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基础、特点与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亚论文,经济合作论文,基础论文,地区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认识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明确其特点,探讨21世纪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方法,这是本文的中心。
一、21世纪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21世纪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有许多有利的因素。
(一)东北亚地区政治形势趋于稳定
目前,在东北亚虽然还存在俄、日间的北方领土争端、朝鲜半岛南北方对峙和台湾海峡两岸尚未统一等问题,但中日、中俄、中朝、俄日、俄朝之间的关系都已正常化,大大减少了军事对抗和冲突的可能性,和平与发展成为东北亚国家关系中的主流。
(二)东北亚各国在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上存在很强的互补性
日本技术先进、资本雄厚、产业结构层次高,但自然资源缺乏,劳动力成本高,加上日元升值等因素,将促使其产业向海外转移,而东北亚地区则是其较合适的转移地区。韩国、台湾、香港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已有一定的基础,资金也较雄厚,但资源缺乏、市场狭小、工资成本昂贵,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并将继续向外转移,以使内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中国大陆的劳动力丰裕、素质较好、工资成本低廉,自然资源品种齐全,有的资源在世界上具有优势。尤其是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九五”计划的实施,12亿多人口的中国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广阔的市场。中国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地区发展上的不平衡,还需引进大量的国外资金和适用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工业也有一定基础,但资金、劳动力不足,大规模的开发工作有赖于国际合作。朝鲜产业以重工业为主,有矿产资源,劳动力工资低廉,但缺乏资金和技术。蒙古以畜牧业为主,工业发展水平低,资金、技术都很缺乏。东北亚国家这种经济上的互补性,为发展相互之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东北亚国家经济体制的差距在缩小, 相容性在加强。 80年代以来,中国、俄罗斯、蒙古走向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道路,放弃了过去的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逐渐与国际经济接轨。
(四)亚太地区经济合作迅速发展。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活动活跃,确立了发达国家于2010年,发展中国家于2020年实现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目标。东北亚中的主要国家中国、韩国、日本都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在1995年11月的大阪会议上,都作了逐步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初步承诺。
(五)东北亚地区21世纪将成为世界上发展潜力最大、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1.1992年,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4.5万亿美元, 预计到2013年将达到10.7万亿美元。
2.1994年,中、韩、日三国的货物贸易出口额达6140亿美元,占当年世界贸易额的14.6%〔1〕;同年,这三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为885亿美元,占当年世界服务贸易额的8.5%〔2〕。
3.中、韩、日三国吸收的外资从1990年的59.62 亿美元上升到1992年的144.26亿美元,同期三国在世界吸收外资中所占的比重从2.87%上升到9.11%;其中,中国在三国吸收外资中所占的比重从58.5%上升到77.3%〔3〕。
4.中国经济的崛起。据世界银行1993年发表的《东亚奇迹》报告预测,包括大陆和台湾、香港、澳门在内的中国经济区,按年均增长7 %的速度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到2000年可达2.5万亿美元,2002 年的进口额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经济的第四支柱。90年代,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为世界之冠,中国正在发展成为全球日用消费品的制造地和供应地。
5.东北亚地区的主要国家中、韩、 日三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1)储蓄率高,所需资金主要靠内部积累,资金来源有保障。1991年,外国直接投资在国内固定资本中所占的比例,中国为3.3%,韩国为1.0%,日本为0.1%〔4〕;(2)儒家文化、朝鲜文化、 日本文化有渊源流长的共同特点,强调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协调;(3)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国民素质的提高;(4)比较稳定的经济政策。
(六)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活动已经开始。80年代由中日专家学者发起的东北亚经济合作与图们江地区开发研究不断发展。1990年7月16日至18 日在中国长春召开了“东北亚经济开发国际学术讨论会”,1991年8月28日至31 日在中国长春召开了“第二次东北亚经济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发表了“长春宣言”,成立了“东北亚经济论坛”,并确认此次会议为“第一次东北亚经济论坛长春国际会议”。1992 年8月25日至27日,在俄罗斯海参崴召开了第四次东北亚经济论坛国际会议。1995年2月16日至17 日在日本新泻市召开了第五次东北亚经济论坛国际会议。通过这些会议,东北亚各国对该地区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一观点取得了共识;金融、信息、交通、法律问题成为经济论坛的重要议题,东北亚区域开发与经济合作的重要意义不断展现,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愿望不断增强,一些项目的开发,如图们江地区的国际开发已在启动。
上述条件为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尚有一些影响该地区经济合作健康、稳定发展的因素,比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对历史问题的不同认识;同一民族分割状态下的社会实体的互融性;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参与经济合作的主体与载体的不一致性;大国利益深层次的制约性等。如不妥善处理和解决,也会侵蚀国际经济合作的基础,形成破坏力。
二、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特色与模式
在上述背景下,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将会呈现长期、曲折、松散、不断前进的态势,这种态势决定了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组织模式和发展模式。
(一)东北亚经济合作的组织模式
1.国家中央政府授权下的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
鉴于东北亚地区现存的政治经济关系和地缘关系,短期内在本地区建立政府间的组织机构有一定的难度;此外,一些国家只能以部分地区参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故应先形成中央政府授权、地方政府为主的区域经济合作格局。其中,可从举行大城市市长联席会议的方式入手,由城市到地区逐步扩及。
2.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结合
在地方政府之间合作的基础上,通过中央政府授权,广泛调动地区、城市的积极性,加强东北亚国家地区、城市间贸易、投资和技术交流;与此同时,建立一些必要的制度,以规范并协调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合作。具体办法有:(1)在“东北亚经济论坛”的基础上成立“东北亚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由该地区的官员、产业、学者专家三方人士组成,就经济合作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论证、提出方案;(2)建立“东北亚经济合作会议”,由东北亚各国政府官员参加,具有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的决策能力,就“东北亚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的研究成果进行磋商,提出动议,上报各自中央政府。俟中央政府审核批准后,由地方政府实施。
(二)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模式
根据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点,似应该取“三先导”的发展模式。
1.以次区域合作为先导,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合作
目前,东北亚以下地区具有次区域合作的条件。
(1)图们江金三角开发地带
图们江三角地带位于中、俄、朝三国交界处。1991年7 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蒙古乌兰巴托召开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东北亚1992 ~1993年技术合作题目会议,图们江三角洲开发是首选项目之一。与会的中、蒙、韩、朝四国也一致同意将促进图们江流域贸易与投资项目作为重点支持的优先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还成立了专门性机构,各国也相应建立了研究和协商机构。目前,这一项目的综合开发的前期研究工作正在进行。各国的协调也取得了一些重大的进展,如中朝俄三国原则上同意出租部分土地作为联合开发用地;中、朝、蒙、韩、俄五国同意组成一个五国政府间的协调机构和中朝俄三国组成一管理委员会;同意组成一个国际性股份公司具体参与该项目的开发和管理等等。图们江地区的开发将直接促进中、朝、俄三国的对外开放、经济合作和经济发展;将为蒙古提供一条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并实现中蒙铁路接轨。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是一项跨国性、长期性、开发难度较大的工程,尚需做大量的工作。
(2)环黄渤海经济圈
环黄渤海地区包括四个国家的部分地区,即:中国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四省及京、津、沪三市,朝鲜和韩国的西海岸地区,日本的北九洲及西南地区。
中国的黄渤海地区是中国东部的“黄金海岸”,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具有相当发达的轻重工业基础,丰富的矿业及农业、水利资源,雄厚的科技力量,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比较发达的海陆空交通,拥有东北、华北、中原、西北等广大腹地;同时,这里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7个集中在这里。 进入90年代以来,环渤海地区已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主战场。这个地区的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具体目标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个地区同日本、朝鲜半岛隔海相望,同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距离较近,天津是蒙古国的出海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日本著名的经济学家金森久雄在1991年说过:“东北亚经济圈的形成先要有‘核’,环渤海地区正是这个‘核’。它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要成为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角色。”这个地区已成为中国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而朝鲜半岛的西海岸和日本九洲地区也是韩、日进一步开发的重点。因此,中日韩三国通过黄、渤海共同合作,形成环黄、渤海经济圈,将成为21世纪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的热点和核心。为了推动这一地区的国际合作,建议中、日、韩三国学术研究团体与有关的地方政府,在企业界的支持下,组建一个环黄、渤海城市经济合作协调会,定期研讨多边的交流合作事宜。
(3)中、俄、蒙边境经济协作区
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和俄罗斯之间有着漫长的边境线。在沿边地区,毗邻国家在资源结构、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结构等方面互补性很强。90年代以来,毗邻国家之间经贸合作发展十分迅速,双方或三方互开的边境口岸不断增加。今后,随着形势的发展,边境地区的经济合作应向纵深发展。一方面,要从双边合作发展到三边或多边合作,如中、俄、蒙三国的合作;另一方面,合作领域应由目前的边境贸易向资源开发、生产经营、科技交流等多方面的合作发展。
(4)朝鲜半岛非军事区的经济合作
近年来,随着东北亚地区局势的缓和及经济合作的发展,朝鲜半岛的局势也朝着缓和的方向发展。韩国学者禹政夏提出了把非军事区建设成为东北亚和平和经济文化特区的设想,在该区进行投资,相互交流,开展贸易。笔者十分赞同这一设想,并认为应积极探索其实现的途径。利用非军事区发展经贸关系,将有利于朝鲜半岛的缓和与和平统一,也为发展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增强了稳定因素。
2.投资合作为先导,带动贸易发展
由于东北亚地区诸国在政治、历史、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循目前世界上一些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模式,在该地区实行以优惠贸易区为先导的经济合作方式有一定困难。笔者认为,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应采取投资先导型的方式,即以区域内直接投资带动区域内贸易的发展和资源要素的流动,并以此带动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1)投资合作先导型发展方式符合东北亚各国经济互补性强的特点。 东北亚各国在资源、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而要实现这些要素的跨国流动和转移,最有效的途径是在区域内发展直接投资,即通过区域内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带动各种要素的流动。(2)投资合作先导型方式有利于加快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以直接投资形式带动和促进东北亚地区各种发展层次的国家产业结构的传递与升级,使区域内的分工从垂直型向水平型方向发展,为区域内贸易提供可靠的基础。(3)除一般投资项目外, 东北亚应把能源开发作为联合投资项目。东北亚地区内,韩国、日本都是能源缺乏的国家,1994年,韩国和日本的燃料进口额分别为154 亿美元和481亿美元,分别占两国进口额的15.1%和17.5%; 而该地区的中国和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煤炭储量巨大,有待开发。如联合投资,通过补偿贸易方式进行开发,提高能源的供应力,则一举几得。(4)为了联合投资和扩大投资活动,成立东北亚开发银行的构想应该进一步研讨论证。
3.以中、韩、日经济合作为先导,带动相关国家扩大经济合作
由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东北亚六国间的经济合作很难由一国牵头形成,所以应走中、韩、日经济合作为主轴的道路,相互协作,相互补充。(1)中、韩、 日三国历史上就有渊源流长的经济文化交流,90年代以来,三国之间的政治关系不断改善,为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中、韩、 日之间的经贸关系十分密切,彼此已成为主要的贸易对象国。日本一直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韩之间的贸易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995年1月到10月,中韩贸易额已达129.95亿美元。目前韩国已成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此外,韩国企业对华投资增长迅速,中国正成为韩国的第一大投资对象国。中韩之间的资金合作也已开始步入正轨,作为两国经济合作基础的产业合作已开始运作。中韩两国的经贸合作领域广泛,潜力巨大,已出现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好势头。
注释:
〔1〕见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国际贸易趋势与统计》第13页。
〔2〕同〔1〕,第14页
〔3〕见联合国跨国公司与投资司《1994年世界投资报告》附表3。
〔4〕同〔3〕,附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