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MBA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来自哈佛商学院的调查报告_mba论文

国外MBA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来自哈佛商学院的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哈佛论文,发展趋势论文,商学院论文,调查报告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关于工商管理硕士(MBA)的培养问题,成为国外教育界、企业界乃至公众舆论界都十分关心的一个热门话题。特别是在1993年4月,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提出一份名为《对外比较汇总报告:MBA:领导与学习》)External Comparisons Summary Prport:MBA:Leader-ship&Learning)的专题报告,这是该学院组织专家,对美国和国外的23个教育单位,包括传统商学院、公司培训部门和其他遴选院校的MBA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和比较研究的成果。撰写这份报告的初衷,是为哈佛商学院提供其他学校的有关实例作为借鉴,以探索在变化了的形势下,如何制订更为适当的MBA教育方案;而实际上,这份报告着重对近10年来以美英两国为主的西方MBA教育的状况与发展趋势,作出了具有典型概括意义的分析和总结,所以在国外尤其是商学教育界,引起了相当广泛的注意。例如美国各类商学院于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多次举办的有关MBA教育问题的全国性研讨会上,都以哈佛商学院的这份报告作为会议文件广为散发,视其为典范之作。该文所涉及的问题,尽管全是出于西方的教育背景,但许多论题对于我国的MBA试点教育以及其他经济管理类教育,也同样值得参考。该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一、MBA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变革

报告指出,不同种类的商学院正在发生的剧烈变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由此推断,各种MBA方案正处于重大的结构性变革时期,而这种变革将重新界定管理教育的性质。

推动变革最重要的动力因素来自于:

1.近年来,申请入学的总人数在缩减(过去两年内参加GMAT考试的人数下降了20%),与此同时,各种MBA项目的数量却在大幅度增加(仅美国就有700多个),由此造成各商学院面对更少量学生的竞争日趋激烈。

2.当今的公司,对管理的要求正在迅速改变(如国际化经营的增加、技术革新的加速、公司改组的普遍等),以致各公司用人部门对于MBA方案的实用性以及毕业生所拥有的技能,越来越多地提出批评。

3.大众传播媒介广为宣传的商学院排行榜,促使对各商学院的监督愈益频繁,并使它们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

这些变革的动力因素引发了大量的活动与变化,尽管其中有些很富于创造性并行之有效,而有些则是做表面文章并草率行事,但它们对于MBA教育正在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个变革至关重要的核心,是在或明或暗地思考着商学教育的中心任务问题。总的看来,着眼点似乎是在扩大,即从教管理(teadhingmanagement,如传授纯理论和理性知识,讲授分析报告),扩展到造就管理者(developing managers,如同时讲授各种管理技能,并灌输价值观念)上来。造就管理者是个更为宽广的目标,这趋向已经对所教课程与所用教学法的性质,产生了影响。这一变革最直接的影响,是在基本方案的重点方面,趋向于引入更多的旨在开发个人管理技能的课程,诸如交际能力、语言能力、集体领导能力、计算机技能等等,而引进这些课程,通常都要挤占各种传统的以学问为基础的管理课程所用的时间。

各种因素都要求MBA的课堂教学更加实用和讲究实际,由此产生另外两个普遍的趋势。第一,特别是各种比较传统的学术性方案,正尝试着使它们的方案更加讲求实际。与此相类似,在教学法的重心方面,也有一个明显的转变,即从以纯理论讲课为主的方法,转向更加应用性的以案例为主的经验式学习的方法。第二,存在着设立各种更加综合性的课程和练习的普遍趋势,努力扫除基础课程按功能划分并常常局限于某一狭窄领域的现象。

这两个普遍的趋势,使得一些曾被看作是非常理论化的学院,也越来越变得“以市场为导向”。虽然它们的作法,往往完全不同于本来就是以实践为导向的学院,但市场的观念,是大多数变革正在促使这些方案接近于一种教育理念,即面向实际、注重一般管理、并基于相互影响和经验式的教学方法。

除了考察发生在其他MBA方案中的变革的性质而外,还要看到引进各种各样改革的过程。尽管有些变革的实行看来是草率行事,但更多的是合乎情理的并且经过深思熟虑,可能会持久保持的是几项真正重要的改革。实行变革既艰难又花费时间,然而,尽管有些创议已经面临严重问题或者被放弃,但在大多数学院,不断的调整仍使整个变革过程在正常运行。

因为几乎所有的变革尚在实行之中,所以难以肯定哪些变革方式的运作最为有效。不过,可以推断,最有效的方式,看来是明确针对各方面的需求,除了各方面人士的广泛参与而外,要有强有力的领导予以推行,并且是理解为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一次性事件。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一)知识传授方面的变革

商学院在传统上,一直把自己的作用看作是通过传授纯理论或理性知识以及讲授分析报告来教管理。有些学院的传统,是通过归纳的方式来阐述这种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去获取理性知识。其他学院则运用演绎的方式,利用演讲来传授理论,案例只是被用来说明这一理论。

来自两个方面的压力,即公司用人部门在招募MBA毕业生时需要更加实用的知识,以及学生在上课时需要更加注重就业的实用性内容,迫使所有的MBA方案,特别是理论驱动型的方案,都不得不越来越多地讲授应用性知识。对于大多数学院来说,这样做最省力的办法,就是在基础课中增加使用案例,尽管这还是常常主要用于说明理论,而不是用归纳方法来阐述概念。不管怎样,用人部门和学生们都认为,他们要求“更加适用和更加实际”的呼声,已经引起了注意和反响。

出现的另一个趋势是,各种完全功能化的方案,正被迫将以往相互分隔的课程通过相互交叉而综合起来,各学院由此断言,它们提供了一个“一般管理”的观念。这个综合过程的性质和程度有很大的不同,包括在现有一套功能性课程上增设“共同课程主题”,到开设新的多系科支持的综合性课程(如目前设立为“主干选修课”的三个领域的教师,共同开设和讲授一套综合性课程),再到以各种综合性主题为基础,完全重新设计核心课程(如开发各种以议题为基础的方案和新的核心课,以与公司发展的各个阶段相吻合)。图示见附录A。

对于企业界的大声疾呼,即商学院要多讲大家所关注的问题,许多学院正试图通过这些综合性的主题、练习和课程来作为回答。例如,流行的综合性主题包括质量、全球化、伦理、领导能力以及技术管理。这些“热门话题”一般都在孕育着新的选修课,但它们作为整个方案的主题,却更有力地反应了各方面人士的敏感性。

开设更加应用性的课程要花费许多气力,在整个努力中,有些可能被看作是不完全的或者是有缺陷的,但它们看来正获得两个重要成果:第一,它们将使各学院可以宣称,学院对于各方面的要求,正在做出富于革新精神的反应;第二,这些努力正在打破存在于许多学院的学科壁垒,拓宽教师的知识和技能。

不过,除了知识的实用性与综合性这些主要趋势以外,大多数方案的核心内容相比之下,并没有什么变化,即便是许多学院提供了选择,可以免修这个公共核心内容。

其他学校的主要议题大致相同,但是促使学习更加讲究实际和更加实用的压力,又在更多地使用案例之外,带来一些新的富有革新精神的课程设计和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一些学院在进行各种复杂的模拟实验;另一些学院在更多地利用公司合伙关系与经营演示;而大多数学院则在推行以实地为基础的课程与练习。例如,有所学院开设各种课程,让学生们花费一周时间到公司的第一线,然后写出一份行动计划;还有一门课让学生们协助东欧的公司研制各种经营计划,为它们的产品开拓西方市场。对于应用性学习的支持是积极的、显而易见的。有所学院提供以各种经营活动为基础的咨询,长达一个学期。另一所学院让学生们将方案最后25%的部分用于一个咨询项目,旨在综合并运用他们的MBA学识。这些新的方法,有些经过评估非常有成效,但直到目前为止,此类方法由于管理上的复杂性和监督上的强度,使他们的应用,尚局限于比较小规模的方案。

(二)技能发展方面的变革

各商学院除了使知识的传播更加实用和更加综合之外,还要努力解决它们是否恰当地规定了自己的中心任务。它们应当注重于教管理还是造就管理者呢?就后一项任务而言,它超出讲授基础知识,要求培养各种管理技能并灌输价值观念,对此,许多学院都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推动。这已是相当普遍的重要趋势,并且看来其势头愈来愈猛(附录B中的方图用概念化的形式,来解释MBA方案的性质和学习重点的转变)。

在过去,除了少数学院开设管理信息交流课程而外,很少有明确的课程时间用于或很少考虑开发个人的管理技能。不过,教师,特别是实行案例教学的教师,都认为这种方式无疑能够锻炼学生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甚至团组管理技能,也曾设想用划分学习组和第一学年的分组管理方式来加以培养。

另外,主要是那些更多由理论驱动而较少注意教学法的学院,面对市场的压力,也作出许多课程方面的试验和革新,目的在于开发各种个人的技能。在一些学院里,正努力使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的技能和利益,并设计一套学习方案以充实学生的技能。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参观过的三个地方的自我估价方案。第一个方案对每个学生的才能加以评估,并与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相联系,从而鼓励每个学生的MBA学习经历适应于各自的特定需要。第二个方案借助计算机所提供同行的反馈信息,用来设定学生个人的各种学习目标。第三个方案对培训者所在工作单位的职员进行不具名调查,将同行的评价融入它的许多方案,由此形成各种人际关系方面的技能计划,六个月后再进行检测,按照计划来调整进度。

除了这些自我估价课程以外,还有一整套以技能为基础的课程,其范围从语言课和计算机介绍到领导技能和集体配合的训练。

迫使学习由讲求学问变得更加讲求实际,伴随着这一趋势,技能的获取也不得不走出课堂,以期开发学生们的应用性技能。赴国外训练已经变得习以为常,并且被纳入一些方案以开发协同配合方面的技能。更为普遍的是,实践学习作为一种方法,已经广泛流行,让学生们在各种集体项目中,通过归纳的方式,在诸如领导能力、交际、谈判等方面开发个人的技能。一些MBA方案都要求完成一个集体项目。前述更为广泛的实习基地项目,同样包含了这一技能培养内容,并且明确旨在开发学生们的协作和交际技能。

(三)教学法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加

各学院已经开始尝试各种各样的变革,包括从理论转向应用,从讲授知识转向培养技能,与此同时,教师不得不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不过,在许多学院,教师所编好的教学方法,却严重束缚了预定中的变革的性质、方向与步骤。只有当各学院能够设法使教师愿意尝试非传统的教学方法时,它们才能够使许多重要的革新付诸实施。学生和公司的要求是,抛弃以理论为主、分学科和由讲课所驱动的教学方法,采纳更加实用的方法。由此产生的“市场力量”,开始推动一些学院的教师在教学法方面变得更加讲求实际更加实用。一些学院为了保持这一趋势,还召开各种教学研讨会,帮助那些传统的以讲课为主的教师进行重新训练。

尽管有的时候,现有教师也逐渐掌握一些新的技能,但更为常见的是,各学院将需要各种技能而这些技能又是现有教师所缺乏或不具备的那部分改革课程,“外聘”或分包给助教、管理人员或二年级学生去上。在许多学院,教师受到专业知识的局限的问题正被提上议程,解决的办法就是寻找合作伙伴。这方面最令人瞩目的是在国际化领域内,最近几年确实已经建立起数百个双边和多边交流项目,但同样明显的是在公司与商学院的合作关系方面,诸如共同研制质量管理方案。

因此,对于大多数学院来说,其MBA方案的各种变革,多少受到学校及其教师方面居于支配地位的教学方法的束缚。不过,特别是在欧洲的商学院中,人们日益认识到,一些实质性内容的改革,只有在教师掌握更为广泛的教学技能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加以推行。那些学校的教师正在意识到,需要掌握两方面的技能,即在课堂上讲课和把握讨论的技能,以及在实地学习的管理方面进行监督和指导的技能。虽然存在着拓宽教师技能的趋势,但必须注意到,这一趋势受到一些教师抵制,特别是在实地课程领域,因为这可能是一种十分费时费力的学习方法。尽管一些教师赞成这些新的教学方法,然而许多学院又不得不“外聘”他人来承担这个职责。例如,有所学院聘请前麦金斯公司合伙人全职负责各种实习基地的顾问小组项目的设计和管理工作。他为每个项目招募教师主管人员。

除了教师的技能和利益之外,还有两个重要制约因素,也限制了新教学法从而新课程的发展。首先,在许多学院,教室的构造以及技术辅助设备,限制了诸如分组和进行计算机模拟时利用学习设施的能力。在那些有意识和仔细地研制必要的物质基础结构的学院(例如,专门设计的分散型设施,有利于进行讨论组和小组活动;而出色的计算机系统和备件,可以广泛进行模拟和博奕),这些教学改革也最为成功。

另外,在这些改革中,有许多改革的费用和管理成本结果高得难以负担。实习基地的学习,不仅在后勤方面有困难。而且在费用支出和教师配备方面都是很昂贵的。推行实地学习最成功的,是那些规模小的学校,足以有效地安排学生和公司之间进行广泛和深入的接触。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将成本公开,向愿意分担直接费用的公司收费,用于弥补学生的各种开支以及常常由学校支付的间接管理费用。在一些情况下,学院还一定要在学生身上花钱,以用于由学生管理而与学院有关的目的(如提供奖学金,在公共场所出资安装CNN有线电视等)。

除了教学方法的拓展而外,作者还注意到对于教学质量的普遍关注。几乎所有访问过的学校,都提到对于教师的发展来说,终于已能认识到,教学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技能。在许多研究型学院,被看作为一个重要变革的是,它们第一次将教学技能和课程研制能力补充到教师的研究档案中,作为教师晋升终身职位时参考。

即使在其教师主要关心研究出版物的那些学院,也以多种形式越来越强调教学。各种创议包括,在新教师和有经验的教授之间形成正式的邦教关系,及时召集类似哈佛商学院的教学组会议,每学期两次由学生进行课程评价(评价结果公布在院报上),以及由同行评议课堂教学情况。

反过来,这似乎又与三个方面的新情况有联系。首先,《商业周刊》的排行榜使应届毕业生的评价成为一个关健因素,而对于这些学生的评价来说,主要来自于课堂上的体验。其次,当MBA项目招收大龄和更有经验的学生时(这是贯穿于所有MBA项目的一个明显趋势),一些学院认识,这些大龄、更有经验的学生,更为直率地对于以理论为主的讲课的益处,提出了质疑。最后,因为各学院所争夺的国内申请入学者的生源在日益缩小,所以更加强调对在职人员的教育,而在这方面,教学能力往往被看作是同学术研究的业绩本身一样重要。

(四)行政管理问题

内容、休系和教学法方面的变革,对于维系着MBA方案的各种行政管理方法及基础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然而,在大多数学院,这些行政管理问题,或者是至今仍被忽略,或者是被大大低估了。例如,有所商学院的MBA审查委员会,曾对MBA方案的各派意见进行了反复细致的协商,只是到最后,当他们与行政主管一道逐项落实时,才被告知这个方案从后勤管理上看是行不通的。这样,由于行政管理人员的参与,审查委员会不得不重新协商搁置一些变革,推迟另一些变革,并且核减预定增加的班组人数。

各种方案变革除了涉及进度计划和设施条件问题而外,还影响到招生和就业的方式,并且也受到招生和就业方式的影响。例如,有所商学院招收了许多年龄较大的学生,结果造成毕业生的各种找工作问题,因为他们被看作是半路出家的万金油而不是科班出身的专家。与此相类似的是,另一所商学院决定大胆采用国际交流方案,却削弱了班级的凝聚力并导致质量的失控。

按照新的办法进行教学,还产生另一个重要的管理上的难题,即它的许多内容变得难于评价和打分。分组练习与实地学习是有效的方法,但是许多学院难以制订它们的评分办法,来恰当地评定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不过,尽管有些学院对其评分框架与标准所作的重大修改有利有弊,但一直是在相当有效地运转着。

而且,其他学院的经验都强调,一个方案的基础设施与是否得到行政管理上的支持,可能对方案的内容和适应性两个方面,均产生很大的影响。许多MBA方案所面临的最令人困扰的问题之一,就是在它们的教育方案中,始终保持“前沿”知识的能力。大多数学院都存在着不少妨碍课程改革的因素,使MBA方案大大落后于当前的实践。这个差距是由于多方面滞后的累积性作用所造成的:研制案例或其他课堂教学材料方面的时间滞后;形成一个范例或一门课程在积累主要材料方面的时间滞后;将新课程插入方案中需经过长时间的磋商;等等。各学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以下各种不同办法:

有些学院在缩减标准课程的长度,或者作为另一种选择,引进更短的课程。

有些学院使用“即时”数据或直接管理输入资料,以适应当前的进展或第一线实践:如使用《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和《日本华尔街日报》作为课堂教材;借助实习基地的现行业务作为各门课程的原始资料;以及利用客座管理人员所提供的“活生生案例”作为课程的主要或补充资料。

而许多学院都在试图创造一种鼓励教学法革新与试验的氛围,藉以减少改革在行政管理方面的阻碍。例如,有家公司培训机构的平均课程寿命是12到18个月;而有所商学院一大半的选修课程是每5年更新一次;另一所商学院一般每年开设5到7门新的选修课。

最后,最引人注目的行政管理问题,涉及MBA的课程排得过满,这也是作者考察过的几乎所有学院都面临的一个问题。由于要求知识实用与综合的呼声,以及要求开设新的以技能为基础的课程的压力,MBA的方案议程已经大大扩展。同时,每个传统领域内的基础知识正变得更为复杂,这就迫使教员们在大大缩短的时间内讲授更多得多的内容。这种情况在欧洲更为严重,各种市场压力正迫使一些MBA方案从2年缩短为1年。这种倾向在美国也开始出现,一些学校为了抓往市场机遇,特别是在在职MBA和非全日制MBA项目方面,提供各种缩短了的方案。所有这些压力,已造成传统的MBA方案、特别是各种基础课程安排得过多与紧缩(见附录C)。对此,各学校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着手尝试解决这一问题,它包括:

1.取消可有可无的基础课或选修课。最常削减的是那些较多理论定量的课程,这成为整个“软课程驱赶硬课程”趋势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增加更具有定性倾向的应用性课程,而减少较多理论定量的课程的授课时间)。

2.缩短基础课和选修课。不过,许多学院这样做时,被迫取消了各种重要的专题或仅是一带而过。在一些注重案例的学院,课程的缩短迫使它们更多地讲课,而把案例仅作为辅助的说明。

3.将一些传统基础课程列入预科方案。预科集训或补习性课程的大量增加(在某些情况下须交纳额外费用),通常是在数学、统计学、基础经济学和初级会计学方面让学生们进行预习。有些方案还利用这些预科方案进行定向学习和分组练习,以造成一种与正式生一样的感觉。

4.允许学生免修基础方案内的课程。这种免修选择,将促进学生的学习,缩小基础课的班级规模,并确保一班同学的能力水平更为相近。但有人认为,这样做削弱了学生团体的凝聚力并使进度安排复杂化。

5.提供各种专业方向和专门化。这种方式鼓励学生精通较小领域的内容,但它可能有损于获得广泛、全面的管理观念。

6.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不少学院正以各种方式,尝试在较少的时间内讲授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包括广泛使用借助于计算机的自测学习,或者将上课和案例讨论交叉进行以取得混合的效果。不过,这种探索需要大量的研制费用来开发新的教学方法。

三、变革的过程

除了评价MBA方案在内容和教学法方面的变革以外,作者还考察了这些变革的设计和完成过程。这些变革过程有的开始于80年代中期,但大部分是在80年代后期才起步(有许多是由于《商业周刊》1988年或1990年的排名而引起的)。在作者进行调研的这个时期,这些变革过程的大部分还处于它们的未成熟阶段,因此很难准确地估价其成败。可以说,这些变革过程的出现,无一不是花费了大量艰苦努力,经历了各种困难甚至动荡,而且它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都有过成功与失败两方面的经历。不过这只是笼统言之,除此而外,作者还就变革过程的性质,以致某些值得考虑的教训和问题,提出若干总的看法。

变革的动力与变革过程的重点,是作者所注意到的第一个区别。一般说来,大部分变革的驱动,在某种程度上是各方面利益与各种竞争压力加以综合的产物,而在变革的各种动力与重点中,第三维因素则是教师的利益,虽然教师的利益就代表性而言,不是起着头等重要的作用。但到头来不是作为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作为一个推动力而出现。大体上看来,一直注重在竞争中的定位,以及(或者)注重变革过程在大众舆论中的影响的那些方案变革,更有可能去追求会产生即时舆论效应的短期和时髦变革。一般地说,这种变革为了达到预期目的,在推行过程中趋于更多地做表面文章而较少取得良好效果。事实上,许多变革都是因竞争的动机所触发的(特别是对《商业周刊》排名的关注)。不过,尽管如此,绝大多数的变革仍将其注意力集中于各方面的需求,并且在进行变革之前,要经历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来获得数据和分析数据,以及统一大家的认识。这样的变革过程在各方面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更有可能陷于困境或相持不下,但是它们所带来的变革,至少在目前这个发展阶段,看来更为深刻和更为持久。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似乎是教师,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教师的各种狭隘利益使变革招致失败,而在另一些情况下,教师的支持与合作参与,又大大促进了变革的有效推行。

变革过程的性质与范围,是作者对研究领域能够加以分类的第二个重要方面。在作者所考察的各种进程中,再次看到从非常谨慎的增量变革到整个方案的根本性变革,有着极大的不同。显而易见,变革最容易的是从增量方面着手,对现有的方案作些装饰性调整或者简单地附加一些增量内容在它上面。例如,有些学院在它们的基础课之外,增加各种“综合性论题”,但这些论题很少能真正保证在各门课程之间起适当的协调作用;另一些学院迫于压力,新设“专题日”,介绍诸如伦理、环境、全球化之类的专题,在专题日,通过聘请校外专家,用一天的时间来讲述那些列入方案内的专题。这类解决办法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外界的需要,但它们对于方案的发展,鲜能产生重大的影响。

下一个层次的变革,作者称之为调整性变革。在这方面,作者看到许多学院对于它们的方案的构成,进行了重要的改革,惟对于其内容的调整较小。这种变革的进行,往往是不脱离现有教师的兴趣和技能,让他们继续以传统的课程和资料来上课,同时引进各种新的专题,用转包的方式,让教师助手、访问教师、管理人员、或者甚至是学生来担任讲课任务。这些新的课程和尝试,有许多看来相当成功,而且最终有可能被纳入核心方案之中。不过,在早期阶段,由于传统的教师所讲授的基础课常常排得过满,其结果,许多新课更多的是作为附属物被加到方案之上,而不是被纳入统一的课程之中。

不管怎样,已有一些学校着手于“转换性变革”,同时进行MBA方案在内容、结构和程序方面的综合变革。这种变革过程所包含的风险虽然较高,但在这方面,作者看到正在发生一些最令人感兴趣的革新,至少从目前来看,这些革新对学习的过程和议程,可能会产生最深刻的影响。具有代表性的是,这些方案经过重新设计,以某些形式体现前述所有三种变革过程(转向更为应用性的知识,开发更加综合性的课程,以及引进更多技能性的产物),同时积极地试行更为广泛组合的各种教学方法,包括从利用计算机辅导到实地实践学习。这类变革因为其涉及面广和复杂,在作为主流趋势纳入核心方案之前,最常见的是先进行试点。这种试点形式有时是成立几个志愿的试验小组,有时是作为第二年的选修课进行试验。一些学院为了避免改变现有课程和计划所带来的问题,采取另外的办法,制订各种与现行方案并行不悖的全新方案,在其中进行重大的调查改革。

四、挑战与问题

作者同置身于不同变革过程的那些人进行交谈后,总结出几个主要原则和经验,以期对于在哈佛商学院构建一个过程,可以有所助益。

首先,最有效的变革,明显起因于以某种形式出现的对于现状的严重不满,并且往往起因于危机的时刻。作者在不同的学院都看到,引发变革的动因包括,毕业生就业困难,学生对于教学方案的质量或适用性不满,在新闻报道中排名的落后或下降在全校范围内引起反响,等等。

其次,作者还对变革过程中关于主持者的重要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些学校曾试图推行有指导的、自上而下的变革过程,这种办法在目前的实施阶段,由于缺少其他方面的理解或支持,一般都陷入了困境。看来让合适的各方面人员(并且特别是教师)来参加变革过程,似乎是重要的,但尽管如此,由一个强有力的倡导者来领导那些变革过程,似乎可以最有效地推动变革过程。作者看到,一些变革过程由于没有强有力的领导,已经陷于委员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争论或各方面人士的讨价还价之中。

第三个主要经验也是从其他参与者的经历中得到的,即强调形成一个不断跟踪检查和反馈过程的重要性,以便于对所推行的变革是否有效,及时作出评估,这样不仅可以在短时期内进行必要的微调,使各种变革产生实际效果,而且有利于在长时期内对于变革的综合影响,作出判断。看来各种变革,特别是转换性变革,要想避免可能产生的某些事前未预料到的、以及与初衷相左的后果,这大概是重要的一步。例如,有个方案将各种基础课程完全改造成更加综合性的专题,教师们马上就认为,这样做的结果,只是讲授各种应用技能的“基本原理”,因而大大屈就了他们的能力;另一个方案缩短总的执行期限,同时却增加它的内容,结果仅隔几年,他们就开始发现,这一变革改变了重视讨论的学习方式,而代之以更多讲课的方式。

第四个主要经验涉及,任何变革设计重要的是要分析在行政管理和物质条件方面的可行性。作者注意到一些案例,在讨论时未考虑到行政管理问题和物质条件的配套,结果变革进程因辅助系统不能胜任或不合时宜而大打折扣。

最后,很显然,变革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从收集数据阶段算起,一直到方案执行的评价和改进,通常需要3到5年时间。不是把变革看作一个一次性事件,而是看作一个持续过程的学院,看来对于需要不断地投入大量时间,更有思想上的准备。同时重要的是,许多学院越来越认识到,为实行变革而作出不同寻常的努力,不会是无用的,而且时间与资源的大量投入,会形成一个不断持续地加以改进的过程。

附录A

传统的功能上相互划分的方案变得更加综合

附录B

走向明显技能培养的普遍趋势

知识→技能

各种限制或问题

·基础知识越来越复杂

·迫使缩短方案

·开设各种以实地为基础和适应特定需要的课程的费用更加昂贵

标签:;  ;  ;  ;  ;  ;  ;  ;  ;  

国外MBA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来自哈佛商学院的调查报告_mba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