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设计理论:资源最优配置机制性质的解释与应用——200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主要经济学理论贡献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制论文,述评论文,得主论文,最优论文,性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三位获奖者的学术经历概略
资源配置机制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自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中提出了“看不见的手”之后,众多的经济学家一直在证明,在某些理想的条件下,市场机制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如瓦尔拉斯所构造的一般均衡模型,就是试图用数学语言来精确阐述亚当·斯密含糊其辞地描述的那只“看不见的手”——自由竞争市场机制——的作用,论证经济体系能实现均衡的理想状态。可以说,从瓦尔拉斯到马歇尔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都以完全竞争作为理论前提,以存在一个作为信息中心和价格制定者的“叫价者”,每一个市场参与人对现在和未来价格拥有完全信息的经济中不存在不稳定因素为假设条件。因此,他们坚信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不仅不存在市场经济机制有效运行的理想条件,而且资源配置机制也呈现多样化。有些交易通过市场来进行,而另一些交易则发生在企业内部,或者由市场价格引导,通过谈判来完成或由管理层指派;有些交易受政府管制,而另一些交易则不受政府干预,就连信息往往也是不完全或不对称的。那么,如何在现实条件下比较和分析各种资源配置机制,并且在不存在理想条件的情况下设计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便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经济学在这方面的发展成果就是机制设计理论。瑞典皇家科学院把2007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三位为机制设计(mechanism design)奠定理论基础并做出卓越贡献的经济学家。其中,里奥尼德·赫维茨最早提出机制设计理论,因此而被誉为“机制设计理论之父”。之后,马斯金和迈尔森进一步发展了机制设计理论。他们的理论研究核心是如何在信息分散和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设计激励相容的机制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他们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机制设计理论已经成为上世纪后期微观经济学领域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他们的理论深化了人们对不同情况下资源最优配置机制性质的理解,有助于当事人识别市场机制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效,并帮助当事人确定有效的交易机制、管制计划和表决程序。而且他们的理论为研究、比较和设计不同经济制度安排或经济机制提供了理论框架,在现实经济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目前,这一理论已在税收、公司改革等经济学的许多领域以及政治学的某些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里奥尼德·赫维茨,犹太人,1917年出生在莫斯科,现年90岁。他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以来年龄最长的获奖者。一战期间,赫维茨和家人一起迁居波兰,在波兰读完了小学和中学,并在波兰华沙大学取得法学硕士学位。1940年,他辗转来到美国,并幸运地成为了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助手。其后,赫维茨在明尼苏达大学经济系从助理教授一直升任到正教授,退休后仍享有该校名誉教授的头衔。
赫维茨在经济学领域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在计量经济学领域,赫维茨对动态计量模型的识别问题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之一的丹尼尔·麦克法登就是赫维茨的学生,其贡献就是发展了分析离散选择的原理和方法。在宏观经济学领域,赫维茨于1947年首先提出并定义了理性预期的概念,理性预期学派现已成为当今宏观经济学的主流。在一般均衡领域,赫维兹对如何从需求函数的存在来证明效用函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还与阿罗等人对竞争市场一般均衡的稳定性研究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当然,赫维茨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1960、1972和1973),由此开创了经济机制设计理论。
赫维茨在经济学方面的贡献使他获得了很多荣誉。早在1947年,他就入选世界计量经济学会。1965和1974年,他先后成为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7年成为美国经济学会会员。1990年,因对现代分散分配机制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得美国总统奖(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s from President George H.W.Bush)。至今只有四位美国经济学家获得过总统奖,其他三人是阿罗、萨缪尔森和弗里德曼。他先后于1980、1989、1993、1994和2004年被美国西北大学、巴塞罗纳自治大学(Universitat Autònoma de Barcelona)、庆应义塾大学(Keio University)、华沙经济学院(Warsaw School of Economics)和比勒费尔德大学(Universitt Bielefeld)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并在多家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担任编委职务。
埃里克·马斯金现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社会研究学院讲座教授,也是普林斯顿大学客座教授。他于1950年12月出生在美国纽约。1972年获得哈佛大学数学学士学位之后继续在哈佛深造,1974和1976年先后获得哈佛大学应用数学硕士、博士学位。随后,马斯金开始在英国剑桥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研究,1977年回到美国并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教职。从1981年开始,马斯金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1985~2000年任哈佛大学教授,2003年出任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长,2004年应邀成为我国武汉大学名誉教授,2006年担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学术委员会联合主任。
马斯金在现代经济学最为基础的领域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经济、政治和法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斯金最突出的贡献是将博弈论引入机制设计。在他之前,机制设计最重要的学者是里奥尼德·赫维茨。此前,机制设计只是从中央计划者(central planner)的角度考虑问题。在机制设计领域里,马斯金做出的最重要贡献是他在1977年撰写的论文《纳什均衡和福利最优化》(1999年才正式发表于《经济研究评论》)中提出了实施理论(implementation theory)。这篇论文被认为是机制设计理论的一大里程碑。在这篇文章中,马斯金提出并证明了纳什均衡实施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他在证明充分条件时构造的对策被称为“马斯金对策”。马斯金还对垄断和寡头理论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分析,不断开拓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他目前的主要研究课题包括:拍卖设计理论;调查联盟形成;不同选举制度比较,如多数投票制;货币政策的作用;保护知识产权的利弊;政府官员问责制度等。
罗杰·迈尔森现为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教授。他1951年3月出生于波士顿,1973年获得哈佛大学应用数学理科硕士学位,1976年又在哈佛大学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1978~1979年在比勒费尔德大学(Universitt Bielefeld)进行访问研究,1982~2001年先后任西北大学副教授、教授,2001年以来任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1983年,迈尔森当选为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员,2007年任学会副会长;1993年成为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1999~2002年担任中西部中心主任。迈尔森曾在《博弈论国际杂志》(1982~1992年)和《博弈与经济行为》(1989~1997年)编辑部任职,并于1983~1993年担任《经济理论期刊》助理编辑。此外,迈尔森还曾(1984~1986年)是斯隆基金会成员(Sloan Foundation Fellow)。
迈尔森在经济学理论和经济现实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出版了两本专著。他的著作《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Game Theory:Analysis of Conflict)及《经济决策概率模型》(Probability Models for Economic Decisions)对经济理论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迈尔森长期研究博弈理论,其博士论文题为《一种合作博弈理论》(A Theory of Cooperative Games)。迈尔森最重要的贡献是其在一系列的论文(1979、1982和1986)中,把机制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础——显示原理(revelation principle)发展到最一般的情况,并将其运用于管制和拍卖等重要的经济领域。迈尔森还是一名能让抽象的经济学理论变得很实用的经济学家。20世纪80年代,迈尔森运用机制设计理论成功地为美国加州设计了电力改革方案。迈尔森对现实经济的贡献让经济学家感叹不已:可以因此而创立一门“经济工程学”,把经济学变得与工程学一样实用,一样能够设计经济现象。目前其研究兴趣包括拍卖设计理论、调查联盟形成和不同选举制度的比较。
二、机制设计理论:框架的建立及其扩展
现实经济社会中的经济参与人面对的是这样一种情形:经济信息分散于整个社会,为经济参与人私人拥有,经济参与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有动机隐藏或虚报与其相关的经济信息。因此,信息的传递以及激励经济参与人真实报告其信息并按照事先制定的规则行事,就成了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最早起源于对信息问题的讨论,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普遍存在而进一步扩展到了对激励问题的讨论。其后,如何在众多的机制中寻找和实施最优机制也成了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主要探讨机制设计理论建立和扩展的过程。
(一)理论背景
机制设计理论发端于20世纪早期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机制可能性问题的“社会主义大论战”。论战双方的主将分别是新奥地利学派的米塞斯(L.Mises)和哈耶克(F.Hayek)与兰格(O.Lange)和勒纳 (A.Lerner)。随着苏联的日益强大,其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成为许多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他们的争论焦点是,中央计划经济体制能否获得成功,或者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能否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一方认为,社会主义计划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1920年春,米塞斯发表了一篇题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核算》的文章,否认社会主义有实行经济核算和合理配置资源的可能性。他认为,只有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的生产资料市场上形成的货币价格工具,才能用来进行经济核算。这是因为,首先,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不可能获得维持经济运行所需的信息,要让计划经济有效运行,中央计划当局就必须掌握有关消费者偏好与厂商技术和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其次,就算中央计划当局能够获得这些与经济决策相关的信息,也不可能建立涉及千千万万未知数与以数十万乃至百万计的物品和劳务的方程式,也不可能拥有求解数量如此庞大、内容如此复杂的需求和供给联立方程组的能力。最后,即使能够搜索到相关信息并且也有求解方程的能力,但等到计划当局解出联立方程组时,消费者的偏好和厂商的技术条件也可能早已发生了变化。哈耶克于1945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价格制度是一种使用知识的机制》的论文。他进一步强调中央计划当局缺乏必要的信息,有效配置资源所需的价格及成本信息只有通过市场过程本身才能够获得。因此,由市场力量决定价格的分散决策,能比中央计划更好地利用这些信息。这样,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市场经济优于中央计划经济。
关于这些问题,以兰格和勒纳为代表的论战另一方则认为,即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仍然可以利用市场机制,即实行市场社会主义经济机制。在这种机制下,生产资料收归国有,资源流动由供求关系决定,企业根据边际成本等于中央计划机构制定的价格来确定产量。可以证明,这种机制所导致的分配是帕累托有效的。兰格撰写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长文,认为中央计划当局比任何私人企业家掌握更多有关经济体系的知识,而且可以短于竞争市场的相继试验系列来获得正确的均衡价格。兰格提出了这样一种机制模式:中央计划当局采用试错法来模拟市场机制,以决定生产资料的价格,从而使供求达成平衡,最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兰格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源配置是由形式上类似的共同原则指导的,并指出社会主义经济贯彻决策的一致性和执行决策的效率法则,确实与企业家们在纯粹竞争市场上的实际行为完全相同。但是,兰格和勒纳模式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激励企业完成中央计划当局下达的任务。由于边际成本是企业的私人信息,企业为了更方便地完成中央计划当局下达的指标,就有动机隐藏这些信息。如果市场社会主义不能解决激励问题,那么就不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上述争论使敏锐的经济学家们注意到,无论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都共同面临着信息分散和激励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开始考虑什么样的经济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赫维茨是最早探讨这个问题的经济学家之一。赫维茨生于苏联、长在东欧,对苏联模式有深刻的理解,在比较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和西方市场经济模式后,提出了机制设计理论。机制设计理论自问世以来,一直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有众多经济学家在这个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赫维茨、马斯金和迈尔森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二)机制设计理论框架的建立
由上述关于社会主义大论战的讨论可以知道,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看,一种经济机制有两个问题最值得关注,即信息问题和激励问题。机制的运行总是伴随着信息的传递,信息传递或者说信号发送就成为影响机制运行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信息问题就是要求机制的信号空间维度越小越好,当然必要时还应考虑信息的复杂性。同时,要使机制有效运行,最好信息都是真实的,没有扭曲,这样就可以减少成本。不过,信息通常是私有的,因此就有激励经济参与人说真话的问题。
信息问题是赫维茨在其1960年发表的论文《资源配置最优化与信息效率》中分析的主要问题。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人们可以在博弈决策过程中策略性地发出一些信号,最终导致资源配置效率发生扭曲。那么,如何设计一种能使资源配置最优化的机制呢?在这篇论文中,赫维茨把经济机制定义为信息交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经济参与人互相传递信息或者将信息发送到一个“信息中心”,然后按照事先制定的规则对收到的每个信息集分派一个配置结果。赫维茨认为,这个信息交流系统会碰到计算和信息传递这两个难题。首先必须找到一种算法来计算每个信息集下的最优配置。比如,线性经济体系可以采用单纯形式来进行计算,而对于非线性约束的情况,也许要采用塔克—库恩定理来求解。但是,动态系统问题就比较麻烦,可能找不到合适的算法。而且,即使能够找到一种合适的算法,由于要处理的问题太大,有太多复杂的约束和变量,因此很可能也没有一个机构有能力处理这么多的信息。哈耶克等人在讨论社会主义可行性的时候已经提出过这些问题,而兰格等人建议的模拟市场方法实际上就是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许多小问题的算法。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信息的传递,几乎不可能将分散于整个经济的信息集中到单一机构手中,因此,必须设计一种可以把复杂的经济问题分解成小问题进行计算,同时又能使所需信息传递最小化的机制。
赫维茨1960年发表的那篇论文拉开了机制设计理论研究的序幕,在这个框架下可以对各种市场和准市场制度与其他替代制度进行比较和分析。但是,该文主要讨论了经济机制的信息和计算成本,而没有考虑激励问题。某项社会目标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实现方式,如苏联模式依靠计划指令。但是,由于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未必一致,因此社会目标不一定总能实现。这就引出了激励问题。
1972年,赫维茨发表了题名为《论信息分散系统》的著名论文,提出了激励相容的概念。前面所述的信息交流系统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是否能够设计一些可据以获得合意结果的信息处理规则。这样的规则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如果存在的话,那么就提出了经济参与人会不会按照规则行事这样一个新问题。经济参与人的行为有可能与事先制定的规则相冲突。特别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不同的经济参与人有不同的动机,如何使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相一致就成了重要的问题,这就是激励相容要解决的问题。赫维茨举例说,假如委托人想把一项工程托付给代理人,他不仅需要知道代理人的真实能力,而且还必须知道代理人的责任心,委托人的目标函数依赖于代理人的私人信息。如果这个信息不准确,委托人的判断和决策就会出现失误。那么,委托人怎样才能获得这些关键信息呢?最简单的办法当然是让代理人如实相告。但是,怎样才能激励代理人讲真话,而不说谎呢?委托人必须实施某种形式的激励促使代理人说真话,这就是所谓的激励相容。赫维茨这篇论文的另一个贡献便是提出了所谓的赫维茨不可能性定理,即在个人信息分散的经济环境里,不存在有效率的机制促使个人有动力显示自己的真实信息。至此,机制设计理论的框架已经基本成型。
1973年,赫维茨总结了前述有关机制设计理论的研究,在最负盛名的《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资源分配的机制设计理论》一文。赫维茨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了一个分析和比较各种经济机制的统一框架,正式奠定了机制设计理论的基础,并且指出机制设计理论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私人信息和激励问题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从而为机制设计理论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04年,赫维茨进一步发展了机制设计理论的分析框架,并用它来比较分析各种经济制度,不仅包括社会主义的各种变体,还包括自由放任和其他情况。
赫维茨还由于提出了机制设计理论的分析框架而被誉为“机制设计理论之父”。在赫维茨之后,很多经济学家对机制设计理论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并且对现代经济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 2007年麦克法登在庆祝赫维茨90大寿时所说的那样,激励机制设计理论对现代经济学最近三四十年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早在1996年,米尔利斯和维克瑞就因其对不对称信息下的激励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他们所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其实就来自于赫维茨创立的机制设计理论。
(三)显示原理
赫维茨构建的机制设计理论框架的要点在于:只有满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这两个条件,社会目标才能实现。但是,满足以上两个条件,是否就存在能实现目标的机制呢?这样的机制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在存在的情况下,也许有很多能够实现目标的机制,那么,如何寻找最优机制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济学家提出了“显示原理”(revelation principle)。可以说,20世纪70年代显示原理的形成和实施理论的发展是对赫维茨机制设计理论的深化,因为显示原理大大简化了机制设计理论问题的分析。显示原理使我们可以在寻找最优机制时将分析局限于一类所谓直接机制的机制集合。现实中可能不存在这样的直接机制,但是,它们可以用来很好地定义容易分析的数学问题。一旦找到最优直接机制,就可以把它转化为现实机制。采用这种迂回方法,可以解决机制设计方面很多难以处理的问题。在吉巴德(Gibbard,1973)提出直接显示机制之后,迈尔森(1979)等将其拓展到更一般的贝叶斯纳什均衡,并开创了其在规制理论和拍卖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按照迈尔森(1988)的说法,假设有一个仲裁人可以与经济参与人分别进行秘密的信息交流,那么直接显示机制就可以定义为仲裁人根据自己搜索到的信息来决定向经济参与人提出建议的规则。如果每个经济参与人都预期其他参与人会按照仲裁人的建议行事,因此没人能够通过虚报信息或违背仲裁人的建议来获益的话,那么这个直接显示机制就可以说是激励相容的。可惜,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激励相容的直接显示机制。首先,几乎不存在集中仲裁的经济体系;其次,虚报信息和违背建议的情况在经济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对这种机制的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对于任何一般机制的均衡结果,都存在一个等价的激励相容的直接显示机制;其次,激励相容的直接显示机制有简单的数学性质,并且便于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如下说明来更直观地理解显示原理的含义。首先,中央仲裁人搜集所有相关的信息,模拟市场机制或中央计划机制,对经济参与人提出行动建议;其次,经济参与人拥有的信息越多,就越难阻止其违背仲裁人的建议。因此,在仲裁人只告诉某经济参与人其行动所需的信息,而不向他披露对其他人的行动建议时,有效的激励约束达到最低水平。所以,如果假设仲裁人能够具体可靠地处理信息,而且不需耗费任何成本,那么就可以不失一般性地假定每个经济参与人都会秘密向仲裁人透露其全部信息;而作为回报,仲裁人只对经济参与人披露其行动所需的信息。也就是说,经济参与人最大限度地向可信的仲裁人提供信息,而仲裁人则只向经济参与人提供最低限度的信息。
上述第一条就是吉巴德所定义的显示原理。吉巴德的显示原理是一种占优策略的概念,而且只适用于没有虚报信息的情况。其后,马斯金和迈尔森等人在1979年通过引入博弈论将其扩展到贝叶斯纳什均衡,但也只能用于没有虚报信息的情况。1982年,迈尔森对显示原理进行了综合,并将其扩展到包含不完全信息的贝叶斯纳什均衡,同时包括虚报信息和可能违背建议的情况。1988年,迈尔森又将其扩展到多阶段博弈,从而将显示原理推广到最一般的情形。
那么,显示原理是如何在机制设计方面发挥作用的呢?以委托—代理问题中的机制设计为例,机制设计可被看成是一个三阶段不完全信息博弈。第一阶段,委托人设计一种机制或称为博弈规则。根据这个规则,代理人发出信号,事先的信号决定配置结果。第二阶段,各代理人同时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委托人设计的机制。如果代理人选择不接受,就可获得额外的保留效用。第三阶段,选择接受的代理人根据预定的规则进行博弈。显示原理告诉我们,如果一项社会选择规则能够通过一种特定机制的博弈均衡来付诸实施,那么就是激励相容的,并且一定能够通过一种“直接机制”来付诸实施。在这种直接机制博弈中,局中人的行为空间就是他们的类型集合,每个局中人真实显示自己的类型特征。为了获得最大的期望效用,委托人只需考虑“直接机制”;第二阶段,各代理人都接受委托人设计的机制;第三阶段,各代理人同时如实报告自己的类型。迈尔森证明,如果最优直接显示机制不能够保证帕累托改进一定会出现,那么就没有任何机制能保证帕累托改进一定会出现。
1981年,迈尔森把显示原理运用于拍卖理论,发表了《最优拍卖设计》一文。他在这篇论文中考察了单物品拍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卖主不知道拍品对众多潜在买主的价值,因此必须设计一个能使其期望效用最大化的拍卖机制。迈尔森证明了维克里(1961)关于四种标准拍卖机制——英式拍卖、荷式拍卖、第一价格密封拍卖和第二价格密封拍卖——的期望收入等价的一般性结论。这个结论意味着卖主选择何种拍卖方式无关紧要,这一点与经济现实中英式拍卖和第一价格密封拍卖更受欢迎的情形相左。因此,有必要研究哪种拍卖机制是卖主的最优选择。迈尔森根据显示原理把最优机制的寻找范围缩小到了激励相容的直接机制,并将最优拍卖机制设计问题转化为一个双重约束下的线性规划问题,即卖主在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下如何使其预期剩余最大化。迈尔森的研究大大推动了拍卖理论的发展。
显示原理的发现大大降低了机制设计问题的复杂程度,把很多复杂的社会选择问题转化为博弈论可处理的不完全信息博弈,大大缩小了筛选范围,也为深入探索铺平了道路。这就是迈尔森的主要贡献所在。
(四)实施理论
显示原理在简化机制设计分析和寻找最优机制方面极其有用。但是,就算我们已经找到了最优机制,仍然要面临如何实施最优机制的问题。具体而言,当经济参与人实施机制要依赖其所提供的信息时,他们就会有利益和动机提供错误的信息,而且还会面对多重均衡问题。有些均衡从社会的角度看不是最优的,因此就产生了经济机制如何实施的问题:是否有办法设计一种从社会角度看均衡总是最优的经济机制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很多经济学家的关注。
最初,占优策略均衡受到青睐,因为占优策略的好处显而易见。所谓占优策略就是不管别人采取什么策略,自己的策略总是最优的。但是,吉巴德—萨特斯维特操纵(Gibbard-Satterthwaite manipulation)定理指出,如果对个人的偏好域不加任何限制,那么对于任何一项非独裁的社会选择规则,都不可能找到一种能使每个经济参与人都说真话的机制,能通过占优策略均衡来实施的社会选择规则只能是独裁性的。1972年赫维茨提出了与此类似的不可能性定理。该定理认为,信息分散条件下不存在任何能使经济参与人说真话的有效机制。这与只有在独裁条件下才能实施促使经济参与人说真话的占优策略是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表述。
针对这个问题,马斯金于1977年在其论文《纳什均衡与福利最优化》中提出了“实施理论”(implementation theory)。该文运用博弈论分析了社会选择规则实施的一般问题,并且讨论了单调性和无否决权的性质。马斯金单调性的含义是:如果某一方案在某种环境下是可取的社会选择,而在另一种环境中,根据全体经济参与人偏好的排序,这个方案较之其他方案的相对地位没有下降,那么该方案也应该成为社会选择。马斯金表示,单调性是社会规则实施的基本要求,被付诸实施的社会选择规则一定是满足单调性的。无否决权说的是,如果有一个方案是人们最喜欢的,且最多只有一个人例外,那么这个方案就应该成为社会选择。
马斯金证明,如果参加博弈的局中人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有一种机制满足单调性和无否决权条件,那么,这种机制就是纳什完美可实施的,这是可实施的充分条件。后来的研究证明,在贝叶斯均衡、完美均衡等各种行为假设下,单调性都是社会选择规则付诸实施的必要条件。由此,马斯金证明了一项给定的社会目标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通过机制设计来实现,在什么情况下则无法实现。马斯金在其1977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出并证明了纳什均衡实施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他在证明充分条件时构造的对策被称为“马斯金对策”。
马斯金实施理论可以用一个故事加以说明,这个故事讲的是古代以色列国王所罗门如何设计激励机制来解决两个妇女争夺婴儿所有权的问题(田国强,2003)。有两个以色列妇女抱着一个婴儿来到所罗门国王跟前,求他评判到底谁是婴儿的母亲。所罗门国王见她俩争执不下,便喝令侍卫拿一把剑来,要把这个婴儿劈成两半,令两个自称是婴儿母亲的女人各得一半。这时,其中一个女人恳求国王:“大王,不要杀死孩子。把孩子给她吧,我不和她争了。”所罗门国王听了却说:“这个女人才是婴儿的母亲,把孩子给她。”这里,所罗门国王的激励机制是有问题的。如果第二个妇女聪明地意识到所罗门的意图所在,因此也恳求不要杀孩子,把孩子判给对方,那么所罗门的激励机制仍然不可行。从实施理论的角度看,所罗门的机制不能满足马斯金单调性条件,因而不是可实施的。
马斯金的研究进一步缩小了选择范围,使得机制所产生的所有结果都有助于预定目标的实现,为我们寻找可行的规则设立了标准。这项成果后来又被称为马斯金定理。该定理实际上是对吉巴德—萨特斯维特操纵定理的回应。马斯金的实施理论已经成为机制设计理论的关键组成部分。值得一提的是,马斯金的这篇论文虽然完成于1977年,但直到22年以后的1999年才正式发表。其间,这篇未正式发表的文章已经广为流传,并被无数人引用。在马斯金之后,实施理论朝着多个方向扩展,并且在社会选择理论以及不完全合约等许多经济学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上可见,赫维茨、迈尔森和马斯金对机制设计理论都做出了各自的独特贡献。赫维茨正式提出了经济机制设计的最基本思想和框架,而迈尔森和马斯金则在赫维茨机制设计框架的基础上分别提出和发展了显示原理和实施理论,扩充、完善和推广了赫维茨开创的机制设计理论,并且推导出该理论的基本应用条件,极大地推动了机制设计理论的发展。可以说,他们三人在机制设计理论研究方面犹如一个紧密合作的学术团队,在开拓中发展又在发展中开拓,使机制设计理论不断深化和完善,直至推广应用到现实经济生活之中。
三、机制设计理论在我国经济社会改革中的应用
赫维茨、马斯金和迈尔森所创立的机制设计理论不但改变了经济学家对制度的根本看法,同时也提供了许多研究工具,在经济现实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空间。小到简单的委托代理合约设计,大到整个社会和国家制度的设计,都可以运用机制设计理论的统一框架来考虑。像我国这样一个处于改革和发展关键时期的国家,迫切需要机制设计理论来研究和解决许多问题,以便构筑和谐的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体系。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赫维茨、马斯金和迈尔森的理论贡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最直接的借鉴与应用意义。
事实上,委托—代理理论作为机制设计理论的一个具体应用实例,已经受到我国学术界的深切关注,并且已经在经济改革的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委托—代理理论主要考虑激励相容的问题相比,机制设计理论提供了更具一般性的框架。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研究的是,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及决策分散化的条件下,能否设计一套规则或制度来实现既定目标这一问题。这不仅要求我们去考虑激励相容问题,而且还要求我们在设计经济机制时考虑经济机制所需的信息量以及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同时,在机制设计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显示原理和实施理论能帮助我们找到合适的经济机制并设计可行的经济制度。这些都正是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
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例。一直以来,为了解决激励问题,我们在国有企业改革研究中广泛应用了委托—代理理论,其目标在于设计激励相容的机制,使得经理人在追求自身主观目标的同时,客观上实现委托人要求达到的目标。委托—代理理论把机制设计局限于解决代理人利益动机的问题上;而机制设计理论则可以比较各种不同的机制,从而可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更优的方案。一种经常为人提到的方案就是国有资产的拍卖。马斯金认为,到目前为止,机制设计原理最令人激动的应用就是国有资产拍卖,为了更有效率地使用国有资产,有必要运用机制设计理论来设计完善的拍卖机制。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运用机制设计理论设计了拍卖无线通信频段的方案,该拍卖方案大大推动了美国电信业的改革。
除了国有企业改革之外,机制设计理论在许多经济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包括医疗改革、教育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等。激励相容理论所提出的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一致问题,正是这些领域的改革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机制设计理论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应用领域是政治体制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如前所述,机制设计理论已经成为部分政治科学的核心内容,运用机制设计理论有助于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通过设计合理的制度来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但是,在应用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时,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这里我们仅提两点。首先,机制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设计经济机制时,不仅要考虑经济现状,而且还要考虑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科学、可行的经济机制。其次,机制转换问题。通常机制设计是在原有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原有的经济机制过渡到新的经济机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也是制度经济学有关制度变迁理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个问题目前尚无确切的答案。机制设计理论在机制转换方面似乎也没有太多的阐述和说明,因此,在实际设计经济机制时应该特别关注新旧机制转换的问题。
标签:机制设计论文; 诺贝尔经济学奖论文; 经济学论文; 激励相容论文; 经济论文; 拍卖程序论文; 激励模式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社会经济学论文; 博弈论论文; 诺贝尔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