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髓性白血病伊马替尼治疗效果分析论文_刘定文

湖南省益阳市中心医院 413000

【摘 要】目的:探讨慢性髓性白血病伊马替尼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于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5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采用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此间收治于我院的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组28例。其中常规组患者给予羟基脲加干扰素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伊马替尼治疗。观察两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经过不同方案治疗后,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42%;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28%;组间数据对比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血液学缓解率以及治疗6个月后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组间数据对比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缓解率高,可将其作为无法行骨髓移植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慢性髓性白血病;伊马替尼;不良反应;疗效

慢性髓性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全球的发病率为1/10万左右,在全部癌症患者中,此种疾病所占比大约为0.5%左右,在白血病成年人群中,占比大约20%左右[1]。它可以发生在各个年龄组中,于50-60岁的人群多发,中位生存期3-4年。随着对CML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BCR-ABL融合基因成为CML治疗的理想靶点。TKI-STI571即甲磺酸伊马替尼是临床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一线药物[2]。据临床实践表明,应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可获得良好的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反应。基于此,本次研究特以我院56例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为实验对象,探讨伊马替尼治疗的不良反应及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5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融合基因、染色体检查予以确诊。根据患者采用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每组28例。研究组中20例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年龄24-71岁,平均(47.8±3.2)岁,病程2-6年,平均(4.4±0.2)年;常规组中18例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年龄25-72岁,平均(47.6±3.4)岁,病程2-5年,平均(4.2±0.4)年。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经过比较发现两组的基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给予羟基脲加干扰素治疗,具体方法如下:羟基脲:1次/d,0.5-3g/天,予口服,干扰素,300-500万U/d,每周3次,肌注。研究组患者给予伊马替尼治疗,具体方法如下:伊马替尼,1次/d,300-400mg/次,予口服。全部患者每周检查一次血常规,每三个月实施一次骨髓象检查、细胞遗传学检查。按照两组患者临床检查结果,对用药剂量予以合理调整。

1.3观察指标

统计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血液学缓解情况以及治疗6个月后细胞遗传学缓解率情况。并在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皮疹、粒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以及肌肉疼痛等。便于做数据统计学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组间比较应用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血液学缓解率、治疗6个月后细胞遗传学缓解率。两组患者经过3个月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液学完全缓解率为89.28%;常规组血液学缓解率为71.42%,组间数据对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方面,研究组为57.14%;常规组为35.71%;组间数据对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慢性髓性白血病是临床中比较少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此病主要有加速期、慢性期、急变期三种分期。以往临床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通常采用羟基脲加干扰素予以治疗[4]。有关临床实践结果发现,羟基脲加干扰素治疗慢性期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以后,5年生存率较低,存在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此外,患者的分子生物学症状、细胞遗传学等改善状况不甚满意。若是应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伊马替尼问世前,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根治慢性髓性白血病的唯一手段,是CML患者治疗的首要选择,应在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后尽早进行。但是ALLo-HSCT仅适用于一部分有组织配型相合供者的年轻患者,加之医疗经济费用过高,所以大部分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只好借助化疗药物进行治疗,化疗药物可以有效帮助患者缓解病情,延缓病情进展,但依然无法对病情的最终结果进行改变[3]。基于此,如何提升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这对于延长患者生存周期而言,具有十分重大的临床意义。

早在1960年Nowell和Hungerford就在CML的白血病细胞中发现Ph染色体呈阳性。随着现代临床医学研究逐渐发展以及技术水平的提升,对慢性髓性白血病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大约有90%及以上的患者,都存在BCR-ABL融合基因[5]。而伊马替尼的应用,可抑制BCR-ABL融合基因产物P210和P190,C-kit基因与衍生生长因子受体,进而对Ph染色体呈阳性细胞BCR-ABL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予以选择抑制,抑制病变细胞增殖,将其诱导凋亡,进而达到较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6]。

从本次实验中,结果发现,研究组通过伊马替尼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羟基脲加干扰素治疗的常规组,组间数据对比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3个月后血液学缓解率以及治疗6个月后细胞遗传学缓解率显著优于常规组,组间数据对比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临床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应用伊马替尼进行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疗效显著[7]。可将其作为临床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首选药物。

参考文献:

[1]程雅馨,朱薇波,刘欣,蔡晓燕,童娟,姚雯,张旭晗,伍权.伊马替尼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5,06:607-611+681.

[2]王琼.新诊断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应用达沙替尼、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治疗的效果评价[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06:562-564.

[3]佟丹江.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09:141-142.

[4]黄宛玲.伊马替尼治疗新诊断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分子学监测的预后意义[D].福建医科大学,2013.

[5]杨倩倩.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的疗效观察[D].浙江大学,2013.

[6]李运斌.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与进展期的临床观察[D].山东大学,2013.

[7]汤丽.使用国产伊马替尼(格尼可)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6,23:85-86.

论文作者:刘定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8

标签:;  ;  ;  ;  ;  ;  ;  ;  

慢性髓性白血病伊马替尼治疗效果分析论文_刘定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