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本扬弃看当代资本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主义论文,当代论文,资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3)04-0040-03
深入分析资本主义世界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变化,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作者不揣鄙陋,对这个问题试作分析,尚祈方家指教。
(一)马克思的榜样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股份公司时,曾提出两个理论概念:资本扬弃和过渡点。他指出:股份公司是“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的私人产业的扬弃”,“是一个自行扬弃的矛盾,这个矛盾首先表现为通向一种新的生产形式的单纯过渡点”,“应当被看作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
资本扬弃和过渡点是马克思主义过渡理论的重要内容。资本扬弃这个概念表明,资本具有可扬可弃的双重特性,一是资本家用来剥削剩余劳动的工具,一是推动生产发展的杠杆。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资本两重性的最好说明:外商来华投资,是为了赚取利润,着眼点是资本的第一重特性;我们吸引外资,是为了发展经济,着眼点是第二重特性。资本扬弃就是资本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弘扬其作为生产杠杆的特性,而不断摒弃作为剥削工具的特性。它是资本的自我否定、自我异化,也是资本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
过渡点这个概念表明,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将会经历一些中间环节,一些有资有社、亦资亦社的过渡形式。它意味着这个转变过程将是和平的、非暴力的变革和进化,而不是通过暴力革命,一次性地实现转变。每一个过渡点都比前一过渡点更接近于社会主义彼岸。
马克思通过剖析股份公司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中的作用,为我们作出了认识资本主义的榜样,提供了分析资本主义的工具——资本扬弃和过渡点。凭藉这两个理论支点,我们就可以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本质的探讨。
(二)占有方式的变革——资本扬弃的三个主要形式
资本扬弃的三个主要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占有方式的三个变革层次。
资本扬弃的第一个具体形式是股份公司,它是在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发展生产和开拓市场而出现于16世纪末期的。作为一种占有方式,股份制度实现了资本由私人资本到集体资本、联合资本的转变,因而具有社会资本的外貌。诚如马克思所说,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而与私人企业相对立。”与这种占有方式相适应,在经营管理方式上出现了所有权经营权相分离,资本所有者同资本经营者相分离;在分配方式上,经营者除了必要劳动价值的工资收入以外,还分得了一部剩余价值,作为“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报酬。这样,就在剩余价值中第一次分离出不具剥削性质的红利。它开辟了劳动者(首先是脑力劳动者)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可能性,预示了劳动者普遍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前景。
资本扬弃的第二个具体形式是社会资本,股份公司的资本虽然具有社会资本的形式,但那是私人资本的集合,本质上还是私人资本。因为它的所有者是资本家,来源于剥削所得的剩余价值。社会资本则完全不同,它的所有者是劳动者,来源于劳动所得的节余。社会资本大体上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分散在劳动者手中的股本,一是多种基金会、保险公司等中介机构所持有的来自劳动者的资本。它的出现基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信用制度的发展导致证券市场的出现,另一方面是由于生产的发展,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使他们有可能把部分生活费用转化为资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资本在20世纪的后半个世纪有了迅速的发展。有关资料表明,进入90年代之后,美、英、日等国大公司的上市股票中,约有半数为机构投资者所持有,加上分散在劳动者手中的股票,在进入生产过程和在生产之外流通的社会总资本中,大部分已不是私人资本而是社会资本。资本的这个社会化过程是资本扬弃在股份制基础上的深化,它同时也带来了分配方式的变革:持有股权的劳动者有权取得以红利为形式的剩余价值,这就进一步打破了资本家阶级对剩余价值的垄断。
资本扬弃的第三个具体形式是职工持股。这是资本扬弃在社会资本的基础上所实现的质的进展。它的实质和意义在于实现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结合。社会资本的所有者虽然是劳动者,但他们所占有的并不是本企业的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和使用者依然处于分离状态。对于企业内的劳动者来说,社会资本仍然是外来的异己力量,他们的雇佣地位并没有因为社会资本的介入而有所改变,劳动与资本的对立依然如故。职工持股则从根本上扭转了这种状态。这是一种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它把职工的切身利益同企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凝聚力,建立劳动者作为企业主人的物质基础,使劳动由雇佣劳动向自主劳动转化。近二三十年来,这种资本形式在资本主义国家有着较快的发展,美国1974年通过《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为职工持股提供了法律依据。据美国全国职工持股中心提供的统计数据,到1998年,美国实行职工持股的企业已有一万四千多家,持股职工达三千多万。
(三)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职工参与经营管理
马克思曾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资本和劳动的灵活性,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一百多年来,最足以表现资本主义的灵活性的,大概无过于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从泰罗制到凯恩斯主义到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一直在不断地寻找最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发展生产力的经营管理方式。但对于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来说,最有意义还是职工参与经营管理,因为这是与社会主义相联系的。恩格斯曾指出,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才“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为前提,劳动者只能作为机器的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没有权利也没有条件参与经营管理。但是,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却突破了这个陈规,一方面,社会资本和职工持股使劳动者由于占有生产资料而取得参与经营管理的权利;另一方面,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也随着社会文明的进展和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而不断提高,使他们参与经营管理成为可能。劳动者的有产化和知识化带动了劳动形式的脑力化。资料表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相当普遍,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很多企业都建立有工人代表参加的工厂委员会,委员会在工厂的安全、职工福利、利润分配、劳动时间、教育训练、退休养老等问题上,都有一定的决策权。美国《未来学家》双月刊1995年第5期上有二篇文章介绍:“打破传统的管理制度,代之以自我管理的工作班组,这已成为目前工商实践的一个显著趋势。”文章引用《没有老板的企业》一书指出:“美国有些公司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以班组为主的结构转变。”这里所说的班组,指的是“在一起完成一项产品或服务的全部或部分工作的雇员组合,他们自行对一系列问题作出决策,其中包括传统上只能由管理阶层作出的决定。”
劳动者参与基层的经营管理,是他们成为企业主人的必不可少的实习和演练,在他们的素质还没有达到能够全面行使主人权利的程度的情况下,参加各种形式的经营管理,正是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企业主人的必要途径。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转变过程中表现于经营管理方式的一个过渡点。
(四)分配方式的变革——劳动者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所在。随着股份制的出现和所有权同经营权的分离,剩余价值第一次分割出一部分不具有剥削性质的红利,作为经营者“所完成的劳动的等价物”。社会资本和职工持股带来剩余价值的进一步分割,所有持股者都可凭藉他们的股权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这虽然也是在“按资分配”的范围之内,但已不具有剥削的性质。不同之处在于:社会资本的所有者得到的是别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职工持股者得到的则是自己创造的剩余价值。
但是,不论是社会资本还是职工持股,劳动者都是作为资本的所有者而不是以劳动者的身份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参与分配的依据是资本而不是劳动。劳动者摆脱资本的阴影而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开始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而盛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福利制度。根据这种制度,政府从税收和企业利润中拿出一部分用于社会福利,使劳动者能从自己创造的剩余价值中得到好处。但这只是一种间接分配,直接分配最早开始于法国。法国政府1959年1月7日颁布法令,规定企业须和职工订立合同,在总利润中提取一部分款项,或者是建立工人参加资本和利润再投资的管理制度,或者组织一个公司,使工程师、工人、职员都成为这个公司的成员和股东。在英国,1987年在撒切尔夫人推动下通过2号财政法,按照这一计划,企业利润中须有一部分直接分配给职工。在美国,据《未来学家》双月刊1997年第1期上发表的《知识型企业家的崛起》一文介绍:“现在美国的工作场所大致已有四分之三采用了按比例提成、贡献奖、利润分成及其它种种可以更改的付酬计划。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剩余价值归劳动者所有。职工以各种形式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无疑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些表现于分配方式的过渡形式。
(五)阶级关系的新趋势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是贯串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时而紧张时而缓和的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往往制约着甚至主导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两大阶级处于完全对立的经济地位,一方是因丧失生产资料所有权而一无所有,不得不出卖劳动力的无产者,一方是利用手中掌握的资本权力,无情地剥削剩余价值的资本家。两者之间没有共同的物质利益,因而也没有共同的愿望、共同的要求、共同的语言,这是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的基础。但是,工人阶级的有产化、知识化、白领化却从根本上动摇了这个基础。取得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劳动者,具有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的双重身份。作为资本所有者,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只有量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企业的盛衰盈亏同两者有着尽管程度不同却方向一致的利害关系,发展生产、提高效益成了他们的共同要求。工人阶级的知识化、白领化,缩短了两大阶级在知识水平、文化素质、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距离,使两者之间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于是,阶级界限渐趋模糊,阶级矛盾日益缓和,阶级合作取代阶级斗争成为解决矛盾的主要方式。这方面最明显的例证便是工会运动趋于低潮。一方面是工会组织过去长期争取的工人利益,许多已得到一定的保障;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冲突也大为减少。因此,工会活动的形式也由对抗、斗争转为协商谈判。上引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就提供了美国、荷兰、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的一些公司劳资双方谈判协商寻求一致的范例。
(六)工人阶级的知识化、白领化和经济全球化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20世纪的最后二三十年呈现出空前迅猛的发展势头。信息化、网络化开创了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知识成了发展生产的最有力的因素。与知识经济的发端相伴而行的是工人阶级的知识化、白领化。高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要求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的劳动者,这就带动了工人阶级知识化;脑力劳动日益取代体力劳动成为劳动的主要方式,则带来了工人阶级的白领化。所谓白领化,不仅意味着劳动者参与经营管理,更为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体力劳动岗位已为脑力劳动所代替。据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里说,早在1956年,美国的白领工人人数就已超过蓝领工人。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迫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趋向社会主义的调整,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反过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目前方兴未艾的全球化就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生产关系互相作用的综合反映。知识经济、信息化、高新技术的应用、人才的流动都已越出国界,资本占有、企业管理、商品交换、利润分配都已成为世界性的现象,互联网的普遍化更是打破一切国家和地域的限制,把全球都编织在一个无形的网络之中,震撼了国家主权的基础。五十多年来,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而成立的各种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欧盟、国际货币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等,都制订有参加国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些规则不可避免地会对参加国的主权有所限制。任何国家要融入世界潮流,吸收世界文明的成果和全球化的好处,就不能不牺牲一些国家主权,以换取更大的民族利益。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必然会带来越来越多的全球规则或区域规则以取代国家规则,限制国家主权,这就意味着国家职能的不断削弱;对于这个趋势,只有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转变的高度去认识,把它视为这一转变的一个重要的过渡形式,才能正确理解,正确对待。
根据以上几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正象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资本主义正在一步一步地转向社会主义。当然,这个转变过程是十分漫长的,目前仅仅是处于初始阶段,但它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资本主义正不由自主地“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我们的任务是从资本主义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变革的种种现象中,找出本质性的规律,用以指导思想和行动,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促进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早日实现。
标签:经营管理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资本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剩余价值规律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