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心理结构与改革开放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少数民族论文,改革开放论文,结构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族依据不同客观条件认识分析,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体系。其中,民族心理结构的分析研究,是属于从微观上认识民族的一种方式。所谓民族心理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通过共同的感觉、知觉、思维、情绪、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等心理活动形式表现出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任何民族的心理都是通过具体的民族文化形式表现出来的,集中地反映在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和道德判断等方面。民族心理结构是指民族心理内容的层次性以及与客观社会实践的结合状态。这种结合状态适应与否,反映了民族心理与现实存在的一致性和矛盾性。
民族心理的形成发展依赖于社会存在,并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具有全民性、继承性和保守性等特征。民族心理属于民族意识的范畴,严格说来,它是民族意识的较低层次的内容,情感和感情色彩较重,不同于较高层次的理性意识形态,但在实际生活的反映中二者又总是交织在一起。其区别还在于,民族意识表现为民族成员的有意识性,而民族心理往往表现为反映的无意识性。就民族心理内容而言,可大致分为两个层次。表层的民族心理即民族成员一致的共同感觉、情感、情绪等。当某一事件同民族利益发生矛盾时,民族成员首先作出反映的便是这个层次上的民族心理。深层的民族心理即民族性格,它是民族心理较为稳定的部分,表现为特定的民族心理定势,包括审美观、价值观和思维行为方式等。
民族心理的这些内容和特征,决定了它在民族的存在和发展以及民族的社会意识形态变化中,居于特殊的地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社会的进步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向效应。
在一个社会稳定,经济文化发展繁荣,政治和经济体制不发生重大变革时期,社会成员的心理一般处在相对平衡的状态,民族心理与社会存在基本相适应。当社会发生重大改革或急剧变动,受社会存在决定的民族心理必然会产生剧烈冲突。表现出人们在思想意识、观念上的今昔碰撞、新旧交替,并造成人们心理上的不平衡和极度无序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会直接作用于社会实践,往往产生较明显的消极效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心理发生显著变化的实际,较充分地表明了民族心理结构调整的变化规律和反映出的双向效应。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辉煌成就。但是,由于我们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使得我们党和政府从资金、物资到人才对各少数民族的扶持和帮助,大都是通过国家统一计划调拔到位的。在这种社会经济机制下,全社会特别是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人民群众中,逐渐形成了较严重的依赖心理、求稳心理和均衡心理等。这种轻功利效益重平均共济特征的民族心理,一方面,从社会效应看,具有安定人心稳定社会的积极效果;另一方面,从经济观点分析,却使人们滋长了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造成社会生产缺乏动力,人们的竞争意识和效益观念淡漠,人们的需要被漠视,民族的贫穷被保护,给社会的发展进步带来了消极作用。
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从一定角度看是对旧东西的拆除,是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因素的调整和更新。在由旧向新的转变中,人们的社会心理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逐步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民族心理而言,是一个内部结构的调整和重构过程。
今天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坚持倡导的原则和价值取向,同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做法和机制存在着重大差别。对于我国各少数民族来说,由于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建国后,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扶持和帮助的政策,尽管也坚持主张帮助要与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但因我们的经济中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保证实施,国家帮助又侧重补贴、赈济和拔钱给物。所以,尽管少数民族在经济生活和社会进步方面发生了巨大变迁,但是,自我发展的能力还很差,社会生产中的竞争机制始终未能真正建立起来。
与此同时,那些古朴原始的道德风俗和价值观,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所发展。使“均贫富”、安贫乐道、自我满足、缺乏进取意识,依赖封闭等社会心理有了赖以存在的基础。“有酒同喝,有肉同吃”,“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粮找政府”的心态,多少也反映了在改革开放之前,少数民族社会心理的一个重要侧面。
在改革开放大潮席卷中华大地时,对较为落后封闭的各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巨大震动。一方面,人们的心理感到了紧张、恐惧、焦虑和惶惶不安;另一方面,又对改革开放怀着美好的期盼,报有过高的心理期望值。但是,改革开放所倡导的社会观念、价值取向同人们的心理轨迹和愿望存在巨大差距。特别是当改革开放的实践未能马上给人们带来更多实惠,甚至遇到局部挫折困难时,人们便产生了对改革开放成功的怀疑,表现出了失望、犹豫、倦怠、忿怒、狂躁的心理波动,甚至采取诅咒改革的态度。
当改革开放的实践给多数人带来好处,正当人们的不平衡混乱心理平静下来时,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示范,使少数人与多数人的差距拉大,这也对大多数人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既属于人们心理知觉、感觉和情绪方面的动荡,又属于民族思维定势、价值观念等民族心理内容同现实社会存在的矛盾碰撞。但这时的民族心理,并没有改变原有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民族“母体”心理。体现较深层次的民族心理定势、思维方式和道德判断等仍没有改变。只有当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成果和进展之后,人们在实践中逐渐领悟到改革开放的客观必然性,传统观念在与实践的矛盾运动中,民族心理才会逐渐得到调整。也只有调整重构后的民族心理,才基本上同现实社会实践相适应,并对社会进步产生巨大促进作用。
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效益、竞争、法制等原则和规律将得到彻底的确立。这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中,与原有的“重义轻利”、中庸、“平均”思想和投资、积累、竞争观念淡漠的社会心理形成鲜明对立。因此,民族心理结构的调整、重构并达到优化,需要在一定时期内人们的反复实践认识。
从发展阶段来看,改革开放16年来,现正处在一个重要时期,笼罩在各少数民族面前的迷茫恐惧情绪和抵触心理阶段已经过去。在社会实践中,大多数人摆脱了贫困实现了温饱,党和政府实行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政方针已深入人心,各少数民族人民已确认党的富民政策的正确性。一部分人、一些地区先富起来的示范效应已发生良好的榜样作用,在少数民族中进行的各种大量调查结果表明,人心思变、人心思富积极投身改革已被人们所接受。但这一结果同我国发达地区相比,已滞后了许多年。
当前,民族心理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集中地反映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同各少数民族心理承受力相对弱的矛盾;民族地区同发达地区差距拉大,在资源配置取向下,投资政策向发达地区倾斜同各少数民族迫切要求对民族地区加大投资力度,加快自身发展的矛盾;在市场经济和改革中,国家对各方面的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原先给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和自治权许多已名存实亡同各少数民族热切盼望中央给民族地区更多灵活、优惠的政策来弥补发展起点严重失衡的矛盾。
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民族心理发展趋势上必然产生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在经济竞争社会的压力下,会激发人们为民族的生存、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努力奋争的决心,在市场竞争的锻炼中陶冶了民族性格,提高了民族的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因少数民族地区各种客观外部条件和自身素质等主观原因,人们还缺乏驾驭市场的能力和更多的实践经验,面对前进中的各种矛盾,人们总不免用过去的观念意识作为“参照座标”去衡量。于是便产生了留恋过去的“安全”、“稳定”,对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表现出的风险、竞争顾虑重重,甚至产生对立的心理,成为发展的阻力和当前政治上不稳定的社会心理基础。对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
我们研究和认识民族心理结构的变化发展规律,一方面,就是要通过民族心理特征这张“晴雨表”来观察、检验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党和国家全局的大政方针与民族政策的调整、制定是否适度、正确和有效;另一方面,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途径优化少数民族心理结构,使其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积极效应,努力降低其消极效应。因为,积极进取的民族心理,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它可以使本民族能够积极地吸收接纳外部先进东西,不断克服自己文化传统中的弊端,使民族心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消极保守的民族心理,可能转化为狭隘的民族利益观,表现出自我封闭,排斥外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重构各少数民族的民族心理结构,就是要使原有不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传统心理,通过全社会的示范、倡导、宣传和教育,以达到从内容到表现形式的改造、调整,使其与社会现实相适应相协调。
第一,民族心理结构的优化和健康发展,关键在于精神文化的更新改造,而精神文化的更新改造的落脚点在于人的塑造,即提高全民族人的素质,这是使传统的人适应现实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因此,重视和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既是现实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民族全面进步繁荣昌盛的战略任务。只有全民族成员整体素质提高了,人们才会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对民族自我的发展和地位作出恰当的评估、预测和判断,吸收现代各民族中开放进步的社会文化心理成分,自觉地抵制和改造落后消极的民族心理,在社会实践和民族间的交往过程中锻炼自己,提高民族的心理承受能力,跻身于先进发达民族的行列。
第二,大力培养和使用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对于培养健康的民族心理,并使其在民族发展中发挥积极的效应,克服消极的负效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同本民族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他们是本民族发展进步的骨干力量,是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先锋,也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在少数民族中贯彻落实的根本保证,是党联系少数民族的桥梁和纽带。少数民族干部本身所具备的这些特殊作用,是外来干部和汉族干部无法取代的。因此,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本民族从心理上对改革的接受程度和改革进程的快慢。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各少数民族心理结构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中能否较及时得到调整、重构,并朝着健康优化的方向发展,取决于民族干部队伍的素质和他们是否具有开放的超前意识,以及他们对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积极影响和自觉引导。
第三,民族意识是维系民族共同体的内在“稳定器”。它是民族心理发展变化外在表现的根据,二者交织在一起相互依存发生作用,因此,解决民族心理滞后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生的矛盾冲突,还需要在全社会全民族中进行深入持久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以保证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心理发展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这也是多民族国家保证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重要条件。
由此可见,解决少数民族心理结构优化的问题,外因固然是重要的,但关键在于少数民族自身,要善于在社会实践锻炼中,自我认识和发现民族的心理发展趋向和轨迹,并作出正确评价后进行适时的自我调节和扬弃,进而不断提高民族的心理承受力。
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不仅取决于内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取决于民族外部的交往发展程度。任何发达的民族都是开放的民族,因此,坚持改革开放不仅是国家富强繁荣之路,也是我国各民族振兴的必经之路。我们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教育武装人,就是要使各民族特别是较为落后的各少数民族,树立开放的民族发展意识,运用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评价民族自我,并客观公正地看待民族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民族心理结构的调整和重构才会有正确的轨道和方向。
就我国现阶段各少数民族的心理结构而言,较改革开放初期已有重大调整。从前在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上存在着的落后消极的民族心理,逐渐被积极进取的民族心理所取代,民族心理承受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如各少数民族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普遍得到增强,各方面的“能人”层出不穷。原来但求温饱、知足常乐的观念已转变为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追求和“不满足感”。这必将转化为民族要求发展生产力的强烈愿望和强大动力,推动和促进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
但根据经济学家通过对世界一些民族和国家的实证研究,认为从温饱向小康过渡时期,也是一个最容易引起社会动乱和不稳定的时期。因为人们的需要心理从原有禁锢下解放出来,开始了超前发展,而社会又难以满足这种过高期望值的心理需求,故,人们不平衡不稳定的民族心理同社会现实发生严重冲突,甚至导致外部对抗形式。因此,伴随未来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发展繁荣,在民族心理结构的调整、重构过程中,从观念、情感和道德方面会出现多次“断乳期”,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从实际出发,寻求缓解矛盾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