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俄罗斯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研究的现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心理学论文,现状论文,思想论文,维果茨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B84-069
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1896~1934)是苏俄心理科学的主要奠基者,社会文化历史学说的创始人。维果茨基的心理学思想不仅对苏俄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对世界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20世纪60年代初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在西方开始传播起,最终形成了世界性的“维果茨基研究热”。我国学者龚浩然与王光荣等分别撰文介绍了维果茨基的心理学思想及其对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当前俄罗斯国内对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研究的现状如何呢?笔者根据自己掌握的有关资料,尝试对当前俄罗斯国内维果茨基的研究现状作初步的概括。
1 对维果茨基心理学遗产的整理出版及其现代意义的研究
维果茨基虽然活了短短的38岁,但留下的论文与著作多达180篇(部)。然而在20世纪30~50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样一位天才的心理学家的思想,却长期受到冷遇与批判。从60年代开始随着对斯大林个人迷信的批判,维果茨基的心理学遗产在苏联国内才日益受到重视。据统计,从1964年至1984年的20年中,苏联国内发表的有关维果茨基学说的研究论文达233篇[1],其间还出版了维果茨基的重要著作,如《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维果茨基文集》(六卷)等。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批著名的心理学家对维果茨基的心理学遗产再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和著作,如雅罗舍夫斯基的《从历史前景中看维果茨基的著作对俄罗斯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的现实意义》(论文)、《探索新的心理学的维果茨基》(著作);布鲁什林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与主体活动问题》(论文),《思维的文化历史理论》(著作);谢德罗维齐斯基的《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的根源》(著作);达维多夫的《维果茨基的科学创造与现代心理学》(著作);彼得罗夫斯基的《维果茨基与现代心理学中的个性问题》(著作);勃·克·梅谢里亚科夫的《维果茨基概念的逻辑语义分析》;以及维果茨基的女儿维果斯卡娅撰写的她父亲50万字的详传。1996年11月俄罗斯的两大心理学刊物《心理学问题》与《心理学杂志》都出了专刊纪念维果茨基诞辰100周年,共发表研究维果茨基的论文25篇。1992年12月俄罗斯教育科学院主持召开了题为《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规模盛大的国际会议,1996年又主持召开了纪念维果茨基百年诞辰的国际会议,会后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市成立了维果茨基国际研究中心。2000年11月15~17日在俄罗斯人文大学召开了主题为“从文化历史观点看人的心理发展问题”纪念维果茨基的专题报告会[2];在2001年11月15~17日在俄罗斯人文大学再次举行了纪念维果茨基的专题报告会,题目为“教学与发展问题研究”[3]。
整理出版维果茨基心理学遗产的同时,如何反映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的最原本涵义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俄罗斯心理学界的关注。在维果茨基诞辰100年之时,俄罗斯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布鲁什林斯基第一次严正地提出了确证维果茨基著述的问题。他对照了维果茨基生前和逝世后的著作,发现前后出版的著作存在很多不一致的地方,并列举了至少10个大的方面,如删除引注、删除段落与章节、窜改原义等问题[4l。所有这些使新的一代人理解维果茨基的理论增添了难度。布鲁什林斯基呼吁,要准确的解释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最原本的涵义和完整的概念,必须注重史料的研究,必须对照维果茨基生前和逝世后出版的著作,还要对照维果茨基和与他同时代的心理学家的贡献。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维果茨基的贡献是巨大的。维果茨基是苏俄心理科学的主要奠基者,创立了苏俄心理学史上最大的心理学流派——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维果茨基力倡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推动心理学发展和走向成熟;维果茨基的心理学思想对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5]。正如俄国著名心理学史家雅罗舍夫斯基在纪念维果茨基百年诞辰国际会议上所说“维果茨基的著作对俄罗斯的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都具有在历史前景中的现代意义,他的科学遗产不仅属于历史,而且也是我国科学与世界科学的财富”[6]。当前俄罗斯心理学界对维果茨基心理学遗产价值和意义的评价,已从“戴帽子”式的政治意识形态角度转向从科学的立场出发;作出评价的也不仅仅是一味地进行吹捧的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的后继者和追随者,还包括所谓的“局外人士”,如欧·么·吉亚千科、耶·弗·苏博茨基、欧·克·基哈米洛夫、布鲁什林斯基、雅罗舍夫斯基等,他们更多地从正反两面对其理论的价值和意义进行评判,阐述维果茨基及其文化历史理论在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他们对维果茨基在研究能力发展问题方面的影响进行了阐述[7];探讨了维果茨基高级心理机能与低级心理机能理论对现代婴儿认知发展研究的影响[8];研究了维果茨基对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贡献[9];揭示了维果茨基的理论对现代信息技术研究的重要启示,即高级心理机能的随意性和中介性与信息技术有相通之处[10];分析了维果茨基与加里培林著作中的教学与发展问题[11];讨论了最近发展区的文化历史基础[12];总结了维果茨基理论的关键内涵及其20世纪世界心理学的贡献[13]。
2 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发展阶段与维果茨基概念的逻辑结构的研究
1982年莫斯科教育学出版社出版了六卷本的《维果茨基文集》,第一卷收集的是维果茨基在方法论、科学学和心理学史方面的论文与著作,第二卷则是他在某些心理学领域理论研究的论文和著作,第三卷收集的是他儿童心理学研究的部分论文与著作,第四卷收集的是维果茨基在儿童心理学研究方面更为具体和有实验特色的论文与著作,第五卷是他对缺陷学研究的论文与著作,第六卷收集的是来自维果茨基档案馆的珍贵资料。这六卷本的文集所遵循的是内容—年代的编排原则,即每一卷的内容成较为独立的体系,而每卷内部则是以年代的先后为顺序。当然,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并不是零散的,而是具有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在《维果茨基文集》第一卷的后记中,雅罗舍夫斯基概述了维果茨基一生心理学思想发展的线索。
关于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列昂节夫在《维果茨基文集》第一卷的序言《关于维果茨基的创作道路》中写道:“维果茨基创作的效率是极其之高的:作为职业的心理学家在不到10年(1924-1934)的时间他写下的著述达180部(篇)”[14](据《心理学问题》杂志1996年第5期的统计,维果茨基的著作共计275篇(部))。因此可以看出,列昂节夫是以维果茨基1924年从戈麦尔转到莫斯科心理学研究所工作为其心理学创作的开始之时。对此雅罗舍夫斯基以史料为根据,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把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认为每一阶段在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发展的进程中都有其鲜明的独特性,它的形成是以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为条件的。
十月革命之前为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发展的第一阶段(1917年之前)。在这一时期,维果茨基重点研究文艺学,研究人生活的悲剧因素。他认为,正是这种悲剧因素使人的思维、词、行为具有非理性的特点,使思维本身成为智慧的奴隶,扮演了不可避免的悲剧主义的角色[16l。在这一阶段维果茨基留下的手稿和论文主要有《论哈姆雷特、王子达茨基和舍克斯皮尔的悲剧》(手稿)、《思维与情感》(发表于〈新路〉1916)等12篇。
第二阶段从十月革命后开始,包括维果茨基在戈麦尔时期和在莫斯科的前期(1918-1924)。随着革命带来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彻底变革,新的文化的产生以及由此激励人及其精神面貌的革新,维果茨基亦由悲观情感的批判—印象主义者成为了具有乐观情感的心理学专家。从此,维果茨基深信,依据条件反射新学说,生命活动的高级形式可以通过实验科学转换出来,并赋予以往关于意识及其把“我”作为其私有者的学说客观性和准确性。这一期间,维果茨基留下的手稿和著述达81篇(部),包括《赤露的沙皇》(发表于《艺术生活》,1920年第一期)、《革命年代艺术研究》(1923)、《聋哑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问题》(1924)、《身体缺陷儿童的教育原则》(1924)等。
第三阶段是以维果茨基的博士论文《艺术心理学》为标志,时间大约从1925年至1927年。这一阶段维果茨基似乎回到了革命前对艺术的研究,但发生了质的变化,其艺术心理学是以揭示美感反应的心理学机制为目的。这时,维果茨基的注意转向无意识和它的认识方式。而另一个原则性的革新就是,受艺术研究的影响,维果茨基转向符号概念,并由此从引起反应的刺激物的信号功能转向其意义功能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高级心理机能的学说。这一阶段维果茨基发表的著述有17篇(部),其中包括《艺术心理学》(1925)、《意识作为行为心理学的问题》(1925)、《教育心理学》(1926)、《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中的生物发生规律》(1927)等。
第四阶段是以研究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为标志,时间大约从1927年到1934年。维果茨基研究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其重点不在于揭示危机的破坏作用,而在于研究它的建设性意义,因为维果茨基认为危机的产生是由于普通心理学现实发展的需要所迫使的。按照雅罗舍夫斯基的研究,当时“与列昂节夫和鲁利亚的观点不同,维果茨基拒绝了反射学说和反应学说,以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为基础,认为‘反应’是心理学的基本单位”[15]。这一时期他的学术观点和科学作风吸引了许多年轻有为的心理学工作者,自发形成了一个科学群体。按照雅罗舍夫斯基的观点,这也标志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形成。这一阶段维果茨基发表的成果达160篇(部)。
勃·克·梅谢里亚科夫则从另一个角度研究了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发展的规律,探讨维果茨基理论所有概念和术语之间的关系,于1998年出版了专著《维果茨基概念的逻辑语义分析》。维果茨基在他的心理学理论中创造了许多心理学概念,如高级心理机能和低级心理机能、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等。梅谢里亚科夫认为,维果茨基的概念是很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是有系统有规律的,只是由于维果茨基短暂的一生没有来得及进行归纳和总结。梅谢里亚科夫通过对维果茨基遗产的深入研究(主要依据《高级心理机能发展史》和《儿童发展中的工具和符号》这两部著作中的概念),概括出维果茨基概念的逻辑结构,并用“行为和机能模式分类图”(图1)和相应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规律结构图”(图2)来表示。
梅谢里亚科夫指出,行为和机能模式分类图并没有显示出行为发展的所有模式,但它能简练出个体行为和机能发生规律的图景;每项分类之后,旧的模式不会消失,也不会毫无变化地存在,而是在新的模式影响下进行重建,特别是,“在少年的思维中发展,不仅会出现三岁时所没有的新的复杂的综合的模式,而且还保存着三岁年龄就有的初级的自发的模式,只是在这转变期在新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建”[16]。
图1 行为和机能模式分类图
图2 高级心理机能发展规律结构图
维果茨基多次表述了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规律,虽然他使用不同的名称如“高级心理机能社会发生规律”(《维果茨基文集》第四卷223页)、“建立高级心理机能的主要规律”(《维果茨基文集》第四卷223页)、“儿童发展中高级心理机能两次表现的规律”(《维果茨基文集》第五卷203页)、“个体发生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规律”(《维果茨基文集》第6卷56页)。梅谢里亚科夫对这五条规律作了进一步的解释:(1)自然的行为模式向文化的行为模式转换的规律(以符号工具为中介),也称为中介规律(《维果茨基文集》第四卷221页);(2)社会的行为模式向个体的行为模式转换的规律(《维果茨基文集》第四卷221、223页);(3)心理机能从外到内的转换规律(《维果茨基文集》第四卷140页);(4)“认识和掌握的规律”[17]。维果茨基表述为:“发展的共同规律在于,认识和掌握只是某种心理机能发展的高级阶段所特有的。”(《维果茨基文集》第二卷217页)
3 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的发展
维果茨基1924年到莫斯科心理学研究所之后,他的学术观点和科学作风吸引了许多年轻有为的心理学工作者,自发形成了一个科学群体,不仅包括由维果茨基、列昂节夫和鲁利亚组成的“三人小组”以及由勒·伊·包诺维奇、恩·伊·莫罗佐娃、阿·弗·扎波罗热茨、尔·耶·列维娜和勒·斯·斯拉维娜组成的“五人小组”,还有其他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如艾利康宁、加里培林、勒·弗·赞科夫、伊·姆·索洛维耶夫、日·伊·希夫、勒·斯·萨哈洛夫和恩·阿·缅金斯卡亚等。
维果茨基的追随者们对其心理学思想的继承的同时更注重对它的发展。在20世纪50~70年代,包诺维奇发展了维果茨基“个性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也是一个社会的概念”的思想,以其独特的形成性自然实验方法对个性与教育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赞科夫实践和发展了维果茨基关于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思想,探索了学生最优发展的教学途径和手段,认为儿童发展的实质是各种内外因素进行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艾利康宁以其创造性的劳动发展维果茨基的心理学思想,研究了各个不同年龄期的各种不同形式的主导活动的形成问题;加里培林提出了分阶段形成智力行为的理论。
进入80年代,恩·弗·塔雷津娜(1923-)关于掌握过程的规律性理论和弗·弗·达维多夫(1930-1998)发展性教学理论都体现了对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特别是教育心理学思想的发展。
塔雷津娜是俄罗斯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莫斯科大学心理学教授,专门从事教育心理学方面的教学理论以及程序教学的研究。塔雷津娜早期曾在加里培林的领导下进行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问题研究,1969年发表了《程序教学的理论问题》,后来她又重点转入对学习问题的活动理论研究。从维果茨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理论到加里培林的分解段形成智力行为理论,塔雷津娜提出了关于掌握过程的规律性理论,并于1988年出版了《形成小学生的认知活动》。塔雷津娜认为,掌握过程的主要规律在于,认知活动和列入认知活动的知识具有智力的形式,它们的被概括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依次通过一系列阶段而形成的[18]。
达维多夫是俄罗斯著名的教育心理学专家,曾任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达维多夫早年追随导师艾利康宁学习和共同工作,在教育实践中他进一步发展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他所提出的发展性教学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渊源于维果茨基关于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的思想。达维多夫的科学著作达200多种,包括《教育发展的哲学—心理学问题》(1981)、《发展性教学问题》(1986)、《以内涵为基础的教学活动的心理学基础》(1992)等。达维多夫不同意赞科夫提出的通过改善学生的经验的抽象和概括的机制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出通过有目的地形成学生的理论思维的基础和内涵概括的方式来发展学生的思维。他认为儿童6岁入学后,所进行的学习活动较之游戏活动质的区别在于儿童开始学习理论知识,而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在于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形成内涵反省、内涵分析、脑内实验等能力。因此理论知识的学习应该以压缩的形式再现理论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实际历史过程,以形成理论思维的基础和相应的能力,教学内容的编排和教学活动的展开也应是从抽象到具体[19]。
4 俄罗斯心理学界对维果茨基及文化历史心理学的批评
任何理论都不是十全十美、没有缺陷的,维果茨基的心理学理论也一样。从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产生的时刻起,苏联国内外就有人,包括普·伊·陈千科(1939/1961)、谢·列·鲁宾斯坦(1940)、普·亚·加里培宁(1959)、皮亚杰(1963/1966)、叶·阿·布捷洛娃(1972)、弗·弗·达维多夫(1972)、福多尔(J.Fodor 1972)、邦格和阿尔杰拉(M.Bunge,R.Ardila 1987)等,对他的理论提出异议。其中作为苏联心理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鲁宾斯坦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认为,维果茨基理论的缺点主要在于:“词—符号转变成思维的创造者。思维主要的不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同言语的统一起来而产生的存在的反映,而是词的符号的随意机能。”[20]在这里鲁宾斯坦正确地指出了维果茨基的理论和自己的主体心理学思想之间的主要差别。在第一种场合词—符号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在第二种场合人和他的心理是在活动(自原始以来都是指实践活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儿童在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着言语,然后言语对所有的心理发展发生反作用。
当前,布鲁什林斯基对维果茨基理论提出了最为尖锐的批评。首先他认为,维果茨基和他的现代的继任者都无法用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理论解决当前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以及科学概念和日常概念之间的矛盾,其首要问题就是自然与文化、本能与习得之间的间断性[21]。其次,布鲁什林斯基不同意维果茨基“从社会到个体”发展模式。维果茨基强调儿童科学概念的建构和形成是在教育过程中、在与成人的合作中完成的,即“从社会到个体”(从不独立到独立、从外到内)的发展模式。在布鲁什林斯基看来,心理学特别要考虑每个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多种多样的相互关系,不要把社会性当作社会对消极对象的个体的影响,也就是说,社会影响个体,而个体作为社会成员也影响着社会[21]。再次,布鲁什林斯基指出,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没有足够重视在教育和独立学习中心理发展主体的重要作用,没有考虑到借助于所有外部因素(包括教育)的内部条件的重要作用。这个发展区的理论意味着,所有受教育的儿童分为两部分:获得和未获得教育者帮助的。这就是说,获得帮助的儿童必然会成功得到教育者传授的知识。这样便有意或无意地解释了社会性——看作社会对儿童、对受外界影响的无抵抗能力的消极的个体的作用。但从“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决定论原则的立场来看,儿童才是真正的主体,他们以积极的方式对待教育的影响作用,因为他们是有选择地接受对他们施加的影响,而不是毫无选择地全部接受。因此,不能把受教育者分为从外界获得帮助的和未获得帮助的。应该进一步将其中的第一部分区分为愿意、能够利用帮助的和不愿意、不能利用这种帮助的,因为,这种帮助不是无条件的、直接的,而是必须经过受教育者主体的内部因素才起作用。任何的提示、建议和计算装置都可以作为人继续自我教育的资源,但必须发挥自身内部因素的作用,否则都是徒劳。这个原则最重要的是体现了主体的积极性,但至今国内外运用最近发展区观点的中介理论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当然,布鲁什林斯基十分希望并呼吁与维果茨基的后继者们,就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是不是活动理论的创始人等问题,进行对话和交流,但至今无人响应。
199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研究苏俄心理学的专家M·科尔(Cole M)在俄罗斯出版了《文化历史心理学:未来的科学》(俄文版)一书。科尔认为[22],文化心理学就是“研究文化在心理生活中作用的一门学科”,他的文化历史心理学只是文化心理学的分支之一,继承和发展了冯特的民族心理学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在他的专著中贯穿着两个问题:为什么心理学家这么难考虑到文化的因素?怎样研究文化在人的行为和思维形成中的作用?
此书在俄罗斯出版后,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关注:深入的研究、有理有据的批评、广泛的比较[23]。维果茨基学派的后继者们首先发言,他们承认科尔对维果茨基、鲁利亚、列昂节夫以及其他苏俄心理学家的著作在西方的宣传、翻译出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于科尔与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关系,他们认为,与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一样,科尔的文化历史心理学都只是许多文化历史心理学中的一种。对科尔文化历史心理学最为尖锐的批评在于,要作为现代文化历史心理学、未来的心理学、未来的科学,科尔的文化历史心理学至少忽视了三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活动思维风格,活动方法论;实验的方法;发展的、历史的、新的非达尔文式的进化论的思想。布鲁什林斯基则认为科尔与维果茨基其他的后继者一样都没有解决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文化)性之间的矛盾[24]。
5 墙内开花墙外香,原因何在
综上所述,维果茨基作为苏俄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对当今俄罗斯心理学的发展仍有重大的影响,仍然是俄罗斯心理学界继承发展和研究的重点之一,特别是在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维果茨基的教育心理学思想继续得到发展研究并运用于教育实践,但与西方心理学中的“维果茨基热”相比,似乎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从苏俄心理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在二三十年代维果茨基和谢·列·鲁宾斯坦都对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苏联心理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维果茨基逝世后,鲁宾斯坦的主体心理学思想奠定了苏联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而他本人成了苏联心理学的权威,他的《普通心理学原理》也获斯大林奖金;后来由于斯大林“个人迷信”事件的影响鲁宾斯坦和维果茨基的理论都受到一定的冷遇以及不久后的“平反”,但鲁宾斯坦的主体心理学思想进一步得到继承和发扬;进入90年代鲁宾斯坦的学生、俄罗斯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现任所长布鲁什林斯基院士创立了主体心理学,并作为当前俄罗斯心理学共同的研究任务,而“维果茨基的思想因受到西方理论界的赞赏而重放光芒”[5]。在1999~2000间鲁宾斯坦鲁的专著《普通心理学原理》被评为20世纪苏俄唯一的最畅销的心理学书籍。为什么不是维果茨基的著作呢?布鲁什林斯基认为,“原因之一大概在于,在我国对维果茨基及其最新后继者们的理论的批评是有充分理由的,并且是人所共知的,虽然这并不降低他的某些理论无可争论的贡献。而这些批评全不为西方所知道[26]。”可以说,在当今俄罗斯心理学中,维果茨基的心理学思想并没有占据统治地位。那么,其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由当前俄罗斯的社会现实所决定的。苏联解体之后,昔日的超级大国已经不在,社会出现的混乱状况,与19世纪末的俄罗斯有惊人的相似,即存在着亲西方(西欧)文化与非西方(西欧)文化之争。也就是说,当今的俄罗斯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重现往日的辉煌,找回俄罗斯民族的自信,重建俄罗斯民族的主体意识。因此,与鲁宾斯坦的主体心理学思想一脉相传的主体心理学的产生并占据领导地位,可以说是合乎现状。对于俄罗斯民众来说,国家的解体、社会的混乱、生活水平的下降使许多人对未来产生迷茫,教堂也成了他们寻求暂时解脱的地方。布鲁什林斯基“心理恒定”、“自我同一感”、“主体整体性”等主体概念就是针对如何增强民众的自信心、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而提出的。1999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纪念鲁宾斯坦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就是以“社会变化中的个体和群体主体”为主题的。相对于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来说,仅从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的影响的角度,对苏联解体后的社会问题和民众的心理问题似乎还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第二,西方维果茨基热是由于西方心理学自身的缺陷。西方心理学自诞生以来无论在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存在严重的危机。维果茨基主张心理学走向生活,重视实践的观点正好可以弥补它们的缺陷。而在当前的俄罗斯心理学中,似乎不存在这样的问题。鲁宾斯坦所建立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实行思想的多元化,但心理学研究仍然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对心理学的指导。布鲁什林斯基曾说:“我们当然不能离开我们祖国心理学已经取得的成就,至于方法论依然是那时的方法论,但是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条化,要创造性地运用[6]。”
第三,与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有关。近年来,西方心理学正在展现出对文化影响日渐增加的关注,反思传统中立化心理科学模式的缺陷和弊端,分析文化与心理现象的关系,讨论社会文化对心理科学的影响[26]。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正好重视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与这种文化转向有许多共同之处。
标签:心理学论文; 维果茨基论文; 教育心理学论文; 心理发展论文; 机能主义心理学论文; 活动理论论文; 科学思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