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酒精摄入量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性研究

不同酒精摄入量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性研究

喻灿明[1]2004年在《不同酒精摄入量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不同酒精摄入量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性,建立理想、实用的动物模型,以探讨其发病机制。 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叁组,每组10只。采用酒精灌胃法造模,实验组Ⅰ给予56度白酒8ml/kg/d(含纯酒精约4g/kg/d)灌胃。实验组Ⅱ给予56度白酒6ml/kg/d(含纯酒精约3g/kg/d)灌胃。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20周处死取材,进行大体形态、组织病理学、透射电镜观察及脂质代谢、血液流变学、氧自由基、一氧化氮、内皮素等指标检测。 结果:①大体观察:对照组全身状况明显好于造模组,体重逐渐增加,股骨头外观正常,造模组全身状况较差,体重增长缓慢,股骨头软骨破坏,实验组Ⅰ上述改变比实验组Ⅱ明显。②组织病理学观察:对照组正常。实验组股骨头骨细胞变性、坏死,空缺骨陷窝增多,骨小梁变细、断裂,结构紊乱,实验组Ⅰ上述改变比实验组Ⅱ明显。③空缺骨陷窝计数: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对照组,各组间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④电镜观察:对照组正常。实验组Ⅱ骨细胞退变或出现脂滴,数量减少,成骨细胞减少,髓内脂肪细胞增多、增大。实验组Ⅰ上述改变比实验组Ⅱ明显。⑤脂质代谢:TC、TG、LDL等指标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对照组,各组间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HDL指标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对照组,各组间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⑥血液流变学: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等指标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对照组,各组间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对照组,实验组Ⅰ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⑦氧自由基代谢:MDA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对照组,实验组Ⅰ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SOD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对照组,实验组Ⅰ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⑧血浆内皮素: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对照组,各组间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⑨血清一氧化氮浓度: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对照组,实验组Ⅰ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①大剂量酒精可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其坏死程度与酒精量呈正相关。②大剂量酒精引起的脂质代谢紊乱和血液流变学改变是酒精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重要发病机制。③氧自由基代谢参与了酒精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理演变过程。④血浆ET含量升高在酒精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及病理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清NO含量降低参与了酒精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理演变过程。

王明千[2]2005年在《酒精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随着全球人均酒精消费量逐年攀升,其相关性疾病日益增多,酒精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lcohol-induced 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IANFH)的临床病例呈现增多趋势,近年来,探讨AIANFH的发病机制已成为研究热点。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AIANFH的发病机制,为临床寻找最佳治疗方案和疗效提供有力证据。 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叁组,每组40只。采用酒精灌胃法,实验组A给予45°白酒8ml·kg~(-1)·d~(-1)(含纯酒精约4g·kg~(-1)·d~(-1))灌胃。实验组B给予45°白酒6ml·kg~(-1)·d~(-1)(含纯酒精约3g·kg~(-1)·d~(-1))灌胃。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分别于8、16、24周处死取材,进行大体形态、组织病理学、透射电镜观察、脂质代谢、血液流变学、氧自由基、一氧化氮、核素扫描等指标检测。 结果: 1、大体观察:对照组全身状况是:大部分体重无明显变化,小部分有逐渐增加趋势,股骨头外观正常;实验组全身状况较差,大部分体重增长明显,呈肥胖趋势,股骨头软骨破坏,或静脉淤血,或股骨头坏死塌陷,实验组A最明显,实验组B次之。 2、组织病理学观察:对照组正常。第8、16周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周空缺骨陷窝计数:各组间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实验组A股骨头骨细胞变性、坏死,空缺骨陷窝增多,骨小梁变细、断裂,结构紊乱。实验组B较实验组A轻。 3、电镜观察:对照组正常。第24周实验组A骨细胞坏死、退变,胞核固缩,或出现脂滴,数量减少,成骨细胞减少,髓内脂肪细胞增多、增大。实验组B较实验组A轻。 4、脂质代谢:第8、16周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周实验组A胆固醇、甘油叁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5、血液流变学:第8、16周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周实验组A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

陈镇秋[3]2009年在《酒精性股骨头坏死保髋疗效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股骨头坏死是一种世界性的难治病,一旦发生,若没有有效的干预,绝大多数病变将呈进行性加重,自行好转的几率微乎其微。病变进展的结局是程度不同的股骨头塌陷,从而影响髋关节功能,多数患者最终需行人工关节置换术。非创伤性ONFH好发于20~50岁的中青年,而中青年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的长期疗效仍难预料,相当数量的患者一生将面临两次或更多次的置换,无疑会给患者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身心负担。因此,对于股骨头坏死早、中期首选的治疗方法是保髋治疗。文献报道非创伤性ONFH患者中10%~74%有长期酗酒史。2004年~2007年在我院髋关节病重点专科住院治疗的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有529例,其中266例有长期酗酒史,占50.28%,位于第一位。同时,中医辨证分型认为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是气滞血瘀兼痰湿蕴结型,而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为气滞血瘀兼肝肾亏虚型,两者发病机制存在差异可能影响其保髋疗效。因此我们有必要将酒精性股骨头坏死进行单独研究。我们设计了打压植骨支撑术配合中药治疗酒精性股骨头坏死,评价股骨头坏死预后和保髋疗效,分析影响保髋疗效的相关因素,以及“痰瘀同治”对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血脂水平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痰瘀互结”与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关系,“痰瘀同治”在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地位。研究方法1打压植骨支撑术配合中药治疗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2004年1月~2007年12月按照设计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髋关节病重点专科住院治疗的AIONFH患者93例123髋,采用打压植骨支撑术配合中药。调查各种影响因素:年龄,侧别,分期,正、蛙位分型(坏死部位),正、蛙位分型组合、疼痛指数,骨髓水肿,关节活动度总和,Harris评分,坏死范围,正位、蛙位塌陷程度,疼痛出现时间等。采用EXCEL 2000进行数据录入,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双变量相关采用Spearman及Pearson相关分析,多变量相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两组数据相关性分析采用典型相关分析,生存曲线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2“痰瘀同治”对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水平的影响2008年7月~2009年2月按照设计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募集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髋关节病重点专科住院治疗的AIONFH患者58例,其中创伤性骨坏死17例(对照组),酒精性骨坏死41例(治疗组),酒精性骨坏死采用祛瘀化痰法中药内服。入院后治疗前均晨起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脂六项及血液流变学;治疗组服用祛瘀化痰中药2周后再次晨起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脂六项及血液流变学。所测值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研究结果1打压植骨支撑术配合中药治疗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1.1术前、术后各观察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①术前关节活动度越大,则术前Harris评分越高;②术前骨髓水肿程度越重、坏死范围越大,则术前疼痛指数越高;③术前Harris评分越高、术前疼痛指数越轻、坏死范围越小,则术后Harris评分越高;④术前分期较重、术前正位分型为C2、术前蛙位塌陷越重的病人,则术后头臼关系越不和谐、软骨退变越重;⑤年龄越大、术前Harris分级越差,则术后疼痛指数越高;⑥术前分期越重的患者术后疼痛指数越低;⑦术后疼痛指数明显低于术前;⑧术后Harris评分分数及分级显着高于术前。1.2股骨头生存曲线分析1.2.1以末次随访时间为随访终点计算股骨头存活时间平均随访36.4个月,股骨头生存率为82.2%,平均生存时间为56.624个月。1.2.2探讨术前及术后各指标对生存率曲线的影响(Log-rank检验)结果:①年龄对股骨头生存率曲线有影响,25-35岁、36-45岁年龄阶段的股骨头生存率比46岁以上年龄阶段的股骨头生存率高;②术前蛙位分型对股骨头生存率曲线有影响,术前蛙位分型为C1的股骨头生存率大于蛀位分型为C2的股骨头生存率;③术后多个因素对股骨头生存率曲线有影响,术后疼痛指数越高、术后正位塌陷程度越重、术后蛙位塌陷程度越重、头臼关系不和谐、关节不稳定、软骨退变越严重,股骨头生存率越低。④术前多数因素(侧别、术前疼痛指数、术前骨髓水肿程度、术前总关节活动度、术前分期、术前正位分型、术前正蛙位分型组合、坏死范围、术前正位塌陷值、术前蛙位塌陷值、疼痛出现的时间、术前Harris评分等)对股骨头生存率曲线无影响。1.2.3 COX比例风险回归术后疼痛指数越高,保髋失败的机率越大;其对应的相对危险度为3.102,说明疼痛指数每增加一个等级,保髋失败的风险是原来的3.102倍。2“痰瘀同治”对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水平的影响:①与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对照,酒精性股骨头坏死与血脂代谢有一定关系,表现为TG、ApoB和ApoB/ApoA升高,而HDL和ApoA减低;②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经治疗后血脂水平有改善,表现为CHOL、HDL、LDL、ApoA、ApoB和ApoB/ApoA减低;③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与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比较,无明显存在血液流变学差异;④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经治疗后血液高凝状态有改善,表现为200/S、30/S、3/S、HCT(X)、Arbe、ηc、EPT、HRV和IR减低,而ESR和K升高。结论1打压植骨支撑术配合中药治疗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①打压植骨支撑术配合中药治疗酒精性股骨头坏死,临床平均随访36.4个月,股骨头生存率约82.2%,Harris评分为90.99±7.325分,优良率为92.53%,取得令人满意的保髋疗效,说明我们选择的治疗方案和适应症是合理的。②临床上对46岁以上年龄阶段和坏死位于蛙位C2型的股骨头坏死患者,我们建议采用其他保髋方法,甚至可以考虑人工关节置换。③正确把握保髋适应症(包括年龄、分期、坏死部位、坏死范围等)、坚持中西医结合、提高手术技巧、增进医患合作、提高保髋疗效,对减轻患者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2“痰瘀同治”对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水平的影响①“痰瘀互结”是AIONFH病机病理的关键所在;②“痰瘀同治”能改善患者的高脂血症和血液高粘滞状态。③“痰瘀同治”为“治未病”和“既病防变”提供临床依据。

王荣田[4]2009年在《股骨头坏死的证素组合规律与中药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特征、证素组合规律、证型分布规律及中药治疗的机理,为股骨头坏死的中医药预防治疗提供辨证依据与理论基础。方法:(1)通过对古文献以及近15年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维普中文数据库中关于股骨头坏死的研究现状和证素辨证相关文献研究,了解股骨头坏死的治疗现状、中医辨证治疗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以及证素辨证的原理及其科学意义。(2)参考股骨头坏死病因学、发病特征、国家药品食品监督局修订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制定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调查量表,对明确诊断、符合纳入标准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因、发病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采用构成比的方法分析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特征;采用频数分析法分析股骨头坏死患者的症状、体征的分布特征;采用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软件进行证素辨证,探讨证素组合规律;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231例股骨头坏死的患者进行聚类,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聚类分析中每类患者的证候进行主成分分析,再结合中医理论,确立中医证型;根据病因、病期分组对股骨头坏死证型分布规律初步探讨。(3)采用液氮冷冻的方法复制股骨头坏死的动物模型,HE染色法观察股骨头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液中骨钙素的含量;采用酶法检测甘油叁酯、总胆固醇,采用沉淀法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采用原位杂交检测股骨头组织中骨形态蛋白-2mRNA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检测血液中骨形态蛋白-2的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股骨头组织中血管内皮素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采用BrdU标计新生细胞、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股骨头组织新生细胞的表达。分析中药对以上指标的影响,从血液流变学、血脂、骨代谢、骨形成、血管形成等方面探讨中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机理。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显示,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临床疗效不满意;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有一定的优势,但中医辨证分型不统(2)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特征及辨证规律研究发病特征:病因中激素性所占比例居首位;男女之比为2.5: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岁~52岁之间;疾病分期,Ⅱ期所占比例最高,43.34%;农民、工人、干部,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2.40%、17.53%、14.94%。证候分布规律:出现频率超过40%的证候有,髋关节痛,跛行,关节活动不利,膝关节痛,固定痛、活动后痛甚,脉滑,脉弦。证素构成规律:病位证素筋骨、肾、肝、脾多见,出现频次分别为92.64%、64.50%、21.64%、18.61%;病性证素痰(湿)、血瘀(气滞)、阳虚、寒、气虚、阴虚多见,出现频次分别为69.69%、62.77%、54.12%、41.12%、32.47%、22.49%。证素组合规律:证素阳虚、肾、寒、痰、气虚、脾、湿聚为一类;气滞、血瘀聚为一类;血虚为一类;心、肺、阴虚为一类;肝、热(火)、精亏聚为一类。证型分布规律:证型可概括为四型,八个亚型,即血瘀证(筋骨气滞血瘀证、筋骨寒凝血瘀兼阳虚证、筋骨血瘀兼脾肾阳虚证),痰瘀证(筋骨痰瘀痹阻兼脾虚证、筋骨痰瘀痹阻兼气虚证),痰湿证(寒凝筋骨痰湿证、脾肾阳虚筋骨痰湿证),肝肾亏虚证;早期多为血瘀证,中期多为痰瘀证、痰湿证,后期多为肝肾亏证。(3)中药干预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组织病理学:空白组骨小梁整齐清晰;骨细胞清晰可见,偶见空骨陷窝;软骨下血管较丰富,结构清晰;髓腔内造血细胞丰富,脂肪细胞相对较少,形态正常;骨小梁边缘成骨细胞数量多。2周、4周均未见空骨陷窝增多、脂肪细胞增生及肥大。模型组骨小梁稀疏,变细,结构紊乱,偶见有碎片;骨细胞坏死、细胞核固缩现象明显,空骨陷窝明显增多;软骨下血管数量明显减少,管壁结构破坏,弹性纤维断裂。髓腔内脂肪细胞体积增大,有的融合成泡状,造血细胞数量减少;骨小梁边缘成骨细胞数量相对空白组减少,多核破骨细胞数量增多;上述病理表现4周比2周更明显。治疗组软骨细胞排列整齐;骨小梁排列尚规则、致密,骨小梁边缘可见大量成骨细胞,可见少量破骨细胞;骨小梁内有少量空骨陷窝,空骨陷窝比模型组少,接近空白组;髓腔内造血细胞丰富,脂肪细胞及脂肪空泡比模型组少,接近空白组。上述病理改善4周比2周更明显。血液流变学:2周时模型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均高于空白组(P<0.05),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原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原均低于模型组(P<0.05)。4周时模型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原均高于空白组(P<0.05或P<0.01);治疗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原均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血脂:2周时模型组TC、TG、LDL-C均与空白组相比有增高趋势,但均无明显差异(P>0.05);TG治疗组低于模型组(P<0.05),TC、LDL-C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L-C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时治疗组TG、TC、LDL-C均低于模型组(P<0.05),HDL-C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骨钙素:2周时模型组血清骨钙素高于空白组(P<0.05),治疗组高于模型组(P<0.05)、高于空白组(P<0.01)。4周时模型组血清骨钙素与空白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血清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周时模型组血清中骨形态发生蛋白相对空白组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高于模型组(P<0.05)、高于空白组(P<0.05)。4周时治疗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高于空白组(P<0.05)。股骨头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周时模型组高于空白组(P<0.05)、4周时度低于空白组(P<0.05);治疗组2周、4周均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墨汁灌注血管标记:空白组血管在软骨下骨小梁内的骨髓内形成血管网,血管网间相通,骨小梁上的血管明显少于骨髓,血管形态正常,未见血管内墨汁外渗。模型组在相同条件下,墨汁未能在骨髓内全面灌注,但透明的灌注液仍能相通,可见墨水外渗的现象。治疗组见骨髓血管网形成,细小血管清晰可见。骺板下血管分布血管网的形成基本正常,可见毛细血管及分支。BrdU新生细胞标记:2周时模型组BrdU标记阳性细胞数相对空白组有增高趋势,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于治疗组(P<0.05);4周时治疗组BrdU标记阳性细胞数高于空白组(P<0.05),高于模型组(P<0.0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2周时模型组VEGF蛋白表达高于空白组(P<0.05),4周时模型组低于空白组(P<0.05);治疗组2周、4周均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结论:(1)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有广阔的前景,但证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化研究。(2)激素已经成为股骨头坏死的主要诱因、股骨头坏死的发病年龄集中在20岁~52岁之间。(3)股骨头坏死的病位证素主要有筋骨、肾、肝、脾,病性证素以痰(湿)、血瘀(气滞)、寒、阳虚多见。股骨头坏死的证型可概括为四型,八个亚型,早期多为血瘀型,中期多为痰瘀型、痰湿型,后期多为肝肾亏虚型。(4)证素辨证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科学性。(5)中药治疗股骨头坏死是通过多种途径起作用的,与改善血液流变状态、调节血脂、调节骨代谢、促进骨形成、促进血管形成有关。

甘迪, 张长青[5]2013年在《酒精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目的综述酒精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近年与酒精性ONFH相关的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酒精性ONFH患者约占ONFH患者的1/3。研究表明,酒精摄入量与ONFH发病具有明显量效关系,酒精性ONFH发生与患者脂代谢、糖皮质激素分泌有关,与脂质和酒精代谢性基因存在相关性。结论酒精与脂代谢、激素的关系与作用机制仍是研究主要方向,基因水平研究尚不能阐释发病机制,仍需深入研究。

葛友利[6]2018年在《黄氏综合疗法治疗4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黄氏综合疗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将具有良好疗效的黄氏综合疗法推荐给广大骨科医生应用于临床,同时为进一步研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提供思路。方法:采集2015年9月~2018年2月在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门诊诊治的43例(77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采用黄氏综合疗法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77患髋,治疗前总分平均得分63.2分,治疗6月后总分平均得分64.2分,治疗12月总分平均得分66.1分,治疗18月总分平均得分67.8分,I期优良率100%,II期优良率90.3%、III期优良率45.2%,治疗后与初次就诊时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77例患髋,治疗前平均VAS评分3.2分,治疗6月后平均VAS评分2.5分,治疗12月后平均VAS评分1.6分,治疗18月各髋VAS评分均为0.8分,治疗后与初次就诊时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77例患髋,治疗前平均活动度得分22.3分,治疗6月后平均活动度得分23.9分,治疗12月后平均活动度得分26.6分,治疗18月活动度得分28.8分,治疗后与初次就诊时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3例患者,初次行走距离平均得分10.2分,治疗6月后行走距离平均得分10.7分,治疗12月后行走距离平均得分12.4分,治疗18月后行走距离平均得分13.0分,治疗后与初次就诊时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3例患者,初次跛行平均得分6.9分,治疗6月后跛行平均得分7.9分,治疗12月后跛行平均得分10.1分,治疗18月后跛行平均得分11.9分,治疗后与初次就诊时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周期为1-2年,平均每年人均费用为5000-7000元。结论:黄氏综合治疗方法对Ficat I期、II期、III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有效,可明显改善患髋活动度、减轻疼痛,改善跛行及行走距离,延缓股骨头塌陷或换髋时间;对I、II期显着有效,相当比例III期患者治疗有效;黄氏综合疗法安全便捷,疗效明显,费用低廉,患者接受度高,显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杨云, 范海燕, 黄健, 马忠平, 张志峰[7]2016年在《细胞膜微粒CD31、CD54与酒精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关系:随机对照实验方案》文中提出背景:细胞膜微粒CD31、CD54可通过介导血管炎症反应、促凝、影响血管舒缩及促进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股骨头内微血管损伤。文献已证实细胞膜微粒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尚未见微粒与酒精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相关性的研究。方法/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连续6个月灌胃给予烈性白酒制备酒精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干预1-6个月,每月2组各随机取6只大鼠,分批取血,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清细胞膜微粒CD31、CD54水平;取双侧股骨头,固定、脱钙、石蜡包埋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进行空骨陷窝计数确定股骨头坏死情况,再行Verhoeff氏染色及MSB微血栓染色观察股骨头内微血管损伤及微血栓形成情况;并分析细胞膜微粒CD31、CD54水平与股骨头坏死、血管内皮损伤及微血栓形成的相关性。讨论:实验结果拟探讨细胞膜微粒CD31、CD54在酒精性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更加深入探讨酒精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对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可能为其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靶点。伦理批准:实验方案经内蒙古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为YKD2016154。大鼠的实验操作和取材遵循《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的规定,并与美国国立卫生与健康研究院的指南一致。

朱绍阳[8]2012年在《乙醇改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肽的表达》文中指出背景:现如今,患有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疾病的患者人群越来越多,严重困扰了人们的生活,但其致病的机理尚未清楚,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未找到任何一种能够有效预防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的方法。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降低了生活质量。股骨头缺血坏死是指股骨头的血运不良最终导致骨细胞及组织的不断死亡和修复,从而使股骨头内部结构发生改变,而后塌陷,最终导致关节活动功能发生障碍。自17世纪有学者提出此病至今,许多学者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学说,但还没有能够完整合理说明发病机制的学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能够向成骨细胞方向以及其它细胞方向分化的干细胞,骨髓中存在一类神经肽类物质,这类物质对成骨或血管的分化有诱导作用,从而参与到骨组织细胞的代谢过程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乙醇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神经肽表达影响,这方面在国内外还没有报道。目的:利用体外细胞学实验,观察乙醇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受体、P物质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子活化受体ymRNA及Runx2mRNA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酒精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病机制。材料与方法:在招募的10名年龄平均在57.5(54-62)岁的健康志愿者中抽取骨髓标本,其中有6名男性志愿者,4名女性。利用密度梯度离心与贴壁分离相结合的方法分离纯化细胞,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髂骨骨髓后,快速注入装有肝素钠的无菌管内并摇匀,取等体积的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将标本缓慢铺上,离心后中间的白膜层则是BMSCs细胞层,轻轻将其抽出,加入PBS混匀,离心后弃去上清,加入培养基,分装到细胞培养瓶中,在培养箱中培养,第3d后首次换液,根据培养液的颜色及细胞生长情况2d-3d换液,定期观察细胞。利用胰酶消化传代,免疫化学染色鉴定原代细胞。取6孔培养板若干,将2代细胞传代接种到板上培养,当孔内的细胞铺满板孔80%左右时,通过每4个样本一组将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培养基加入乙醇维持浓度在0.09mol/L为实验组,正常培养的则是对照组。通过Trizol法在使用乙醇干预的第11d提取RNA,并且检验RNA纯度和完整性。逆转录合成cDNA,而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检测以及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主要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胞CGRP受体、P物质受体、PPAR-γ、 Runx2mRNA表达。结果与结论:培养11d后,实验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受体、P物质受体、Runx2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子活化受体y mRN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表明乙醇改变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神经肽类物质的表达,减弱了其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

帅波[9]2011年在《非创伤性ONFH患者脂质代谢相关因子及血小板活化相关因子的临床研究及中医药的治疗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血浆脂联素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性研究背景:骨及脂质代谢异常以及血循环受损参与了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ONFH)的复杂的病理过程,研究已经证实脂联素具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从而起到保护血管,预防某些缺血性疾病的作用。并且脂联素通过调节OPG、RANKL、RANK的表达影响骨代谢,在骨的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目的:因此我们检测血浆脂联素是否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探讨其在ONFH早期诊断及防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120例非创伤性ONFH患者,45例创伤性ONFH患者,35例髋骨性关节炎及12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脂联素水平,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甘油叁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非创伤性ONFH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7.14±3.53 vs.10.93±3.41μg/ml, p<0.001).血浆脂联素水平与高密度脂蛋白及患者的年龄成正相关(r=0.28, p<0.001; r=0.15, p=0.01),与患者的体重指数,甘油叁酯及C反应蛋白成负相关(r=-0.70, p<0.001; r=-0.55, p<0.001; r=-0.634, p<0.001),与低密度脂蛋白无明显相关性(r=-0.087,p=0.5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脂联素水平是非创伤性ONFH存在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p< 0.001, OR 0.676,95% CI0.546-0.845)。结论:低血浆脂联素水平与ONFH的发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以作为非创伤性ONFH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第二部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血小板微颗粒及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P-选择素表达的相关性研究及中医药治疗作用目的:检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血小板微颗粒(PMP)数量的变化,研究其与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GPⅡb/Ⅲa(PAC-1)、P选择素(CD62P)活化比率的关系,探讨其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检测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运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前后血小板微颗粒(PMP)数量,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GPⅡb/Ⅲa(PAC-1)及P-选择素(CD62P)活化比率的的变化,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INFH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的INFH患者,活骨胶囊(A组)和安慰剂对照(B组)各20例,和20例健康对照者分为C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对INFH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富含血小板血浆进行检测,分析各组PMP的表达状况,PAC-1及CD62P的活化比率;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甘油叁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凝血功能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和C反应蛋白水平等。结果:治疗前活骨胶囊组和安慰剂组PMP数量、PAC-1和CD62P的活化比率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无明显差异,但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24周后活骨胶囊组PMP数量、PAC-1和CD62P的活化比率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相关分析显示PMP与INFH存在相关(r=0.34,p<0.01),PMP与PAC-1.CD62P及CRP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分别为r=0.28,p=0.03,r=0.61,p=0.01及r=0.15,p=0.04)结论:PMP数量,PAC-1及CD62P的活化比率可作为INFH诊断、疗效的重要临床辅助指标之一,活血化瘀中药对INFH患者体内PMP数量,PAC-1及CD62P的活化比率,血液流变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熊腾滨[10]2002年在《葛根素抑制酒精诱导骨髓基质细胞成脂分化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临床上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多见,致残率高。其中,酒精引发的ANFH已占第一位,酒精能够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并引起脂质代谢异常,继而发生骨组织变性坏死。但目前尚未见到有关此机制防治研究的报道。我们在分离获取小鼠原代骨髓基质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s,MSCs)的基础上,加入酒精及葛根素进行体外培养,采用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法,观察葛根素对酒精诱导MSCs成脂分化的抑制作用,从新的角度深入探讨酒精性ANFH的药物保护机制。 材料和方法 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6~8周龄雌性昆明小白鼠,取小白鼠双侧股骨骨髓细胞,通过贴壁培养分离、获取MSCs。接种细胞时即在模型组加入0.09mol/L酒精,在实验组加入0.09mol/L酒精和0.01mg/ml葛根素,对照组不加酒精与葛根素,均培养21天。苏丹Ⅲ染色,作脂肪细胞计数;用甘油叁酯及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分别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21天的MSCs内甘 — —_.._郑州大学2002届研究生毕业论文 葛根素抑制酒精诱导骨髓基质细胞成脂分化的实验研究油叁酯含量及 12大的 MSCS内 ALP活性;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14天培养液中的骨钙素含量;采用考马斯亮蓝方法,测定MSCs内蛋白质;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ICR)技术,检狈细胞中成脂转录回于(adipogenic transcription factor)P啊mRNA和成骨基因Osteocalcin(骨钙素)InRNA的表达。 结果 l.根据MSCS贴壁生长特性,可将MSCs与骨髓内其它细胞分离开。 2.模型组、实验组、对照组持续作用刀大时,叁组出现脂肪细胞的数量依次是:319* 士1992;35.92士23.77;20.42土12二5个儿m气对照组中脂肪细胞数量最少,模型组脂肪细胞数明显增多,与其它两组差异均有高度显着性p功刀01人加入葛根索的实验组脂肪细胞数明显减少,且与对照组差异无显着性 0>0刀5)。 3.细胞培养刀大后,模型组中细胞内甘油叁酯含量是实验组的 2.8倍,是对照组的 3.4倍,差异均有高度显着性0叩刀of人实验组明显低于模型组且和对照组间差异无显着性J>0刀5人 4,MSCS培养14大,实验组培养液中的骨钙素含量约是模型组的2.2倍,模型组与其他两组之间差异均有高度显着性 p叱.00人 而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着性o功.05人 5.细胞培养 12天,实验组的 ALP活性是模型组的 2倍,且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无显着性0列刀5人 而模型组与另外两组间差异均有高度显着性o叼刀of人 6.基因表达:用酒精或酒精加葛根素处理细胞6大后,通过凝胶成像扫描系统做PCR产物半定量分祈,显示模型组细胞中 OSteocalcin IlmNA的表达降低,而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中 2郑州大学2002届研究生毕业论文 葛根素抑制酒精诱导骨髓基质细胞成脂分化的实验研究Osteocalcin mRNA表达增加,分别是模型组的 1.9倍和 2.4倍,两组与模型组之间的差异均有高度显着性J叱刀1人 且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人模型组细胞中PP川幻InRNA表达增加,而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中 PPARY nltNA表达降低,两组与模型组之间的差异均有显着性(P<0刀5人 而对照组与实验组间差异无显着性0叩.05人 结论 葛根素能够对抗酒精的毒性作用,使MSCS分化过程趋于正常: 1.葛根素能够抑制酒精诱导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 2.降低MSCS内甘油叁酯含量; 3.降低 MSCS中成脂转录因子 PPAR IlinNA的表达,抑制酒精诱导*SCs的成脂分化: 4.升高M S*s内AL P活性: 5.升高MSCS培养液中骨钙素含量; 6.增加 MSCs中成骨基因*steocalcin mRNA的表达,保持MSCS的成骨分化特性。 本实验结果表明,葛根素可以抑制酒精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分化成脂肪细胞,维持其主要分化为成骨细胞,减少骨内脂肪堆积,可能预防骨坏死。

参考文献:

[1]. 不同酒精摄入量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性研究[D]. 喻灿明. 福建中医学院. 2004

[2]. 酒精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机制研究[D]. 王明千. 福建中医学院. 2005

[3]. 酒精性股骨头坏死保髋疗效的相关性研究[D]. 陈镇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

[4]. 股骨头坏死的证素组合规律与中药干预的实验研究[D]. 王荣田.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9

[5]. 酒精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研究进展[J]. 甘迪, 张长青.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3

[6]. 黄氏综合疗法治疗4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疗效观察[D]. 葛友利. 成都体育学院. 2018

[7]. 细胞膜微粒CD31、CD54与酒精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关系:随机对照实验方案[J]. 杨云, 范海燕, 黄健, 马忠平, 张志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

[8]. 乙醇改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肽的表达[D]. 朱绍阳. 郑州大学. 2012

[9]. 非创伤性ONFH患者脂质代谢相关因子及血小板活化相关因子的临床研究及中医药的治疗作用[D]. 帅波. 华中科技大学. 2011

[10]. 葛根素抑制酒精诱导骨髓基质细胞成脂分化的实验研究[D]. 熊腾滨. 郑州大学. 2002

标签:;  ;  ;  ;  ;  ;  ;  ;  ;  

不同酒精摄入量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