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腾[1]2000年在《石菖蒲专属性对照品的研究》文中认为中药石菖蒲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的干燥根茎。为了有效地区分石菖蒲与其混淆品种水菖蒲、九节菖蒲及细辛,本文建立能控制石菖蒲内在质量评价指标,采用柱色谱(包括低压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结晶等手段,从石菖蒲中分离得到一单体化合物,经UV、IR、~1HNMR和MS等波谱分析鉴定,确定为反式2,4,5-叁甲氧基苯丙烯醛。该化合物为首次从菖蒲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通过HPLC、TLC等方法,与水菖蒲、九节菖蒲、细辛进行比较,考察了其专属性,以该化合物为对照品,建立了石菖蒲的TLC定性和HPLC定量测定方法,为提高和规范石菖蒲的质量标准提供了依据。
黎小莉[2]2013年在《脑清鼻用乳剂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中风的致死率仅此于缺血性心脏病,位居世界十大死亡原因的第2位,每年约有600多万人死于此病。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实现的,尤其是复方中药制剂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等中医理论指导下,能起到多向调节的作用,在中风的治疗上突显独特优势。脑清乳剂正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广州市中医院祝维峰教授多年临床经验得出的“脑清”方进行现代改进制备而成。“脑清”方中有多个脂溶性功效成分及挥发性成分,运用传统煎煮法提取并不合适,为了使方中的水溶性及脂溶性有效成分能被高效转移至制剂中,采用适当的提取方法,将六味药制成乳剂。同时乳剂与微乳制剂相比,具有有机溶媒用量大为减少的优点,宜用于鼻腔喷雾给药。本课题通过对乳剂的油相组成和配比,乳化剂的选择、配比和用量、稳定剂的用量、乳剂制备的工艺参数等,进行处方筛选及优化。最终得出方中的麝香以无水乙醇超声提取制成麝香提取液,石菖蒲以水蒸气蒸馏提取石菖蒲油,配以冰片、薄荷油,以及2%的大豆油、1.5%的大豆磷脂-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组成的混合乳化剂(配比1:4)、0.5%的油酸作为稳定剂,共同构成乳剂的油相;叁七总皂苷和川芎提取物以纯化水溶解,配以2.6%甘油,组成乳剂的水相。通过转相乳化法,在10000r/min的转速下将水相缓慢滴加至油相中,高速分散2次,每次5分钟,加入纯化水至处方量,制得初乳。初乳在纳米高压均质机中以1000bar压力循环5次,然后0.22μm滤膜过滤,即得终乳。本课题继而对脑清乳剂的质量以及稳定性进行研究。理化性质的研究结果主要如下:脑清乳剂的性状为淡黄至棕黄色均匀乳状液,振摇不挂壁;pH值为6.50,在正常人鼻腔液的pH范围内;粒径(光强分布)为119.9±22.9nm,多分散指数为0.081,粒径较小且分布窄。上述结果表明本品体系分散均匀,物理稳定性佳。同时建立以叁七、石菖蒲为指标的定性薄层鉴别方法,以薄荷脑、异龙脑、龙脑、麝香酮为指标的气相含量测定方法。并且按《中国药典》有关规定进行制剂的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麝香酮的挥发性强流失量较大,且药材间批次质量差异大,不宜用于质量控制指标。而以薄荷脑、异龙脑和龙脑作为含量测定质控指标,显示本品在6个月内药效成分含量稳定。本品对温度敏感,需避光于4~8°C保存。最后,本课题对脑清乳剂的安全性作初步的评价。鼻黏膜刺激性试验结果显示,本品对大鼠鼻黏膜具有一定刺激性,但停药2天后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运用蟾蜍上腭在体法评价鼻纤毛毒性,结果显示本品对蟾蜍上腭纤毛的形态和运动无显着影响(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表明本品对纤毛毒性较低。本课题的研究为脑清乳剂的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为将来的中试生产、质量评价和全面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李云峰[3]2008年在《对药远志—石菖蒲化学成分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中药复方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而配伍理论是中药复方的根本,对药是复方配伍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组成复方的核心。研究对药配伍,对于分析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开发创新药物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对药远志(Radix Polygalae,RP)-石菖蒲(Rhizoma Acori Talarinowii,RAT)为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手段,从化学成分及药代动力学方面展开研究。该研究有望阐明对药远志-石菖蒲体内作用机制,为复方配伍理论研究提供思路,为创新药物的开发提供新途径。全文共分五章,作者主要贡献如下:1.采用GC-MS法对单味药远志、石菖蒲和对药远志-石菖蒲中的挥发油及脂溶性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对药配伍对挥发油及脂溶性化学成分有明显影响。2.建立远志的HPLC分析方法,研究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发现配伍后色谱峰具有加和性,峰面积增加,有两个新峰产生,提示石菖蒲能使远志中的化学成分溶出度增加,两药配伍后可能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变化;建立石菖蒲中α-细辛醚的HPLC分析方法,研究配伍远志后α-细辛醚的含量变化。结果发现配伍后α-细辛醚含量降低,表明远志的加入抑制了α-细辛醚的溶出。3.以远志代谢产物TMCA为指标成分,建立含药血浆中TMCA的HPLC分析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对药远志-石菖蒲在健康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配伍前后TMCA药代动力学特征均符合二室开放模型,配伍后,C_(max)、AUC_(0-∞)显着增加,CL/F降低,提示配伍使TMCA的生物利用度提高,消除减慢,作用持久。
纪娟[4]2016年在《基于肠吸收角度的复方定志小丸中“使药”石菖蒲引药上行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定志小丸源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由人参、茯苓、远志、石菖蒲四味药按(3:3:2:2)比例制成,整方配伍合理、组方精妙,为中医治疗老年痴呆症的基础方剂,临床应用一直沿用至今[1-2]。组方中人参为“君药”,具有宁心安神,益智强志的作用;石菖蒲为“使药”具有化湿开胃、引药上行的功效。具有益智作用的人参皂苷类成分为该方主要药效物质,但该类成分生物利用度低,难以被胃肠吸收[3]。本论文从肠吸收角度研究该方是否通过配伍“使药”石菖蒲促进益智皂苷类成分的肠吸收,进而发挥“引药上行”功效,阐明石菖蒲“引药上行”作用机理,为该方临床用药的科学性提供依据。方法:1.研究定志小丸全方及缺石菖蒲方中叁种人参皂苷Rg1、Re、Rb1的AUC、Cmax、Tmax等药动学参数的变化,探究石菖蒲是否可以提高定志小丸中人参皂苷的生物利用度。2.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考察石菖蒲及其挥发油对叁种人参皂苷Rg1、Re、Rb1肠吸收的影响,通过比较吸收速率常数(Ka)以及肠段表观吸收系数(Papp)阐明不同肠段皂苷成分的在体吸收特征;3.通过构建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模型研究石菖蒲及其挥发油对叁种人参皂苷Rg1、Re、Rb1药物累计吸收量(Q)、Ka、Papp的影响。同时以罗丹明B(Rhodamine B,Rho-B)为参照,考察石菖蒲挥发油对肠道上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 P)外排功能的影响,探讨石菖蒲促进叁种人参皂苷成分的吸收机制。结果:1.建立大鼠药动学模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源-质谱串联法(UHPLC-ESI-MS/MS)研究定志小丸全方及缺石菖蒲方中叁种人参皂苷Rg1、Re、Rb1的AUC、Cmax、Tmax等药动学参数的变化,结果显示,定志小丸全方中叁种人参皂苷的AUC0-t分别是缺石菖蒲方的1.91、1.67、2.03倍,AUC0-∞分别是缺石菖蒲方的1.93、1.25、1.92倍,Cmax分别是缺石菖蒲方的3.81、4.22、1.46倍,Tmax在全方和缺方中并无显着性差异,表明石菖蒲能够显着促进叁种人参皂苷在体内的吸收程度,进而提高生物利用度。2.建立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UHPLC-ESI-MS/MS考察石菖蒲及其挥发油对叁种人参皂苷Rg1、Re、Rb1在各肠段Ka、Papp的影响,结果显示,缺石菖蒲方、缺石菖蒲挥发油方以及定志小丸全方中叁种人参皂苷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4个肠段的Ka分别在(0.022~0.085)、(0.024~0.113)、(0.144~0.535)h-1范围,Papp分别在(0.050~0.191)、(0.054~0.258)、(0.324~1.221)×10-3 cm·min-1范围,缺石菖蒲方和缺石菖蒲挥发油方中叁种人参皂苷在4个肠段的Papp<0.03×10-4 cm·s-1,表明叁种皂苷在各肠段难以被吸收;定志小丸全方中叁种人参皂苷在4个肠段的Papp在(0.03~0.2)×10-4 cm·s-1范围,表明叁种皂苷在各肠段吸收良好[46]。缺石菖蒲挥发油方中叁种皂苷在4个肠段的Ka与缺石菖蒲方相比提高倍数无显着性差异,定志小丸全方提高倍数在(3.97~8.35)范围,表明石菖蒲促进全方中叁种益智类皂苷成分肠吸收的主要有效物质是石菖蒲挥发油。定志小丸全方及缺方中人参皂苷Rg1、Re、Rb1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与结肠4个肠段的Ka分别在(0.038~0.518)、(0.077~0.535)、(0.059~0.353)、(0.022~0.229)h-1范围,表明定志小丸全方及缺方中叁种皂苷的最佳吸收部位在空肠段。3.建立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模型,通过葡萄糖试剂盒和LDH试剂盒对离体模型进行活性评价,结果显示,空肠道在120 min内能保持较好活性,所建模型可靠。采用UHPLC-ESI-MS/MS研究石菖蒲及其挥发油对叁种人参皂苷Rg1、Re、Rb1空肠段Q、Ka、Papp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组给药溶液中叁种人参皂苷的Q-t曲线在120 min内均为上升趋势,且与缺石菖蒲方和缺石菖蒲挥发油方相比,定志小丸全方组和维拉帕米组均具有显着性提高,表明定志小丸方加入石菖蒲挥发油和P-g P抑制剂维拉帕米均能促进人参皂苷Rg1、Re、Rb1在大鼠空肠段的吸收。缺石菖蒲方、缺石菖蒲挥发油方以及定志小丸全方中叁种人参皂苷在空肠段的Ka分别在(0.377~0.450)、(0.523~0.647)、(1.338~1.884)ng·min-1·cm-2范围,Papp分别在(4.870~8.560)、(9.742~12.499)、(23.144~26.434)×10-3 cm·h-1范围,缺石菖蒲方和缺石菖蒲挥发油方中叁种人参皂苷在空肠段的Papp<0.03×10-4 cm·s-1,表明叁种皂苷在空肠段难以被吸收;定志小丸全方中叁种人参皂苷在空肠段的Papp在(0.03~0.2)×10-4 cm·s-1范围,表明叁种皂苷在空肠段吸收良好。进一步比较促进吸收作用的主要有效物质可知,缺石菖蒲挥发油方中叁种皂苷在空肠段的Ka与缺石菖蒲方相比提高倍数在(1.20~1.47)范围,定志小丸全方提高倍数在(3.09~4.76)范围,表明石菖蒲促进全方中叁种益智类皂苷成分肠吸收的主要有效物质是挥发油,与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结果一致。进一步考察低、中、高剂量的石菖蒲挥发油对全方中叁种皂苷肠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低、中、高叁个剂量组中叁种皂苷在空肠段的Ka分别在(1.325~1.876)、(1.338~1.884)、(1.340~1.887)ng·min-1·cm-2范围,Papp分别在(23.035~26.177)、(23.144~26.434)、(23.127~26.467)×10-3 cm·h-1范围,表明石菖蒲挥发油的剂量大小对全方中叁种益智类皂苷成分的肠吸收没有影响。定志小丸全方中加入P-g P抑制剂维拉帕米后,叁种皂苷在空肠段的Ka和Papp分别在(1.347~1.886)ng·min-1·cm-2范围和(23.290~26.612)×10-3 cm·h-1范围,与定志小丸缺石菖蒲方和缺石菖蒲挥发油方相比,均存在显着性提高;与定志小丸全方相比,并无显着性差异,表明石菖蒲挥发油促进叁种益智类皂苷成分的肠吸收可能与抑制肠道P-g P的外排作用相关,为深入探究石菖蒲促进叁种人参皂苷成分的吸收机制,本文以P-g P底物Rho-B为参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UPLC-FLR)检测器检测,考察石菖蒲挥发油的作用机制是否与抑制肠道P-g P的外排作用相关,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维拉帕米组、挥发油组、维拉帕米-挥发油组中Rho-B在空肠段的Ka分别提高1.34、1.66、1.73倍,表明维拉帕米和石菖蒲挥发油均能促进Rho-B在肠道的吸收且吸收机制均与抑制肠道P-g P的外排作用相关;挥发油组促进Rho-B在肠道的吸收倍数较高,且与维拉帕米组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表明挥发油促进药物在肠道的吸收不仅仅与抑制肠道P-g P的外排作用有关,还可能存在其他作用机制,有待于近一步的探讨;与挥发油组相比,维拉帕米-挥发油组并无显着性差异,可能与肠道上P-g P结合位点的饱和度相关。结论:本论文从肠吸收角度研究定志小丸方能够通过配伍“使药”石菖蒲而促进益智皂苷类成分的肠吸收,进而发挥“引药上行”功效。药动模型中,石菖蒲能够显着提高叁种人参皂苷的AUC0-t、AUC0-∞、Cmax,促进叁种皂苷在体内的吸收程度,进而提高生物利用度;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中,通过对定志小丸全方及缺方各个肠段Ka、Papp的比较可知,石菖蒲促进全方中叁种益智类皂苷成分肠吸收的主要有效物质是石菖蒲挥发油且最佳吸收部位在空肠段;离体外翻肠囊模型中,选用在体模型中最佳吸收部位空肠段建立模型,通过对定志小丸全方及缺方中叁种皂苷成分空肠段Q、Ka、Papp的比较可知,石菖蒲促进全方中叁种益智类皂苷成分肠吸收的主要有效物质是石菖蒲挥发油,与在体模型结果一致。进一步考察挥发油低、中、高剂量组Ka、Papp可知,石菖蒲挥发油的剂量大小对全方中叁种益智类皂苷成分的肠吸收没有影响。深入探究石菖蒲挥发油促进叁种人参皂苷成分的吸收机制,以P-g P底物Rho-B为参照,比较空白组、维拉帕米组、挥发油组、维拉帕米-挥发油组中Rho-B在空肠段的Ka可知,维拉帕米和石菖蒲挥发油均能促进Rho-B在肠道的吸收且吸收机制与抑制肠道P-g P的外排作用相关,其中,挥发油组促进Rho-B在空肠段的吸收倍数较高,表明挥发油促进药物在肠道的吸收不仅仅与抑制肠道P-g P的外排作用有关,还可能存在其他作用机制,有待于近一步的探讨,维拉帕米-挥发油组与挥发油组相比并无显着性差异,可能与肠道上P-g P结合位点的饱和度相关。
张倩[5]2015年在《白芷—石菖蒲配伍机制与P-糖蛋白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白芷-石菖蒲”为中医临床常用药对。白芷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之功效,石菖蒲“理气通窍”,石菖蒲和白芷合用,治疗痫、狂病、中风及其后遗症等。P-糖蛋白(P-gp)是体内重要的转运载体,是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和消除的重要影响因素。本课题以白芷香豆素类成分花椒毒酚、水合氧化前胡素和白当归素为指标,研究石菖蒲对白芷转运和摄取的影响,探讨石菖蒲促进白芷吸收的机制,为揭示“白芷-石菖蒲”的物质基础及其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课题通过大鼠外翻肠囊模型、单向在体肠灌流模型和Caco-2细胞单层模型,研究了花椒毒酚、水合氧化前胡素和白当归素的不同质量浓度、不同时间、小肠的不同吸收部位以及P-gp抑制剂对其转运的影响。并探究了石菖蒲挥发油对其“对药”白芷中花椒毒酚、水合氧化前胡素和白当归素吸收的促进作用。结果:1)大鼠外翻肠囊模型、Caco-2细胞单层模型和单向在体肠灌流模型均显示,花椒毒酚、水合氧化前胡素和白当归素的质量浓度对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均具有显着性影响(p<0.05)。其吸收程度随着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加,但当总香豆素超过一定浓度时,其Ka和Papp值随着浓度的增加逐渐减小。维拉帕米(P-gp抑制剂)能促进花椒毒酚、水合氧化前胡素和白当归素的吸收(p<0.05)。表明这叁种化合物可能为P-pg底物,且该吸收机制可能为P-gp介导的主动的转运;石菖蒲挥发油也能够加强花椒毒酚、水合氧化前胡素和白当归素的吸收(p<0.05),其促进机制可能与其抑制P-gp的活性有关。2)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研究了P-gp对药物转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花椒毒酚、水合氧化前胡素和白当归素在Caco-2细胞单层的双向转运PDR值分别为1.05,1.74和1.54。然而加入维拉帕米后,花椒毒酚、水合氧化前胡素和白当归素的PDR值均有所降低,分别为0.73,0.50和0.43,且其Papp AP-BL值增大。提示这叁个化合物可能为P-gp底物,且维拉帕米和石菖蒲挥发油均能够增加该叁种化合物的吸收。3)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中,花椒毒酚、水合氧化前胡素和白当归素在大鼠空肠和回肠均有吸收,水合氧化前胡素和白当归素的吸收窗可能为空肠(p<0.05),而花椒毒酚在空肠和回肠吸收的app无显着差异。
杨小催[6]2010年在《抗癫痫石菖蒲有效组分配伍冰片缓释片工艺、质控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筛选出抗癫痫优化处方;考察石菖蒲挥发油提取、包合工艺;对抗癫痫石菖蒲有效成分配伍冰片缓释片成型工艺进行研究;对其质量标准及初步稳定性进行研究。方法:(1)以惊厥潜伏期、惊厥率、死亡率为药效跟踪指标,对石菖蒲抗癫痫有效成分及有效部位与冰片配比进行筛选,确定抗癫痫作用最佳组方;(2)采用正交设计考察加水量、提取时间、药材粉碎度等影响石菖蒲挥发油提取的因素,筛选出最佳工艺;(3)应用均匀设计优选石菖蒲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工艺,并对包合物进行高温、高湿、强光照射等影响向因素进行考察;(4)通过单因素考察、正交设计等方法对压片方法、制粒工艺、骨架材料选择、骨架材料用量、其他辅料等进行优选,筛选出最佳制剂成型工艺;(5)以HPLC法测定缓释片中β-细辛醚含量,并以β-细辛醚含量为指标,对缓释片进行质量控制及采用转篮法考察缓释片的体外释放度;(6)采用加速试验法(温度:40℃、湿度:75%、避光条件下)考察本缓释片的初步稳定性。结果:(1)药效筛选结果显示:石菖蒲挥发油配伍冰片组可显着延长惊厥发生潜伏期,降低急性PTZ大鼠惊厥率、死亡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筛选出石菖蒲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石菖蒲药材最粗粉,加水量8倍,浸泡0.5h,回流提取8h,石菖蒲挥发油提取率达2.5%;(3)最佳包合工艺:石菖蒲挥发油:β-CD为(1:3);油:水为(1:15);包合温度:30℃;搅拌时间:3.0h;所得的包合物含油率达到26.99%,挥发油包合率达89.58%;(4)最佳成型工艺组成:石菖蒲挥发油包合物40%、冰片13%、HPMC30%、EC16%、硬脂酸镁1%(5)制定本缓释片每片中β-细辛醚标示量为32mg,含量限度定为标示量的90%~110%;本缓释片在2h、6h、12h的累积释放百分率(Q)应分别为标示量的15%~25%、45%~65%和85%以上;(6)初步稳定性考察显示本缓释片中石菖蒲挥发油成分在3各月内稳定性良好,但冰片升华现象严重,考虑通过外包装解决问题。结论:本缓释片制备工艺稳定可行,质量稳定可控,体外缓释作用良好。
毛金强[7]2014年在《抗病毒滴丸的药学研究》文中认为抗病毒滴丸是由连翘、板蓝根、石膏、生地黄、石菖蒲、广藿香经加工制成的口服滴丸剂,主要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腮腺炎等病毒感染疾患。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结合处方中各味药的理化性质,运用现代制药技术、对该滴丸进行了临床前药学部分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在提取工艺研究中,以连翘苷和挥发油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确定提取精制工艺为石菖蒲、广藿香、连翘加8倍量水浸泡1小时,水蒸气蒸馏3小时,收集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挥发油:β-环糊精为1:7,包合温度为50℃,包合时间3小时);水煎液滤过,药渣和浸泡1小时的其余药材再加分两次加入14倍量水煎煮,每次2小时,滤过,合并所有滤液,减压浓缩(0.07Mpa,60~70℃)至相对密度为1.15(50℃),放冷,加乙醇使含醇量为70%,搅拌,低温静置24小时,滤过,将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0.07Mpa,60~70℃)至相对密度为1.34(50℃),减压干燥得干浸膏,粉碎成细粉。在成型工艺研究中,以滴丸圆整度、硬度、耐热性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抗病毒滴丸的成型工艺条件。确定工艺为:将干浸膏粉加入到90℃熔融的PEG4000与PEG6000的混合基质中(PEG4000与PEG6000比为1:2,干浸膏粉与基质比为1:1.5),充分混匀,再加入挥发油包合物搅拌均匀,以甲基硅油作冷却液,冷却液温度为20~10℃。料罐温度90℃,滴头温度90℃,滴头内径2.5mm,滴速40~50滴/min,滴头至冷却液面距离为3cm。用石油醚(30~60℃)洗除粘附在丸上的剩余的甲基硅油,整粒,包装。在质量标准研究中,建立了连翘、石菖蒲、板蓝根、广藿香的薄层定性鉴别方法和连翘苷HPLC含量测定方法;建立了按照《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附录I K滴丸剂项下要求规定重量差异、溶散时限、微生物限度等项目检查。对叁批样品进行了初步稳定性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抗病毒滴丸制备工艺合理可行,质量标准稳定可控,成品质量基本稳定。
胡奎, 苏梦, 徐鑫, 薛雪梅, 刘艳菊[8]2017年在《石菖蒲挥发油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石菖蒲挥发油的β-环糊精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合物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从而确定最佳的包合材料。方法SD大鼠分别灌胃给予石菖蒲挥发油药、β-CD包合物及HP-β-CD包合物,采用HPLC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并采用DAS2.0.1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灌胃给药石菖蒲挥发油、β-CD包合物、HP-β-CD包合物后,血浆中α-细辛醚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依次符合权重系数为1,1,1/C~2的二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C_(max)分别为(2.580±0.247)、(3.598±0.756)、(5.645±0.363)μg·mL~(-1);T_(max)分别为(10.120±0.760)、(8.082±0.483)、(5.073±0.610)min;AUC_(0-t)分别为(125.121±4.161)、(263.335±16.377)、(432.138±11.208μg·min·mL~(-1);AUC_(0-∞)。分别为(135.309±9.278)、(295.713±29.775)、(456.652±3.904)μg·min·mL~(-1)。3组间C_(max)、AUC_(0-t)。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CD包合物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10.46%,HP-β-CD包合物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345.38%。结论石菖蒲挥发油与β-CD、HP-β-CD包合后,在大鼠体内的吸收速度明显加快,生物利用度显着提高,且HP-β-CD包合后效果优于β-CD包合。
徐小伟[9]2012年在《癫痫平片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癫痫平片为现代复方中药制剂,为石菖蒲、僵蚕等十一味药加工制成的片剂,其标准收载于中成药地方标准上升国家药品标准部分(内科脑系经络肢体分册),原标准仅有石菖蒲、白芍两味药的薄层鉴别及白芍中芍药苷的含量测定,标准中鉴别药味较少,专属性和质量可控性较差,标准水平较低,因而被列入国家药品标准提高行动计划中。本课题为国家药典委员会国家药品标准提高研究课题,项目编号:48。本课题采用指标成分定性定量及指纹图谱等方法,对癫痫平片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进行了癫痫平片与质量标准建立有关的基础研究,包含处方分析,处方组成、处方剂量,从而确定建立鉴别与含量测定方法的药味;原料药材及辅料质量标准研究,以确保原料药材质量稳定;处方药材研究综述,从而为定性定量药味或指标成分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制备工艺分析,根据工艺路线分析药味或指标成分选择的可行性;癫痫片标准研究的准备,包括原药材、成品、标准等的准备,以及阴性对照样品的制备。2、对癫痫平片质量标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一是对原标准收载项目进行了验证,包括鉴别项中石菖蒲的显微鉴别以及石菖蒲、白芍两味药的薄层鉴别,含量测定项中芍药苷的含量测定,对白芍中芍药苷的转移率及含量限度进行了考察;二是在原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柴胡、猪牙皂两味药的薄层鉴别,经方法学研究与验证证明方法可行,专属性重现性较好;叁是研究建立了石菖蒲中B-细辛醚HPLC含量测定方法,流动相为甲醇-水(65:35),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52nm,线性范围为:0.212μg~2.65μg(r=0.9999),回收率为96.7%,RSD=1.08%,试验证明该方法准确简便、重复性好,能有效地控制癫痫平片中石菖蒲药材的质量。3、为提高含量测定方法的专属性与灵敏度,本研究利用液质联用技术进一步研究建立了癫痫平片中君药石菖蒲指标成分B-细辛醚的含量测定方法,流动相为甲醇-水(65:35),流速0.4m1.min-1,检测波长252nm,采用正离子模式,线性范围为0.125ng~1.25ng(r=0.9988),回收率为96.2%,鉴定了对照品和样品溶液中B-细辛醚,该方法精确可行,重复性好,对用HPLC测定B-细辛醚含量的方法进行了验证。4、研究建立了癫痫平片中挥发油成分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通过对石菖蒲药材、12批不同批次癫痫平片样品的指纹图谱分析,建立了癫痫平片的对照指纹图谱。本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使用DM-17毛细管柱,不分流进样,程序升温:初温80℃,保持3min,以3℃.min-1的速度升至150℃,保持2min,以5℃.min-1的速度升至230℃,保持4min,采用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版A”软件进行分析,12批不同批次癫痫平片的挥发油有较高的相似度,该指纹图谱方法简便,重复性好。可为原药材、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5、建立了癫痫平片新质量标准,新标准中对处方、制法、性状未作修改,仅对部分药味名称进行了规范。鉴别项中增加了柴胡、猪牙皂两味药的薄层鉴别,含量测定项中对芍药苷的含量限度作了修正,增加了B-细辛醚的含量测定项,其余部分未作修改。并对新建标准进行了复核,均符和要求。经过试验研究表明,所建癫痫平片质量标准可靠、完善、科学可行,可为癫痫平片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提供更准确有效的依据。
乜红磊[10]2017年在《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定量用于参枝苓口服液的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参枝苓口服液是由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独家生产的新药,由党参、桂枝、白芍、甘草(蜜炙)、茯苓、干姜、远志(制、炒)、石菖蒲、龙骨、牡蛎等十种药材制成。主要含有芍药苷、肉桂酸、甘草苷、甘草次酸等有效成分,具有益气温阳,化痰安神等功效,主要用于轻度阿尔茨海默病心气不足证、健忘、心悸、少气懒言、表情淡漠、头晕、神疲乏力、失眠、舌质淡、脉虚无力等症。该药现有质量标准中采用液相色谱法建立两个色谱方法分别对芍药苷及肉桂酸两个成分进行含量测定,不能全面反映参枝苓口服液的质量,处方中君药党参,臣药甘草、茯苓,佐使药干姜及其他主要药材的指标成分均没有含量测定方法。目前,中药指纹图谱作为一种综合、可量化的手段已广泛用于中药的质量控制。利用中药指纹图谱评价中药产品的批次一致性结合测定生物活性成分的含量,已经被国内外广泛接受和认可。本文针对参枝苓口服液现有质量标准存在的不足,采用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含量测定对该制剂进行质量评价研究,主要内容有:(1)研究并建立了参枝苓口服液HPLC指纹图谱的方法,对13批参枝苓口服液进行了色谱指纹图谱特征的分析与探讨;(2)在指纹图谱建立的基础上优化了色谱条件,建立了参枝苓口服液中5种成分同时定量的色谱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测定了 11批次参枝苓口服液中这5种成分的含量,并对不同批次样品进行了质量评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Waters Sunfire-C18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对参枝苓口服液进行指纹图谱研究,以肉桂酸为参照峰,进行了 13个批次参枝苓口服液指纹图谱测定,共确定了 19个共有峰,并对其中的16个共有峰进行各味药的归属,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结果表明,未超期样品的相似度在0.964~0.988,超期样品的相似度在0.814~0.933,超期样品与未超期样品存在一定差异,说明指纹图谱方法能够区分样品间的质量差异,可以作为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在指纹图谱建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色谱条件,建立了 5种成分同时定量的色谱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测定了 11批次参枝苓口服液中这5种成分的含量。结果显示,不同批次之间的各成分含量有较大差异,各样品之间成分含量的RSD值均较大,说明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评价与含量测定结果并不尽一致,不能较准确的体现产品中相关物质量的关系。因此,在建立指纹图谱的基础上建立产品的多组分定量方法很有必要。本文所建立的多组分含量测定方法精密度、准确度、重复性均符合定量分析的要求,可用于参枝苓口服液的质量控制。本论文对参枝苓口服液的质量评价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参枝苓口服液色谱指纹图谱方法及多成分定量方法,将二者结合用于不同批次该制剂的质量评价,为提高和完善参枝苓口服液质量标准提供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 石菖蒲专属性对照品的研究[D]. 彭腾.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0
[2]. 脑清鼻用乳剂的研究[D]. 黎小莉. 广东药学院. 2013
[3]. 对药远志—石菖蒲化学成分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 李云峰. 西北大学. 2008
[4]. 基于肠吸收角度的复方定志小丸中“使药”石菖蒲引药上行作用机理研究[D]. 纪娟.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
[5]. 白芷—石菖蒲配伍机制与P-糖蛋白调控机制研究[D]. 张倩. 西北大学. 2015
[6]. 抗癫痫石菖蒲有效组分配伍冰片缓释片工艺、质控初步研究[D]. 杨小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
[7]. 抗病毒滴丸的药学研究[D]. 毛金强.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8]. 石菖蒲挥发油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J]. 胡奎, 苏梦, 徐鑫, 薛雪梅, 刘艳菊.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17
[9]. 癫痫平片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研究[D]. 徐小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
[10]. 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定量用于参枝苓口服液的质量评价研究[D]. 乜红磊. 山东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