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产品保鲜水循环利用工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柴青宇[1](2021)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我国依然面对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农民收益与农业经济增长不同步等问题。为此,2015至2019年中央连续五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陆续推出18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等多维度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和新业态的多元化,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途径和手段。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已突破750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黑龙江省却一直未能成为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路径和历程可为我国其它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力的借鉴,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选择问题,探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支撑、融合模式、融合水平、障碍因素、发展路径、制度供给等一系列命题。首先,通过对产业融合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以及对产业融合的基础、驱动力等相关理论的综析,构建出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参照系,并在理论层面上确定产业融合路径选择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其次,本文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视角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对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调查的结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研究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模式及主要问题。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在明确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 20个反映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构建出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本文结合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水平,运用障碍分析模型测量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厘清导致障碍出现的主要矛盾。然后明确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原则、目标,从理论层面锁定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使路径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实际层面对路径进行具体的现实选择。最后,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主体之一——政府的角度出发,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素、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等宏观层面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高艳蕾[2](2020)在《中美农产品加工技术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成为了国民经济中具有相当价值的增长点,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目前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农产品加工业各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随着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消费结构和方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方便、快捷、安全、营养、健康、特色的加工产品需求不断增加。这些新变化都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相应的,农产品加工技术也需要进一步提高。美国作为农业大国和技术大国,农产品加工技术一直引领世界潮流,但目前在加工领域对于中美农产品的比较分析还比较少。通过文献分析法找到中美农产品加工业比较的重点在于技术的比较,选取不同领域和关键技术进行分析。通过纵向比较分别得到中美两国农产品加工业和加工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横向对比中美两国在不同领域的技术发展,找出中国在农产品加工技术上存在的差距。经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起步晚,处于成长转型期,在技术研发上与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小,但缺少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仍以常规方式为主,高新技术应用少,接下来加工关键技术的突破是关键。结合美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背景,中国农产品加工技术发展需要整合科研力量,联合攻关,破解技术瓶颈。如基于小农户生产现状的产地初加工技术的改良和推广,精深加工技术的优化,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新兴技术,尤其是加强特色传统工艺现代化技术的研发。研发体系不完善、资金投入少、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等是影响中国农产品加工的因素,尤其是传统饮食习惯对现代化加工技术的影响不容忽视。结合美国发展经验,中国要加大政策补助和资金投入,逐渐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产权保护、推广,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方式,培养综合实用型人才,大力发展适应中国消费习惯的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完善农产品加工检测标准体系。
蒋馨漫[3](2020)在《基于可持续设计理念下陆运活鲜鱼类包装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新技术冲击以及消费模式与生活模式的改变等诸多现象,使可持续设计成为设计界思考的重点话题。将可持续设计理念运用于包装设计中,标志着设计观念又一次的革新与发展,是解决当下生态破坏及能源消耗等问题的一项重要对策。可持续包装设计是以提升包装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在完成包装基本功能的同时,实现其“低耗能、低排放、高效率”的优势。由此可见,可持续性包装设计的应用与普及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价值。本课题将陆运活鲜鱼类产品包装作为研究对象,以包装设计的可持续性创新为切入点,重点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整合包装设计理论与智能包装设计理论,以设计引领与整合设计的方式,结合其活鲜保活技术与智能化信息溯源技术,使活鲜鱼类包装在减量化的同时实现生态可持续性。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本文首先分析梳理了国内外可持续设计理论的研究动向及发展,并结合活鲜鱼类产品包装的具体设计案例,展开可持续设计理论在活鱼包装中的应用探索。其次,选择适宜的理论基础与技术路线,结合当前陆运活鲜鱼类物流包装的实际需求,归纳出符合可持续设计理论下的活鲜鱼类包装设计要素。最后,以陆运活鲜鱼类产品包装的可持续性设计为案例,在包装材料的生态化、包装结构的整合化与减量化、包装方式的智能化这三个方面展开设计实践活动。为陆运活鲜鱼类产品包装设计提供了可参照的理论基础与设计范式。本次设计实践保障了陆运活鲜在包装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活体流通率,提升了物流行业的工作效率,实现了活鲜类物流包装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通过全国各界的共同努力,基于可持续设计理念下的产品包装将会在全国大范围内进行推广与普及,为我国实现社会生态可持续助力。
张涛[4](2019)在《石斑鱼液体速冻保鲜加工技术及对鱼肉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石斑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高不饱和脂肪酸和矿物元素等含量高,是优质的海水鱼类。近年来,随着石斑鱼育种和养殖技术的快速发展,石斑鱼的养殖产量逐年上升,年产量已突破十万吨。而受我国“生猛海鲜”消费意识影响,石斑鱼主要是以鲜活销售为主,部分冷冻加工,但传统的冷冻加工不利于石斑鱼好品质的维持,由于石斑鱼价格较高,石斑鱼保鲜与精深加工技术方面相对较滞后,这严重制约了石斑鱼产业的发展。因此,为了开拓石斑鱼的流通销售模式,满足不同市场需求,本文以石斑鱼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优化水产品液体速冻用的载冷剂,石斑鱼速冻前降温条件优化,研究了速冻液处理对石斑鱼在常温物流过程的品质和货架期影响,并探讨液体速冻冻石斑鱼在不同冻藏条件过程的质量变化规律,为石斑鱼保鲜及冻藏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开发了一种用于水产品的低温速冻液配方: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乙醇、低聚果糖、柠檬酸和氯化钙不同质量分数下的冻结点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以冻结点和粘度为响应值,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速冻液中载冷剂的添加量进行优化,得到速冻液的最佳配方为:19.9%乙醇、9.5%低聚果糖、3%柠檬酸、5%氯化钙、10%丙二醇。该配方制备的速冻液的冻结点可达-63.50℃、粘度4.64mPa·s。2.探讨了不同致死方式对石斑鱼冰藏期间的品质影响,为提高石斑鱼冰藏期间鱼肉品质提供合理的致死前处理方式。采用五种不同致死方式处理石斑鱼(Ⅰ:将活鱼放入碎冰中20min;Ⅱ:敲击头部致死;Ⅲ:活石斑鱼经温度梯度18℃、14℃、10℃、6℃(每个温度处理20 min)后致死;Ⅳ:活石斑鱼经温度梯度18℃、12℃、6℃(每个温度处理20 min)后致死;Ⅴ:活石斑鱼经温度梯度18℃、6℃(每个温度处理20 min)后致死),然后将石斑鱼经液体速冻后进行冰藏(0℃),测定并分析冰藏期间鱼肉的感官评价、质构特性、pH、乳酸含量、巯基含量、菌落总数等品质评价指标的变化影响。结果表明,五组致死处理方式对冰冷藏期间鱼肉的乳酸含量和pH的变化影响由小到大依次是:Ⅲ组>Ⅳ组>Ⅱ组>Ⅰ组>Ⅴ组,对巯基和菌落总数变化的影响由小到大依次是:Ⅲ组>Ⅳ组>Ⅴ组>Ⅱ组>Ⅰ组。综合品质评价指标结果,Ⅲ组的致死方式最好,使石斑鱼死亡的过程应激反应小,乳酸含量和pH值相对稳定,从而有利于贮藏过程的品质保持,比其他四组更有效延缓质构特性和巯基含量的降低,抑制微生物活性,延长鱼样保鲜期。3.研究了速冻液处理对石斑鱼在常温直销物流过程的品质和货架期影响。结果表明,鲜活石斑鱼采用速冻液处理不仅可使鱼肉保持新鲜鱼肉的品质而且能明显延长常温流通货架期,物流时间可达到80h,该时间下其TVB-N达到26.88mg/100g,K值47.965%,菌落数为5.88lg(CFU/g),鱼肉肌肉纤维结构完整,接近新鲜鱼肉,感官评价好,比静止空气冻结组延长10h,比无冻对照组延长30h。4.探讨了开发的低温速冻液处理的石斑鱼在不同冻藏条件贮藏期间的品质变化。采用静止空气冻结石斑鱼作为对照,以解冻速率和失水率、pH值、质构特性、TVB-N、K值、组织结构、Ca2+-ATPase活作为品质评价指标,对石斑鱼贮藏期间的品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冻藏过程中三组不同方式处理鱼样的失水率、TVB-N、K值增加,pH先减小后增加肌原纤维组织结构均发生改变,石斑鱼的解冻速率、硬度、内聚性、弹性和咀嚼性降低,Ca2+-ATPase活性下降。液体速冻-30℃冻藏效果优于液体速冻-18℃冻藏组优于空气冻结-18℃冻藏,保持品质较好。贮藏期间,液体冻结的石斑鱼蛋白质变性缓慢,蛋白质损失少,冰晶更均匀,组织结构破坏小,持水力和弹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保持品质较好;-30℃冻藏的石斑鱼的品质优于-18℃冻藏。
农业农村部[5](2018)在《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科教发[2018]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农垦、农产品加工、渔业(水利)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有关农业大学,各省级农业科学院: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大
农业农村部[6](2018)在《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农垦、农产品加工、渔业(水利)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有关农业大学,各省级农业科学院: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力支撑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我部组织编写了《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吉林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7](2018)在《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文中研究表明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有关部署,着力构建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体系,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绿色发展,特制订本导则。一、重要意义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
农业农村部[8](2018)在《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科教发[2018]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农垦、农产品加工、渔业(水利)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有关农业大学,各省级农业科学院: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力支撑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我部组织编写了《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9](2018)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有力支撑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全文》文中研究表明农科教发[2018]3号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力支撑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部组织编写了《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有关部署,着
赖威娜[10](2017)在《交通运载工具用液氮速冻机提高液氮利用率的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水产品营养价值高,易腐败变质。低温是保鲜技术的重要措施。常见的低温保鲜技术有:冷空气保鲜技术、冷水保鲜技术、冰块保鲜技术。温度越低,保鲜效果越好。为得到高品质的水产品,液氮速冻具有较大优势。但是液氮使用成本高制约了该技术在水产品保鲜中的应用。同时,捕捞阶段是水产品冷链的薄弱环节。因此,提高液氮利用率对渔船用液氮速冻设备的推广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液氮速冻设备的研究进展,指出了螺旋式液氮速冻设备存在的缺点,提出了提高渔船用液氮速冻设备液氮利用率的设计方案。其次,研究了螺旋式液氮速冻机的翻面装置设计。速冻过程中水产品通过翻面,达到了双面冷却节能的效果,经过实验验证,节约液氮量约21%;优化气流组织,对比四种典型形式,选用了垂直逆流横掠式气流组织形式,经过数值模拟验证,节约液氮量约8%;提出了将六自由度平台结构应用于液氮罐的设计方案,减少液氮摇晃的气化损耗,同时提高了储存液氮的安全性。最后,对提高渔船用液氮速冻设备液氮利用率的方法作出展望。本研究有效提高了渔船用液氮速冻设备的液氮利用率,对液氮速冻设备在交通运载工具中的应用起到了直接促进作用。
二、水产品保鲜水循环利用工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产品保鲜水循环利用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农村产业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
1.2.2 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研究 |
1.2.3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模式研究 |
1.2.4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方法研究 |
1.2.5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
1.2.6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辨析 |
2.1.1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现代化 |
2.1.2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 |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
2.2.1 农村产业融合 |
2.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
2.2.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
2.2.4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
2.3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分析 |
2.3.1 分工理论 |
2.3.2 产业集群理论 |
2.3.3 交易成本理论 |
2.3.4 创新理论 |
2.3.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支撑条件 |
3.1.1 自然资源条件 |
3.1.2 社会环境条件 |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概况 |
3.2.1 整体发展概况 |
3.2.2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
3.2.3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
3.2.4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
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
3.3.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
3.3.2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
3.3.3 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
3.3.4 科技渗透型融合模式 |
3.3.5 产业循环型融合模式 |
3.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现状 |
3.5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
4.1 测度方法的选取与原则 |
4.1.1 测度方法的研判和选取 |
4.1.2 测度指标设置原则 |
4.2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测度指标的选择 |
4.2.2 测度指标的解释 |
4.2.3 测度模型的建立 |
4.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与评价 |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2 数据来源 |
4.3.3 测度结果及评价 |
4.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
4.4.1 耦合关系模型 |
4.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与战略选择 |
5.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障碍分析 |
5.1.1 障碍分析模型 |
5.1.2 障碍度分析 |
5.1.3 障碍因子分析 |
5.1.4 障碍因素现状分析 |
5.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
5.2.1 产业布局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2.2 土地利用模式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2.3 融资渠道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2.4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
5.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
5.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路径选择 |
5.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
5.4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
6.1 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
6.1.1 特色种植业产业带调整 |
6.1.2 畜牧养殖业布局调整 |
6.1.3 渔业产业布局调整 |
6.1.4 山特产品产业布局调整 |
6.2 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径选择 |
6.2.1 玉米精深加工 |
6.2.2 水稻精深加工 |
6.2.3 大豆精深加工 |
6.2.4 乳业精深加工 |
6.2.5 蔬菜精深加工 |
6.2.6 渔业精深加工 |
6.3 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
6.3.1 培育多元化主体 |
6.3.2 加强生产主体市场信息服务 |
6.3.3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
6.3.4 构建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
6.3.5 推进农业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
6.3.6 拓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 |
6.4 休闲农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
6.4.1 打造自然生态康养观光产业带 |
6.4.2 构建冰雪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
6.4.3 传承关东民俗和弘扬四大精神游 |
6.4.4 发挥沿边优势开展边境风情游 |
6.5 以信息技术渗透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
6.5.1 完善智慧农业信息监管系统 |
6.5.2 精准管理农业全产业链 |
6.5.3 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 |
6.5.4 保护产业质量安全和知识产权 |
6.5.5 构建完整农业产业体系 |
6.6 以国家级试验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
6.6.1 以农产品加工贸易带动产业融合 |
6.6.2 扩大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外贸易 |
6.6.3 创新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 |
6.6.4 发展开放试验区农业总部经济 |
6.7 本章小结 |
7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
7.1 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 |
7.1.1 探索设立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 |
7.1.2 构建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贸易通道 |
7.1.3 引导国际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 |
7.2 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 |
7.2.1 确保农村产业融合用地保障 |
7.2.2 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
7.2.3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
7.2.4 强化科技与人才政策支持 |
7.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
7.3.1 优化改造农田基础设施 |
7.3.2 搭建公共交通和信息网络 |
7.3.3 配套产业融合基本设施 |
7.3.4 综合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
7.4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 |
7.4.1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
7.4.2 推动产业融合政策有效落实 |
7.4.3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
7.4.4 建立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2)中美农产品加工技术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2.2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中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与变化 |
2.1 中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历史与变化 |
2.2 中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
2.3 小结 |
第三章 农产品加工分领域技术成果 |
3.1 粮油加工业 |
3.2 果蔬加工业 |
3.3 肉类加工业 |
3.4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
3.5 小结 |
第四章 农产品加工的关键技术 |
4.1 产地初加工技术 |
4.2 精深加工技术 |
4.3 新兴食品加工技术 |
4.3.1 生物技术 |
4.3.2 高静压技术 |
4.3.3 纳米技术 |
4.4 小结 |
第五章 农产品加工技术现状及趋势 |
5.1 中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现状 |
5.2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趋势 |
5.2.1 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5.2.2 技术进步引领加工业转型升级 |
5.2.3 加工业呈现区域化、特色化发展 |
5.2.4 加工产业聚集明显,企业规模扩大 |
5.2.5 行业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企业实现标准化安全生产 |
5.3 美国农产品加工技术发展趋势 |
5.3.1 研发功能营养产品的相关技术 |
5.3.2 工艺技术改良,实现资源高效可持续发展 |
5.3.3 多学科合作,发展联合技术研究 |
5.4 中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
5.4.1 特色传统工艺与现代工业有机融合 |
5.4.2 农产品产后分级、贮藏保鲜技术 |
5.4.3 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发展,开发新产品 |
5.4.4 建立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体系 |
5.5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农产品加工技术影响因素分析 |
6.1 资金投入和政策补贴 |
6.2 技术成果研发、转化、保护与推广 |
6.3 农产品检测标准体系的完善程度 |
6.4 传统饮食习惯与现代化加工体系的碰撞 |
6.5 小结 |
第七章 中国发展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政策建议 |
7.1 加大政策补助和资金投入 |
7.2 完善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加快技术研发、产权保护和推广 |
7.3 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方式,培养综合实用型人才 |
7.4 大力发展适应中国消费习惯的农产品加工技术 |
7.5 完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 |
7.6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基于可持续设计理念下陆运活鲜鱼类包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设计创作背景 |
1.2 设计创作的目的及意义 |
1.2.1 设计创作目的 |
1.2.2 设计创作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设计研究现状 |
1.3.1 有关可持续设计理论方向的研究发展梳理 |
1.3.2 有关活鲜鱼类产品包装设计的研究发展梳理 |
1.3.3 总结分析 |
第二章 课题理论基础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
2.1 理论基础 |
2.1.1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整合包装设计理论 |
2.1.2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智能包装设计理论 |
2.2 主要采用的技术路线 |
2.2.1 活鲜水产品保活包装技术 |
2.2.2 智能化包装信息溯源技术 |
2.3 设计创作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
第三章 基于可持续设计理论下的活鲜鱼类包装设计要素 |
3.1 包装材料的筛选 |
3.2 包装保活运输技术的撷取 |
3.3 包装方式的选择 |
3.4 包装形态的确立 |
第四章 “新·渔记”陆运活鲜鱼类产品包装设计实践 |
4.1 设计创作内容 |
4.1.1 品牌拟定 |
4.1.2 设计思路 |
4.2 设计方案 |
4.2.1 标志设计 |
4.2.2 结合智能化技术的视觉设计 |
4.2.3 结合整合化、减量化包装技术的结构设计 |
4.3 整体效果展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4)石斑鱼液体速冻保鲜加工技术及对鱼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绪论 |
1.2 石斑鱼营养研究现状 |
1.3 石斑鱼保活保鲜研发现状 |
1.3.1 石斑鱼保活运输现状 |
1.3.2 石斑鱼保鲜现状 |
1.3.2.1 石斑鱼低温保鲜方法 |
1.3.2.2 石斑鱼气调/真空保鲜技术 |
1.3.2.3 石斑鱼复合保鲜剂保鲜技术 |
1.4 石斑鱼加工研究现状 |
1.4.1 冻石斑鱼加工技术 |
1.4.2 石斑鱼调理食品加工技术 |
1.4.3 石斑鱼多肽制备技术 |
1.4.4 石斑鱼品质安全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5 液体快速冻结技术的研究现状 |
1.6 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一种用于水产品的低温速冻液配方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方法 |
2.2.3.1 速冻液冻结点的测定 |
2.2.3.2 速冻液黏度的测定 |
2.2.3.3 速冻液单因素试验 |
2.2.3.4 配方的响应面试验设计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醇类溶液添加量对速冻液冻结点的影响 |
2.3.2 低聚果糖添加量对速冻液冻结点的影响 |
2.3.3 柠檬酸添加量对速冻液冻结点的影响 |
2.3.4 氯化钙添加量对速冻液冻结点的影响 |
2.3.5 响应面法优化速冻液配方 |
2.3.5.1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 |
2.3.5.2 配方的响应曲面交互作用分析与优化 |
2.3.5.3 模型验证 |
2.4 结论 |
第三章 石斑鱼不同致死前处理条件对冰藏鱼肉品质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2.3.1 石斑鱼预处理 |
3.2.3.2 感官的测定 |
3.2.3.3 质构特性的测定 |
3.2.3.4 pH值测定 |
3.2.3.5 乳酸的测定方法 |
3.2.3.6 总巯基的测定方法 |
3.2.3.7 菌落总数的测定方法 |
3.2.3.8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致死处理对石斑鱼感官品质的影响 |
3.3.2 不同致死处理对石斑鱼质构的影响 |
3.3.3 不同致死处理对石斑鱼pH的影响 |
3.3.4 不同致死处理对石斑鱼乳酸的影响 |
3.3.5 不同致死处理对石斑鱼总巯基的影响 |
3.3.6 不同致死处理对石斑鱼菌落总数的影响 |
3.4 结论 |
第四章 速冻液处理对石斑鱼在常温物流过程的品质和货架期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主要仪器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2.3.1 样品处理 |
4.2.3.2 常温直销物流模拟 |
4.2.3.3 石斑鱼常温直销物流期间温度曲线测定 |
4.2.3.4 感官评分方法 |
4.2.3.5 K值测定方法 |
4.2.3.6 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 |
4.2.3.7 菌落总数的测定 |
4.2.3.8 肌纤维组织结构显微镜观察法 |
4.2.4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速冻液处理对石斑鱼肌肉结构的影响 |
4.3.2 速冻液处理对石斑鱼在常温物流过程的温度变化影响 |
4.3.3 速冻液处理对石斑鱼在常温物流过程的感官品质影响 |
4.3.4 速冻液处理对石斑鱼在常温物流过程的K值影响 |
4.3.5 速冻液处理对石斑鱼在常温物流过程的菌落总数影响 |
4.3.6 速冻液处理对石斑鱼在常温物流过程的TVB-N影响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第五章 液体速冻对石斑鱼在冷藏期间鱼肉品质的变化规律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仪器与设备 |
5.2.3 实验方法 |
5.2.3.1 样品处理 |
5.2.3.2 解冻速率和失水率的测定 |
5.2.3.3 pH值测定 |
5.2.3.4 石斑鱼质构特性测定 |
5.2.3.5 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的测定 |
5.2.3.6 肌纤维组织结构显微镜观察法 |
5.2.3.7 鱼类鲜度指标K值测定 |
5.2.3.8 Ca~(2+)-ATPase活测定 |
5.2.3.9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解冻速率和失水率的变化 |
5.3.2 pH变化 |
5.3.3 石斑鱼质构特性的变化 |
5.3.4 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变化 |
5.3.5 K值的变化 |
5.3.6 肌纤维组织结构的变化 |
5.3.7 Ca~(2+)-ATPase活的变化 |
5.4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和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取得的成果 |
(6)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 |
1重要意义 |
2思路和目标 |
(一)总体思路 |
(二)基本原则 |
1. 坚持目标导向、系统布局。 |
2. 坚持问题导向、集成创新。 |
3.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 |
4. 坚持科学评价、强化激励。 |
(三)发展目标 |
3主要任务 |
(一)研制绿色投入品 |
1.高效优质多抗新品种 |
2.环保高效肥料、农业药物与生物制剂 |
3.节能低耗智能化农业装备 |
(二)研发绿色生产技术 |
4.耕地质量提升与保育技术 |
5. 农业控水与雨养旱作技术 |
6. 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 |
7.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 |
8.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 |
9. 重金属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 |
1 0. 畜禽水产品安全绿色生产技术 |
1 1. 水生生态保护修复技术 |
1 2. 草畜配套绿色高效生产技术 |
(三)发展绿色产后增值技术 |
1 3. 农产品低碳减污加工贮运技术 |
1 4. 农产品智能化精深加工技术 |
(四)创新绿色低碳种养结构与技术模式 |
1 5. 作物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 |
16.种养加一体化循环技术模式 |
(五)绿色乡村综合发展技术与模式 |
17.智慧型农业技术模式 |
18.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技术模式 |
(六)加强农业绿色发展基础研究 |
19. |
20. |
(七)完善绿色标准体系 |
21. |
22. |
23.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标准 |
24.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标准 |
25.农业资源与产地环境技术标准 |
4保障措施 |
(一)强化科技资金项目支撑 |
(二)强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
(三)强化科技政策制度保障 |
(四)强化绿色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
(7)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要意义 |
(一) 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高我国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
(二) 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破解我国农业农村资源环境突出问题的根本途径 |
(三) 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现我国农业农村“三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
(四) 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培育壮大农业绿色发展新动能的迫切需要 |
二、思路和目标 |
(一) 总体思路 |
(二) 基本原则 |
1. 坚持目标导向、系统布局。 |
2. 坚持问题导向、集成创新。 |
3.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 |
4. 坚持科学评价、强化激励。 |
(三) 发展目标 |
三、主要任务 |
(一) 研制绿色投入品 |
1. 高效优质多抗新品种 |
2. 环保高效肥料、农业药物与生物制剂 |
3. 节能低耗智能化农业装备 |
(二) 研发绿色生产技术 |
4. 耕地质量提升与保育技术 |
5. 农业控水与雨养旱作技术 |
6. 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 |
7.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 |
8.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 |
9. 重金属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 |
1 0. 畜禽水产品安全绿色生产技术 |
1 1. 水生生态保护修复技术 |
1 2. 草畜配套绿色高效生产技术 |
(三) 发展绿色产后增值技术 |
1 3. 农产品低碳减污加工贮运技术 |
1 4. 农产品智能化精深加工技术 |
(四) 创新绿色低碳种养结构与技术模式 |
1 5. 作物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 |
16.种养加一体化循环技术模式 |
(五) 绿色乡村综合发展技术与模式 |
17.智慧型农业技术模式 |
18.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技术模式 |
(六) 加强农业绿色发展基础研究 |
19.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
20.颠覆性前沿技术研究 |
(七) 完善绿色标准体系 |
21.农业资源核算与生态功能评估技术标准 |
22.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 |
23.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标准 |
24.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标准 |
25.农业资源与产地环境技术标准 |
四、保障措施 |
(一) 强化科技资金项目支撑 |
(二) 强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
(三) 强化科技政策制度保障 |
(四) 强化绿色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
(8)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要意义 |
(一) 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高我国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
(二) 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破解我国农业农村资源环境突出问题的根本途径 |
(三) 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现我国农业农村“三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
(四) 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培育壮大农业绿色发展新动能的迫切需要 |
二、思路和目标 |
(一) 总体思路 |
(二) 基本原则 |
1. 坚持目标导向、系统布局。 |
2. 坚持问题导向、集成创新。 |
3.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 |
4. 坚持科学评价、强化激励。 |
(三) 发展目标 |
三、主要任务 |
(一) 研制绿色投入品 |
1. 高效优质多抗新品种 |
2. 环保高效肥料、农业药物与生物制剂 |
3. 节能低耗智能化农业装备 |
(二) 研发绿色生产技术 |
4. 耕地质量提升与保育技术 |
5. 农业控水与雨养旱作技术 |
6. 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 |
7.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 |
8.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 |
9. 重金属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 |
1 0. 畜禽水产品安全绿色生产技术 |
1 1. 水生生态保护修复技术 |
1 2. 草畜配套绿色高效生产技术 |
(三) 发展绿色产后增值技术 |
1 3. 农产品低碳减污加工贮运技术 |
1 4. 农产品智能化精深加工技术 |
(四) 创新绿色低碳种养结构与技术模式 |
1 5. 作物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 |
(五) 绿色乡村综合发展技术与模式 |
(六) 加强农业绿色发展基础研究 |
(七) 完善绿色标准体系 |
四、保障措施 |
(一) 强化科技资金项目支撑 |
(二) 强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
(三) 强化科技政策制度保障 |
(四) 强化绿色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
(9)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有力支撑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全文(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要意义 |
(一) 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高我国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
(二) 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破解我国农业农村资源环境突出问题的根本途径 |
(三) 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现我国农业农村“三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
(四) 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培育壮大农业绿色发展新动能的迫切需要 |
二、思路和目标 |
(一) 总体思路 |
(二) 基本原则 |
1. 坚持目标导向、系统布局。 |
2. 坚持问题导向、集成创新。 |
3.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 |
4. 坚持科学评价、强化激励。 |
(三) 发展目标 |
三、主要任务 |
(一) 研制绿色投入品 |
1. 高效优质多抗新品种 |
2. 环保高效肥料、农业药物与生物制剂 |
3. 节能低耗智能化农业装备 |
(二) 研发绿色生产技术 |
4. 耕地质量提升与保育技术 |
5. 农业控水与雨养旱作技术 |
6. 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 |
7.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 |
8.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 |
9. 重金属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 |
1 0. 畜禽水产品安全绿色生产技术 |
1 1. 水生生态保护修复技术 |
1 2. 草畜配套绿色高效生产技术 |
(三) 发展绿色产后增值技术 |
1 3. 农产品低碳减污加工贮运技术 |
1 4. 农产品智能化精深加工技术 |
(四) 创新绿色低碳种养结构与技术模式 |
1 5. 作物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 |
16.种养加一体化循环技术模式 |
(五) 绿色乡村综合发展技术与模式 |
17.智慧型农业技术模式 |
18.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技术模式 |
(六) 加强农业绿色发展基础研究 |
19.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
20.颠覆性前沿技术研究 |
(七) 完善绿色标准体系 |
21.农业资源核算与生态功能评估技术标准 |
22.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 |
23.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标准 |
24.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标准 |
25.农业资源与产地环境技术标准 |
四、保障措施 |
(一) 强化科技资金项目支撑 |
(二) 强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
(三) 强化科技政策制度保障 |
(四) 强化绿色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
(10)交通运载工具用液氮速冻机提高液氮利用率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液氮速冻设备研究进展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液氮螺旋式速冻机的翻面装置的设计 |
2.1 常见翻面装置的结构原理 |
2.2 翻面装置方案设计 |
2.2.1 翻面装置的机构 |
2.2.2 翻面装置工作过程 |
2.3 翻面装置运行过程的传热研究 |
2.3.1 传热过程分析计算 |
2.3.2 对比实验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气流组织对液氮速冻机水产品预冷效率研究 |
3.1 气流组织对液氮预冷效率的传影响 |
3.2 利用Fluent软件对不同气流组织的数值模拟 |
3.2.1 螺旋式液氮速冻机物理模型建立 |
3.2.2 最优气流组织方式的确定 |
3.3 气流组织对预冷效率的影响及节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液氮罐的稳定性的研究与解决方案 |
4.1 常见减震装置 |
4.2 增加液氮罐稳定性的设计方案 |
4.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水产品保鲜水循环利用工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 柴青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中美农产品加工技术比较分析[D]. 高艳蕾.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3]基于可持续设计理念下陆运活鲜鱼类包装设计研究[D]. 蒋馨漫.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4]石斑鱼液体速冻保鲜加工技术及对鱼肉品质的影响[D]. 张涛.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2)
- [5]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的通知[J]. 农业农村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8(35)
- [6]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的通知[J]. 农业农村部. 畜牧业环境, 2018(01)
- [7]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J]. 吉林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 吉林农业, 2018(17)
- [8]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的通知[J]. 农业农村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 2018(07)
- [9]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有力支撑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全文[J].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饲料与畜牧, 2018(08)
- [10]交通运载工具用液氮速冻机提高液氮利用率的设计研究[D]. 赖威娜. 浙江海洋大学, 2017(07)