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教学板书设计的原则与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原则论文,化学论文,方式论文,板书设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板书是教学过程中精心炼制的语言合金,板书是教学内容和内在关系两大要素与讲授语言同步的动态呈示。
我们分析了大量的化学教学板书后,归纳出板书设计的四项原则是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穿针引线、求同存异;同时也认为这是板书设计的四种方式,只是根据教学内容或内在关系的特点与注意程度不同在设计时有所侧重与选择。
一.提纲挈领
按教学内容的内在关系为逻辑主线,突出知识要点依次排列,其特点是知识要点呈示的层次性,大纲小目使知识点的联系一清二楚。它较多用在并列或递进关系的论述性内容,如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该板书单元里纲目关系的一致性(使学生接受时条理分明,有利于从整体上认识问题);要突出关键字词的作用(可根据需要进行筛选、缩略或编拟来凸现关键词,以此作为记忆的支撑点);并注意从学生发言中提炼素材。
主要有:(1)摘要型(摘取其中核心字句为突破口);(2)概括型(简明扼要地揭示本质与规律);(3 )显微型(对某主题内涵与外延作逐级解剖);(4)设疑型(纲目以问题形式导入, 解决问题时形成提纲)等,运用的关键是对呈示次序、呈示目的与导入方法的构思,如在进行“苯的分子结构”教学时形成的概括型板书。见70页图。
二.画龙点睛
当缺乏直观教具或实物,仅用语言难以表述透彻时;图示便是较好的直观手段,它着重于教学内容的形象化,通过将抽象材料的画面处理,促进学生的感悟,它较多地用于突出教学内容传授,而内在关系相对简明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形象的图示同时作用于学生,图示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徒手画能力,笔简意赅,一目了然,其关键在于附加的说明文字要简明且与主题相吻合。一般图式有:
1.示意图。运用一定点线、符号把原来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概念,并返回到概念的抽象理解上,将原来较复杂的问题变得简明,常用在化学概念与理论教学中,如下图的“稀释或浓缩溶液时pH值变化的情况”分析。
2.描摹图。将可观察到的感性过程,用简笔画描摹出来,并配以文字说明,描摹时要对实验程序、现象观察及应注意的关键问题等具体环节“放大”或“定格”,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因视线、时间等随机因素的干扰,而对细节的忽略,如化学仪器图、基本操作图、实验装置图。
3.轨迹图。将说明规律的系列数据描述成事物变化的轨迹,唤起学生抽象思维的积极活动,以加深对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认识,使定量抽象规律的形象化,如形成“化学平衡”概念时的两幅图象。
三.穿针引线
将零乱的知识形成框架结构,着重在简明揭示知识点间的映射关系与趋向,而各节点的概念是较为明确和易于理解的,通过爬梳以形成互有联系、构成整体的知识体系,这种板书便于抓住特征,促使理解和记忆,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其关键在于吃透教材,找出最本质的关系据以设计,确定主次并选准着落点,以简驭繁,从微知著。它适用于较复杂的化学知识教学、复习课及审题分析,主要形式有:
1.联络图。化学知识体系通常可由点、线、网等方式将知识结构化。点指的是知识要素(概念或物质),线指的是对应关系(化学事实或命题),网则显示了知识组块内的关系序列,如将教材的知识网络拆卸成各个知识点和线,把各知识点和线转化成教学过程中的点和线,则可以启发学生依据“由线引点,由点织网”的程序进行联想,形成知识网络,如①展现事物之间可转变态势的转化图;②以某知识点为核心,多方位联系相关知识的辐射图;③根据概念与规律间的内在关系及过程设计的递进网;④物质衍生关系图,例“乙醇的化学性质”网络。(见下页)
2.流程图,以事物变化的时空变换顺序为线索来描述其过程,如物质制取、实验进程等,若用语言文字阐述则显得繁琐,而简洁的板书则可及时录下“音像”便于学生思考。
四、求同存异
即通过表格来整合比较各知识点的个性与共性,但只能显示二维关系(纵横)。它可用来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使学生记忆的整体化以及概括力的提高。它较多应用于头绪较多、内容复杂的知识组块,通过列表将事物之间显著差异或相似的关系清晰地揭示出来。一般先列出表格栏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学生的回答中提炼出要点填入表内(也可插入其它图式呈示)。列表关键是表格展示完成后能自然导出纵横关系(要注意一致性)。格式有:
1.解析表。将具有相似结构的知识点归类作为各横行,再把每个单元有的共同特点作为纵列,这样用一张表就可以把教学内容分门别类填入,井然有序。它有利学生对于同类知识的迁移接受,常用于教学总结或化学实验报告,如初中“分子”概念形成时的部分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