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县人民医院 甘肃 定西 730500)
【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针对急性心梗患者的临床急救方式和结果进行具体分析。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心梗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的患者共70例,根据救治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家属将患者送至我院进行急救治疗抢救的;观察组为我院急救成员通过出诊的方式采取急救抢救的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患者的救治情况、住院情况、预后情况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的死亡率为2.8%,对照组则为20%,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从整体治疗效果上看,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较短,即观察组为(18.41±4.2)d,对照组则为(18.41±4.2)d,此外,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仅为11.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结论:及时的救治急性心梗的患者对提高生存率具有现实意义,针对急性心梗患者实施出院抢救的效果更高,能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及时的给予护理救治一系列改善措施,有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进一步观察、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梗;并发症;出诊治疗;急救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1-0153-02
急性心梗是心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且具有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的特点,并多发于中老年群体。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心肌长期缺血、缺氧导致的坏死现象,即发生的冠状动脉硬化出狭窄,而导致了闭塞,逐步形成血栓而引起的官腔急性梗死[1]。在临床症状上多表现为胸痛,并在后续检查上表现为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在治疗方方面需要做好对心肌的挽救,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并预防各种类型的并发症,以保证患者生命健康为出发点,安全度过急性期。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心梗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不同的急救方式,进一步探究急救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心梗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的患者共70例,根据救治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29例,患者年龄在50~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5±5.1)岁,具体而言,则会涉及到侧壁梗死28例,前壁梗死31例、后壁梗死9例,下壁梗死4例。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为家属将患者送至我院进行急救治疗抢救的。在入院前尚未接受过急救治疗,并在入院后继续补液、补血以及药物维系等常规急救措施;与此同时,将关注患者病情变化,特别是并发症的预防准备。
观察组为我院急救成员通过出诊的方式采取急救抢救的情况,首先,在接到急救电话后需要快速做好各项急救准备,包括急救仪器的整理、出车、及时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并指导家属协助患者保持镇静、并检查患者是否有口咽部位的分泌物。其次,在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需要进行病情的初步诊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做好心电图检查,控制病症。在镇静处理上需要使用哌替啶等药物,并做好胸部位置疼痛问题的改善。当患者出现心跳骤停、呼吸困难等情况时可采取气管插管治疗。
对于急性心梗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针对性治疗,包括溶栓治疗、低分子肝素钠的注射、静脉通道的建立等等,与此同时,需要进行防室颤的准备,服用血管扩充类药物,减轻对心脏的负荷,并做好对心率变化的监控。在建立静脉通道的过中须关注中心静脉压的变化情况,并结合电解质的调节、血容量的补充,在24小时液体的输入上应控制在500ml~1500ml之间[2]。
在病情得到一定的控制和改善时可进行转运入院,并做好和医院急救科、心内科的联系,保证患者入院的顺利办理,完成交接各项工作。
1.3 评价标准
本次实验将对患者的死亡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分析。与此同时,将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了解病情改善状况。在并发症的判断上,主要涉及到左心衰、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具体而言,左心衰主要是指在X线片的检查中发现患者左心室增大,并存在阴影,当出现肺水肿时,则有云雾状阴影。室性心律失常则是指心电图显示出QRS波群异常,时间超过0.12秒,在ST-T波方向上与其相反,心律存在轻度不规则问题。心源性休克则是指血肿乳酸含量异常,尿、血尿素比值过低,且存在白细胞增多问题,即表现为(10~20)×109/L(10000~20000/mm3)[3]。
1.4 统计方法
在本研究中对数据将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统计学分析,并采用专业软件SPSS19.0进行具体的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的选择以(均数±标准差)以及百分比的形式进行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就本次实验的数据中来看,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的死亡率为2.8%,对照组则为20%,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从整体治疗效果上看,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较短,即观察组为(18.41±4.2)d,对照组则为(18.41±4.2)d,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除此之外,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也仅为11.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如表2所示。
3.讨论
在前往患者家中进行心肌梗死抢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症状差异进行急救方案的确定,与此同时,在患者运转到医院的过程中,严密关注患者病情发展、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通过急救车上的车载电话及时和院方相关科室、人员取得联系,并将病情检查的基本情况进行告知,以便更为准确、有效的制定急救方案,包括急救药物和手术室准备。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提高抢救的成功率,为患者的存活率提供了更高的保证,即观察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得到了良好的控制。与此同时,在本次实验中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也具有良好的反馈,这与治疗的积极性、有效性、及时性有直接关联。此外,护理质量对患者病情的好转有积极的干预,能够协助医师进行病情分析和手术准备,并且可以与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供患者前期的病史、手术史和身体状况等详实的资料。
在患者入院后,应当及时给予氧气吸入治疗,并按照医嘱进行氧流量的调节。在入院后的高流量持续性的氧治疗下,患者的症状能够得到明显好转。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多存在由于过度疲劳、精神压力大、情绪过于激动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此时,则会导致儿茶酚胺含量上升,继而引起血压上升、心率加快,促使心肌耗氧量上升,加重心肌梗死面积,严重情况下则会导致心力衰竭[4]。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要观察心电图异样反应,不可疏忽大意。为了做好并发症的预防,首先我们也要了解到并发症的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例如,对于休克症状,患者多有出汗、口渴、四肢厥冷、皮肤湿冷等情况[5]。除此之外,多数患者由于胸痛无法忍受,多有不良情绪,在日常休息上受到较大干扰。因此,可在检查治疗后给予扩张冠脉药物、止痛药物进行缓解。但是,仍需要观察患者血压、心率的变化情况,及时地调整药物的使用情况,即浓度和速度的调节。
因此,我们认为及时的救治急性心梗的患者对提高生存率具有现实意义,而及时救治还能够避免不良症状对患者的影响。综上所述,针对急性心梗患者实施出院抢救的成功率更高,能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及时的给予治疗和护理措施协助,有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进一步观察、推广。
【参考文献】
[1]姜明霞.急救护理路径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27(29):11-13.
[2]徐红,叶柳花.大面积心肌梗死合并心肺骤停诱发多脏器衰竭患者的急救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27(27):116-117
[3]闫桂花,王钦,孔巧红.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急诊科的急救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6(2):113-114.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等.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29(12):710-725.
[5]崔永丽,李晶,贾宜.急性心肌梗死32例院前溶栓疗效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5(5):78-79.
论文作者:王军香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4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0
标签:患者论文; 并发症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对照组论文; 病情论文; 情况论文; 我院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4月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