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诗”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意义论文_王刚

“唱诗”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意义论文_王刚

(容城县小里镇西牛营小学,071700)

本文系河北省教师教育协会评审批准2018年度一般课题《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中 “古诗咏传唱”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JJS2018-102)的研究成果。

诗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它是中国文学的巨大宝藏,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唱诗”是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中度过,从优美的旋律中记住了诗句,悟出了诗情,领会了诗意。《尚书•尧典》 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可见古诗可言志,可传情,可塑人格,可育情怀,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古诗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引导学生充分体会诗之美,进而达到德育目的。

一、以“唱诗”为切入点,让孩子感悟中华经典,从小树立文化自信。

树立文化自信,首先是要有爱国情怀。在诗句中 ,“不破楼兰终不还”,“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在诗人中,有忧国忧民的屈原、杜甫;有驰骋疆场卫国立功的辛弃疾、岳飞;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李白、王之涣……,他们以“诗言志”,一首首精炼隽永的古诗词,不仅是诗人才华横溢的结晶,也是他志向高远的体现。让学生从小就读就唱这样的诗词,无疑是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植下了爱国之根,铸入了民族之魂。爱国之情还包括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伟大的劳动人民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从李绅的《悯农》,王维的《春中田园作》,方岳的《农谣》,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中得到认识,有的赞美劳动,有的吟唱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勇敢。通过唱这些古诗词,可以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勤劳节俭、热爱劳动的良好行为习惯。其次要热爱生活。学生从唱诗中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处世,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孔子曰:“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他曾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在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欲人勿疑,必先自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文化立世,文化兴邦。坚定文化自信,为我们的强国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时代课题。

二、以“唱诗”为切入点,让孩子感悟中华经典,从小建立对美的去追求。

古诗是最抒情的、最美的文学形式,她把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融为一体。诗人们精心创设出许许多多千古名句,被后世广为流传,读来给人以启迪,引人深思,叫人体现到了诗歌无限的美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游子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再比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当时贾岛在驴上推敲,韩愈在马上吟咏,就是因为这两个字用在此处都很精妙,都表达了一定的意境美,因此诗人才难以取舍。用“推”字表现的是深山古寺之中,明月静夜之下的悄无声息之美,用“敲”字,与上句的“宿”字构成动静结合,反衬深山古寺、明月之夜的幽静之美,似乎更好一些。又比如“绿杨烟柳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 宋祁《玉楼春》)中一个“闹”字,就把春风来袭,杏花朵朵,争奇斗艳,花间似乎还有蜂蝶翻飞的景象都表现出来了,丰富了读者的想象,拓展了诗歌的表现空间。可谓一字精妙,全诗皆美。这些佳句,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能引发学生思想情操的美化。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感知,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古诗弥补这一点,因为古诗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感情,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寓含在诗词中。通过对古诗的赏析,和乐的吟唱,让学生更易理解诗的意境,更有兴趣去学诗,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总之,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籍借这“文化自信”的号角,古典诗词冲霄遐举,并向世人呈现中国文化的意识、审美和情怀。生命意识、风骨气韵、家国情怀,这三者合而为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吟唱古诗把中国文化的精神本质表现出来,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论文作者:王刚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  ;  ;  ;  ;  ;  ;  ;  

“唱诗”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意义论文_王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