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设创新型政党在党建新的伟大工程中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党论文,党建论文,战略意义论文,伟大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599(2008)05-0053-07
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发展,使“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问题,历史地摆在中国共产党的面前。进入21世纪后,从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聚焦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和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上寻求着具有创新价值的突破。提出建设创新型政党,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从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角度来认识,以及从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任务来认识,建设创新型政党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建设创新型政党两个理论维度的思考
作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政党是在社会的需求和历史的演进中产生和发展的。满足社会的需求和顺应历史的潮流,是政党生存的基本条件和政党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社会性和时代性就构成认识创新型政党建设重要意义的两个理论维度。
从社会性的维度看,寻求与社会需求的协调,是政党功能的体现。一个政党的兴衰存亡都与社会的需要相联系,不管什么样的政党,都必须接受社会的检验,背离社会的需求,任何政党都会失却生存的基本条件。政党必须在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发展,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动,要求政党随时作出对应性的更新,政党的生命力与其不断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成正比。
从时代性的维度看,寻求与历史演进的协调,是政党要素的体现。任何政党都有产生和发展的特定历史环境,政党生存或长或短,代表着它的生命周期。决定政党生命周期的因素是多重的,而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因为一个政党要想长时期维持并延续它的生命周期,总要经历多个时代的变换,时代变换也不同程度地变换着政党生存的环境,停滞不前或逆历史潮流而动,任何政党都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它的生命周期也必然受到影响。历史演进的持续发展要求政党必须适应时代特征,政党的创新能力与其生命周期成正比。
从以上两个理论维度观察,任何政党只有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才能存在和发展,创新能力是政党必须具备的内在素质。由此而言,创新并不是只对共产党具有意义,也不是中国共产党独有的特质,但是,与其他政党相比,中国共产党在创新型政党建设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传统,长期的实践使它积累了丰富的创新经验。第二,中国共产党具有从事创新实践的科学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开展创新实践的理论支撑。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先进性本质奠定了积极支持和开展创新的客观基础,党的先进性本质也是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得到实现。第四,长期执政的地位和现实使中国共产党经受了多次历史变动的考验,始终站在社会发展和时代演进的前列,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创新的结果。基于这些特点,中国共产党相比其他政党具有建设创新型政党的优势。
从建设创新型政党的两个理论维度审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创新要求特别显著。首先,决定中国共产党社会性维度的条件是它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利益和社会发展要求作为政党的价值追求。这一价值追求与人民利益之间的高度统一和与社会发展要求的完全一致,既是中国共产党立足生存的前提,也是谋求发展的动力。实现这样的前提和发掘这样的动力,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来达到。其次,体现中国共产党时代性维度的条件是它以长期执政、引导社会跨时代发展作为政党的使命。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和崇高使命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使命的崇高和伟大决定了实现过程将是漫长的。人类社会始终是个动态的变数,社会发展的境遇总在向前推进中遭遇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一个先进的政党能否在跨越时代的发展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完全取决于它应对时代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程度,而创新能力则是提高适应程度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为完成历史使命,统领社会循序渐进地朝既定的目标迈进,必须将自己建设成为创新型政党。值得强调的是,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创新型政党建设的社会性维度和时代性维度是相互联系的,两者构成内在的统一。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利益和社会发展要求是建立在时代性维度上的,也就是说,只有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才能体现社会性维度的要求。同样,不能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性维度,落后于历史前进的步伐,就难以满足人民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当然也就难以体现社会性的维度。
中国共产党具有创新的历史传统,是建设创新型执政党的有利资源。继承并发扬创新的历史传统,将创新贯彻到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中,融入到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机制的建设之中,从而努力建设一个创新型政党,是时代赋予的新任务。深刻认识这项新任务,需要克服两种障碍。其一,历史惰性的思想障碍。现实生活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是:一个事物经历的时间越长,人的思想越容易麻痹,经久的历史往往容易产生惰性。中国共产党执政已经半个多世纪,领导地位已经稳固,取得的成绩又十分显著,这样一种现实,如果不加以警惕,容易滋生不思进取的思想,容易造成创新动力的缺失。其二,守常保稳的思想障碍。相对来说,当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时期,打破旧秩序是基本的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坚持创新比较容易得到认同,敢于探索的精神也比较容易发扬。而当掌握政权以后,安于现状,求稳怕变思想容易占上风,创新的社会阻力相对更大一些。然而,建设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事业,与革命时期相比,人民群众对于执政党的创新要求更高。因此,建设创新型执政党,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任务,它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国家建设的目标,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世界各国政党发展的规律和经验告诉我们,坚持创新对于掌握政权的政党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尤其重要,缺乏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很难掌好权、执好政的。
二、建设创新型政党与永葆党的先进性
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决定了建设创新型政党的战略意义。近现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错综交织的社会矛盾和复杂多变的历史状况,构成政党生存的严峻挑战。一个政党能否延续自身的生命力,取决于它保持鲜活力的机能强弱。党中央领导人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生命力时指出:“不发展,不前进,不仅没有前途,而且只能是死路一条”。[1]P583这个道理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来说,是一样适用的。
1921年,中国共产党以其阶级属性和思想旗帜的先进性诞生于政治舞台,并创造了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业绩,走上执政的道路,至今率领着广大人民群众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政党兴衰存亡的规律面前,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不断地创新,在社会发展演进中始终保持着先进性。“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创新型的国家才能实现繁荣富强,只有创新型的民族才能兴旺发达,只有创新型的政党才能永葆先进性”。[2]这个论断突出强调了创新对于国家、民族和政党的战略意义。提出建设创新性型政党的任务,涵义十分深刻。
创新思想和实践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探索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到成功实现中国式社会主义改造的新道路,再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领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创新的历史传统,并在历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创新经验。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对创新价值的思想认识也在不断地延伸和深化。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坚持创新上一脉相承,并不断推进了理论的发展,从而为在历史的演进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供了思想指导。
“创新型政党”概念的提出有着长期的思想基础。从永葆党的先进性出发,党中央历届领导人都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视为共产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反复加以阐述和强调。毛泽东指出:党的领导“即是要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变化”。[3]P294他强调:“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4]P325“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4]P109邓小平指出:世界在发展,事物在变化,人的思想不能固守不变;要解放思想,坚持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5]P146“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5]P291-292老祖宗不能丢,但要敢于说“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敢于说“新话”。[5]P91江泽民将坚持创新问题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他指出:“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时代在前进,事业在发展,如果我们不善于创新,都是老办法、老手段,那肯定是不能胜任的”,[1]P601“全党同志必须统一认识,必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1]P631胡锦涛总书记弘扬党的创新精神,将“开拓创新”列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总体目标之一,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要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必须与时俱进地研究、提出、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6]P523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建设创新型政党与永葆党的先进性有着重要的启发。
创新型政党与政党先进性具有逻辑的统一性。世界政党发展的规律表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保持政党活力的内在要求。不管哪种社会制度下的政党,也不管什么类型的政党,如果缺乏创新的理念,如果不具备创新的素质,就必然遭遇被社会抛弃和被历史淘汰的命运。因而,能否坚持创新,对于政党的先进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在本质上具有非马克思主义政党无可比拟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动态的,既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既是一以贯之的,又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使命、追随时代先进的潮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永葆鲜活力和增强凝聚力、战斗力的任务,等等,所有这些汇集在中国共产党身上的政党价值取向,奠定了建设创新型政党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相互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6]P525由此可以逻辑地推导出另一个结论:建设创新型政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
三、建设创新型政党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将执政能力建设提到突出的位置加以高度重视。这个变化的发生,一方面是国外共产党执政经验教训的训诫和警示,另一方面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转型的应然和结果。进入21世纪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成为重大任务大力开展。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了全面的部署。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开展了全党范围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明确地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确定为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两个重点,并从这两个重点出发,对党的建设做出了新的部署,从原先的“三大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发展成为“五大建设”(增加了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这些举措本身就体现了党在自身建设上的思路创新,而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必然要求建设一个创新型政党。
中国共产党执政已将近60年,有着深厚的执政基础。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里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世人有目共睹的治国理政业绩证明了其执政的有效性。然而,执政能力既不能通过组织的构造严密和党员的队伍庞大来显示,也不能以历史功劳簿上的记录而满足。能力永远是一座恒动的坐标,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形势下,能力停止增长就意味着失却。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共产党的能力要求显然要比一些发达国家执政党更高。从这个意义上说,聚焦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上一项具有战略地位的重大任务,在执政能力建设上掉以轻心,将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建设创新型政党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前提。《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强调的核心观点,都与建设创新型政党的要求紧密相关。从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看,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7]P8这就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时代演进中,遵循共产党执政的客观规律,体现创造能力和创造水平。从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永恒宗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时代任务,实现这个宗旨会有具体的内容和相应的方式,这种内容和方式的变化包含着执政宗旨上的创新要求。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略,赋予了共产党执政的现代精神,其本身就是党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与时俱进,执政中的科学因子、民主内涵和法治精神,决定了党的执政方略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改善执政方式、理顺执政政策、完善执政机制、规范执政行为等方面,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作风,将创新作为作风建设的内容加以强调。这些思想,从宗旨、方略和作风三个方面,突出了创新对于实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总体目标的全方位性。从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看,十六届四中全会概括了五种执政能力建设,即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能力。决定指出:“全党要紧紧围绕上述任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7]P9这些论述和要求表明,执政能力建设与发扬创新精神是紧密联系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在不断的创新过程中得到实现。
中共十七大提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建设也要创新。在以往的文献中,党中央领导人在讲话中已经阐述过在党的建设中要坚持改革的精神这样的思想,但明确地将改革创新与党的建设相联系,这还是第一次,是中共十七大体现的新精神。改革与创新是个不可拆分的有机整体,改革需要创新来体现,没有创新就称不上改革。改革不仅取决于有没有决心,更取决于有没有创新能力。创新对于政党来说是一种综合能力,创新型政党的涵义就是它具备一种永不满足于现状、永不止步于既定的素养。哲学家把事物的运动看作时间和空间的不停变化,揭示了真理探索永不可能终极的哲理。“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8]P12中国共产党将近60年的执政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但且不说对于无止境的实践来说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能滞步,即使就现实而言党的执政能力也还不完全能够相适应。改革开放促成的社会转型导致党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诸如流动党员如何管理、大批青年进城务工现象下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如何建设、乡村村民自治实行后党支部的地位和作用如何体现、社区党建如何有效开展、城市“楼宇党建”如何理顺机制、“两新组织”如何加强党建,等等。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仅仅靠以往的执政能力储备是很难应对的。一些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新办法新经验,体现的就是创新能力。可以说,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考验的就是执政党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解决这种适应性的实质就是创新能力问题。因此,建设创新型政党,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
作为一种综合能力,创新型政党建设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牢固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创造有利于创新的政治生态。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和能量,各级党组织应充分挖掘创新潜力和大力释放创新能量。历史上和现实中,不乏有党尊重人民群众创新实践的范例,事实证明,政党往往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力进发的获益者,而且人民群众的创新又推动着政党创新。第二,将创新贯穿到党的各项执政能力建设之中。创新同样是一种能力,在执政条件下,创新能力具有统领的作用,即是说其他各种执政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创新能力建设。第三,加强思想理论创新、制度机制创新。思想理论创新具有指导价值,只有不断地创新思想理论,才有不断推进实践的可能,思想理论创新是关键。制度机制创新是落实创新的具体路径,是思想理论创新在操作层面的载体,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当前应以思想理论创新和制度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强创新型政党的建设。
四、建设创新型政党与实现党的使命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确定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地位。与西方两党制或多党制相比较,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具有政治稳定的优势,同时,它也有利于执政党避免政党轮替带来的追求短期目标、局限功利性价值的弊端,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远景与执政的使命要求相统一。当代中国,无论是理论诉求还是实践安排,将现阶段的努力与远大理想的追求相统一,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一贯的原则。创新型政党建设在党一步步实现自身使命中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创新型政党与实现使命的宗旨要求。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是党的宗旨在执政使命上的体现。当代中国,为人民服务必须体现在从根本上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要求。“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整个社会生产和建设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使全体人民得到并日益增加看得见的利益,始终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1]P111-114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化和世界发展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的追求是在不断提升和变化的,这是建设创新型政党的基本动力。安于现状,不思创新,结果只能是原地踏步,这是与人民群众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期待不相适应的。实现使命的宗旨要求规定了建设创新型政党的逻辑。
建设创新型政党与实现使命的路径安排。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摸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成功是靠党的创新,这条道路的继续成熟发展依然要靠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没有现成的书本理论,又没有别人的经验范本,它在当代中国的成功,完全是党和人民群众大胆创新的智慧结晶。中共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示,要求执政党必须继续发扬创新精神,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新篇章。建设创新型政党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照本宣科式的思想僵化、因循守旧的懈惰思想、滞步不前的自我满足,难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
建设创新型政党与实现使命的目标指向。中国共产党执政使命的目标指向是完成中国人民追求现代化的夙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目标指向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就萦绕在中华民族的头脑之中,并伴随着几代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实践证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不断展示着光明的前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一个新征程,1978年改革开放的实施是又一个新征程。这一个又一个新征程的开辟,透现着中国共产党不断创新的历史价值。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富有创新传统的民族,在经历了落后世界潮流的遗憾遭遇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只能通过不断创新来实现。建设创新型政党是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使命的保证。
建设创新型政党与实现使命的理论支撑。创新需要标新立异,但不能随心所欲,也不能盲进冒动。任何创新必须建立在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加强学习,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摸索新事物新规律。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建设创新型政党与建设学习型政党,是相辅相成的。创新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学习能力的强弱,只有重视和善于学习的政党,才有可能具备永不衰竭的创新能力。坚持创新要求不断加强学习,学习为了创新,因此,创新是学习的动力。时代向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展现的是新问题新情况新趋势不断涌现的现实场景。要站在时代的前列,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必须不断掌握新技术新知识,不断形成新判断新结论新思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只有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为创新型政党,才能追随时代前进的步伐,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中不掉队不落伍。
建设创新型政党与实现使命的治国理念。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有效性集中体现在治国理政的理念上。国家建设层面上,长期以来党中央已经形成多维的价值取向,比如从原先的“四个现代化”到改革开放后形成的繁荣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比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等等,这些治国理政的价值取向,显示了党执政使命的先进性。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党中央又提出一个新的理念,即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要“用十五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艰巨任务。[6]P195创新型国家不是国家类型的划分,而是国家特征的一种描述。国家类型可以有多方面的分类。从社会制度划分,有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等等;从发展水平划分,有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等等;从社会状态划分,有前现代国家、现代国家和后现代国家等等。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隶属后发追赶型的国家来说,树立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十分重要。上个世纪末以来,世界形势的发展瞬息万变,多极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推进令人应接不暇,政局变动、经济跌宕、科技浪潮和文化竞争令人眼花缭乱。在这样的世界形势下,创新能力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而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前提是要有一个创新型的执政党。邓小平说: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由此而言,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能否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首先要求执政党具备优秀的创新素质和极强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使命上实现治国理念的必然要求。
五、结语
当代中国的发展赋予中国共产党以艰巨的执政使命,深刻的社会变革、巨大的社会转型和飞速的经济发展,向世人展现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气象。这个过程必将是新情况纷呈、新问题层出的过程,它将严峻地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它将深刻地检验党的建设面貌。建设创新型政党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对执政党来说更是如此。创新就是打破常规。创新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首先,创新没有先例可循,没有常规可遵。其次,创新就是打破平衡,是旧的秩序被破掉,新的格局被创造出来。这样两个特点决定了创新必须具备相当大的勇气和毅力。创新型政党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第一,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思想指导,这是创新型政党建设的思想保证。第二,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如果思维方式僵化和理论观点教条,创新型政党建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第三,必须勇于实践。创新不是务虚,执政党的创新理念只有付诸实践,创新才具有实际意义。第四,必须善于修正错误。任何创新都不可能百分之百成功,失败的风险伴随着创新的整个过程,只有善于及时地发现和修正错误,才能保证创新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第五,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创新决不是少数先知先觉者关起门来苦思冥想的举动,而是一种社会实践,离开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实践的主体,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六,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创新既要有勇气,又不能随心所欲,邓小平说,既要大胆,又要谨慎,强调的就是办任何事情都要符合客观规律,这是坚持创新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那就不是创新,而是盲动了。这六个方面素质的日益完善和成熟,是建设创新型政党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