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故鼎新 以小见大论文_张晓兰

革故鼎新 以小见大论文_张晓兰

———农村职业学校作文教学方法探究

张晓兰 甘肃省定西工贸中等专业学校 748000

一、教学现状

农村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家庭多在偏远山区,由于经济不够富裕,学习资料缺乏,加之课外阅读不多,素材积累又少,许多学生作文时谈“虎”色变。即便部分学生文笔流畅,但表达往往偏离主旨,虽个别构思新颖别致,但动手写来却叫人大失所望。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中无作为、乱作为现象导致的许多问题,使老师批阅疲惫,学生作文困难,作文水平提高缓慢,教学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状态。

二、原因分析

1.受应试教育惯性的影响。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偏颇的成绩、名次评价,极大地挫伤了师生自信心。

2.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缺乏良好的作文心态,不当的方法,使学生作文潜力未得到有效挖掘。

3.作文教学理念滞后,评价体制的不当,制约着教师作文教学改革的尝试。

三、教学对策

针对上述现象与问题,本人在教学中另辟蹊径,对症下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终于使大多数学生开始喜欢作文,还涌现了一批才思敏捷、文笔流畅的“高手”。

1.励志激奋,重树学生自信。农村职业学校的学生,因多种原因很多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意志薄弱消沉,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我发现学生笔记本,课本随处都有这样的短信《如梦令》:“寒窗苦读辛苦,郁闷无处倾诉,面对迷茫前途,得遇宝玉明珠……”。看来,农村学生前途上的挫折,使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不高,加之自学能力较低,学习条件不好,学习习惯不良等原因,许多学生还具有自暴自弃的不良行为。为了教育学生,调整好心态,积极乐观地实现人生价值,我积极了解国家的职教政策和发展趋势,以及当前大学毕业生分配动向,并结合当地实际鼓励他们,只要自己心中坚定的信心不熄灭,就没有穿不过的风雨,涉不过的险滩。另外我又引导学生从自己名字的来历中挖掘家长的寄望和自己的特点并就此写成文章,尽可能去唤起他们的自信。通过这些教育,让学生时时刻刻想着父母的期望,自己的使命,以及时代的召唤,让他们重树个人崇高的愿望和美好追求,从而激发自身的写作动力。

2.授之以渔,挖掘学生作文写作潜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难,难作文”的关键在于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缺乏主动的观察和具体真切的感受。所以,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注并感悟生活的习惯,应成为每一位老师关注的教育教学课题。为此,每逢重大传统节日及“国旗下讲话”活动,我都积极动员组织学生练习写作。尤其是先创设一些激发他们情感的话题,诱导他们为文的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话说端阳”、“中秋遐思”、“老师我想对您说”等话题,引导学生及时捕捉感动,积累兴奋,为下神来之笔打下坚实基础。在“父亲节”来临前,引导学生写诗表达对父爱的感激,在“母亲节”来到前,让学生给母亲写感谢信。每次学校校运会或文艺汇演,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地投表扬稿、拟海报、写通知,新闻报道等。通过这些有效的引导,使学生明白了作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这些训练,促进他们作文水平的提升。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开发学生作文潜能的另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欣赏模仿。同龄人的佳作,历年考场优秀作文,更易激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其写作热情。这些文章思维、感受、构思、选材以及语言与学生的作文情感相同点较多,因而容易被认同、认可并接受,通过鉴赏对比,可以有效化解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并且还能在欣赏中悟出许多作文道理,自觉产生一种动力,即写作欲望和发表欲。

学生在学习中模仿力很强,有意识地把这种模仿力运用到写作中来,也容易调动写作的积极性。如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或作品去模仿,让他们过一段时间再在班上展现作文。实践证明,只要启迪了他们的灵感与智慧,只要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他们的作文里也会有生命的意识,字里行间也会有跳动生命的节律,写出身手不凡的佳作。正如北师大刘锡庆教授所说,作文教学目的在于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挖掘作文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我觉得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应该在这里。

3.提升教艺,探寻作文教学新出路。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简单地依赖归结于作文次数和教师的精批细阅,而应该把重心放在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上。首先把精力花在作文课的精心准备上,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做法,并积极消化吸收,及时运用于教学实践。如采用作文教学“五课式”(审题立意训练课、选材剪裁训练课、巧妙构思训练课、语言表达训练课、作文修改训练课)后,对提升学生的作文素养大有帮助,强化了学生的作文主体地位,可以达到最终“不需教”的境界。其次精心打造作文评语,打通师生心灵情感的“通道”。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欣赏,能激起学生对学习的信心。每次下发作文本,学生都会急切地看老师给他们的评分和评语,可见,评语在作文活动中所占的份量之大。基于此,我不轻易否定学生,伤害其自尊,而是在评语中给学生更多的赏识(期待、宽容、理解和尊重)。肯定优点,力求语言生动,力求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使其发挥长久的、深刻的激励作用。即使对习作中的不足,表达时也尽量做到含蓄而委婉。如“假如……,会不会作用……?”“我想知道更多例子”等等。

总之,面对农村职校不容乐观的作文教学现状,只要我们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就一定能闯出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一片新天地。

论文作者:张晓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4年1月(总第6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5

标签:;  ;  ;  ;  ;  ;  ;  ;  

革故鼎新 以小见大论文_张晓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