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CT在早期脑梗死上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6年10月~2017年4月收治的74例脑梗死患者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例患者Willis环周围主要动脉表现有密度增高,其中基底动脉密度增高者8例、大脑前动脉密度增高者5例、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者36例;同时有30例患者豆状核CT影像出现轮廓模糊;有灰白质界限不清者25例。74例患者中CT影像学表现有2种或及以上早期脑梗死征象者共50例。结论:脑动脉密度增高、豆状核轮廓模糊、脑岛带征等CT征象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脑梗死;早期;CT诊断
The clinical value of CT in early diagnosi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T in early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The data of CT examination in 74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from October 2016 to April 2017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Among the 49 patients, the density of the major arteries around the Willis ring was increased. Among them, the density of the basilar artery increased in 8 cases, the density of the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in 5 cases and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creased in 36 cases. CT images appear blurred; 45 patients with insulitis, including gray-scale confusion in 25 cases. Among the 74 patients, there were 50 cases with signs of CT in 2 or more types of early cerebral infarction. Conclusion: CT signs such as increased cerebral arterial density, blurred goose nucleus outline and insular island sign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Early; CT diagnosis
前言:脑梗死致残率、病死率较高,如何早期诊断并及时进行救治以降低致残率、病死率是临床实践工作中面临的重大问题。脑梗死是一种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及腔隙性脑梗死。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主要为脑内大动脉闭塞(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等),受累的脑实质面积往往较大,如果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重要影响,并发脑疝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4月收治的74例脑梗死患者CT检查资料,旨在探讨CT在早期脑梗死上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74例脑梗死患者,其中男45例,女29例;年龄49~82岁,平均(62.2±7.2)岁;其中合并高血压者36例,合并冠心病者25例,合并高血脂者10例,合并糖尿病者3例。74例患者均起病急,临床症状有语言障碍、昏迷、偏瘫等,且从患者发病至入院进行CT检查时间为3~6h,平均(4.2±0.8)h。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方法
使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患者取仰卧位,以OM线为扫描基线,扫描层厚5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380mA,视野(FOV)216mm,窗宽、窗位(75Hu、35Hu),采用H30s medium smooth算法,重建常规层厚、层间隔5mm图像,并重建层厚2mm、层间隔1mm薄层图像,部分患者行多平面重建(MPR)。所有患者均于发病后6h内行CT扫描,随后经MRI检测证实诊断。
2结果
74例患者首次CT检查均未见异常,发病24h后再次CT检查均表现有典型脑梗死征象。对首次CT结果重新观察发现,49例患者Willis环周围主要动脉表现有密度增高,其中基底动脉密度增高者8例、大脑前动脉密度增高者5例、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者36例;同时有30例患者豆状核CT影像出现轮廓模糊。由于血管栓塞节段的不同,可以表现为点状或条状的高密度影(垂直或平行于扫描层面时),薄层重建配合MPR技术可以直观的展示病变的血管,更有利于其诊断。灰白质界面模糊25例,主要表现为脑实质模糊、片状、密度略低或仅脑白质密度降低至与白质相当,同时可见相应部位脑实质略肿胀,脑沟略变窄;其中又以岛带征为多,即岛带区(岛叶、最外囊和屏状核)灰白质界面消失。本研究主要表现为岛叶、最外囊及屏状核较对侧肿胀,密度略降低;而上述征象在5mm及2mm层厚稍明显,其诊断主要依靠窗口技术,用双窄窗位双侧对比显示病灶。讨论大面积脑梗死通常是由颈内动脉。74例患者中CT影像学表现有2种或及以上早期脑梗死征象者共50例,另有24例患者无早期梗死征象。
3讨论
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脑梗死占50%以上,是造成患者残疾、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如能早期诊断脑梗死并及时进行溶栓,可有效降低其病死率、致残率。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为缺血性脑梗死,缺血性脑梗死主要由脑组织局部血管狭窄、血栓形成而出现血流供应不足或中断所致,通常好发于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等,临床上有效的治疗手段是6h内溶栓治疗,且血流再通越早越有利于神经细胞的存活及功能的恢复。如错过了最佳溶栓时间,不仅不能挽救脑细胞,甚至能加重其损伤,如再灌注损伤及脑水肿、脑出血等,甚至出现脑疝,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引起恶性循环。因此如何对超急性期脑梗死,尤其是大面积脑梗死做出诊断尤为重要。目前诊断脑梗死最可靠的手段为MRI检查,但其价格较高,而且检查时间长,对于脑梗后意识模糊、烦躁不安而不能配合检查的患者仍有其局限性,而CT的普及率高、扫描速度快等特点使其仍是脑梗死的首选检查方法。据本研究回顾观察,49例患者Willis环周围主要动脉表现有密度增高,占66.2%。其中基底动脉密度增高者8例,大脑前动脉密度增高者5例,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者36例,这些患者24h后CT复查均在相应脑区及其周围有脑梗死病灶,这提示我们脑动脉密度增高可能为脑梗死早期CT征象。同时有30例患者豆状核CT影像出现轮廓模糊,占40.5%;有45例患者有脑岛带征,其中灰白质界限不清者25例。这可能与早期豆状核、脑岛的血液供应受到影响有关,并导致了豆状核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灰白质界限不清。本研究观察中还发现15例患者无早期梗死征象,这可能与CT检查时患者局部脑组织血流阻断不完全或影像科医生对脑梗死认识不足、未给予重视有关。
总之,提高脑梗死的早期诊断率是提高临床抢救率、提高其术后生活质量的重要方法。脑动脉密度增高、豆状核轮廓模糊、脑岛带征等CT征象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超急性期的脑梗死,薄层重建配合 MPR 技术能有效发现血管致密征,更有利于双侧对比观察,从而发现早期的征象,对提高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有明显的帮助。CT作为最常见的诊断脑梗死的检查方法,检查医生应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及时总结经验,对可疑脑梗死患者,应密切注意其脑梗死早期征象,并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扫描,仔细观察其早期改变,以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率、改善其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明光,邓红琼.法舒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15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0,50(31):52-53.
[2]徐建国,曹治.CT脑灌注成像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诊断的初步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0,15(2):112-114.
论文作者:耿艳丽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5
标签:动脉论文; 脑梗死论文; 患者论文; 密度论文; 征象论文; 白质论文; 模糊论文; 《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