对周围世界了解的逐步深入和旧工具的不断革新。(2)对东汉文献中的核心词进行了相对细致的描写。在语料上,不仅选取了影响较大的史书类语料和子书类语料,更采用了医书、佛经、道家典籍和碑刻铭文等作为辅助语料,从而能够更全面、深入地描述核心词在不同风格、不同类别的文献中的具体使用情况。在意义变化、组合方式、句中位置、出现语境等方面对核心词进行详细描述,并尽量对同一概念下各成员词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力求尽可能详细地描绘出东汉核心词的面貌。(3)使用数据统计法来研究核心词。在核心词研究中,大量运用数据统计法,对同一语义场下的各成员词的使用频率进行数据统计,从而更直观地呈现出各个词语的使用状况,有利于我们的比较分析。尤其运用此法对某些成员词如“红”、“黑”、“绿”、“满”等词在上古汉语中的发展作了大致描述,勾画出们在不同时期发展的兴衰。
夏凤梅[8]2005年在《《老乞大》四种版本词汇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老乞大》是元朝时期朝鲜人学习汉语的教材,最早刊于元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明清两代在朝鲜曾多次重刊,重刊时均按当时的语言实际作过一定的修改。因此,不同的版本大体上能反映出元明清时期我国北方汉语的语言面貌。本文以《老乞大》四种版本的词汇为研究对象,着重比较四种版本的词汇在不同时代所反映出来的差异,从中总结出我国北方汉语词汇在元明清叁代的历时变化,揭示其发展演变的规律。为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提供比较具体可靠的依据。 全文内容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 概述有关《老乞大》的版本及研究现状,较为详细的总结了前人时贤的研究成果。针对《老乞大》词汇研究的不足之处,阐述了本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第二章 从口语词、方言词、外来词等几个方面反映的情况,讨论了《原本老乞大》词汇的性质。并对其中的一些词语做了简要的解释。 第叁章 比较《老乞大》四种版本词汇的差异。重点考察了名词的更替情况。以《老乞大》为依据,同时参考大量其他同期和前期的相关语料,对其中的叁组时间名词、四组处所名词、六组称谓名词以及其他七组人事名词的更替过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写和分析,得出较为可信的结论。 第四章 与第叁章的方法相同,重点考察了《老乞大》四种版本的十组动词和四组形容词的更替变化。 第五章 通过前面几章的分析研究,拟从《老乞大》的词汇变化来探讨整个近代汉语词汇的发展情况。具体讨论了近代汉语的发展趋势以及发展变化的原因。 附录部分 全面细致的描写了《老乞大》和《朴通事》二书里的俗语,从语义内容、结构关系以及语用价值等方面对这些俗语进行了分析,归纳出其特点。
章黎平[9]2011年在《汉语方言人体词语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用共时和历时比较的方法,以汉语方言中表示人体器官部位的词语(以下简称人体词语)为对象进行比较研究。在共时方面,比较研究方言与普通话间的异同、方言与方言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探讨普通话与方言、方言与方言间人体词语词形和词义结构的共性和差异的模式;尝试解释方言差异的原因;以及这种共性和差异表现出的区域类型特征及其在方言分区上的意义。在历时方面,比较方言人体词语在汉语史上的演变情况,分析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并探讨了方言人体词语差异与方言分区之间的关系。论文采用多种理论,运用多种方法,尽量做到对方言人体词语的全面研究。运用语言结构观和系统观理论讨论方言人体词语的演变原因;运用语义场理论,分语义场、分义位研究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时差异和历时演变;运用词汇语义学理论,探讨方言人体词语词义的共时差异原因和历时演变类型;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解释方言人体词语词义引申的特点;运用认知编码理论,讨论方言人体词语的词义和词形关系;运用语言异质论和语言迭置理论解释方言人体词语同义聚合的问题。论文运用比较的方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用统计、计算的结果来说明问题。论文分七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中间部分是正文,分五章;最后一部分是结语。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方言学意义、词汇学和语义学意义、汉语史研究意义、宏观语言学意义),介绍了研究现状(方言词汇的研究现状、汉语词汇的普方古综合比较研究的现状、人体词语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阐明了本文的题旨,介绍了本文研究所要采用的理论(语言结构观和系统观理论、语义场理论、词汇语义学理论、认知编码理论、语言异质论和语言迭置理论)和方法(比较的方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并就本文的材料和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第一章是对汉语方言人体词语共时表现形式的比较。本章比较了人体义位在不同方言间词形、语素、构词形式等方面的异同。本章分四个小节。第一节比较了方言人体词语的词形和主要语素情况,包括各方言中表示同一人体器官部位的词语的词形表现和其主要语素的异同,结论是汉语各方言人体词语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语素数目不同、主要语素的差异、有无词缀及使用不同的词缀。第二节比较了方言人体词语的词缀的异同,内容包括词缀形式、不同词缀的区域分布及使用情况。经过比较发现:不同方言人体词语中的词缀在使用数目、可否重迭、所处位置和虚化程度和意义上都有一些与普通话不同的情况。第叁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构词形式的异同,内容包括重迭构词形式的方言特点、几个人体部位词语语素组合形式的异同,等等。第四节探讨了方言人体词语词形的共性与差异的原因,一是因为各方言对同义语素的选择不同,二是因为古汉语单音词在一些方言中仍保留为单音节语素、或方言区人们新创的语素参加构词的缘故,叁是因为词义的模糊性使人们可能用表示人体相邻部位的语素来构词。此外,记录方言词语的书写形式不同、语序的不同也可能是一个原因。汉语方言人体词语存在共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汉语方言都是从古汉语发展演变而来,有共同的历史基础;二是方言都不同程度地受不同历史时期共同语或强势方言的影响,而使得趋同性加强;叁是相邻地区方言间的影响使得共同的成分可以跨方言存在;此外,因为各方言区人民有相同的认知基础,而使得造词法和构词方式方面有相似之处。造成汉语方言人体词语的差异原因也很复杂,其中语素的差异、人体词语在不同方言中的演变不同步、方言自我创新词语或新语素的使用、造词法和构词法不同、认知基础或造词理据不同、编码情况不同等等原因都可能造成指称同一器官部位的人体词语的方言间差异。第二章是对汉语方言人体词语词义的比较。本章分五节。第一节是关于方言人体词语基本义的比较,包括基义比较、义域差异比较(包括含元大小、含元多少和使用范围)、陪义比较和语用差异比较。第二节是关于方言人体词语引申义的比较,提出了由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造成的词义引申的共性与差异实际上是语义认知结构的问题;方言地域文化等因素也会影响方言人体词语的意义变化;方言人体词语的词义引申是极其复杂的,有经过两次隐喻的引申,不少还要经过叁次换喻引申,有时多次隐喻或换喻引申后,甚至还需要隐喻、换喻相结合、共同作用才能产生最后的结果;具体到各个方言点、各个人体义位,情况很不同,有的引申义只在某个、或某几个方言点出现;任何一个引申义、哪怕是与普通话一致的引申,也不会覆盖全国所有的方言;单音节词比多音节词语更容易产生引申义,且情况更为复杂。第叁节讨论了方言人体同义词语的问题,包括方言人体同义词语的表现形式、方言人体同义词语的语义和语用差异、方言人体同义词语的来源等问题;研究中发现方言人体同义词语是很丰富的,同义词语在陪义、义域、语用方面都可以存在差异,方言人体同义词语的来源很复杂;语言异质论和语言迭置理论都可以用来解释方言人体词语的存在。第四节考察方言人体词语兼类情况。我们发现:单音节方言人体词更容易发生兼类,那些表示外在的、位置和作用比较凸显的人体器官部位的词语更容易发生兼类,兼类用法中以量词居多,兼类实际上还是词义发展变化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语音、词义、语法叁者间的相互作用,兼类的最终机制源于人类对自身认知的发展,其中相关关系引起的换喻和相似关系引起的隐喻是两种主要原因。第五节讨论了汉语方言人体词语的编码情况,包括不同方言的人体词语的编码差异、编码度差异、编码方式差异、词化程度等方面差异;从中可以窥见汉语方言人体词语词形和词义的关系。第叁章是对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考察。讨论了主要人体义位的历史源流和方言分布及汉语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等问题。本章分叁节。第一节讨论了24个主要人体义位的方言表现形式的历史源流和方言分布情况;考察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传承、方言变异和方言创新情况,总结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来源类型、方言人体义位变异和方言人体创新词语的类型,并指出几乎所有的义位变异、多数方言创新也是在承传古汉语的基础上的,这更进一步证明了汉语各方言都对古汉语有承传且相互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第二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这部分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方言及不同人体部位叁个角度对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给予了总结;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主要语素和方言人体同义词中的历史层次;分析了承传成分在相邻或相隔方言区的共时存现的原因。第叁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时差异与历时演变的关系,考察了几个核心人体词语的历时替换情况,看那些在普通话中已经被彻底替换的古汉语人体词语今天是否还在方言中有保留、是依然以单音节词的形式还是以语素的形式保存在哪些方言中,计算了其方言保存率;并就新老派、城乡等差异中显示的词位演变情况、语素组合中显示的词位演变等情况,探讨了汉语人体词语共时差异中显示出的正在经历的变化;最后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时差异与历时演变的关系;我们认为共时的差异与历时的演变是有关系的,一些在共同语中已经被替换的义位,仍可能在南方方言中存在,而且汉语史不同时期产生的义位的今方言分布不同;如果以人体义位划同言线的话,历时的演变正好与共时的差异分布大致相符。一些方言说法差异的同言线恰好与中国地理上的南方、北方的分界线相合。除方言创新和方言义位变异等情况,几乎可以说离北方方言区越远的地区越是保留汉语古老的说法;越是晚近的说法,越是见于北方方言或受北方方言影响的中部方言里;人体义位的承传、演变、创新与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是有关系的,而且是极其错综复杂的。第四章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演变类型及原因。本章分两小节。第一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演变类型,从词义(词义扩大、词语缩小、词义转移)、词形(完全易名、部分易名)两方面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演变情况和类型。第二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演变原因,这包括语言外部原因(客体世界原因和主体世界原因)和语言原因。研究中发现,有些方言人体词语引申义的产生,明显看出是同时受客观世界、特别是物质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和人的主观认识的双重影响;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影响等等原因,都可以引起方言人体词语的产生、变化,还可能影响到方言人体词语词义的演变;人的心理会影响到人的联想:与隐喻有关的相似联想、与换喻有关的相关联想、邻接联想等等发展、变化,会引起方言人体词语词义的变化;另外,避俗求雅、喜新厌旧等心理,也会影响方言人体词语的演变。语言原因涉及语言明晰性的需要、语言经济性的需要、汉语词汇复音化的结果及语音、语义、语法叁者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另外语言的系统性和平衡性也会影响方言人体词语的演变。第五章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性和差异与方言分区等方面的问题。本章分叁节。第一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性和差异的方言区域特征,计算了方言人体词语的相似度,结论是:官话方言与普通话的人体词语的相似度普遍比较高,闽语的相似度最低;还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性和差异的方言区域特征,并用方言区域特征尝试分析了方言间的亲疏关系。第二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区别特征,从词形和词义、共时和历时不同角度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区别特征内容及其反映的方言特点。第叁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性和差异与方言分区的问题,内容包括:人体词语的共性和差异的方言区域特征与方言分区的关系,方言人体特征词和特征语素与方言分区的关系,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与方言分区的关系,方言人体词语的区别特征及其反映出的方言特点与方言分区的关系。结论是:方言人体词语的区域特征、方言人体词语中的特征词和特征语素、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都可以为方言分区作一定的参考,但想要准确地对汉语方言进行分类和分区,还应对各种因素、各种标准进行综合的考虑。第六部分是结语,这一部分对整个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还提出了一些研究中发现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论文的创新点:1.论文运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综合比较方法,研究汉语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时差异与历时演变关系,丰富了汉语词汇学、汉语方言学、汉语史的研究内容。2.论文研究兼顾词形表现形式和词义两方面,比单纯研究方言词语的词形差异,内容要丰富。3.本论文将研究范围扩大到汉语方言人体词语,比已有的只是讨论普通话人体词语的语义发展和历史演变的研究成果,研究范围扩大了。比较的范围不是限于一区或一地的人体词语,扩大到42地方言和北京话,比较的规模扩大了。4.本论文不是单纯的比较、描写现象,还总结了一些规律,并且对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了探讨;在研究中还发现、并提出了不少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5.论文研究人体词语的共时表现形式的共性和差异,指出从人体词语一类词就可以看出汉语言的民族共性和方言个性是并存的。6.研究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承传、义位变异和方言创新情况,进一步证明了汉语各方言都对古汉语有承传、且相互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7.将研究扩大至应用,运用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性和差异情况,讨论方言分区的问题,使本文的研究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价值。8.论文采用多种理论,运用多种方法,尽量做到对方言人体词语的全面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理论采用较全面;运用统计、计算和数字说明等定量方法,研究方法较新颖。
籍欢欢[10]2008年在《30年来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材词汇更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采用量化分析方法,研究近30年来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材的词汇更替现象。论文以10年为界,各选2套代表性对外汉语教材,分别建立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叁个时期的教材词库,从历时的角度考察这叁个词库词汇的更替情况。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从宏观角度考察教材词汇的词汇量、词类和词级的动态变化;2.从微观角度对教材词汇进行动态语义梳理;3.对教材新词语的吸收情况进行历时考察。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30年间教材在词汇量的控制上摆脱盲目性和随意性,基本达成共识;2.30年间教材选词的词类比重趋向一致,该现象主要受汉语系统特点的影响;3.社会生活类词语的更替现象显着;4.初级综合课教材在新词语的吸收上呈上升趋势,但仍持谨慎态度。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语更替现象研究[D]. 高侠.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2]. 《老乞大》四版本常用词更替研究[D]. 冯立. 广西师范学院. 2013
[3]. “怎么样”类词语的共时、历时考察[D]. 王晓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09
[4]. 魏晋核心词研究[D]. 龙丹. 华中科技大学. 2008
[5]. 2006-2015年女性范畴义新词语研究[D]. 赵诚惠. 华东师范大学. 2017
[6]. “等到”义双音介词的历时演变与更替研究[D]. 张政. 湘潭大学. 2014
[7]. 东汉核心词研究[D]. 刘晓静. 华中科技大学. 2011
[8]. 《老乞大》四种版本词汇比较研究[D]. 夏凤梅. 浙江大学. 2005
[9]. 汉语方言人体词语比较研究[D]. 章黎平. 山东大学. 2011
[10]. 30年来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材词汇更替研究[D]. 籍欢欢. 暨南大学. 2008
标签:中国语言文字论文; 方言论文; 现代汉语论文; 语义分析论文; 人体结构论文; 老乞大论文; 官话论文; 魏晋时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