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一遇求发展的挑战--世界劳工运动百年回顾_工人阶级论文

百年一遇求发展的挑战--世界劳工运动百年回顾_工人阶级论文

起伏跌宕 风云百年 直面挑战 寻求发展——世界工运百年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运论文,起伏跌宕论文,直面论文,风云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工人阶级在斗争中发展

历史都有其延续性。在19世纪工人运动的基础上,20世纪的工人运动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宣告成立了。她的诞生从此改变了世界工人运动的方向,在以后的岁月中,布尔什维克党不但对俄国革命历史的进程而且对后来的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月革命的胜利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对饱受战争苦难的各国工人阶级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8~1923年间,欧洲爆发了强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风暴,东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各国也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绝大多数国家,或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为名义上的独立国而实际上的帝国主义附庸。战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亚洲国家在40年代末和50年代先后取得独立,非洲国家则多在50年代末、60年代纷纷赢得独立,拉丁美洲各国人民在战后为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开展了强大的斗争,从1945年到1980年,亚非拉美以及大洋洲一共出现了90多个新独立国家。

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国家结束了200多年被统治的局面,从而导致了帝国主义的旧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为第三世界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战后第三世界国家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也对联合国的性质和作用发挥了巨大影响。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的51个成员国中,亚非国家只有11个,现在的85个成员国中,第三世界国家占了78%。如今的联合国,已成为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人民共同参与的国际组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范围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形成了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西方国家的垄断资本主义进入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但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第三世界国家挣脱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独立。

工人阶级在战后有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和发展,其数量及自身素质、经济状况、社会政治地位都发生了变化。战后,无论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或在发展中国家,受雇佣的劳动者的人数都有了巨大的增长。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1995年全球劳动力为28亿,是1965年的两倍。预计到2025年,全球还将增加12亿劳动力。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在传统行业中的工人人数在下降,而非物质部门的工人人数在增加;再就业人员中体力劳动者和非体力劳动者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妇女在雇佣劳动者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

战后,不同类型国家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东欧建立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在二战后成了自己国家的主人,二战结束后,社会主义政权在世界多个国家建立,在国际上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在国内建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领导阶级。

总之,百年来,世界工人阶级队伍在数量、结构和自身的素质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以蓝领工人为主发展到包括蓝领和白领工人在内的庞大的劳动大军,到80年代中期,世界的经济活动人口已达18.13亿人以上。发展中国家工人队伍在二战后得到快速发展,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加入到现代工人队伍中,工人阶级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社会力量。

工会运动在曲折中前进

在20世纪,工会的权利和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会为争取工人权益积极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罢工斗争和与政府与雇主的谈判活动,取得了非凡成果,其中包括赢得了组织工会权、罢工权、集体谈判权、劳动争议诉讼权等。工会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加强。在此基础上,各国工会通过斗争进一步赢得了多种形式的参与权。

世界各国工会组织不断发展。从最初分散的行业工会发展到产业工会,再从产业工会或产业与地方工会相结合组成全国性工会,形成了有组织的工人群体。至今,凡是有工人群众的地方几乎都有工会,全世界已有数百个国家级工会,众多的产业与地方工会组织以及多个地区性和国际性工会组织。

从18世纪后半期起至今,世界工会运动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历史。第一个时期从工人阶级产生和工会运动的兴起到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二个时期从1848年到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第一次尝试;第三个时期从1871年至1917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第四个时期从十月革命胜利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进入了当代世界工会运动时期。

纵观20世纪百年工运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线。战后工会运动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重心转移而发展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战后初期,各国工会运动普遍高涨,世界工会运动从单一转向多元化发展;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中期,不同类型国家的工会运动分别曲折前进;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各国工会运动面临严重挑战,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引发了长期无法解决的通货膨胀和严重失业两大难题,失业被称为头号社会病,工会的组织率不断下降;90年代,世界工会面临经济全球化挑战,并向多极化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工会运动:拉丁美洲和亚洲国家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已出现了工会组织,并在一些国家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工人斗争。二战前,在非洲的一些国家曾出现过宗主国工会建立的工会组织。战前多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工人队伍比较薄弱,工会组织多处于分散状态。战后,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取得重大胜利,并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各国工会组织才得到发展。

发展中国家工会在争取民族解放、维护民族独立和民主权益以及发展国家经济的漫长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际工运舞台上的一支独立力量。这些国家的工会运动由于兼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与发展和维护劳工权益的双重任务,而显示出独特的特征。

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会运动:二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工会运动逐渐发展为新型世界工会运动,实现了这些国家劳动者的空前团结和统一,社会主义国家工会为维护本国工人阶级的权益,为国家的发展,为推动世界工会运动的前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十月革命后,俄国工会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型工会组织。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也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工会运动的发展。列宁为社会主义工会运动的创建和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工会运动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世界工会力量的对比。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工会运动更为悠久一些。早在19世纪中叶最早实现了工业革命的英国等西方国家即出现了工会组织并取得了合法地位。进入本世纪后,他们经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并在二战后的50~60年代迎来了工会运动的高涨时期。长期以来,西方工会一直坚持争取工会权益的斗争,还开展了争取参与企业和社会事务管理权的斗争,这是西方工运事业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工会从产生之日起,就把代表和维护职工的权益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能。工会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自英国发源,以英国、法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以传统工业为根基,获得了组织工会的权利。

新西兰是世界上最早设立集体谈判法的国家。1904年,新西兰颁布了《集体谈判法》;1919年法国颁布了《集体劳动协议法》等。大量立法的出台,是工人运动和工会斗争的直接结果。它反映了劳动力量对比的变化和社会进步的要求,经过多年艰苦斗争,工人阶级运动的社会条件正在改善。

多年来,各国工会不断探索提高工会组织程度的途径。为了提高组织程度和提高战斗力,各国工会重视提高自己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强工会改革,克服行政化和官僚化倾向,实现工会组织的群众化和民主化,努力增加工会维权能力和手段。

世界工运百年史证明,加强工会的组织程度、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工会赖以生存的基础。

世界工会运动的格局在20世纪经历了曲折和变化。战后在反法西斯胜利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了世界工会运动的联合,于1945年10月建立了包括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倾向工会在内的统一的国际性的工会组织——世界工联。从1949年开始,世界工联分裂,国际自由工联成立,加上原来的国际天主教工联(1968年改为世界劳联),形成了三大国际工会组织并立,世界工联与国际自由工联对峙的局面。

冷战期间,世界工联和国际自由工联开展了激烈争夺,竞相向发展中国家扩大自己的影响。

进入70年代,美苏关系缓和,各国际工会组织开始有所接触,会员组织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也开始增多。

1980年爆发的波兰大工潮以及团结工会事件,使社会主义各国都受到极大震动,改革成了这些国家的大势所趋。

1991年12月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长达40多年的美苏间“冷战”正式结束。旧格局彻底解体,但新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

80年代末至今世界各国工会运动在探索中发展。欧工联,非工统,独联体总工联等区域工会的作用随着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得到加强;中国和一些不结盟工会坚持独立立场,影响正在扩大。这些都表明国际工会运动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各种力量处于急剧的动荡、分化和重新组合之中。

世界工运直面经济全球化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成为跨国之间全球范围的行为,同经济全球化一起发展的是经济区域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工会运动产生了深刻复杂的影响,它反映在再就业、工资、工会组织率、劳工权利、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国际工会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对劳工界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积极效果。国际自由工联、世界劳联和世界工联都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当前工会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和最大的威胁”。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激烈的国际竞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各个国家和企业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采取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而激烈的国际竞争导致大量的工人失去工作岗位,社会不公扩大,两极分化加深,90年代以来,全世界共有1.2亿人失业,6亿人就业不足。

有关人士认为,经济全球化对工会运动的影响主要有几个方面:1、贫富差距扩大,南北矛盾加剧。联合国开发署在1999年7月的一份报告中指出,30年前全球最富有的5国与最贫困的5国的收入差距是30:1.但是,到1998年已扩大到74:1;2.工人的就业和具体经济利益出现多样性,工会组织的凝聚力下降。非正规化工人与高技术人才同时存在于一个企业,两者的经济利益相差甚远,使得一个企业中的工会需要维护工人的具体利益出现了多样性,带来了工作难度。这种趋势削弱了工会维护工人稳定就业和保护工人经济利益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工会对工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3、工会组织率下降,工人阶级结构发生变化。“1997-1998国际劳工局的世界劳工年度报告”指出,过去的10年中,全世界工会会员大幅度下降,全世界1985年的工会组织率为16%,1995年已下降到8.5%;4、工会基本权利遭到削弱,集体谈判出现分散化和基层化的趋势。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首先把矛头指向工会,在未建工会的地方他们不允许组建工会,在已有工会的企业就极力限制工会权利特别是限制或取消工会代表工人签订集体合同和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提出所谓工会权利个人化的主张。

社会不公加深,贫富差距扩大,失业和贫困困扰着许多国家的工人和工会。

当代世界工会所面临的共同任务和问题是如何继续维护职工权益和如何争取世界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世界两大主题。世界和平与发展涉及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全球经济化面前,世界工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面对挑战,世界工会运动必须联合起来。加强工人阶级和工会在一国范围和世界范围之内的联合和斗争,已经是摆在工会运动面前的十分重要的任务。90年代以来,在工会运动中出现的“劳动者运动”和超越集体主义等理论和主张,其主要内容就是工会应适应工人阶级内部结构的变化,面向工人阶级全体成员,扩大会员基础,振兴工会运动,在此基础上加强各工会之间的团结,以共同对付新的世界经济形势。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各种区域性和次区域性工会组织纷纷建立和加强了联合。但国际工会运动的旧秩序阻碍着工人运动的联合,战后长期以来,几个大工会和国际工会组织力图主宰国际工运事务,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干预别国工会内部事务,使国际工会运动限于内部纷争和对抗之中。

对此,中国工会提出了建立国际工运新秩序的建议,一些工会组织也提出了类似的主张。中国工会主张各国工会之间的关系和国际工运新秩序应该建立在独立、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的原则基础上。只有建立起国际工会运动新秩序,才能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壮大世界工会运动,更好地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总之,在世界全球化的时代,工会面临的挑战是复杂而又严峻的,工会运动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世界工人阶级的共同努力。

世界工人运动大事记

1903年7月17日至8月10日,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1905年1月22日(俄历1月9日),第一次俄国革命开始。

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的妇女和全国的纺织工业及服装工业的工人举行罢工。

1910年8月26日至27日,第二届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会议决定每年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彼得堡举行武装起义,并获得胜利,史称“十月革命”,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

1918年1月27日,芬兰爆发革命,建立革命政府。

1919年3月2日至6日,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

1919年3月21日,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1919年4月13日至5月11日,德国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1919年9月,美国钢铁工人罢工。

1919年10月29日至11月29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宣布成立国际劳工组织。

1920年6月19日,国际天主教会联合会成立。

1921年7月3日,红色工会国际成立。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12月31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1923年5月21日,社会主义工人国际成立。

1923年10月,德国汉堡工人起义。在德国革命中,萨克森和图林根建立了工人政权。

1925年5月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

1926年5月,英国工人举行总罢工。

1928年4月,印度孟买15万纺织工人大罢工。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国工农兵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成立。

1934年10月,西班牙工人举行反法西斯的总罢工和武装起义。

1936年10月至11月,54个国家的42000人组成国际纵队,与西班牙人民并肩抗战,保卫西班牙。

1938年9月6日,拉丁美洲劳工联合会成立。

1945年9月25日至10月8日,第一次世界工会代表大会在巴黎举行,世界工会联合会成立。

1947年9月22日至27日,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

1948年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1年6月30日,社会党国际成立。

1956年4月8日,欧洲八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南斯拉夫已被开除)宣布结束活动。

1957年11月14日至16日,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在莫斯科举行。

1959年11月18日至19日,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在莫斯科举行。

1962年9月8日至9日,拉美工人工会联络委员会成立。

1964年1月24日至28日,拉美工人工会团结常设代表大会成立。

1968年5月至6月,法国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史称“法国五月风暴”。

1968年10月,国际天主教工会联合会改名为世界劳工联合会。

1971年4月8日至15日,日本100多万工人举行罢工。

1973年2月9日,欧洲工会联合会成立。

1974年2月1日至27日,意大利1300多万劳动群众举行全国范围的罢工。

1974年3月1日至26日,日本240万工人举行罢工,掀起春季斗争的两次高潮。

1984年3月,英国15万煤矿工人大罢工。

(马子富供稿)

三大国际工会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

世界工会联合会,简称世界工联,总部设在布拉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成立的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国际工会联合组织。1945年9月至10月在巴黎召开了世界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世界工会联合会章程,选举了领导机关,正式建立了世界工会联合会。世界工会联合会的建立,实现了世界各国各种不同政治倾向的工会的广泛团结,但是由于其成份复杂,政治主张极不相同,从成立之时就潜伏着不稳定因素。成立之后很快就有29个工会退出了世界工联。东欧剧变后,东欧各国工会于1989年纷纷退出世界工联,前苏联工会也于1991年“冻结”了与世界工联的关系,这股退会风波及其它各大洲。近年来,世界工联开展活动不多,据世界工联称,在某些国家发展了一些新会员。

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简称国际自由工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产业工会联合会和英国职工大会等一些西方工会组织宣布退出“世界工会联合会”后,建立的一个国际性工会组织。1949年12月7日,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在伦敦宣告成立时共拥有4800万会员。1996年6月,它已在全世界拥有包括136个国家的194个全国工会中心,会员人数达12651万。国际自由工联根据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三个基本文件,即《章程》、《成立宣言》和《关于经济和社会要求的宣言》,宣称其基本宗旨是“面包、和平、自由”。国际自由工联内部始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反映在成立初期时英美工会争夺国际自由工联领导权和在一些政策上的分歧,亚、非、拉会员组织对国际自由工联政策的不满以及欧洲工会联合会的独立倾向。

世界劳工联合会,简称世界劳联。是目前三大国际工会组织中成立时间最早的一个。其前身是国际天主教工会联合会,又称国际基督教工会联合会,成立于19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基本停止活动。战后,国际天主教工联重新恢复活动,并根据战后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政策。1968年10月,在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将国际天主教工联改名为世界劳工联合会,成为在组织上和行动上与教会分离的非宗教性的国际工会组织。

国际劳工组织,是联合国所属的负责劳工事务的专门机构,1919年10月29日至11月29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宣布国际劳工组织成立。1946年5月30日国际劳工组织同联合国达成协议,接受联合国领导。该组织是联合国系统中惟一具有三方性机制的国际组织。它的一切主要机构都由会员国的政府工人雇主三方代表组成,三方代表享有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地发表意见,独立地进行投票。因此,各国和国际的工会组织都同它有密切的关系,各国工人代表均是该国最有代表性的工会组织负责人。

标签:;  ;  ;  ;  ;  

百年一遇求发展的挑战--世界劳工运动百年回顾_工人阶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